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一個古老的族群,他們是中東地區位居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之後的第四大族群,人口大約為2800萬——3500萬;其中土耳其約有1500萬——2000萬人,約佔該國總人口的23%;伊拉克約有50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20%;伊朗約有700萬——90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15%;敘利亞約有15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9%;此外,約有100萬——200萬人居住在外圍國家、歐美等地區;庫爾德人的居住範圍分佈在土耳其東部和東南部、伊拉克北部、伊朗西北部和敘利亞東北部四國交接地帶,面積大約40萬平方公里。西方研究庫爾德人的專家、學者將這四國交接區域稱為“庫爾德斯坦”。

庫爾德人具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其語言母體屬於波斯語言族,但是與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又有差別。一般認為,庫爾德語分為南方和北方兩個語言群、三個語種,而且語種在發音和詞彙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學者也認為屬於不同的三種語言。因此,目前許多不同地區的庫爾德人語言交流較為困難,而且,庫爾德人雖然有文字,但是並不同一。伊拉克和伊朗的庫爾德文字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土耳其和敘利亞主要用拉丁字母為基礎,俄羅斯的庫爾德人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雖然兩種書寫方式其實相通,但可能因為長久的分隔,使兩方語言在用詞方面開始有著顯著不同。傳統上的庫爾德人過著遊牧生活,並從事農業生活;居住在山區的庫爾德人以遊牧為主,飼養綿羊、山羊、黃牛和馬,並織地毯、伐木材、制皮革;平原的庫爾德人以農業為主,多種大麥、小麥、玉米、稻穀、菸草和棉花,並經營果園。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嚴格規定的國家邊界阻礙了牧群的季節性遷移,迫使庫爾德人定居耕種,另一些人則從事非傳統性的其他職業。由於有關國家政府多迫使庫爾德牧民定居,棄牧就農者日眾。自伊朗、伊拉克石油工業興起,庫爾德人中又出現了石油工人。但無論遊牧或定居,庫爾德人仍保留著許多部落制殘餘,由酋長統率,土地為貴族所有,向佃戶收租。多數酋長系牧民出身,少數受過教育。庫爾德婦女不戴面紗,與外客自由交談,能參加管理工作。大多數庫爾德人是遜尼派穆斯林,並帶有神祕的、異端的本地教派特點。庫爾德人通常是同族結婚。

"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一個古老的族群,他們是中東地區位居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之後的第四大族群,人口大約為2800萬——3500萬;其中土耳其約有1500萬——2000萬人,約佔該國總人口的23%;伊拉克約有50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20%;伊朗約有700萬——90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15%;敘利亞約有15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9%;此外,約有100萬——200萬人居住在外圍國家、歐美等地區;庫爾德人的居住範圍分佈在土耳其東部和東南部、伊拉克北部、伊朗西北部和敘利亞東北部四國交接地帶,面積大約40萬平方公里。西方研究庫爾德人的專家、學者將這四國交接區域稱為“庫爾德斯坦”。

庫爾德人具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其語言母體屬於波斯語言族,但是與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又有差別。一般認為,庫爾德語分為南方和北方兩個語言群、三個語種,而且語種在發音和詞彙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學者也認為屬於不同的三種語言。因此,目前許多不同地區的庫爾德人語言交流較為困難,而且,庫爾德人雖然有文字,但是並不同一。伊拉克和伊朗的庫爾德文字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土耳其和敘利亞主要用拉丁字母為基礎,俄羅斯的庫爾德人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雖然兩種書寫方式其實相通,但可能因為長久的分隔,使兩方語言在用詞方面開始有著顯著不同。傳統上的庫爾德人過著遊牧生活,並從事農業生活;居住在山區的庫爾德人以遊牧為主,飼養綿羊、山羊、黃牛和馬,並織地毯、伐木材、制皮革;平原的庫爾德人以農業為主,多種大麥、小麥、玉米、稻穀、菸草和棉花,並經營果園。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嚴格規定的國家邊界阻礙了牧群的季節性遷移,迫使庫爾德人定居耕種,另一些人則從事非傳統性的其他職業。由於有關國家政府多迫使庫爾德牧民定居,棄牧就農者日眾。自伊朗、伊拉克石油工業興起,庫爾德人中又出現了石油工人。但無論遊牧或定居,庫爾德人仍保留著許多部落制殘餘,由酋長統率,土地為貴族所有,向佃戶收租。多數酋長系牧民出身,少數受過教育。庫爾德婦女不戴面紗,與外客自由交談,能參加管理工作。大多數庫爾德人是遜尼派穆斯林,並帶有神祕的、異端的本地教派特點。庫爾德人通常是同族結婚。

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庫爾德人分佈圖(深色部分):

公元前6 世紀,統治伊朗高原的是古老的米底人部落,後來他們平靜的生活被強大的民族波斯人打破,波斯帝國一舉征服了這個民族佔領了這片土地,並開啟了與米底人長期共融的生活,這就是庫爾德民族的來源。從而,開啟了庫爾德民族被外族交替征服的命運,先後被塞琉古王朝、安息帝國、羅馬帝國、波斯王朝等周邊強大民族佔領,古老的庫爾德民族始終處於被統治被欺壓的地位。到了公元7世紀中晚期,默罕默德帶領著阿拉伯人在西亞建立起自己強大的政權——阿拉伯帝國,其統治範圍一度橫跨西亞北非等中東廣大地區。庫爾德人與阿拉伯民族長期共融,共同信奉伊斯蘭教。庫爾德人從此開啟了被阿拉伯民族征服的命運,由此形成了庫爾德人與阿拉伯人長期共處的局面。在庫爾德民族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中,外族人的入侵與征服從未間斷。薩拉丁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庫爾德民族領袖,曾被賦予重望統一庫爾德民族各部並建立國家,但是,薩拉丁最終在埃及建功立業未能實現建立庫爾德國家的願望。【薩拉丁·阿尤布·本1137年或1138年-1193年),中世紀穆斯林世界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埃及阿尤布王朝首任蘇丹(1174年-1193年在位)。】

公元13 世紀中後期,庫爾德聚居區被蒙古帝國征服,後來又被波斯薩非王朝佔領。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薩非王朝的矛盾由來已久,飽受宗教派別打擊的庫爾德人轉而支持奧斯曼土耳其的遜尼派,使雙方戰爭處於焦灼狀態。在此期間,大多數庫爾德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而波斯薩非王朝信奉什葉派,不同派別的宗教信仰給庫爾德人帶來了強烈的宗教壓迫。1639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非王朝確定兩國之間的邊界簽訂了瓜分庫爾德斯坦的“席林堡”條約,庫爾德斯坦大部分土地歸屬奧斯曼帝國。佔領後的奧斯曼帝國對庫爾德人採取寬鬆包容的態度,承認其建立的公國和領地的獨立地位。

