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變革時代的治國理念

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變革時代的治國理念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

常務副院長曹文澤先生

副院長鄭金洲先生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我很榮幸來到中國浦東干部學院。貴院是中國頂尖的幹部學院之一。4 年前,我到井岡 山幹部學院分享新加坡的經驗。幹部學院與新加坡有緊密的合作。新加坡的領導,包括建國總 理李光耀先生、現任國務資政張志賢先生和尚達曼先生都曾經到浦東干部學院演講。新加坡公 共服務學院(Civil Service College) 與貴院也有不少往來。今年四月,張志賢先生也率團到延安 幹部學院交流。

全球結構性的變化

2 現今世界正出現結構性的變化, 挑戰日益複雜, 各國都受到影響。身為領導,我們 該如何帶領人民應對挑戰,從中尋找新機遇,為民謀福。對此,我將分享我對三大全球結構性 變化的看法,以及治國的核心理念和三大原則。

3 首先,讓我談談三大全球結構性變化。

對全球化的支持減弱

4 第一是世界多個地區對全球化的支持減弱,和保護主義的抬頭。

a. 這反映在許多方面,例如世貿多哈回合談判的進展緩慢、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以及英國脫歐事件等。

5 實際上,全球貿易和國際投資的開放, 讓許多國家獲益及蓬勃發展,這包括新加坡和中國。

a.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短短四十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讓 8 億中國人 擺脫貧困。

6 不過,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分佈不均。

a. 擁有世界級競爭優勢的企業通過全球化,擴大規模,從而獲得豐厚的利潤。

b. 這些企業不惜重金,高薪聘請人才。這也導致貧富懸殊加劇。

c. 一些群體因此認為,他們不但沒有受惠,還被拋在後頭。

7 因此,我們需要確保人民都能共享全球化帶來的果實。

a. 否則,社會可能會分裂。

b. 這會讓政府在改善人民生活、維持經濟增長和推動工業轉型等方面,面臨更大 的挑戰。

科技的迅速發展

8 第二個結構性變化是科技的迅速發展。我們正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新科技,如人工 智能、區塊鏈、和物聯網科技,都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

a. 我剛出席了浦江創新論壇。今年,新加坡很榮幸以主賓國身份參與。來自多個 國家在論壇上互相交流,探討如何加強合作。創新科技的巨大潛力,能夠應對 種種挑戰。

b. 上個月,我到訪了舊金山。我向那裡的商界領袖和創新者瞭解科技如何培育新 興企業和打造新的社會模式。

9 不過,科技迅速發展,許多工作和技能可能被淘汰。這引起一些人的擔憂。

a. 兩個月前,我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學生交流。我問他們,最大的憂慮是什麼?

b. 他們擔心未來的工作就快被機器取代了。

c. 不過,這些學生們隨後解釋,他們是想要為將來做更好的準備,才會有這樣的擔憂。他們能有如此的遠見,令我感到欣慰。

d. 其實,這種擔憂並不少見。在座有許多高等學府的領導。中國每年新增大約一千五百萬就業人口,每年大約有八百多萬名大學畢業生2,競爭非常激烈。

10 現今的許多工作在我們年輕時可說是聞所未聞。那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年輕一代做好準 備,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職業?我認為關鍵在於終身學習。

a. 新加坡通過“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計劃鼓勵人民終身學習。我們必須不 斷重新接受培訓、提升技能,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終身學習,終身受用; 精益求精,敬業樂業。

i. 這需要“勞資政” 三方,以及學府的合作,更需要人民對終身學習抱有積 極的態度。

b. 中國在這方面也採取了措施。除了僱主所提供的職業培訓外,李克強總理也在今 年宣佈,撥款 1 千億人民幣實施“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3”。

人口變化

11 第三個結構性變化是人口變化。許多國家,包括新中兩國在內,都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

a. 聯合國估計4,新加坡 6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將從 2017 年的百分之 20

12上升到 2050 年的百分之 40。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會從百分之 16 增加到百分之35。

b. 人民壽命延長,是一件好事。但人口老化將導致勞動人口下降。這將提高醫療開支,影響國家的財政和經濟活力。這三個結構性變化將會對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

13 其中一個現象是,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雖然減少了。但是,各個國家內,人與人之間的不 平等卻加劇了。所以,各國都需要重視這個問題,避免社會分化,以打造溫馨包容的社會。 就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 隊”。

a. 社會不平等的現象不單隻體現在貧富差距,也體現在知識和技能差距上。讓我舉 個例子。教育系統雖然持續進步,但是年長員工可能因為較早離開教育未能從中受益。這導致他們無法勝任某些工作,收入和儲蓄因此比年輕員工來得少。同時,他們不一定能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

b. 所幸我們保留了傳統家庭價值觀。這意味著孩子們還會分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但這也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14 這些挑戰,對於人民的福祉有深遠的影響。身為領導人,我們需要深思如何應對這些 挑戰。接下來,讓我繼續談談治國的核心理念與三大原則。

