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他創作的《端午的鴨蛋》通俗易懂,描寫細緻,佈局清晰,趣味盎然,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樣的文字,也能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點起他們記錄生活的引路燈。

汪老不僅散文寫得好,小說更是他的強項,戲劇和文論也不在話下。他著有短篇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邂逅集》等,參與了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編寫,發表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他的短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鑑賞家》,一個關於知音,又有別於舊俗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

季匋民是縣裡的大畫家,葉三是個送果子的。

葉三熟悉最好的果子的出處,專門為大宅門送果子。他給別人送果子是為了掙錢餬口,給季四老爺(季匋民)送果子卻只為他的畫。他是真心愛他的畫。他兩個精明能幹又孝順的兒子要為他做壽,他卻不要,只讓兒子把季四老爺送他的話拿去裱了再添口壽材。看季匋民作畫,葉三能看半天,精彩處會吸氣甚至驚呼,不足處也會指出。

季匋民不喜應酬,作畫時,要配上花雕和葉三送的果子。他從不當眾作畫,但對葉三例外。他喜歡聽葉三的意見,畫作也常常送他,甚至讓他拿去賣錢。但是葉三至去世都未曾捨得將季匋民的畫作賣出。

《鑑賞家》詮釋了汪老對知音的理解。兩個人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知音”便躍然紙上。

文字之外,汪老也擅長畫畫和書法。

汪曾祺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寫作機器從早寫到晚。”

他覺得,畫畫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樂。他的畫跟他的書法一樣,用流行語來說即“佛系“:一切憑興趣而來,淡然而閒適。

畫白梅用牙膏。

畫葉子就用包餃子擠下的青菜汁。

看似隨意又讓人覺得體現了生活的無限奧祕。作畫不拘一格,不僅是對作畫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於執筆者體察生活的一種歷練。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他創作的《端午的鴨蛋》通俗易懂,描寫細緻,佈局清晰,趣味盎然,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樣的文字,也能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點起他們記錄生活的引路燈。

汪老不僅散文寫得好,小說更是他的強項,戲劇和文論也不在話下。他著有短篇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邂逅集》等,參與了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編寫,發表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他的短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鑑賞家》,一個關於知音,又有別於舊俗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

季匋民是縣裡的大畫家,葉三是個送果子的。

葉三熟悉最好的果子的出處,專門為大宅門送果子。他給別人送果子是為了掙錢餬口,給季四老爺(季匋民)送果子卻只為他的畫。他是真心愛他的畫。他兩個精明能幹又孝順的兒子要為他做壽,他卻不要,只讓兒子把季四老爺送他的話拿去裱了再添口壽材。看季匋民作畫,葉三能看半天,精彩處會吸氣甚至驚呼,不足處也會指出。

季匋民不喜應酬,作畫時,要配上花雕和葉三送的果子。他從不當眾作畫,但對葉三例外。他喜歡聽葉三的意見,畫作也常常送他,甚至讓他拿去賣錢。但是葉三至去世都未曾捨得將季匋民的畫作賣出。

《鑑賞家》詮釋了汪老對知音的理解。兩個人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知音”便躍然紙上。

文字之外,汪老也擅長畫畫和書法。

汪曾祺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寫作機器從早寫到晚。”

他覺得,畫畫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樂。他的畫跟他的書法一樣,用流行語來說即“佛系“:一切憑興趣而來,淡然而閒適。

畫白梅用牙膏。

畫葉子就用包餃子擠下的青菜汁。

看似隨意又讓人覺得體現了生活的無限奧祕。作畫不拘一格,不僅是對作畫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於執筆者體察生活的一種歷練。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2.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歎為觀止

——童年·到處飄的生活

汪老是江蘇高郵人。讀高中時,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汪曾祺便輾轉借讀於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在被戰爭打亂了秩序的學校中勉強讀完了中學。有人說,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正是這樣在動亂中生活的童年經歷,帶給了汪曾祺面對苦難的安然自適,以及面對風浪的處變不驚。

——青年·泡出來的作家

眾所周知,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之後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他創作的《端午的鴨蛋》通俗易懂,描寫細緻,佈局清晰,趣味盎然,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樣的文字,也能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點起他們記錄生活的引路燈。

汪老不僅散文寫得好,小說更是他的強項,戲劇和文論也不在話下。他著有短篇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邂逅集》等,參與了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編寫,發表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他的短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鑑賞家》,一個關於知音,又有別於舊俗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

季匋民是縣裡的大畫家,葉三是個送果子的。

葉三熟悉最好的果子的出處,專門為大宅門送果子。他給別人送果子是為了掙錢餬口,給季四老爺(季匋民)送果子卻只為他的畫。他是真心愛他的畫。他兩個精明能幹又孝順的兒子要為他做壽,他卻不要,只讓兒子把季四老爺送他的話拿去裱了再添口壽材。看季匋民作畫,葉三能看半天,精彩處會吸氣甚至驚呼,不足處也會指出。

季匋民不喜應酬,作畫時,要配上花雕和葉三送的果子。他從不當眾作畫,但對葉三例外。他喜歡聽葉三的意見,畫作也常常送他,甚至讓他拿去賣錢。但是葉三至去世都未曾捨得將季匋民的畫作賣出。