近代以來,庫爾德人作為一個勇敢的民族一直為爭取獨立與自治而鬥爭,在一次次不斷被強族征服的歷程中,庫爾德民族尋求獨立的呼聲從沒間斷。1847 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非王朝重新劃定邊界,所屬庫爾德人的最後一個公國和領地被奧斯曼帝國佔領,至此庫爾德斯坦的全部土地歸屬奧斯曼帝國。1880年,庫爾德民族英雄烏貝杜拉(Sheikh Ubeydullah)領導庫族部落武裝同時在土耳其東部、東南部和伊朗西北部發動大規模起義,宣誓為建立獨立庫國而“戰鬥到底”。該起義遭到奧斯曼帝國和波斯愷加王朝的聯合鎮壓,但在庫爾德斯坦廣大民眾中播下世代獨立的火種。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協約國瓜分了奧斯曼帝國;1920年協約國強迫奧斯曼帝國簽訂《色佛爾條約》。該條約規定,庫爾德人可在幼發拉底河以東和亞美尼亞以南、敘利亞和伊拉克以北庫族佔多數的地區建立自治區或獨立國家。這是國際上唯一涉及庫爾德人自治或獨立的文件,至今被四國庫爾德政治勢力所借用,成為其謀求建立庫族獨立國家的主要法理依據。然而,“一戰”結束之際,協約國軍隊開進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並支持希臘入侵土耳其本土。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土耳其民族主義領導者凱爾末帶領土耳其各族人民,積極開展抵抗運動,經過三年多的艱苦鬥爭,終於將侵略者趕出本國領土,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於1923年,宣佈土耳其人民共和國成立。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凱末爾政府與協約國之間重新簽訂了《洛桑條約》,取代了《色佛爾條約》;至此庫爾德人的建國夢錯失了一次寶貴的機會!據說,在土耳其獨立之前,土耳其為了團結所有的人獲得獨立,曾承諾土耳其獨立之後庫爾德人可以獲得區域自治;但是,土耳其獨立之後並沒有給庫爾德人區域自治。土耳其獨立後不久,國內就爆發了庫爾德人全國性的大起義,要求獲得自治,遭到土政府的殘酷鎮壓,此後庫爾德人數次起義均以失敗告終。而且根據1923 年土耳其簽訂的《洛桑條約》的規定,只有非穆斯林才能被視為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公民都屬於土耳其人。因此,土耳其不承認庫爾德民族的少數民族地位,對其實行同化政策,甚至將之稱為“山地土耳其人”。土耳其政府在經濟、文化、民主、人權等方面對庫爾德人實行打壓的政策刺激了庫爾德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加之庫爾德人歷史上就存在獨立建國的傾向,因而他們不時以暴力方式與政府進行政治對抗。歷屆土耳其政府均嘗試對庫族實行同化,但至今未果。儘管1982年憲法第10條規定各種族一律平等,但序言強調“土耳其民族意志至上”,實際上指的是主體民族意志至上。因無法根除庫族反抗,從20世紀80年代起,土耳其政府調整對庫族方略,從一味鎮壓和同化轉為軟硬兼施,試圖逐步化解庫爾德問題對國家發展和振興的巨大牽制。1991年,厄扎爾總統推動修憲,取消對庫語廣播和出版物的禁令。1992年,德米雷爾總統宣佈承認庫爾德人為少數民族,並承諾政府將支持庫區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執政後,為實現“2023戰略願景”,於2009年出臺了對庫族的一系列懷柔政策,包括增加庫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投資,允許用庫語開展競選和造勢活動,特赦那些已向政府“懺悔”的庫工黨被俘人員等。但是,這些政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對庫爾德人的民族問題。

1945年12月,在蘇聯支持下,庫爾德民主黨(KDP,簡稱“庫民黨”)在伊朗馬哈巴德成立,分為伊朗和伊拉克兩個委員會,伊朗委員會負責人為卡奇·穆哈馬德(QaziMuhammad),伊拉克委員會負責人為穆斯塔法·巴爾扎尼(Mustafa Barzani)。庫民黨宣佈成立“馬哈巴德共和國”,選舉穆哈馬德為黨主席和“總統”,巴爾扎尼為庫族武裝司令,奮鬥目標是推翻伊朗、伊拉克封建王朝,最終建立統一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庫民黨黨綱確定“馬哈巴德共和國”為“庫爾德斯坦共和國”的初級階段。1946年8月,庫民黨選舉巴爾扎尼為黨主席,從此“老巴爾扎尼”便牢控庫民黨。1946年12月,巴列維王朝調集重兵剿滅“馬哈巴德共和國”,伊朗庫民黨大批骨幹戰死或被俘,從此進入蟄伏期。穆哈馬德被俘並被處以絞刑,老巴爾扎尼流亡蘇聯。60年代後期曾再度掀起與政府軍的激烈衝突,70年代末,在伊斯蘭革命中,庫爾德人與霍梅尼並肩作戰,庫爾德民主黨乘勢控制了庫爾德人聚居的大部分地方政府,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後,庫爾德人向霍梅尼提出自治的要求,遭到拒絕。1980年掌權後的霍梅尼對庫爾德人發動“聖戰”,伊斯蘭革命衛隊與伊朗國防軍進攻庫爾德民主黨控制區;到1983年庫爾德地區全部被政府軍所控制。掌權後的霍梅尼繼承了巴列維王朝對庫爾德人的高壓政策,伊朗的庫爾德民族運動一直未成氣候,離不開伊朗政權嚴密的控制。不過,雖然庫爾德人在伊朗自治的要求不被政府允許,但是庫爾德人在伊朗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文化認同,這使得伊朗的庫爾德問題沒有其他國家那樣嚴重,因此以暴力謀求庫爾德人更大權益的大規模行動在目前的伊朗非常少見。

