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王景春最近打破了多年來的“半透明體質”,一方面憑藉電影《地久天長》拿下自己人生中第二個“影帝”;另一方面,因為在微博上直言不諱地“炮轟”《復聯4》排片,被網友“罵”上了熱搜。

精湛的演技和直爽的性格構成了王景春特色鮮明的A面和B面。實力被同業同行認可,卻也避免不了在國內輿論和票房戰場上鎩羽而歸。

另一個戰場

在短短兩個月之內,王景春經歷了在網絡輿論中的大起大落。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前段時間還被榮譽和讚賞包圍,轉頭就會遭受這麼大規模的批評甚至攻擊。

一切還要從4月28日的一條微博說起。這天,王景春在微博上晒出多張影院排片的截圖,並配文稱“必須100%排片啊!跪都跪還要什麼臉呢?”以表達對《復聯4》幾乎壟斷內地院線排片的不滿。

《復聯4》自上映以來,票房一路高歌猛進,排片佔比也居高不下。事實上,在此之前,國內票房大盤已經低迷許久。在院線和漫威粉的集體狂歡中,王景春的表態幾乎成了唯一的另類聲音。

影帝王景春的中場戰事:收之國際大獎 失之國內票房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條微博馬上遭到大量網友的攻擊和批評,有人把這種不滿與《地久天長》低迷的票房聯繫到一起,認為他完全是因為票房不如人而“酸”。王景春不得不再度發文迴應爭議,稱自己“酸的不是漫威電影和觀眾,而是環境本身。”

王景春所指的環境,是國內不成熟的藝術電影市場。不同於法國等地有專門的藝術院線,國產文藝片必須與商業片在一條院線同臺競技。很多優秀的國產文藝片有能力走向國際,收穫大獎,卻走不進國內十八線小縣城的影院。這種現象也發生在了《地久天長》身上,電影放映後期,片方在全國範圍內開設了低價專場,以求盡力照顧到老年受眾等邊緣群體。

這也不是王景春第一次為藝術電影發聲了。除了積極在藝術電影中出演,與廖凡攜手成立“春凡藝術電影中心”,他還曾以上海市政協委員的身份建議影院為藝術電影留出空間。雖然王景春此番在微博的言論對於一個成熟演員來說顯得過於橫衝直撞,但也有不少網友對他愛護藝術電影的初衷表示理解。

從童鞋營業員到“雙料影帝”

19歲的王景春,還在百貨大廈裡做營業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給來店的顧客推銷童鞋。和每一個19歲的男孩一樣,那時的王景春心裡也有著自己的“詩和遠方”。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朋友到當地的藝術團玩,當時導演朗辰正在挑選小品演員。王景春看到那些演員生硬的表演,忍不住嘲笑了幾句,對方則挑釁道:“有本事你來啊。”

“來就來!”

幾乎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王景春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小品首秀。本是一次無心之舉,卻冥冥之中改變了人生方向。朗辰在看了王景春的表演之後,竟非常認真地建議他去考上海戲劇學院的表演系,“你完全具備這個素質。”

朗辰後來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的這位兄弟並非帥哥俊男類的形象,以我當時在形象之上的膚淺認識,覺得他要是去考我的母校北京電影學院,可能會沒戲。”

沒多久,王景春就通過一個朋友找到朗辰,提出想跟他學表演。朗辰猶豫再三,還是答應了,因為他“沒法拒絕一個一根筋想要實現自己目標的人。”

王景春告訴央視網記者,“以前覺得考戲劇學院太遙遠了,就像新疆到北京的距離一樣,非常非常遙遠。”但朗辰的肯定給他帶來很大的鼓舞,他決定拼一把。

由於超齡,王景春的考學之路十分曲折。但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最終以特招的形式被上海戲劇學院錄取。領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上戲放榜之後,王景春遲遲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他非常失落地對朗辰說,覺得自己很對不起父親,因為父親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家裡出一個大學生。朗辰也替他感到遺憾,還特意叮囑和王景春一起考試的楊超不要在他面前炫耀自己的通知書。

結果過了幾天,王景春才發現,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是因為單位收發室的疏忽,他趕緊告訴了朗辰這個好消息。朗辰本想給王景春慶祝一下,王景春卻說:“大哥,我要先去我爸那兒,我要告訴他,我考上大學了!”

時隔24年,王景春站在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領獎臺上,他抬起頭看向上方:“我想對我在天堂的父親說,好久不見,老爹。”

影帝王景春的中場戰事:收之國際大獎 失之國內票房

24年過去了,王景春已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童鞋銷售員搖身一變成了國際大獎加身的“雙料影帝”。在二十年的演藝生涯中,他一直在學著如何做一個好演員,用一部部有誠意的作品證明自己的實力。

戲不能停

剛進入上戲學習表演時,王景春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很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不但年年都拿獎學金,堅持上了4年的早課,還擔任了班長,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學生。

畢業之後,王景春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第一次在電影裡演男一號,是1999年拍電影《旅途》。後來又參演了情景喜劇《粉紅女郎》、《都市男女》,很多觀眾對他最早的印象都來源於此。

