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人生一串》王海龍:做內容不能陷在別人畫好的跑道里

如果這個夏天你沒看這部紀錄片,那你的夏天一定不完美!

這是去年夏天,不少網友看完《人生一串》後的共同心聲。2018年6月,一檔以展現全國各地獨具特色的燒烤文化為主題的紀實節目《人生一串》,刷屏全網,一經播出便引發熱烈討論,豆瓣評分高達9.0。每集終了,網友們集體打出“多謝款待”,獲評“真正的中國版深夜食堂”。

不同於以往的美食節目,《人生一串》把鏡頭從廟堂拉至尋常攤鋪,極具“煙火氣”,生動地講述了平民美食的市井傳奇,真實地展現了燒烤的樂天內涵與江湖風味。

時隔一年,萬眾期待的第二季來了,官宣定檔7月10日正式迴歸!為此,媒介360採訪《人生一串》總製片人、華揚聯眾副總經理王海龍,挖掘這部爆款紀錄片的誕生過程、第二季變與不變、營銷模式創新,以及對未來市場趨勢的洞察與思考。

專訪《人生一串》王海龍:做內容不能陷在別人畫好的跑道里

《人生一串》總製片人、華揚聯眾副總經理王海龍

Q:為何會想到去開發《人生一串》這檔節目?

A:《人生一串》的誕生,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廣告主角度,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很多客戶已沒有項目可談,頭部IP動輒大幾千萬,要麼投不動,要麼不敢投。尤其對於中等體量客戶,這種困境非常常見,投不動頭部IP,長尾內容又起不到效果。市場上的優質腰部內容,相對處於缺失狀態。在健康的內容生態中,頭部、腰部以及長尾內容,應該百花齊放。

其實,音樂、科技、美食等方向的腰部節目,當時我們都在同時考慮,只是美食方向率先形成了成熟思路。

從市場角度,做內容,不能陷在別人畫好的跑道里。選擇燒烤主題,一方面是因為在此方向上,此前未出現專屬的、影響力較大的作品,另一方面,燒烤足夠貼近生活,沒有哪種美食能夠比燒烤更具廣泛認同性了。

此外,街頭的燒烤,也是快速發展的社會中階段性的產物。隨著城市化以驚人的速度推進,這個過程中,會消融一些東西,改變一些東西,包括這些即將回不去、今後不再來的街頭煙火氣。有些動人的東西,走得快了些,需要留個念想。

再加上,與多年老友、導演陳英傑仔細溝通,對於這檔節目的審美、觀念與趣味,創作者之間形成了默契,心意相通,一拍即合,就有了《人生一串》。

Q:《人生一串》為什麼能夠成為刷屏爆款?

A:《人生一串》能夠受到觀眾歡迎,我們總結了幾點可能的經驗。

第一,題材的選擇上,具備足夠的廣泛認同性。燒烤是國人普遍都有的經歷,在隨處可見的街尾巷角,一群朋友吆五喝六,吃燒烤,侃大山,並且自帶放鬆、愉快、盡興情緒,受眾基礎廣泛。

第二,守著節目核心去做,不為創新而創新,讓節目“純粹”起來。《人生一串》的核心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煙火氣,真實,不裝。尤其是在互聯網文化語境中,你若端著,我便無感,節目也是一樣。

節目裡面有一句旁白: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煙火氣本身就暗含生活最自然、最熱鬧的狀態,同時煙火氣又是燒烤攤上的物理特徵,這三個字把我們想表達的核心,很好地詮釋了。

第三,洞察觀眾,強化節目與觀眾的連接性,創新節目與觀眾的關係。現在的很多美食節目,與觀眾連接性相對較弱,觀眾只能採取獵奇的觀看方式。

燒烤與觀眾有著天然的連接性以及共鳴性,一共6集的紀錄片,在製作順序上,就是按照人們點菜的日常,肉、素、筋頭巴腦、暗黑系、骨頭,看完《人間一串》,觀眾彷彿也吃了一桌。《人生一串》就這樣與觀眾建立了真實的連接,暫時忘掉那些知識點,輕輕鬆鬆、樂樂呵呵看節目。

在最後一集片尾,節目還與彈幕裡的食客們互動,迴應滿屏飄過的“多謝款待”:“招待不週,但願交情不淺。江湖路遠,有緣來年再見。”

第四,連接性裡面要有文化性,有節制地表達情懷。講故事,是能夠讓觀眾形成共鳴的最有效方式。燒烤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故事性的題材,裡面有獨特的文化性,並形成了圈子與江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挖掘。

不過,故事性屬於錦上添花、昇華共鳴,前提一定是把食物講透,否則節目會顯得空洞。因此,《人生一串》每一集的篇幅,都是事先定好的,70%講食物,20%講人,最後留10%講事。

第五,合作方的助力,B站的社區氛圍很好地激發出了節目與觀眾的化學反應。B站是一個用戶相對純粹、能夠聚合圈層、文化往外擴張的平臺,在彈幕的加持下,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氛圍和共鳴,一定程度上擴張了內容的邊界。B站倡導的“bilibili乾杯”這種分享、陪伴的精神,與煙火氣其實有某種意義上的重疊。

Q:即將播出的《人生一串》第二季,有哪些升級?