《鑑賞家》詮釋了汪老對知音的理解。兩個人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知音”便躍然紙上。

文字之外,汪老也擅長畫畫和書法。

汪曾祺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寫作機器從早寫到晚。”

他覺得,畫畫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樂。他的畫跟他的書法一樣,用流行語來說即“佛系“:一切憑興趣而來,淡然而閒適。

畫白梅用牙膏。

畫葉子就用包餃子擠下的青菜汁。

看似隨意又讓人覺得體現了生活的無限奧祕。作畫不拘一格,不僅是對作畫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於執筆者體察生活的一種歷練。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2.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歎為觀止

——童年·到處飄的生活

汪老是江蘇高郵人。讀高中時,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汪曾祺便輾轉借讀於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在被戰爭打亂了秩序的學校中勉強讀完了中學。有人說,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正是這樣在動亂中生活的童年經歷,帶給了汪曾祺面對苦難的安然自適,以及面對風浪的處變不驚。

——青年·泡出來的作家

眾所周知,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之後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聯大時期,汪曾祺(中)

西南聯大的學制是四年,他卻讀了五年。體育和英語不及格使他不能按時畢業,留了一年。

“我是個吊兒郎當的學生,不愛上課。”

朱自清的課,他不去。“朱先生教宋詞,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我老是缺課,朱先生對我印象不好。”

皮名舉先生的課,他不愛學。期末考試左抄抄,右抄抄,才矇混過關。

汪曾祺喜歡在街上逛,“無目的地閒走,閒看”。看錫箔作坊的,看賣瓷器的,看賣果子的,且能夠從細微的動作裡看出門道來。世人只知汪曾祺寫小說自然,描寫傳統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殊不知這樣深厚的功力是百年如一日貼近生活的本真,從鄉土中細嗅煙火味,自然而然薰陶而成的。

汪曾祺泡圖書館是出了名的。他是個夜貓子,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圖書館讀書,隨心所欲,抓到哪本是哪本,看書很雜。他讀了很多書,中國的,西方的。

“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

他和一個歷史系的同學上下鋪,那個同學極其正常,早睡早起。而汪曾祺黑白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看書,以至於一個學期下來,兩個上下鋪的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也是在西南聯大,汪曾祺將從中西方書籍中汲取的營養提煉成自己的墨水,開始他自己的寫作生涯。他在“大公報”發表自己的文章《復仇》,並不斷在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

汪曾祺也漸漸成了享譽西南聯大的大才子,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

沈從文先生甚至如是說:“汪曾祺寫得比我好。”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呀!

父親那時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驚訝於:“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他創作的《端午的鴨蛋》通俗易懂,描寫細緻,佈局清晰,趣味盎然,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樣的文字,也能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點起他們記錄生活的引路燈。

汪老不僅散文寫得好,小說更是他的強項,戲劇和文論也不在話下。他著有短篇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邂逅集》等,參與了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編寫,發表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他的短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鑑賞家》,一個關於知音,又有別於舊俗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

季匋民是縣裡的大畫家,葉三是個送果子的。

葉三熟悉最好的果子的出處,專門為大宅門送果子。他給別人送果子是為了掙錢餬口,給季四老爺(季匋民)送果子卻只為他的畫。他是真心愛他的畫。他兩個精明能幹又孝順的兒子要為他做壽,他卻不要,只讓兒子把季四老爺送他的話拿去裱了再添口壽材。看季匋民作畫,葉三能看半天,精彩處會吸氣甚至驚呼,不足處也會指出。

季匋民不喜應酬,作畫時,要配上花雕和葉三送的果子。他從不當眾作畫,但對葉三例外。他喜歡聽葉三的意見,畫作也常常送他,甚至讓他拿去賣錢。但是葉三至去世都未曾捨得將季匋民的畫作賣出。

《鑑賞家》詮釋了汪老對知音的理解。兩個人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知音”便躍然紙上。

文字之外,汪老也擅長畫畫和書法。

汪曾祺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寫作機器從早寫到晚。”

他覺得,畫畫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樂。他的畫跟他的書法一樣,用流行語來說即“佛系“:一切憑興趣而來,淡然而閒適。

畫白梅用牙膏。

畫葉子就用包餃子擠下的青菜汁。

看似隨意又讓人覺得體現了生活的無限奧祕。作畫不拘一格,不僅是對作畫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於執筆者體察生活的一種歷練。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2.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歎為觀止

——童年·到處飄的生活

汪老是江蘇高郵人。讀高中時,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汪曾祺便輾轉借讀於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在被戰爭打亂了秩序的學校中勉強讀完了中學。有人說,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正是這樣在動亂中生活的童年經歷,帶給了汪曾祺面對苦難的安然自適,以及面對風浪的處變不驚。

——青年·泡出來的作家

眾所周知,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之後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聯大時期,汪曾祺(中)

西南聯大的學制是四年,他卻讀了五年。體育和英語不及格使他不能按時畢業,留了一年。

“我是個吊兒郎當的學生,不愛上課。”