1958年7月,以卡塞姆准將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卡塞姆在內政和外交領域推行一系列進步政策,包括緩和阿拉伯人與庫族的關係,邀老巴爾扎尼回國幫助政府治理庫爾德地區。老巴爾扎尼幫助政府平息了摩蘇爾復興黨叛亂,但他與伊拉克共產黨合作推行土改引發黨內紛爭,遂提拔賈拉勒·塔拉巴尼(Jalal Talabani)等一批少壯派進入黨中央領導層助其控局。塔拉巴尼藉機拉幫結派,培植嫡系勢力,迅速在黨內坐大。庫民黨內部形成兩派,即傳統派和左派,老巴爾扎尼和塔拉巴尼分別成為兩派領袖。傳統派在老巴爾扎尼的領導下,奉行庫爾德民族主義、部落主義、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左派在塔拉巴尼率領下,主張對庫民黨進行世俗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改造,引發老巴爾扎尼的警覺。此外,兩派在如何與歷屆伊拉克中央政府周旋的問題上也存有嚴重分歧。1961年9月11日,巴爾扎尼號召所有庫爾德人起來反抗伊拉克中央政府,並實質上控制了伊拉克北部的部分區域。在1964年7月庫民黨六大期間,老巴爾扎尼設計抓捕了塔拉巴尼及其追隨者4000餘人,將他們驅逐到伊朗。塔拉巴尼後來利用伊拉克復興黨與敘利亞復興黨之間的矛盾,率追隨者進入敘利亞。這次“清黨”確立了老巴爾扎尼在庫民黨內的絕對領導地位。1964年10月巴爾扎尼提出庫爾德地區自治,並進一步提出對基爾庫克油田的要求,伊拉克在1968年憲法框架下承認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在統一的伊拉克國家內享有平等權利。伊拉克庫爾德人在自治權、文化權和參與中央政府的管理權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就在同時,伊拉克中央政府開始考慮強化對庫爾德人的阿拉伯化政策,而且庫爾德人內部也出現了較大的分歧。1970年,伊拉克中央政府與巴爾扎尼達成“三月協議”,中央政府向庫爾德人開出了立國以來最好的條件。中央政府向庫爾德人公佈了“自治法”,庫爾德人居住區獲得了自治的地位,但庫爾德人拒絕了該法案。在冷戰大背景下,美國、伊朗和以色列聯手向親蘇的伊拉克施加了巨大壓力,構成了這一時期伊拉克庫爾德人獲得諸多權利的另一動因。而後,由於伊拉克與伊朗於1975年就共同對抗庫爾德人問題達成協議,庫爾德民族主義事業陷入低潮。1975年6月1日,流亡敘利亞的塔拉巴尼成立庫爾德愛國聯盟黨,引發庫爾德斯坦民主黨的分裂。庫爾德斯坦民主黨與庫爾德愛國聯盟黨之間展開了包括武裝衝突在內的激烈鬥爭;並使土耳其和伊朗得以利用庫爾德人內部的分裂來實現自身的利益目標。1978年的哈卡里大屠殺,主要就是庫爾德斯坦民主黨聯手土耳其以及伊朗對庫爾德愛國聯盟的打壓,這一事件加深了庫爾德人的內部分歧。

"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一個古老的族群,他們是中東地區位居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之後的第四大族群,人口大約為2800萬——3500萬;其中土耳其約有1500萬——2000萬人,約佔該國總人口的23%;伊拉克約有50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20%;伊朗約有700萬——90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15%;敘利亞約有15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9%;此外,約有100萬——200萬人居住在外圍國家、歐美等地區;庫爾德人的居住範圍分佈在土耳其東部和東南部、伊拉克北部、伊朗西北部和敘利亞東北部四國交接地帶,面積大約40萬平方公里。西方研究庫爾德人的專家、學者將這四國交接區域稱為“庫爾德斯坦”。

庫爾德人具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其語言母體屬於波斯語言族,但是與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又有差別。一般認為,庫爾德語分為南方和北方兩個語言群、三個語種,而且語種在發音和詞彙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學者也認為屬於不同的三種語言。因此,目前許多不同地區的庫爾德人語言交流較為困難,而且,庫爾德人雖然有文字,但是並不同一。伊拉克和伊朗的庫爾德文字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土耳其和敘利亞主要用拉丁字母為基礎,俄羅斯的庫爾德人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雖然兩種書寫方式其實相通,但可能因為長久的分隔,使兩方語言在用詞方面開始有著顯著不同。傳統上的庫爾德人過著遊牧生活,並從事農業生活;居住在山區的庫爾德人以遊牧為主,飼養綿羊、山羊、黃牛和馬,並織地毯、伐木材、制皮革;平原的庫爾德人以農業為主,多種大麥、小麥、玉米、稻穀、菸草和棉花,並經營果園。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嚴格規定的國家邊界阻礙了牧群的季節性遷移,迫使庫爾德人定居耕種,另一些人則從事非傳統性的其他職業。由於有關國家政府多迫使庫爾德牧民定居,棄牧就農者日眾。自伊朗、伊拉克石油工業興起,庫爾德人中又出現了石油工人。但無論遊牧或定居,庫爾德人仍保留著許多部落制殘餘,由酋長統率,土地為貴族所有,向佃戶收租。多數酋長系牧民出身,少數受過教育。庫爾德婦女不戴面紗,與外客自由交談,能參加管理工作。大多數庫爾德人是遜尼派穆斯林,並帶有神祕的、異端的本地教派特點。庫爾德人通常是同族結婚。

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庫爾德人分佈圖(深色部分):

公元前6 世紀,統治伊朗高原的是古老的米底人部落,後來他們平靜的生活被強大的民族波斯人打破,波斯帝國一舉征服了這個民族佔領了這片土地,並開啟了與米底人長期共融的生活,這就是庫爾德民族的來源。從而,開啟了庫爾德民族被外族交替征服的命運,先後被塞琉古王朝、安息帝國、羅馬帝國、波斯王朝等周邊強大民族佔領,古老的庫爾德民族始終處於被統治被欺壓的地位。到了公元7世紀中晚期,默罕默德帶領著阿拉伯人在西亞建立起自己強大的政權——阿拉伯帝國,其統治範圍一度橫跨西亞北非等中東廣大地區。庫爾德人與阿拉伯民族長期共融,共同信奉伊斯蘭教。庫爾德人從此開啟了被阿拉伯民族征服的命運,由此形成了庫爾德人與阿拉伯人長期共處的局面。在庫爾德民族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中,外族人的入侵與征服從未間斷。薩拉丁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庫爾德民族領袖,曾被賦予重望統一庫爾德民族各部並建立國家,但是,薩拉丁最終在埃及建功立業未能實現建立庫爾德國家的願望。【薩拉丁·阿尤布·本1137年或1138年-1193年),中世紀穆斯林世界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埃及阿尤布王朝首任蘇丹(1174年-1193年在位)。】

公元13 世紀中後期,庫爾德聚居區被蒙古帝國征服,後來又被波斯薩非王朝佔領。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薩非王朝的矛盾由來已久,飽受宗教派別打擊的庫爾德人轉而支持奧斯曼土耳其的遜尼派,使雙方戰爭處於焦灼狀態。在此期間,大多數庫爾德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而波斯薩非王朝信奉什葉派,不同派別的宗教信仰給庫爾德人帶來了強烈的宗教壓迫。1639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非王朝確定兩國之間的邊界簽訂了瓜分庫爾德斯坦的“席林堡”條約,庫爾德斯坦大部分土地歸屬奧斯曼帝國。佔領後的奧斯曼帝國對庫爾德人採取寬鬆包容的態度,承認其建立的公國和領地的獨立地位。