上海平淡的生活讓王景春總覺得缺點什麼,一個偶然的機會,31歲的他決定“北漂”。每當被媒體問起剛來北京的經歷時,王景春都不願多談,他認為那些需要不斷說服別人認可自己的日子,不值得拿出來賣慘,但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王景春讓自己沉浸在“戲不能停”的工作節奏中,只要有拍戲的機會就積極把握。也許是天生身上透露著一股正氣,在進入演藝圈之後他演了不少警察的角色,因此一度被稱為“警察專業戶”。2013年正是憑藉主演《警察日記》獲得了第2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繼張藝謀、牛振華、朱旭、王千源後,第五個獲得東京電影節“影帝”的中國男演員。

2011年張藝謀拍《金陵十三釵》,王景春去跑了個龍套——飾演一個一句臺詞都沒有的爆破手,只在電影開始時出現了幾秒。那時候的他已經混跡演藝圈十多年,也擔任過不少主演,卻仍然願意接下一個不那麼重要的龍套角色。雖然在《金陵十三釵》中的戲份少到足以被忽略,但張藝謀還是記住了他,再加上後來榮獲“東京影帝”,才有了《影》中廣受好評的奸臣“魯愛卿”。

影帝王景春的中場戰事:收之國際大獎 失之國內票房

王景春年輕的時候就很喜歡張藝謀,他自己是個藝術電影迷。和廖凡一起成立的“春凡藝術電影中心”去年還主辦了“張藝謀作品回顧展”,身體力行地支持中國藝術電影的發展。

除此之外,王景春出演的《我11》、《白日焰火》、《地久天長》等也都是國產藝術電影中的良品。在接到《地久天長》的劇本時,他幾乎沒有任何猶豫,感覺這個劇本就像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樣。事實也證明,為了不留遺憾地完成這部作品,王景春很拼。

《地久天長》

接受央視網的專訪時,《地久天長》尚未在國內公映。這部從柏林載譽而歸的電影,不僅讓王景春名聲大噪,也預示著這部集大導演、演技派、流量小生等要素於一身的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面的進程正在加速。

《地久天長》是被寄予厚望的。從國際獲獎到國內上映前鋪天蓋地的宣傳,每一個與電影有關的人都卯足了勁兒為其在國內的成功加碼。作為主演,王景春在宣傳期一天之內就要接受十幾家媒體的採訪,他必須耐著性子把相同的話說上幾十遍,不厭其煩地告訴對方,《地久天長》是一部能夠引起所有人共鳴、值得去影院一看的好電影。

沒有刻意的煽情,甚至剋制。《地久天長》講述的是患難與共的兩個家庭因為一場有隱情的意外被迫疏遠,王景春和詠梅飾演的夫婦在接連失去兩個孩子之後,選擇遠走他鄉。影片採取雙線敘事,不同時期的劇情被剪碎之後交織在一起,從兩位主人公的青年時代跨越至中老年時代,從大工廠到海邊的小漁村,最後故事才落在當下,兩家人重聚,真相被揭開。

影帝王景春的中場戰事:收之國際大獎 失之國內票房

王景春扮演的劉耀軍,是一個典型的傳統中國男人,默默承受生活中的苦難,哭的時候會刻意壓低聲音,笑的時候臉上也有苦意。“劉耀軍遇到事情時會剋制自己,他往往也覺得自己窩囊,但他也有他做人的原則和標準。”王景春說自己非常能夠理解像劉耀軍這樣的人,他也沒覺得自己是在演戲,而是在做“生活的搬運工”。

在情緒表達上,主創們都傾向於剋制,但無論是拍攝期間還是放映時,電影中密集的淚點還是直戳人心,就像王景春自己形容的那樣,“這部戲實在太虐心了。”

有一場戲,是沈英明拿著菜刀來找耀軍和麗雲,那是兩兄弟第一次面對面把殘忍的事實講出來。劉耀軍咬著牙忍著淚,一把搶過菜刀丟在地上。骨子裡的善良和慈悲讓他無法把錯誤歸咎在對方身上,而是說,“星星沒了,要好好對待浩浩。” 拍完兩條以後導演說OK,王景春感覺自己胸口憋著的一口氣再也壓不住了。也許是太多的情緒積攢在心裡,也許是對角色的理解和同情交織在一起讓他備受煎熬,王景春一個人走到窗邊,點上一根菸,一下子大哭起來。

還有一場戲,是老年時期的耀軍和麗雲一起去給星星掃墓。耀軍拿小棍牽著麗雲緩緩走到墓前,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只是靜靜清理墳前的雜草。這場戲進行了20多分鐘,最後他們就都坐那兒了,卻一直不見導演喊停,王景春只好給副導演使眼色問怎麼回事。副導演說先停吧,然後跑到監視器那兒一看,導演王小帥已經哭得不行了,以至於忘記了喊停。

最終,這部飽含深情與苦難的電影以3小時的超長片長與觀眾見面。有觀眾認為男女主角“沒有演員感”的表演最能打動人心,也成為他們雙雙獲獎的關鍵。然而,《地久天長》在國內上映之後卻掉入“高口碑,低票房”的怪圈——在名導、大獎和流量的三重保障下只收獲了不到五千萬的票房。

在眾多電影人和藝術片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之下,雖然國產藝術片的生存環境正在逐步改善,但商業與藝術的博弈永遠不會停止。對於王景春來說,《地久天長》帶來的榮耀與遺憾都只是演員生涯的中場故事。每每被問到迄今為止自己最在意的作品時,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下一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