朱自清的課,他不去。“朱先生教宋詞,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我老是缺課,朱先生對我印象不好。”

皮名舉先生的課,他不愛學。期末考試左抄抄,右抄抄,才矇混過關。

汪曾祺喜歡在街上逛,“無目的地閒走,閒看”。看錫箔作坊的,看賣瓷器的,看賣果子的,且能夠從細微的動作裡看出門道來。世人只知汪曾祺寫小說自然,描寫傳統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殊不知這樣深厚的功力是百年如一日貼近生活的本真,從鄉土中細嗅煙火味,自然而然薰陶而成的。

汪曾祺泡圖書館是出了名的。他是個夜貓子,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圖書館讀書,隨心所欲,抓到哪本是哪本,看書很雜。他讀了很多書,中國的,西方的。

“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

他和一個歷史系的同學上下鋪,那個同學極其正常,早睡早起。而汪曾祺黑白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看書,以至於一個學期下來,兩個上下鋪的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也是在西南聯大,汪曾祺將從中西方書籍中汲取的營養提煉成自己的墨水,開始他自己的寫作生涯。他在“大公報”發表自己的文章《復仇》,並不斷在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

汪曾祺也漸漸成了享譽西南聯大的大才子,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

沈從文先生甚至如是說:“汪曾祺寫得比我好。”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呀!

父親那時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驚訝於:“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和沈從文

——中年·動亂中看淡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言語之間是一種樂觀與豁達。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苦難。有的人躲避,有的人掙扎,掙扎之後便不願再回憶。像汪老這樣欣賞這樣一段經歷的人,卻少之又少。這也是名人與普通人看待問題的差距所在吧。

1958年,被劃為右派,之後流落下放,又經歷大革命的批鬥。被女兒們扎彩色的小辮子他也樂呵樂呵的,下放務農更像是去體驗田園生活。他就是這樣,在哪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讓人聯想起《肖恩克的救贖》,把苦難看成是一個遊戲,享受其中,即可苦中作樂。

當然說沒有傷痛也是不可能的。那些屈辱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換一種方式去銘記,比如汪老。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了,生活嘛,該活在當下。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他創作的《端午的鴨蛋》通俗易懂,描寫細緻,佈局清晰,趣味盎然,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樣的文字,也能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點起他們記錄生活的引路燈。

汪老不僅散文寫得好,小說更是他的強項,戲劇和文論也不在話下。他著有短篇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邂逅集》等,參與了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編寫,發表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他的短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鑑賞家》,一個關於知音,又有別於舊俗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

季匋民是縣裡的大畫家,葉三是個送果子的。

葉三熟悉最好的果子的出處,專門為大宅門送果子。他給別人送果子是為了掙錢餬口,給季四老爺(季匋民)送果子卻只為他的畫。他是真心愛他的畫。他兩個精明能幹又孝順的兒子要為他做壽,他卻不要,只讓兒子把季四老爺送他的話拿去裱了再添口壽材。看季匋民作畫,葉三能看半天,精彩處會吸氣甚至驚呼,不足處也會指出。

季匋民不喜應酬,作畫時,要配上花雕和葉三送的果子。他從不當眾作畫,但對葉三例外。他喜歡聽葉三的意見,畫作也常常送他,甚至讓他拿去賣錢。但是葉三至去世都未曾捨得將季匋民的畫作賣出。

《鑑賞家》詮釋了汪老對知音的理解。兩個人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知音”便躍然紙上。

文字之外,汪老也擅長畫畫和書法。

汪曾祺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寫作機器從早寫到晚。”

他覺得,畫畫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樂。他的畫跟他的書法一樣,用流行語來說即“佛系“:一切憑興趣而來,淡然而閒適。

畫白梅用牙膏。

畫葉子就用包餃子擠下的青菜汁。

看似隨意又讓人覺得體現了生活的無限奧祕。作畫不拘一格,不僅是對作畫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於執筆者體察生活的一種歷練。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2.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歎為觀止

——童年·到處飄的生活

汪老是江蘇高郵人。讀高中時,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汪曾祺便輾轉借讀於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在被戰爭打亂了秩序的學校中勉強讀完了中學。有人說,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正是這樣在動亂中生活的童年經歷,帶給了汪曾祺面對苦難的安然自適,以及面對風浪的處變不驚。

——青年·泡出來的作家

眾所周知,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之後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聯大時期,汪曾祺(中)

西南聯大的學制是四年,他卻讀了五年。體育和英語不及格使他不能按時畢業,留了一年。

“我是個吊兒郎當的學生,不愛上課。”

朱自清的課,他不去。“朱先生教宋詞,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我老是缺課,朱先生對我印象不好。”

皮名舉先生的課,他不愛學。期末考試左抄抄,右抄抄,才矇混過關。

汪曾祺喜歡在街上逛,“無目的地閒走,閒看”。看錫箔作坊的,看賣瓷器的,看賣果子的,且能夠從細微的動作裡看出門道來。世人只知汪曾祺寫小說自然,描寫傳統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殊不知這樣深厚的功力是百年如一日貼近生活的本真,從鄉土中細嗅煙火味,自然而然薰陶而成的。

汪曾祺泡圖書館是出了名的。他是個夜貓子,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圖書館讀書,隨心所欲,抓到哪本是哪本,看書很雜。他讀了很多書,中國的,西方的。

“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

他和一個歷史系的同學上下鋪,那個同學極其正常,早睡早起。而汪曾祺黑白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看書,以至於一個學期下來,兩個上下鋪的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也是在西南聯大,汪曾祺將從中西方書籍中汲取的營養提煉成自己的墨水,開始他自己的寫作生涯。他在“大公報”發表自己的文章《復仇》,並不斷在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

汪曾祺也漸漸成了享譽西南聯大的大才子,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

沈從文先生甚至如是說:“汪曾祺寫得比我好。”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呀!