變革中的治國原則

核心:治國的核心應以人為本

15 治國的核心理念就是每位領導應該以人為本。

16 要做到這點,領導人需要重視社會的共同價值觀。

a. 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這有助於提高社會互信和凝聚力。

i. 新加坡人共同的價值觀包括:(i)保持社會的開放性,(ii) 互相包容,維 持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和諧,(iii)自立自強、堅韌不拔, (iv) 誠實正直,以及(v) 互相關懷。

b. 領導人必須以身作則,發揚共同價值觀。

i. 這也是每一代的新加坡領導人,對人民的承諾。

17 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政府可以通過三大原則來治理國家:

a. 首先,敢於創新求變。

b. 第二,勇於長期規劃。

c. 第三,善於國際合作。

敢於創新求變

18 讓我先談談敢於創新求變的原則。現今世界瞬息萬變 ,人民對生活的期望也有所提升。

a. 社會發展初期,人民比較在乎如何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

b.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開始關注不同的社會議題,對這些議題也持有自己的想法

和意見。

c. 隨著時間的過去,之前制定的政策,也會過時。

19 政府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配合人民當下的需求,積極創新求變。

a.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一味地為了尋求改變而改變。

b. 我們必須衡量風險,深思熟慮後再勇於改變。

為此,政府需要以人為本,與人民保持密切的關係。

a. 政府需要聆聽人民的心聲,瞭解他們的需要和期望。

i. 剛才,我提到了我曾到訪井岡山幹部學院。當時,我和與會者分享了 我們在全國展開 “我們的新加坡對話會” 的經驗。這是新加坡全國性的 對話會,讓政府領導人更深入瞭解人民對未來的期望。

b. 然而,單靠公眾諮詢和收集民意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與社會上不同領域的領袖合 作,集思廣益,尋求解決方案,一同面對挑戰。

c. 不僅如此,我們也必須動員各個群體,充分發揮人民的力量。

i. 例如,我們設立了樂齡支援網絡計劃。支援網絡除了有社區領袖,也有志願者,其中還包括不少年長志願者。他們鼓勵社區的樂齡人士保持活躍,並關懷有需要的同胞。

ii. 新加坡有一個名為“人民協會”的政府機構。它在加強政府與人民的聯繫,以及建立強大的社群組織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基層志願者不辭勞苦地主辦活動,走訪社區,深入瞭解居民的需求。

iii. 我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社會的每一個領域和階層,加強彼此間的合作關係,團結社會。

勇於長期規劃

21 第二,我們需要勇於長期規劃。

a. 在一個充滿變數的全球環境裡,政府需要隨機應變,也需要專注於長期規劃。

b. 最近,英國的威爾士委任了一位“未來世代部長”,確保政府做出的決策考慮到還沒有出生人民未來的利益, 子子孫孫的利益。

i. 這是個很有趣的做法。其實,每一位領導人都應該慎重考慮今天的決策如何改善還未出世的後代的未來。

22 長期規劃能讓我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a. 城市規劃就是個好例子。

b. 李克強總理在 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新型 城鎮化質量”的重要性7。

c. 在只有 700 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我們更要善用土地資源。

i. 我們的長期規劃分兩個階段進行。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概念圖》為新加坡未來 40 到 50 年的發展提供指引。《總體規劃圖》則把長期宏觀 策略轉換為 10 到 15 年內可實行的發展計劃。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 持續更新基礎設施,確保新加坡是一個宜居的家園。

ii. 此外,新加坡的地契基本上不超過99年。要延長地契需要政府批准。 這樣,我們確保能夠回收有限的土地,並用於國家未來的發展。

23 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進行市區更新,新加坡也不例外。在長期規劃下,定期的 市區更新也非常重要。

a. 在進行市區更新時,政府會鼓勵人民提出意見。

i. 例如,市鎮理事會實行鄰區更新計劃 (Neighbourhood Renewal Programme) 時,會先徵求居民的反饋,再讓居民投票。唯有得到至少百分之 75 居民同意時,才能進行翻新。

b. 創新求變的做法也可以讓我們善用土地。

i. 例如,我們建造了“淡濱尼天地”。它是新加坡最大型的社區及休閒 綜合設施大樓。 它集合了圖書館、體育場、游泳池、劇院、餐廳、小 販中心、商店以及公共服務中心等設施。這樣一來,我們不但能善加 利用有限的土地,也能為各年齡層以及有各別需要的居民提供更大的 便利。我很高興看到很多三代同堂到“淡濱尼天地”,參與不同的活動。