近代以來,庫爾德人作為一個勇敢的民族一直為爭取獨立與自治而鬥爭,在一次次不斷被強族征服的歷程中,庫爾德民族尋求獨立的呼聲從沒間斷。1847 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非王朝重新劃定邊界,所屬庫爾德人的最後一個公國和領地被奧斯曼帝國佔領,至此庫爾德斯坦的全部土地歸屬奧斯曼帝國。1880年,庫爾德民族英雄烏貝杜拉(Sheikh Ubeydullah)領導庫族部落武裝同時在土耳其東部、東南部和伊朗西北部發動大規模起義,宣誓為建立獨立庫國而“戰鬥到底”。該起義遭到奧斯曼帝國和波斯愷加王朝的聯合鎮壓,但在庫爾德斯坦廣大民眾中播下世代獨立的火種。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協約國瓜分了奧斯曼帝國;1920年協約國強迫奧斯曼帝國簽訂《色佛爾條約》。該條約規定,庫爾德人可在幼發拉底河以東和亞美尼亞以南、敘利亞和伊拉克以北庫族佔多數的地區建立自治區或獨立國家。這是國際上唯一涉及庫爾德人自治或獨立的文件,至今被四國庫爾德政治勢力所借用,成為其謀求建立庫族獨立國家的主要法理依據。然而,“一戰”結束之際,協約國軍隊開進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並支持希臘入侵土耳其本土。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土耳其民族主義領導者凱爾末帶領土耳其各族人民,積極開展抵抗運動,經過三年多的艱苦鬥爭,終於將侵略者趕出本國領土,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於1923年,宣佈土耳其人民共和國成立。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凱末爾政府與協約國之間重新簽訂了《洛桑條約》,取代了《色佛爾條約》;至此庫爾德人的建國夢錯失了一次寶貴的機會!據說,在土耳其獨立之前,土耳其為了團結所有的人獲得獨立,曾承諾土耳其獨立之後庫爾德人可以獲得區域自治;但是,土耳其獨立之後並沒有給庫爾德人區域自治。土耳其獨立後不久,國內就爆發了庫爾德人全國性的大起義,要求獲得自治,遭到土政府的殘酷鎮壓,此後庫爾德人數次起義均以失敗告終。而且根據1923 年土耳其簽訂的《洛桑條約》的規定,只有非穆斯林才能被視為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公民都屬於土耳其人。因此,土耳其不承認庫爾德民族的少數民族地位,對其實行同化政策,甚至將之稱為“山地土耳其人”。土耳其政府在經濟、文化、民主、人權等方面對庫爾德人實行打壓的政策刺激了庫爾德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加之庫爾德人歷史上就存在獨立建國的傾向,因而他們不時以暴力方式與政府進行政治對抗。歷屆土耳其政府均嘗試對庫族實行同化,但至今未果。儘管1982年憲法第10條規定各種族一律平等,但序言強調“土耳其民族意志至上”,實際上指的是主體民族意志至上。因無法根除庫族反抗,從20世紀80年代起,土耳其政府調整對庫族方略,從一味鎮壓和同化轉為軟硬兼施,試圖逐步化解庫爾德問題對國家發展和振興的巨大牽制。1991年,厄扎爾總統推動修憲,取消對庫語廣播和出版物的禁令。1992年,德米雷爾總統宣佈承認庫爾德人為少數民族,並承諾政府將支持庫區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執政後,為實現“2023戰略願景”,於2009年出臺了對庫族的一系列懷柔政策,包括增加庫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投資,允許用庫語開展競選和造勢活動,特赦那些已向政府“懺悔”的庫工黨被俘人員等。但是,這些政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對庫爾德人的民族問題。

1945年12月,在蘇聯支持下,庫爾德民主黨(KDP,簡稱“庫民黨”)在伊朗馬哈巴德成立,分為伊朗和伊拉克兩個委員會,伊朗委員會負責人為卡奇·穆哈馬德(QaziMuhammad),伊拉克委員會負責人為穆斯塔法·巴爾扎尼(Mustafa Barzani)。庫民黨宣佈成立“馬哈巴德共和國”,選舉穆哈馬德為黨主席和“總統”,巴爾扎尼為庫族武裝司令,奮鬥目標是推翻伊朗、伊拉克封建王朝,最終建立統一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庫民黨黨綱確定“馬哈巴德共和國”為“庫爾德斯坦共和國”的初級階段。1946年8月,庫民黨選舉巴爾扎尼為黨主席,從此“老巴爾扎尼”便牢控庫民黨。1946年12月,巴列維王朝調集重兵剿滅“馬哈巴德共和國”,伊朗庫民黨大批骨幹戰死或被俘,從此進入蟄伏期。穆哈馬德被俘並被處以絞刑,老巴爾扎尼流亡蘇聯。60年代後期曾再度掀起與政府軍的激烈衝突,70年代末,在伊斯蘭革命中,庫爾德人與霍梅尼並肩作戰,庫爾德民主黨乘勢控制了庫爾德人聚居的大部分地方政府,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後,庫爾德人向霍梅尼提出自治的要求,遭到拒絕。1980年掌權後的霍梅尼對庫爾德人發動“聖戰”,伊斯蘭革命衛隊與伊朗國防軍進攻庫爾德民主黨控制區;到1983年庫爾德地區全部被政府軍所控制。掌權後的霍梅尼繼承了巴列維王朝對庫爾德人的高壓政策,伊朗的庫爾德民族運動一直未成氣候,離不開伊朗政權嚴密的控制。不過,雖然庫爾德人在伊朗自治的要求不被政府允許,但是庫爾德人在伊朗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文化認同,這使得伊朗的庫爾德問題沒有其他國家那樣嚴重,因此以暴力謀求庫爾德人更大權益的大規模行動在目前的伊朗非常少見。

1958年7月,以卡塞姆准將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卡塞姆在內政和外交領域推行一系列進步政策,包括緩和阿拉伯人與庫族的關係,邀老巴爾扎尼回國幫助政府治理庫爾德地區。老巴爾扎尼幫助政府平息了摩蘇爾復興黨叛亂,但他與伊拉克共產黨合作推行土改引發黨內紛爭,遂提拔賈拉勒·塔拉巴尼(Jalal Talabani)等一批少壯派進入黨中央領導層助其控局。塔拉巴尼藉機拉幫結派,培植嫡系勢力,迅速在黨內坐大。庫民黨內部形成兩派,即傳統派和左派,老巴爾扎尼和塔拉巴尼分別成為兩派領袖。傳統派在老巴爾扎尼的領導下,奉行庫爾德民族主義、部落主義、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左派在塔拉巴尼率領下,主張對庫民黨進行世俗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改造,引發老巴爾扎尼的警覺。此外,兩派在如何與歷屆伊拉克中央政府周旋的問題上也存有嚴重分歧。1961年9月11日,巴爾扎尼號召所有庫爾德人起來反抗伊拉克中央政府,並實質上控制了伊拉克北部的部分區域。在1964年7月庫民黨六大期間,老巴爾扎尼設計抓捕了塔拉巴尼及其追隨者4000餘人,將他們驅逐到伊朗。塔拉巴尼後來利用伊拉克復興黨與敘利亞復興黨之間的矛盾,率追隨者進入敘利亞。這次“清黨”確立了老巴爾扎尼在庫民黨內的絕對領導地位。1964年10月巴爾扎尼提出庫爾德地區自治,並進一步提出對基爾庫克油田的要求,伊拉克在1968年憲法框架下承認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在統一的伊拉克國家內享有平等權利。伊拉克庫爾德人在自治權、文化權和參與中央政府的管理權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就在同時,伊拉克中央政府開始考慮強化對庫爾德人的阿拉伯化政策,而且庫爾德人內部也出現了較大的分歧。1970年,伊拉克中央政府與巴爾扎尼達成“三月協議”,中央政府向庫爾德人開出了立國以來最好的條件。中央政府向庫爾德人公佈了“自治法”,庫爾德人居住區獲得了自治的地位,但庫爾德人拒絕了該法案。在冷戰大背景下,美國、伊朗和以色列聯手向親蘇的伊拉克施加了巨大壓力,構成了這一時期伊拉克庫爾德人獲得諸多權利的另一動因。而後,由於伊拉克與伊朗於1975年就共同對抗庫爾德人問題達成協議,庫爾德民族主義事業陷入低潮。1975年6月1日,流亡敘利亞的塔拉巴尼成立庫爾德愛國聯盟黨,引發庫爾德斯坦民主黨的分裂。庫爾德斯坦民主黨與庫爾德愛國聯盟黨之間展開了包括武裝衝突在內的激烈鬥爭;並使土耳其和伊朗得以利用庫爾德人內部的分裂來實現自身的利益目標。1978年的哈卡里大屠殺,主要就是庫爾德斯坦民主黨聯手土耳其以及伊朗對庫爾德愛國聯盟的打壓,這一事件加深了庫爾德人的內部分歧。