父親那時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驚訝於:“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和沈從文

——中年·動亂中看淡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言語之間是一種樂觀與豁達。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苦難。有的人躲避,有的人掙扎,掙扎之後便不願再回憶。像汪老這樣欣賞這樣一段經歷的人,卻少之又少。這也是名人與普通人看待問題的差距所在吧。

1958年,被劃為右派,之後流落下放,又經歷大革命的批鬥。被女兒們扎彩色的小辮子他也樂呵樂呵的,下放務農更像是去體驗田園生活。他就是這樣,在哪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讓人聯想起《肖恩克的救贖》,把苦難看成是一個遊戲,享受其中,即可苦中作樂。

當然說沒有傷痛也是不可能的。那些屈辱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換一種方式去銘記,比如汪老。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了,生活嘛,該活在當下。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晚年·酌酒成謫仙

汪曾祺愛吃,也愛飲酒。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他創作的《端午的鴨蛋》通俗易懂,描寫細緻,佈局清晰,趣味盎然,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樣的文字,也能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點起他們記錄生活的引路燈。

汪老不僅散文寫得好,小說更是他的強項,戲劇和文論也不在話下。他著有短篇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邂逅集》等,參與了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編寫,發表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他的短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鑑賞家》,一個關於知音,又有別於舊俗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

季匋民是縣裡的大畫家,葉三是個送果子的。

葉三熟悉最好的果子的出處,專門為大宅門送果子。他給別人送果子是為了掙錢餬口,給季四老爺(季匋民)送果子卻只為他的畫。他是真心愛他的畫。他兩個精明能幹又孝順的兒子要為他做壽,他卻不要,只讓兒子把季四老爺送他的話拿去裱了再添口壽材。看季匋民作畫,葉三能看半天,精彩處會吸氣甚至驚呼,不足處也會指出。

季匋民不喜應酬,作畫時,要配上花雕和葉三送的果子。他從不當眾作畫,但對葉三例外。他喜歡聽葉三的意見,畫作也常常送他,甚至讓他拿去賣錢。但是葉三至去世都未曾捨得將季匋民的畫作賣出。

《鑑賞家》詮釋了汪老對知音的理解。兩個人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知音”便躍然紙上。

文字之外,汪老也擅長畫畫和書法。

汪曾祺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寫作機器從早寫到晚。”

他覺得,畫畫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樂。他的畫跟他的書法一樣,用流行語來說即“佛系“:一切憑興趣而來,淡然而閒適。

畫白梅用牙膏。

畫葉子就用包餃子擠下的青菜汁。

看似隨意又讓人覺得體現了生活的無限奧祕。作畫不拘一格,不僅是對作畫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於執筆者體察生活的一種歷練。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2.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歎為觀止

——童年·到處飄的生活

汪老是江蘇高郵人。讀高中時,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汪曾祺便輾轉借讀於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在被戰爭打亂了秩序的學校中勉強讀完了中學。有人說,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正是這樣在動亂中生活的童年經歷,帶給了汪曾祺面對苦難的安然自適,以及面對風浪的處變不驚。

——青年·泡出來的作家

眾所周知,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之後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聯大時期,汪曾祺(中)

西南聯大的學制是四年,他卻讀了五年。體育和英語不及格使他不能按時畢業,留了一年。

“我是個吊兒郎當的學生,不愛上課。”

朱自清的課,他不去。“朱先生教宋詞,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我老是缺課,朱先生對我印象不好。”

皮名舉先生的課,他不愛學。期末考試左抄抄,右抄抄,才矇混過關。

汪曾祺喜歡在街上逛,“無目的地閒走,閒看”。看錫箔作坊的,看賣瓷器的,看賣果子的,且能夠從細微的動作裡看出門道來。世人只知汪曾祺寫小說自然,描寫傳統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殊不知這樣深厚的功力是百年如一日貼近生活的本真,從鄉土中細嗅煙火味,自然而然薰陶而成的。

汪曾祺泡圖書館是出了名的。他是個夜貓子,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圖書館讀書,隨心所欲,抓到哪本是哪本,看書很雜。他讀了很多書,中國的,西方的。

“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

他和一個歷史系的同學上下鋪,那個同學極其正常,早睡早起。而汪曾祺黑白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看書,以至於一個學期下來,兩個上下鋪的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也是在西南聯大,汪曾祺將從中西方書籍中汲取的營養提煉成自己的墨水,開始他自己的寫作生涯。他在“大公報”發表自己的文章《復仇》,並不斷在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

汪曾祺也漸漸成了享譽西南聯大的大才子,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

沈從文先生甚至如是說:“汪曾祺寫得比我好。”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呀!

