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在岸人民幣匯率創新高 分析稱人民幣匯率走出寒冬

外匯 匯率 經濟 金融 未來網新聞 2017-06-02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31日訊(記者 陳果靜)今日,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漲幅擴大一度升破6.78關口,創下去年11月初以來最高;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目前報6.8244,創2016年11月14日以來新高,目前兩地價差倒掛近500點。

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人民幣匯率已走出寒冬。人民幣趨穩將成“新常態”,相對愜意的匯率運行狀態有望長期延續,進而鞏固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017年2月至今,人民幣兌美元的在岸、離岸匯率運行平穩,兩者價差也從2016年的以正值為主,轉變為以負值為主且不斷收窄。隨著市場預期的改善,資本流出壓力也明顯緩解。2017年1月至今,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逐漸收窄,外匯儲備規模在觸底後實現連續三個月的反彈。

程實認為,人民幣匯率穩定的三大關鍵支柱已悄然形成,為長期走勢趨穩奠定了基礎。從內因看,今年年初的預期管理不僅有效打破貶值共識,更對貶值心魔形成長效化抑制;從外因看,由於美元的“特朗普行情”終結,人民幣匯率運行情景改善,匯率政策擺脫兩難困局;從基本面看,“811”匯改至今,人民幣有效匯率高估壓力的釋放已經階段性完成,在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中引入逆週期因子則正當其時。憑藉上述支柱,在經歷2016年四季度的急貶和2017年一季度的盤桓後,人民幣匯率已走出痛苦的寒冬,重回穩定運行的長期軌道。

5月26日,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祕書處迴應市場關注時表示,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工作組確實考慮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子。模型參數由各報價行根據對宏觀經濟和外匯市場形勢的判斷自行設定。

自律機制祕書處有關負責人認為,逆週期因子根據宏觀經濟等基本面變化動態調整,有利於引導市場在匯率形成中更多關注宏觀經濟等基本面情況,使中間價報價更加充分地反映我國經濟運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實地體現外匯供求和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健表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子,有助於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遏制市場非理性炒作行為,從而避免人民幣匯率劇烈波動。加入逆週期調節因子,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上日收盤價對中間價的影響,減少市場過度波動給中間價帶來的衝擊,保持人民幣匯率總體基本穩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