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杜坎湖 伊拉克庫爾德地區 1974年

"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一個古老的族群,他們是中東地區位居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之後的第四大族群,人口大約為2800萬——3500萬;其中土耳其約有1500萬——2000萬人,約佔該國總人口的23%;伊拉克約有50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20%;伊朗約有700萬——90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15%;敘利亞約有15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9%;此外,約有100萬——200萬人居住在外圍國家、歐美等地區;庫爾德人的居住範圍分佈在土耳其東部和東南部、伊拉克北部、伊朗西北部和敘利亞東北部四國交接地帶,面積大約40萬平方公里。西方研究庫爾德人的專家、學者將這四國交接區域稱為“庫爾德斯坦”。

庫爾德人具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其語言母體屬於波斯語言族,但是與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又有差別。一般認為,庫爾德語分為南方和北方兩個語言群、三個語種,而且語種在發音和詞彙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學者也認為屬於不同的三種語言。因此,目前許多不同地區的庫爾德人語言交流較為困難,而且,庫爾德人雖然有文字,但是並不同一。伊拉克和伊朗的庫爾德文字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土耳其和敘利亞主要用拉丁字母為基礎,俄羅斯的庫爾德人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雖然兩種書寫方式其實相通,但可能因為長久的分隔,使兩方語言在用詞方面開始有著顯著不同。傳統上的庫爾德人過著遊牧生活,並從事農業生活;居住在山區的庫爾德人以遊牧為主,飼養綿羊、山羊、黃牛和馬,並織地毯、伐木材、制皮革;平原的庫爾德人以農業為主,多種大麥、小麥、玉米、稻穀、菸草和棉花,並經營果園。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嚴格規定的國家邊界阻礙了牧群的季節性遷移,迫使庫爾德人定居耕種,另一些人則從事非傳統性的其他職業。由於有關國家政府多迫使庫爾德牧民定居,棄牧就農者日眾。自伊朗、伊拉克石油工業興起,庫爾德人中又出現了石油工人。但無論遊牧或定居,庫爾德人仍保留著許多部落制殘餘,由酋長統率,土地為貴族所有,向佃戶收租。多數酋長系牧民出身,少數受過教育。庫爾德婦女不戴面紗,與外客自由交談,能參加管理工作。大多數庫爾德人是遜尼派穆斯林,並帶有神祕的、異端的本地教派特點。庫爾德人通常是同族結婚。

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庫爾德人分佈圖(深色部分):

公元前6 世紀,統治伊朗高原的是古老的米底人部落,後來他們平靜的生活被強大的民族波斯人打破,波斯帝國一舉征服了這個民族佔領了這片土地,並開啟了與米底人長期共融的生活,這就是庫爾德民族的來源。從而,開啟了庫爾德民族被外族交替征服的命運,先後被塞琉古王朝、安息帝國、羅馬帝國、波斯王朝等周邊強大民族佔領,古老的庫爾德民族始終處於被統治被欺壓的地位。到了公元7世紀中晚期,默罕默德帶領著阿拉伯人在西亞建立起自己強大的政權——阿拉伯帝國,其統治範圍一度橫跨西亞北非等中東廣大地區。庫爾德人與阿拉伯民族長期共融,共同信奉伊斯蘭教。庫爾德人從此開啟了被阿拉伯民族征服的命運,由此形成了庫爾德人與阿拉伯人長期共處的局面。在庫爾德民族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中,外族人的入侵與征服從未間斷。薩拉丁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庫爾德民族領袖,曾被賦予重望統一庫爾德民族各部並建立國家,但是,薩拉丁最終在埃及建功立業未能實現建立庫爾德國家的願望。【薩拉丁·阿尤布·本1137年或1138年-1193年),中世紀穆斯林世界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埃及阿尤布王朝首任蘇丹(1174年-1193年在位)。】

公元13 世紀中後期,庫爾德聚居區被蒙古帝國征服,後來又被波斯薩非王朝佔領。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薩非王朝的矛盾由來已久,飽受宗教派別打擊的庫爾德人轉而支持奧斯曼土耳其的遜尼派,使雙方戰爭處於焦灼狀態。在此期間,大多數庫爾德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而波斯薩非王朝信奉什葉派,不同派別的宗教信仰給庫爾德人帶來了強烈的宗教壓迫。1639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非王朝確定兩國之間的邊界簽訂了瓜分庫爾德斯坦的“席林堡”條約,庫爾德斯坦大部分土地歸屬奧斯曼帝國。佔領後的奧斯曼帝國對庫爾德人採取寬鬆包容的態度,承認其建立的公國和領地的獨立地位。