父親那時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驚訝於:“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和沈從文

——中年·動亂中看淡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言語之間是一種樂觀與豁達。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苦難。有的人躲避,有的人掙扎,掙扎之後便不願再回憶。像汪老這樣欣賞這樣一段經歷的人,卻少之又少。這也是名人與普通人看待問題的差距所在吧。

1958年,被劃為右派,之後流落下放,又經歷大革命的批鬥。被女兒們扎彩色的小辮子他也樂呵樂呵的,下放務農更像是去體驗田園生活。他就是這樣,在哪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讓人聯想起《肖恩克的救贖》,把苦難看成是一個遊戲,享受其中,即可苦中作樂。

當然說沒有傷痛也是不可能的。那些屈辱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換一種方式去銘記,比如汪老。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了,生活嘛,該活在當下。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晚年·酌酒成謫仙

汪曾祺愛吃,也愛飲酒。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一家

汪曾祺赴美前,朋友為他送行,酒席上,他喝了大半瓶大號茅臺。席後意猶未盡,又去附近餐廳喝了許多啤酒。

汪曾祺從美國返回香港的時候,給友人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在美國 “吃雞沒雞味,吃肉沒肉味,已淡出鳥來了”。他還特地囑咐朋友,一定要帶一瓶好酒來機場接他,好讓他一下飛機就能喝到美酒。

在他70歲生日那天,他還寫了一首詩,第一聯第一句便是“悠悠七十猶耽酒”,可見酒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他創作的《端午的鴨蛋》通俗易懂,描寫細緻,佈局清晰,趣味盎然,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樣的文字,也能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點起他們記錄生活的引路燈。

汪老不僅散文寫得好,小說更是他的強項,戲劇和文論也不在話下。他著有短篇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邂逅集》等,參與了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編寫,發表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他的短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鑑賞家》,一個關於知音,又有別於舊俗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

季匋民是縣裡的大畫家,葉三是個送果子的。

葉三熟悉最好的果子的出處,專門為大宅門送果子。他給別人送果子是為了掙錢餬口,給季四老爺(季匋民)送果子卻只為他的畫。他是真心愛他的畫。他兩個精明能幹又孝順的兒子要為他做壽,他卻不要,只讓兒子把季四老爺送他的話拿去裱了再添口壽材。看季匋民作畫,葉三能看半天,精彩處會吸氣甚至驚呼,不足處也會指出。

季匋民不喜應酬,作畫時,要配上花雕和葉三送的果子。他從不當眾作畫,但對葉三例外。他喜歡聽葉三的意見,畫作也常常送他,甚至讓他拿去賣錢。但是葉三至去世都未曾捨得將季匋民的畫作賣出。

《鑑賞家》詮釋了汪老對知音的理解。兩個人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知音”便躍然紙上。

文字之外,汪老也擅長畫畫和書法。

汪曾祺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寫作機器從早寫到晚。”

他覺得,畫畫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樂。他的畫跟他的書法一樣,用流行語來說即“佛系“:一切憑興趣而來,淡然而閒適。

畫白梅用牙膏。

畫葉子就用包餃子擠下的青菜汁。

看似隨意又讓人覺得體現了生活的無限奧祕。作畫不拘一格,不僅是對作畫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於執筆者體察生活的一種歷練。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2.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歎為觀止

——童年·到處飄的生活

汪老是江蘇高郵人。讀高中時,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汪曾祺便輾轉借讀於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在被戰爭打亂了秩序的學校中勉強讀完了中學。有人說,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正是這樣在動亂中生活的童年經歷,帶給了汪曾祺面對苦難的安然自適,以及面對風浪的處變不驚。

——青年·泡出來的作家

眾所周知,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之後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聯大時期,汪曾祺(中)

西南聯大的學制是四年,他卻讀了五年。體育和英語不及格使他不能按時畢業,留了一年。

“我是個吊兒郎當的學生,不愛上課。”

朱自清的課,他不去。“朱先生教宋詞,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我老是缺課,朱先生對我印象不好。”

皮名舉先生的課,他不愛學。期末考試左抄抄,右抄抄,才矇混過關。

汪曾祺喜歡在街上逛,“無目的地閒走,閒看”。看錫箔作坊的,看賣瓷器的,看賣果子的,且能夠從細微的動作裡看出門道來。世人只知汪曾祺寫小說自然,描寫傳統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殊不知這樣深厚的功力是百年如一日貼近生活的本真,從鄉土中細嗅煙火味,自然而然薰陶而成的。

汪曾祺泡圖書館是出了名的。他是個夜貓子,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圖書館讀書,隨心所欲,抓到哪本是哪本,看書很雜。他讀了很多書,中國的,西方的。

“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

他和一個歷史系的同學上下鋪,那個同學極其正常,早睡早起。而汪曾祺黑白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看書,以至於一個學期下來,兩個上下鋪的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也是在西南聯大,汪曾祺將從中西方書籍中汲取的營養提煉成自己的墨水,開始他自己的寫作生涯。他在“大公報”發表自己的文章《復仇》,並不斷在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

汪曾祺也漸漸成了享譽西南聯大的大才子,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

沈從文先生甚至如是說:“汪曾祺寫得比我好。”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呀!