A:先說說不變的部分,我們依舊會守住節目的核心“煙火氣”。

我們會延續“美食為主、故事調味”的敘事結構,延續真實和生活化風格,深入到隱藏在城市街頭巷尾的小店小攤,真實記錄各種本土特色燒烤美食,探祕背後的市井百態。

升級的部分,主要有三點:團隊上,會有新的導演加入,活兒更漂亮,融入更多樣的風格,激發創作團隊的新狀態以及意想不到的火花;製作上,會採用大量4K設備,後期在畫面上的調整空間更大,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和觀看感受;線索採集上,考察範圍更大,積累了更豐富的素材,導演的選材空間也更大了,精益求精。

專訪《人生一串》王海龍:做內容不能陷在別人畫好的跑道里

Q:在與品牌方的合作上,有哪些營銷創新?

A:需要先說明的是,這個節目沒有植入,正片中沒有任何商業產品的露出。

關於內容營銷,我們常常會陷在慣性裡面思考問題,內容營銷就是以植入為主。植入的模式,在綜藝節目或者電視劇中,已經非常成熟,在可控的拍攝環境中露出產品,資源方、平臺方以及廣告主,都認可這種模式,觀眾也不會特別介意,因為本身就是帶著娛樂的視角在看內容。

不過,在紀實類節目中進行植入,這種模式不一定奏效。一方面,在自然環境中拍攝的節目,很難去操控現場的拍攝狀況,精心策劃的植入也很難落地;另一方面,紀實類片子強調的就是真實,品牌進行植入,會被觀眾認為,是以破壞者的形態出現,反而影響植入效果。

不同的內容合作,有不同的商業規律在裡面。對於紀錄片的營銷,最重要的是,品牌要學會激發和利用觀眾的情感連接與“愛戴”。

紀錄片觀眾,往往對節目品質要求很高,粘性和偏好度也極強,抱著“純粹的愛”在看節目。可以看到,每集片尾彈幕大片劃過的“多謝款待”,其實也是觀眾對我們的情感表達。

因此,品牌與節目要建立緊密的關係,不能採用簡單粗暴的植入形式,而是要讓觀眾感到舒服的方式,進行聯動,比如片頭花絮、片尾彩蛋、節目番外,或者拿著節目授權,去開發各種各種的玩法。

我們還可以在片子裡,號召觀眾去感謝贊助商,沒有贊助商的支持,這檔節目就沒有經濟基礎。這樣,觀眾會帶著感謝的心態,去看品牌,這些互動才是更有價值的。

Q:如何看待未來數字營銷的趨勢?

A:數字營銷又處在一個相對不穩定的節點。

一、5G時代即將到來,眼見兩年內就能上,新型平臺到底會怎麼樣,現在還沒有準確的答案。不要說營銷人,即便是專業的互聯網產品人,也說不準。甚至,這些新型平臺,是不是媒體平臺,也很難說。

二、用戶的內容消費模式在變化,視頻平臺的付費用戶收入已經大於廣告收入,這就意味著,廣告也要順勢而變,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變?品牌乾脆直接去做內容,還是有新的內容營銷形式?

三、用戶的媒介觸點和消費觸點正在合一化,接觸點既是傳播的終端,也是銷售的終端,所見即所買。很多廣告主甚至不知道貨從哪兒賣的,消費者也記不清是從哪兒買的。這時候,品牌到底應該如何有效去管理用戶觸點、搭建高效的營銷體系,這些都需要重新思考。

專訪《人生一串》王海龍:做內容不能陷在別人畫好的跑道里

查看更多人物專訪

歡迎註冊媒介360智庫版會員

專訪《人生一串》王海龍:做內容不能陷在別人畫好的跑道里

專訪《人生一串》王海龍:做內容不能陷在別人畫好的跑道里

專訪《人生一串》王海龍:做內容不能陷在別人畫好的跑道里

專訪《人生一串》王海龍:做內容不能陷在別人畫好的跑道里

專訪《人生一串》王海龍:做內容不能陷在別人畫好的跑道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