近代以來,庫爾德人作為一個勇敢的民族一直為爭取獨立與自治而鬥爭,在一次次不斷被強族征服的歷程中,庫爾德民族尋求獨立的呼聲從沒間斷。1847 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非王朝重新劃定邊界,所屬庫爾德人的最後一個公國和領地被奧斯曼帝國佔領,至此庫爾德斯坦的全部土地歸屬奧斯曼帝國。1880年,庫爾德民族英雄烏貝杜拉(Sheikh Ubeydullah)領導庫族部落武裝同時在土耳其東部、東南部和伊朗西北部發動大規模起義,宣誓為建立獨立庫國而“戰鬥到底”。該起義遭到奧斯曼帝國和波斯愷加王朝的聯合鎮壓,但在庫爾德斯坦廣大民眾中播下世代獨立的火種。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協約國瓜分了奧斯曼帝國;1920年協約國強迫奧斯曼帝國簽訂《色佛爾條約》。該條約規定,庫爾德人可在幼發拉底河以東和亞美尼亞以南、敘利亞和伊拉克以北庫族佔多數的地區建立自治區或獨立國家。這是國際上唯一涉及庫爾德人自治或獨立的文件,至今被四國庫爾德政治勢力所借用,成為其謀求建立庫族獨立國家的主要法理依據。然而,“一戰”結束之際,協約國軍隊開進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並支持希臘入侵土耳其本土。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土耳其民族主義領導者凱爾末帶領土耳其各族人民,積極開展抵抗運動,經過三年多的艱苦鬥爭,終於將侵略者趕出本國領土,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於1923年,宣佈土耳其人民共和國成立。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凱末爾政府與協約國之間重新簽訂了《洛桑條約》,取代了《色佛爾條約》;至此庫爾德人的建國夢錯失了一次寶貴的機會!據說,在土耳其獨立之前,土耳其為了團結所有的人獲得獨立,曾承諾土耳其獨立之後庫爾德人可以獲得區域自治;但是,土耳其獨立之後並沒有給庫爾德人區域自治。土耳其獨立後不久,國內就爆發了庫爾德人全國性的大起義,要求獲得自治,遭到土政府的殘酷鎮壓,此後庫爾德人數次起義均以失敗告終。而且根據1923 年土耳其簽訂的《洛桑條約》的規定,只有非穆斯林才能被視為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公民都屬於土耳其人。因此,土耳其不承認庫爾德民族的少數民族地位,對其實行同化政策,甚至將之稱為“山地土耳其人”。土耳其政府在經濟、文化、民主、人權等方面對庫爾德人實行打壓的政策刺激了庫爾德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加之庫爾德人歷史上就存在獨立建國的傾向,因而他們不時以暴力方式與政府進行政治對抗。歷屆土耳其政府均嘗試對庫族實行同化,但至今未果。儘管1982年憲法第10條規定各種族一律平等,但序言強調“土耳其民族意志至上”,實際上指的是主體民族意志至上。因無法根除庫族反抗,從20世紀80年代起,土耳其政府調整對庫族方略,從一味鎮壓和同化轉為軟硬兼施,試圖逐步化解庫爾德問題對國家發展和振興的巨大牽制。1991年,厄扎爾總統推動修憲,取消對庫語廣播和出版物的禁令。1992年,德米雷爾總統宣佈承認庫爾德人為少數民族,並承諾政府將支持庫區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執政後,為實現“2023戰略願景”,於2009年出臺了對庫族的一系列懷柔政策,包括增加庫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投資,允許用庫語開展競選和造勢活動,特赦那些已向政府“懺悔”的庫工黨被俘人員等。但是,這些政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對庫爾德人的民族問題。

1945年12月,在蘇聯支持下,庫爾德民主黨(KDP,簡稱“庫民黨”)在伊朗馬哈巴德成立,分為伊朗和伊拉克兩個委員會,伊朗委員會負責人為卡奇·穆哈馬德(QaziMuhammad),伊拉克委員會負責人為穆斯塔法·巴爾扎尼(Mustafa Barzani)。庫民黨宣佈成立“馬哈巴德共和國”,選舉穆哈馬德為黨主席和“總統”,巴爾扎尼為庫族武裝司令,奮鬥目標是推翻伊朗、伊拉克封建王朝,最終建立統一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庫民黨黨綱確定“馬哈巴德共和國”為“庫爾德斯坦共和國”的初級階段。1946年8月,庫民黨選舉巴爾扎尼為黨主席,從此“老巴爾扎尼”便牢控庫民黨。1946年12月,巴列維王朝調集重兵剿滅“馬哈巴德共和國”,伊朗庫民黨大批骨幹戰死或被俘,從此進入蟄伏期。穆哈馬德被俘並被處以絞刑,老巴爾扎尼流亡蘇聯。60年代後期曾再度掀起與政府軍的激烈衝突,70年代末,在伊斯蘭革命中,庫爾德人與霍梅尼並肩作戰,庫爾德民主黨乘勢控制了庫爾德人聚居的大部分地方政府,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後,庫爾德人向霍梅尼提出自治的要求,遭到拒絕。1980年掌權後的霍梅尼對庫爾德人發動“聖戰”,伊斯蘭革命衛隊與伊朗國防軍進攻庫爾德民主黨控制區;到1983年庫爾德地區全部被政府軍所控制。掌權後的霍梅尼繼承了巴列維王朝對庫爾德人的高壓政策,伊朗的庫爾德民族運動一直未成氣候,離不開伊朗政權嚴密的控制。不過,雖然庫爾德人在伊朗自治的要求不被政府允許,但是庫爾德人在伊朗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文化認同,這使得伊朗的庫爾德問題沒有其他國家那樣嚴重,因此以暴力謀求庫爾德人更大權益的大規模行動在目前的伊朗非常少見。

1958年7月,以卡塞姆准將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卡塞姆在內政和外交領域推行一系列進步政策,包括緩和阿拉伯人與庫族的關係,邀老巴爾扎尼回國幫助政府治理庫爾德地區。老巴爾扎尼幫助政府平息了摩蘇爾復興黨叛亂,但他與伊拉克共產黨合作推行土改引發黨內紛爭,遂提拔賈拉勒·塔拉巴尼(Jalal Talabani)等一批少壯派進入黨中央領導層助其控局。塔拉巴尼藉機拉幫結派,培植嫡系勢力,迅速在黨內坐大。庫民黨內部形成兩派,即傳統派和左派,老巴爾扎尼和塔拉巴尼分別成為兩派領袖。傳統派在老巴爾扎尼的領導下,奉行庫爾德民族主義、部落主義、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左派在塔拉巴尼率領下,主張對庫民黨進行世俗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改造,引發老巴爾扎尼的警覺。此外,兩派在如何與歷屆伊拉克中央政府周旋的問題上也存有嚴重分歧。1961年9月11日,巴爾扎尼號召所有庫爾德人起來反抗伊拉克中央政府,並實質上控制了伊拉克北部的部分區域。在1964年7月庫民黨六大期間,老巴爾扎尼設計抓捕了塔拉巴尼及其追隨者4000餘人,將他們驅逐到伊朗。塔拉巴尼後來利用伊拉克復興黨與敘利亞復興黨之間的矛盾,率追隨者進入敘利亞。這次“清黨”確立了老巴爾扎尼在庫民黨內的絕對領導地位。1964年10月巴爾扎尼提出庫爾德地區自治,並進一步提出對基爾庫克油田的要求,伊拉克在1968年憲法框架下承認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在統一的伊拉克國家內享有平等權利。伊拉克庫爾德人在自治權、文化權和參與中央政府的管理權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就在同時,伊拉克中央政府開始考慮強化對庫爾德人的阿拉伯化政策,而且庫爾德人內部也出現了較大的分歧。1970年,伊拉克中央政府與巴爾扎尼達成“三月協議”,中央政府向庫爾德人開出了立國以來最好的條件。中央政府向庫爾德人公佈了“自治法”,庫爾德人居住區獲得了自治的地位,但庫爾德人拒絕了該法案。在冷戰大背景下,美國、伊朗和以色列聯手向親蘇的伊拉克施加了巨大壓力,構成了這一時期伊拉克庫爾德人獲得諸多權利的另一動因。而後,由於伊拉克與伊朗於1975年就共同對抗庫爾德人問題達成協議,庫爾德民族主義事業陷入低潮。1975年6月1日,流亡敘利亞的塔拉巴尼成立庫爾德愛國聯盟黨,引發庫爾德斯坦民主黨的分裂。庫爾德斯坦民主黨與庫爾德愛國聯盟黨之間展開了包括武裝衝突在內的激烈鬥爭;並使土耳其和伊朗得以利用庫爾德人內部的分裂來實現自身的利益目標。1978年的哈卡里大屠殺,主要就是庫爾德斯坦民主黨聯手土耳其以及伊朗對庫爾德愛國聯盟的打壓,這一事件加深了庫爾德人的內部分歧。