父親那時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驚訝於:“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和沈從文

——中年·動亂中看淡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言語之間是一種樂觀與豁達。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苦難。有的人躲避,有的人掙扎,掙扎之後便不願再回憶。像汪老這樣欣賞這樣一段經歷的人,卻少之又少。這也是名人與普通人看待問題的差距所在吧。

1958年,被劃為右派,之後流落下放,又經歷大革命的批鬥。被女兒們扎彩色的小辮子他也樂呵樂呵的,下放務農更像是去體驗田園生活。他就是這樣,在哪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讓人聯想起《肖恩克的救贖》,把苦難看成是一個遊戲,享受其中,即可苦中作樂。

當然說沒有傷痛也是不可能的。那些屈辱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換一種方式去銘記,比如汪老。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了,生活嘛,該活在當下。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晚年·酌酒成謫仙

汪曾祺愛吃,也愛飲酒。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一家

汪曾祺赴美前,朋友為他送行,酒席上,他喝了大半瓶大號茅臺。席後意猶未盡,又去附近餐廳喝了許多啤酒。

汪曾祺從美國返回香港的時候,給友人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在美國 “吃雞沒雞味,吃肉沒肉味,已淡出鳥來了”。他還特地囑咐朋友,一定要帶一瓶好酒來機場接他,好讓他一下飛機就能喝到美酒。

在他70歲生日那天,他還寫了一首詩,第一聯第一句便是“悠悠七十猶耽酒”,可見酒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和夫人施鬆卿

他曾說,煙、酒是他的第一生命,文章、書畫才是他的第二生命。

在他去世前,他還參加了鄧友梅組織的四川五糧液作家訪問團,品嚐美酒。最終他也因長期過度抽菸飲酒而患肝癌,最終搶救無效離開了人間,享年77歲,終成謫仙。

3.他的態度,樂觀隨性,熱愛生活

有人曾說:“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世界有沒有先愛汪老我不知道,汪老愛世界愛生活倒是有目共睹的。他說:“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

下放期間,他畫馬鈴薯,畫一個,烤一個,全然沒有表露出一點被流放的自暴自棄或是自甘墮落。他就是他,專心過他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裝點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他創作的《端午的鴨蛋》通俗易懂,描寫細緻,佈局清晰,趣味盎然,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樣的文字,也能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點起他們記錄生活的引路燈。

汪老不僅散文寫得好,小說更是他的強項,戲劇和文論也不在話下。他著有短篇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邂逅集》等,參與了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編寫,發表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他的短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鑑賞家》,一個關於知音,又有別於舊俗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

季匋民是縣裡的大畫家,葉三是個送果子的。

葉三熟悉最好的果子的出處,專門為大宅門送果子。他給別人送果子是為了掙錢餬口,給季四老爺(季匋民)送果子卻只為他的畫。他是真心愛他的畫。他兩個精明能幹又孝順的兒子要為他做壽,他卻不要,只讓兒子把季四老爺送他的話拿去裱了再添口壽材。看季匋民作畫,葉三能看半天,精彩處會吸氣甚至驚呼,不足處也會指出。

季匋民不喜應酬,作畫時,要配上花雕和葉三送的果子。他從不當眾作畫,但對葉三例外。他喜歡聽葉三的意見,畫作也常常送他,甚至讓他拿去賣錢。但是葉三至去世都未曾捨得將季匋民的畫作賣出。

《鑑賞家》詮釋了汪老對知音的理解。兩個人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知音”便躍然紙上。

文字之外,汪老也擅長畫畫和書法。

汪曾祺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寫作機器從早寫到晚。”

他覺得,畫畫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樂。他的畫跟他的書法一樣,用流行語來說即“佛系“:一切憑興趣而來,淡然而閒適。

畫白梅用牙膏。

畫葉子就用包餃子擠下的青菜汁。

看似隨意又讓人覺得體現了生活的無限奧祕。作畫不拘一格,不僅是對作畫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於執筆者體察生活的一種歷練。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2.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歎為觀止

——童年·到處飄的生活

汪老是江蘇高郵人。讀高中時,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汪曾祺便輾轉借讀於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在被戰爭打亂了秩序的學校中勉強讀完了中學。有人說,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正是這樣在動亂中生活的童年經歷,帶給了汪曾祺面對苦難的安然自適,以及面對風浪的處變不驚。

——青年·泡出來的作家

眾所周知,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之後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聯大時期,汪曾祺(中)

西南聯大的學制是四年,他卻讀了五年。體育和英語不及格使他不能按時畢業,留了一年。

“我是個吊兒郎當的學生,不愛上課。”

朱自清的課,他不去。“朱先生教宋詞,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我老是缺課,朱先生對我印象不好。”

