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萱:從“逛聯營”說說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

王府井 青城山 財經 內蒙古精英沙龍 2017-05-17

高培萱:從“逛聯營”說說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

呼和浩特聯營商店(今民族)

解放初期,呼和浩特的商業中心是在舊城,商鋪多集中在大南街、大北街和大召一帶,主要是經營布匹、綢緞、日用百貨、文化用品。那時全市共有商戶276家,在這些商戶中,除10戶是10人以上的商號外,其它都是個人獨資經營或幾個人合夥經營的小店鋪。鋪面以平房為主,也有一些小二樓,其風格以歐式為主,頗具特色。1953年6月,綏遠省百貨公司設市百貨商店,地址在大南街頭道巷。從那以後,商店逐步向中山西路,火車站,新城等主要街區發展。

1954年,在中山路建造了一座漂亮的三層樓商店,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聯營商店。聯營商店佔地面積11000平方米,營業面積2400平方米,是呼和浩特,也是自治區規模最大、經營花色品種最齊全的國有商店。改革開放以前,聯營商店一直是首府人的驕傲,當時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三層樓”。“逛聯營”是青城人們的商業行為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聯營商店一年四季總是人流如織、熱鬧非凡。記得我家每次從西安來親戚,首選的就是陪同人家‘‘逛聯營“。因為不來聯營逛逛等於沒來呼和浩特。隨著商業的發展,後來,雖然在新城又建起了“新城百貨大樓”、“南街鼓樓百貨商店”,在車站建起了“錫林商場”等許多商店,但規模都不及聯營商店。聯營商店在三十年的時間裡一直是呼和浩特商業的“老大哥”。“逛聯營”成了青城人的口頭禪,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那時呼和浩特的供應還是比較匱乏,記得七十年代我們因公去了幾趟北京,非常羨慕北京人的生活,人家日用生活品比較齊全,每月每戶還供應兩瓶二鍋頭酒。回家時,我們每人都大肆地“瘋狂”採購各類不要票證的商品,大包小包的東西扛得、背得滿滿當當,每人手裡還提著一盒北京點心——

改革開放後,呼和浩特與外界的接觸來越來越多,“幾十年一貫制”的商業佈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資需求和生活水平,於是,1984年聯營商店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一座新的四層大樓拔地而起,並與舊樓連在了一起。1986年以後又經過幾次擴建,形成了現在的民族商場。民族商場是一座現代化的綜合商業大廈,配備了呼和浩特的老百姓從來沒有見過大電梯,開業選在198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週年大慶的8月1日,那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原國家副主席烏蘭夫為民族商場題寫了店名。原來我以為民族商場是呼和浩特商業發展的極限了,不可能再發展了,沒想到這原來只是青城商業大發展的一個開始,在往後的日子裡,僅在中山路就日新月異地發生著鉅變,海亮商廈、維多利商廈、天元商廈、王府井商廈、世奧商廈,一座座商廈高樓雨後春筍般地“長”了出來,聯營“一花”獨放的格局早已不再,而是出現了“眾花”鬥妍的繁榮昌盛景象。一個真正的北京王府井大街或上海南京路已經在青城形成,如今,“逛聯營”的口頭禪早已被人們遺忘,該選擇的商場實在是太多了。我家親戚再來呼和浩特我真不知道該讓人家到哪兒去逛。而且中山路的商業核心圈在青城已不再是隻有一個,新華東街的摩爾城商業圈和萬達廣場商業圈其規格可以和中山路商業圈一比高下!可以說,商業核心圈的提法似乎不適當了,因為處處有商業核心圈,青城到處是商業店鋪,一個商業大都市已在呼和浩特形成!

如果說中山路、新華東街是呼和浩特的商業中心,那麼由中山路、新華東街向外輻射的商業店鋪則星羅棋佈地遍佈在大街小巷。現在的生活實在是太方便了,居民出門就能上店鋪賣東西。大商場、小商店、便民店、超市數不勝數,商品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

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真讓人感慨萬千,但這僅僅是首府70年鉅變的一個方面……

(本文作者系內蒙古著名作家、詩人、方誌專家、新聞工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