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杜坎湖 伊拉克庫爾德地區 1974年

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逃離伊拉克的庫爾德難民 土耳其烏盧代雷鎮 1991年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導致庫爾德人的命運生變。一方面是庫爾德人深度捲入到伊朗與伊拉克的衝突之中,其部落主義的特性和危害再次凸顯。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和伊拉克都對生活在對方境內的庫爾德人進行策反,以削弱對手;同時對自己境內的庫爾德人進行嚴密控制。更多的情況是,庫爾德人與伊朗軍隊一道作戰,對抗伊拉克政府軍。1988年1月,隨著伊朗人和庫爾德人軍隊對於一些戰略要地的佔領並直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伊拉克感受到嚴重威脅。薩達姆決計報復庫爾德人在戰爭中的“背叛”行為,對庫爾德人實行屠殺政策。1987~1988年,薩達姆針對庫爾德人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安法爾行動”,將生活在農村的庫爾德人整體性遷徙,從根本上切斷庫爾德武裝力量的各種供應,從而永久地消除庫爾德人反叛的可能性;在哈拉巴賈鎮,甚至對庫爾德平民實施毒氣襲擊。結果適得其反,將國際社會的注意力引向伊拉克庫爾德人,使庫爾德人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情,庫爾德問題就此開始國際化。動用化學武器對付庫爾德人,為外部力量推翻薩達姆政權提供了足夠的理由,但並不足以為庫爾德人建國提供合法性。美國政府對伊拉克庫爾德人的真正關注則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1990~1991年海灣戰爭造成的庫爾德人難民問題,使庫爾德問題再次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1991年3月5日伊拉克北部兩大庫族勢力借海灣戰爭發動反叛,遭薩達姆鎮壓。4月7日,美英法在伊北劃設“禁飛區”,庫族被保護起來,兩派開始在各自所控區域建立“國中之國”。1994-1997年,庫民黨和庫愛盟在伊北打了三年內戰,經美國調停實現“和解”。1998年9月,兩派簽訂《華盛頓協議》,“共建自治區”。

"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一個古老的族群,他們是中東地區位居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之後的第四大族群,人口大約為2800萬——3500萬;其中土耳其約有1500萬——2000萬人,約佔該國總人口的23%;伊拉克約有50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20%;伊朗約有700萬——90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15%;敘利亞約有150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9%;此外,約有100萬——200萬人居住在外圍國家、歐美等地區;庫爾德人的居住範圍分佈在土耳其東部和東南部、伊拉克北部、伊朗西北部和敘利亞東北部四國交接地帶,面積大約40萬平方公里。西方研究庫爾德人的專家、學者將這四國交接區域稱為“庫爾德斯坦”。

庫爾德人具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其語言母體屬於波斯語言族,但是與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又有差別。一般認為,庫爾德語分為南方和北方兩個語言群、三個語種,而且語種在發音和詞彙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學者也認為屬於不同的三種語言。因此,目前許多不同地區的庫爾德人語言交流較為困難,而且,庫爾德人雖然有文字,但是並不同一。伊拉克和伊朗的庫爾德文字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土耳其和敘利亞主要用拉丁字母為基礎,俄羅斯的庫爾德人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雖然兩種書寫方式其實相通,但可能因為長久的分隔,使兩方語言在用詞方面開始有著顯著不同。傳統上的庫爾德人過著遊牧生活,並從事農業生活;居住在山區的庫爾德人以遊牧為主,飼養綿羊、山羊、黃牛和馬,並織地毯、伐木材、制皮革;平原的庫爾德人以農業為主,多種大麥、小麥、玉米、稻穀、菸草和棉花,並經營果園。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嚴格規定的國家邊界阻礙了牧群的季節性遷移,迫使庫爾德人定居耕種,另一些人則從事非傳統性的其他職業。由於有關國家政府多迫使庫爾德牧民定居,棄牧就農者日眾。自伊朗、伊拉克石油工業興起,庫爾德人中又出現了石油工人。但無論遊牧或定居,庫爾德人仍保留著許多部落制殘餘,由酋長統率,土地為貴族所有,向佃戶收租。多數酋長系牧民出身,少數受過教育。庫爾德婦女不戴面紗,與外客自由交談,能參加管理工作。大多數庫爾德人是遜尼派穆斯林,並帶有神祕的、異端的本地教派特點。庫爾德人通常是同族結婚。

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庫爾德人分佈圖(深色部分):

公元前6 世紀,統治伊朗高原的是古老的米底人部落,後來他們平靜的生活被強大的民族波斯人打破,波斯帝國一舉征服了這個民族佔領了這片土地,並開啟了與米底人長期共融的生活,這就是庫爾德民族的來源。從而,開啟了庫爾德民族被外族交替征服的命運,先後被塞琉古王朝、安息帝國、羅馬帝國、波斯王朝等周邊強大民族佔領,古老的庫爾德民族始終處於被統治被欺壓的地位。到了公元7世紀中晚期,默罕默德帶領著阿拉伯人在西亞建立起自己強大的政權——阿拉伯帝國,其統治範圍一度橫跨西亞北非等中東廣大地區。庫爾德人與阿拉伯民族長期共融,共同信奉伊斯蘭教。庫爾德人從此開啟了被阿拉伯民族征服的命運,由此形成了庫爾德人與阿拉伯人長期共處的局面。在庫爾德民族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中,外族人的入侵與征服從未間斷。薩拉丁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庫爾德民族領袖,曾被賦予重望統一庫爾德民族各部並建立國家,但是,薩拉丁最終在埃及建功立業未能實現建立庫爾德國家的願望。【薩拉丁·阿尤布·本1137年或1138年-1193年),中世紀穆斯林世界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埃及阿尤布王朝首任蘇丹(1174年-1193年在位)。】