皮名舉先生的課,他不愛學。期末考試左抄抄,右抄抄,才矇混過關。

汪曾祺喜歡在街上逛,“無目的地閒走,閒看”。看錫箔作坊的,看賣瓷器的,看賣果子的,且能夠從細微的動作裡看出門道來。世人只知汪曾祺寫小說自然,描寫傳統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殊不知這樣深厚的功力是百年如一日貼近生活的本真,從鄉土中細嗅煙火味,自然而然薰陶而成的。

汪曾祺泡圖書館是出了名的。他是個夜貓子,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圖書館讀書,隨心所欲,抓到哪本是哪本,看書很雜。他讀了很多書,中國的,西方的。

“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

他和一個歷史系的同學上下鋪,那個同學極其正常,早睡早起。而汪曾祺黑白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看書,以至於一個學期下來,兩個上下鋪的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也是在西南聯大,汪曾祺將從中西方書籍中汲取的營養提煉成自己的墨水,開始他自己的寫作生涯。他在“大公報”發表自己的文章《復仇》,並不斷在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

汪曾祺也漸漸成了享譽西南聯大的大才子,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

沈從文先生甚至如是說:“汪曾祺寫得比我好。”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呀!

父親那時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驚訝於:“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和沈從文

——中年·動亂中看淡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言語之間是一種樂觀與豁達。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苦難。有的人躲避,有的人掙扎,掙扎之後便不願再回憶。像汪老這樣欣賞這樣一段經歷的人,卻少之又少。這也是名人與普通人看待問題的差距所在吧。

1958年,被劃為右派,之後流落下放,又經歷大革命的批鬥。被女兒們扎彩色的小辮子他也樂呵樂呵的,下放務農更像是去體驗田園生活。他就是這樣,在哪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讓人聯想起《肖恩克的救贖》,把苦難看成是一個遊戲,享受其中,即可苦中作樂。

當然說沒有傷痛也是不可能的。那些屈辱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換一種方式去銘記,比如汪老。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了,生活嘛,該活在當下。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晚年·酌酒成謫仙

汪曾祺愛吃,也愛飲酒。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一家

汪曾祺赴美前,朋友為他送行,酒席上,他喝了大半瓶大號茅臺。席後意猶未盡,又去附近餐廳喝了許多啤酒。

汪曾祺從美國返回香港的時候,給友人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在美國 “吃雞沒雞味,吃肉沒肉味,已淡出鳥來了”。他還特地囑咐朋友,一定要帶一瓶好酒來機場接他,好讓他一下飛機就能喝到美酒。

在他70歲生日那天,他還寫了一首詩,第一聯第一句便是“悠悠七十猶耽酒”,可見酒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和夫人施鬆卿

他曾說,煙、酒是他的第一生命,文章、書畫才是他的第二生命。

在他去世前,他還參加了鄧友梅組織的四川五糧液作家訪問團,品嚐美酒。最終他也因長期過度抽菸飲酒而患肝癌,最終搶救無效離開了人間,享年77歲,終成謫仙。

3.他的態度,樂觀隨性,熱愛生活

有人曾說:“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世界有沒有先愛汪老我不知道,汪老愛世界愛生活倒是有目共睹的。他說:“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

下放期間,他畫馬鈴薯,畫一個,烤一個,全然沒有表露出一點被流放的自暴自棄或是自甘墮落。他就是他,專心過他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裝點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反觀當下,又有多少人能如此。

二十了,該找工作了,三十了,該成家了。

考公務員安穩,當老師有面子,做醫生工資穩……

被種種世俗的看法綁架了自己的選擇,對未來的生活茫然而不知所措,對現在的生活厭棄又不做出改變,懟天懟地在網絡上宣洩自我似乎漸漸成為了一種常態。

這樣的時候,讀讀汪曾祺吧,讀讀他的故事,他的人生,也許你會豁然開朗,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迴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彷彿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他創作的《端午的鴨蛋》通俗易懂,描寫細緻,佈局清晰,趣味盎然,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樣的文字,也能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點起他們記錄生活的引路燈。

汪老不僅散文寫得好,小說更是他的強項,戲劇和文論也不在話下。他著有短篇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邂逅集》等,參與了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編寫,發表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他的短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鑑賞家》,一個關於知音,又有別於舊俗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

季匋民是縣裡的大畫家,葉三是個送果子的。

葉三熟悉最好的果子的出處,專門為大宅門送果子。他給別人送果子是為了掙錢餬口,給季四老爺(季匋民)送果子卻只為他的畫。他是真心愛他的畫。他兩個精明能幹又孝順的兒子要為他做壽,他卻不要,只讓兒子把季四老爺送他的話拿去裱了再添口壽材。看季匋民作畫,葉三能看半天,精彩處會吸氣甚至驚呼,不足處也會指出。

季匋民不喜應酬,作畫時,要配上花雕和葉三送的果子。他從不當眾作畫,但對葉三例外。他喜歡聽葉三的意見,畫作也常常送他,甚至讓他拿去賣錢。但是葉三至去世都未曾捨得將季匋民的畫作賣出。

《鑑賞家》詮釋了汪老對知音的理解。兩個人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知音”便躍然紙上。

文字之外,汪老也擅長畫畫和書法。

汪曾祺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寫作機器從早寫到晚。”