ii. 我們也積極推動跨代互動。我們有一個名為“海軍部村莊”的項目, 其中設有托兒中心和樂齡活動中心。他們經常主辦活動來促進孩童和 樂齡人士之間的互動。

24 除了滿足這一代人民的需要,我們也必須確保環境的可持續性,讓下一代也能享有 宜居的生活環境。

a. 習近平主席曾經提出要“加快中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為了實 現這個願景,中國將 “加強汙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b. 新加坡是一個高密度的城市。空氣質量和綠色空間對新加坡至關重要。李光耀 先生曾說過“鋼筋水泥的叢林將摧毀人們的心靈” 。所以,新加坡在獨立初期就 致力打造一座花園城市。

i. 今天,我們的綠色面積已高達百分之40。

ii. 我們希望進一步把新加坡進階為“花園中的城市”,通過創新的概念,讓我們更接近大自然。 例如,登加新鎮,將是新加坡第一個具有森林風采的新鎮。

iii. 近年來,我們也不斷提高建築的綠化程度和可持續性。

iv. 除了建築,我們也積極保留文化遺產。新加坡植物園被列入聯合國教

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它是休閒的好去處,也是環境保護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c. 在提高城市宜居方面,兩國有不少互學互鑑的地方:

i. 經過十年的努力,中新天津生態城從鹽鹼荒灘發展成一座已有 10 萬 居民和超過 7 千家註冊企業10的低碳、宜居城市。

d. 這些努力會讓我們的國家發展更具持續性。

善於國際合作

25 第三,我們必須善於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和平與繁榮。

a. 沒有一個國家擁有一切所需的資源和技能。

b. 通過開放的國際合作,我們能夠互利共贏。

26 作為世界兩大強國,中國和美國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是在維持全球和平 與穩定,或是應對全球問題,兩國的參與不可或缺。

a. 最近中美貿易摩擦升溫,令人擔憂。中美關係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

b. 在一定程度上,國際競爭無法避免。這是因為各國都努力保障自身利益,設法讓 自己的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i. 良性的競爭可以激發創新,促使我們共同進步。

ii. 但是,惡性競爭可能會演變成衝突、甚至產生敵對心態。

27 我們希望中美兩國能打造可被形容為“合競”或 “coopetition” 的關係。這就是“合 作”(cooperation) 與“競爭” (competition) 的共存。兩國競爭的同時,也能夠攜手展開互惠 互利的合作。

28各國也應該繼續在共同關心的領域裡加強合作。

a. 比如,他們可以加強交通、經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聯通性。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更好地滿足區域基礎建設的龐大需求,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新加坡是最早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中國有很多投資通過新加坡流 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加坡是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最大的對外投 資目的地。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去年升級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鏈接“一帶 一路”,進一步加強區域聯通性。

b. 此外,面對全球化支持的減弱,我們也應該共同維持開放、基於規則的多邊貿 易體系。

i. 新中兩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議定書》 (China-Singapore Free Trade Agreement (CSFTA)),深化兩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

ii. 亞細安,也稱東盟,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貿易伙伴也致力於推動區 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的早日達成。

iii.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 也在去年生效。這 是一個高水平、高度自由化的自由貿易協定,也為許多新興領域提供 了貿易規則指導。我們歡迎擁有相同理念及有意願達到協定標杆的夥 伴參與。

c 此外,我們也可以加強民間交流。

i. 新加坡、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美食和人文古蹟。

ii. 我們的風土民情,能為海外朋友帶來不同的文化體驗。

iii. 這將有助於加強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和友誼。

29 新中兩國的長期友好關係是建立在高度互信的基礎上。兩國也建立了“與時俱進的全 方位合作伙伴關係”。

a. 我剛在北京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副總理韓正等中央領導人會晤。

b. 前天,我也和上海市長應勇共同主持了新成立的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會。

i. 這是新加坡與中國的第八個經濟貿易理事會,更是上海第一個與其他國家打造的全面合作平臺。

c. 明年是新中正式建交 30 週年,我們將繼續探討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加強雙邊關係與合作。

總結

30 最後,讓我做個總結。全球面臨三大結構性變化:一, 對全球化的支持減弱、 二, 科技的迅速發展和三,人口變化。

31 身為領導人,我們必須以人為本。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應該敢於創新求變、勇於長 期規劃並善於國際合作。

32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新中兩國是老朋友,更是好朋友。我期待兩國展開更多雙贏的 合作項目,讓我們的友好關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兩國人民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貢獻。

33 謝謝大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