他覺得,畫畫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樂。他的畫跟他的書法一樣,用流行語來說即“佛系“:一切憑興趣而來,淡然而閒適。

畫白梅用牙膏。

畫葉子就用包餃子擠下的青菜汁。

看似隨意又讓人覺得體現了生活的無限奧祕。作畫不拘一格,不僅是對作畫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於執筆者體察生活的一種歷練。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2.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歎為觀止

——童年·到處飄的生活

汪老是江蘇高郵人。讀高中時,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汪曾祺便輾轉借讀於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在被戰爭打亂了秩序的學校中勉強讀完了中學。有人說,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正是這樣在動亂中生活的童年經歷,帶給了汪曾祺面對苦難的安然自適,以及面對風浪的處變不驚。

——青年·泡出來的作家

眾所周知,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之後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聯大時期,汪曾祺(中)

西南聯大的學制是四年,他卻讀了五年。體育和英語不及格使他不能按時畢業,留了一年。

“我是個吊兒郎當的學生,不愛上課。”

朱自清的課,他不去。“朱先生教宋詞,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我老是缺課,朱先生對我印象不好。”

皮名舉先生的課,他不愛學。期末考試左抄抄,右抄抄,才矇混過關。

汪曾祺喜歡在街上逛,“無目的地閒走,閒看”。看錫箔作坊的,看賣瓷器的,看賣果子的,且能夠從細微的動作裡看出門道來。世人只知汪曾祺寫小說自然,描寫傳統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殊不知這樣深厚的功力是百年如一日貼近生活的本真,從鄉土中細嗅煙火味,自然而然薰陶而成的。

汪曾祺泡圖書館是出了名的。他是個夜貓子,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圖書館讀書,隨心所欲,抓到哪本是哪本,看書很雜。他讀了很多書,中國的,西方的。

“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

他和一個歷史系的同學上下鋪,那個同學極其正常,早睡早起。而汪曾祺黑白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看書,以至於一個學期下來,兩個上下鋪的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也是在西南聯大,汪曾祺將從中西方書籍中汲取的營養提煉成自己的墨水,開始他自己的寫作生涯。他在“大公報”發表自己的文章《復仇》,並不斷在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

汪曾祺也漸漸成了享譽西南聯大的大才子,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

沈從文先生甚至如是說:“汪曾祺寫得比我好。”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呀!

父親那時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驚訝於:“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和沈從文

——中年·動亂中看淡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言語之間是一種樂觀與豁達。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苦難。有的人躲避,有的人掙扎,掙扎之後便不願再回憶。像汪老這樣欣賞這樣一段經歷的人,卻少之又少。這也是名人與普通人看待問題的差距所在吧。

1958年,被劃為右派,之後流落下放,又經歷大革命的批鬥。被女兒們扎彩色的小辮子他也樂呵樂呵的,下放務農更像是去體驗田園生活。他就是這樣,在哪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讓人聯想起《肖恩克的救贖》,把苦難看成是一個遊戲,享受其中,即可苦中作樂。

當然說沒有傷痛也是不可能的。那些屈辱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換一種方式去銘記,比如汪老。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了,生活嘛,該活在當下。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晚年·酌酒成謫仙

汪曾祺愛吃,也愛飲酒。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一家

汪曾祺赴美前,朋友為他送行,酒席上,他喝了大半瓶大號茅臺。席後意猶未盡,又去附近餐廳喝了許多啤酒。

汪曾祺從美國返回香港的時候,給友人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在美國 “吃雞沒雞味,吃肉沒肉味,已淡出鳥來了”。他還特地囑咐朋友,一定要帶一瓶好酒來機場接他,好讓他一下飛機就能喝到美酒。

在他70歲生日那天,他還寫了一首詩,第一聯第一句便是“悠悠七十猶耽酒”,可見酒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汪曾祺和夫人施鬆卿

他曾說,煙、酒是他的第一生命,文章、書畫才是他的第二生命。

在他去世前,他還參加了鄧友梅組織的四川五糧液作家訪問團,品嚐美酒。最終他也因長期過度抽菸飲酒而患肝癌,最終搶救無效離開了人間,享年77歲,終成謫仙。

3.他的態度,樂觀隨性,熱愛生活

有人曾說:“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世界有沒有先愛汪老我不知道,汪老愛世界愛生活倒是有目共睹的。他說:“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

下放期間,他畫馬鈴薯,畫一個,烤一個,全然沒有表露出一點被流放的自暴自棄或是自甘墮落。他就是他,專心過他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裝點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反觀當下,又有多少人能如此。

二十了,該找工作了,三十了,該成家了。

考公務員安穩,當老師有面子,做醫生工資穩……

被種種世俗的看法綁架了自己的選擇,對未來的生活茫然而不知所措,對現在的生活厭棄又不做出改變,懟天懟地在網絡上宣洩自我似乎漸漸成為了一種常態。

這樣的時候,讀讀汪曾祺吧,讀讀他的故事,他的人生,也許你會豁然開朗,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得罪朱自清,賴上沈從文,1個“吃貨”汪曾祺,賽過10000個段子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