公元13 世紀中後期,庫爾德聚居區被蒙古帝國征服,後來又被波斯薩非王朝佔領。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薩非王朝的矛盾由來已久,飽受宗教派別打擊的庫爾德人轉而支持奧斯曼土耳其的遜尼派,使雙方戰爭處於焦灼狀態。在此期間,大多數庫爾德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而波斯薩非王朝信奉什葉派,不同派別的宗教信仰給庫爾德人帶來了強烈的宗教壓迫。1639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非王朝確定兩國之間的邊界簽訂了瓜分庫爾德斯坦的“席林堡”條約,庫爾德斯坦大部分土地歸屬奧斯曼帝國。佔領後的奧斯曼帝國對庫爾德人採取寬鬆包容的態度,承認其建立的公國和領地的獨立地位。

近代以來,庫爾德人作為一個勇敢的民族一直為爭取獨立與自治而鬥爭,在一次次不斷被強族征服的歷程中,庫爾德民族尋求獨立的呼聲從沒間斷。1847 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非王朝重新劃定邊界,所屬庫爾德人的最後一個公國和領地被奧斯曼帝國佔領,至此庫爾德斯坦的全部土地歸屬奧斯曼帝國。1880年,庫爾德民族英雄烏貝杜拉(Sheikh Ubeydullah)領導庫族部落武裝同時在土耳其東部、東南部和伊朗西北部發動大規模起義,宣誓為建立獨立庫國而“戰鬥到底”。該起義遭到奧斯曼帝國和波斯愷加王朝的聯合鎮壓,但在庫爾德斯坦廣大民眾中播下世代獨立的火種。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協約國瓜分了奧斯曼帝國;1920年協約國強迫奧斯曼帝國簽訂《色佛爾條約》。該條約規定,庫爾德人可在幼發拉底河以東和亞美尼亞以南、敘利亞和伊拉克以北庫族佔多數的地區建立自治區或獨立國家。這是國際上唯一涉及庫爾德人自治或獨立的文件,至今被四國庫爾德政治勢力所借用,成為其謀求建立庫族獨立國家的主要法理依據。然而,“一戰”結束之際,協約國軍隊開進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並支持希臘入侵土耳其本土。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土耳其民族主義領導者凱爾末帶領土耳其各族人民,積極開展抵抗運動,經過三年多的艱苦鬥爭,終於將侵略者趕出本國領土,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於1923年,宣佈土耳其人民共和國成立。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凱末爾政府與協約國之間重新簽訂了《洛桑條約》,取代了《色佛爾條約》;至此庫爾德人的建國夢錯失了一次寶貴的機會!據說,在土耳其獨立之前,土耳其為了團結所有的人獲得獨立,曾承諾土耳其獨立之後庫爾德人可以獲得區域自治;但是,土耳其獨立之後並沒有給庫爾德人區域自治。土耳其獨立後不久,國內就爆發了庫爾德人全國性的大起義,要求獲得自治,遭到土政府的殘酷鎮壓,此後庫爾德人數次起義均以失敗告終。而且根據1923 年土耳其簽訂的《洛桑條約》的規定,只有非穆斯林才能被視為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公民都屬於土耳其人。因此,土耳其不承認庫爾德民族的少數民族地位,對其實行同化政策,甚至將之稱為“山地土耳其人”。土耳其政府在經濟、文化、民主、人權等方面對庫爾德人實行打壓的政策刺激了庫爾德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加之庫爾德人歷史上就存在獨立建國的傾向,因而他們不時以暴力方式與政府進行政治對抗。歷屆土耳其政府均嘗試對庫族實行同化,但至今未果。儘管1982年憲法第10條規定各種族一律平等,但序言強調“土耳其民族意志至上”,實際上指的是主體民族意志至上。因無法根除庫族反抗,從20世紀80年代起,土耳其政府調整對庫族方略,從一味鎮壓和同化轉為軟硬兼施,試圖逐步化解庫爾德問題對國家發展和振興的巨大牽制。1991年,厄扎爾總統推動修憲,取消對庫語廣播和出版物的禁令。1992年,德米雷爾總統宣佈承認庫爾德人為少數民族,並承諾政府將支持庫區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執政後,為實現“2023戰略願景”,於2009年出臺了對庫族的一系列懷柔政策,包括增加庫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投資,允許用庫語開展競選和造勢活動,特赦那些已向政府“懺悔”的庫工黨被俘人員等。但是,這些政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對庫爾德人的民族問題。

1945年12月,在蘇聯支持下,庫爾德民主黨(KDP,簡稱“庫民黨”)在伊朗馬哈巴德成立,分為伊朗和伊拉克兩個委員會,伊朗委員會負責人為卡奇·穆哈馬德(QaziMuhammad),伊拉克委員會負責人為穆斯塔法·巴爾扎尼(Mustafa Barzani)。庫民黨宣佈成立“馬哈巴德共和國”,選舉穆哈馬德為黨主席和“總統”,巴爾扎尼為庫族武裝司令,奮鬥目標是推翻伊朗、伊拉克封建王朝,最終建立統一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庫民黨黨綱確定“馬哈巴德共和國”為“庫爾德斯坦共和國”的初級階段。1946年8月,庫民黨選舉巴爾扎尼為黨主席,從此“老巴爾扎尼”便牢控庫民黨。1946年12月,巴列維王朝調集重兵剿滅“馬哈巴德共和國”,伊朗庫民黨大批骨幹戰死或被俘,從此進入蟄伏期。穆哈馬德被俘並被處以絞刑,老巴爾扎尼流亡蘇聯。60年代後期曾再度掀起與政府軍的激烈衝突,70年代末,在伊斯蘭革命中,庫爾德人與霍梅尼並肩作戰,庫爾德民主黨乘勢控制了庫爾德人聚居的大部分地方政府,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後,庫爾德人向霍梅尼提出自治的要求,遭到拒絕。1980年掌權後的霍梅尼對庫爾德人發動“聖戰”,伊斯蘭革命衛隊與伊朗國防軍進攻庫爾德民主黨控制區;到1983年庫爾德地區全部被政府軍所控制。掌權後的霍梅尼繼承了巴列維王朝對庫爾德人的高壓政策,伊朗的庫爾德民族運動一直未成氣候,離不開伊朗政權嚴密的控制。不過,雖然庫爾德人在伊朗自治的要求不被政府允許,但是庫爾德人在伊朗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文化認同,這使得伊朗的庫爾德問題沒有其他國家那樣嚴重,因此以暴力謀求庫爾德人更大權益的大規模行動在目前的伊朗非常少見。

1958年7月,以卡塞姆准將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卡塞姆在內政和外交領域推行一系列進步政策,包括緩和阿拉伯人與庫族的關係,邀老巴爾扎尼回國幫助政府治理庫爾德地區。老巴爾扎尼幫助政府平息了摩蘇爾復興黨叛亂,但他與伊拉克共產黨合作推行土改引發黨內紛爭,遂提拔賈拉勒·塔拉巴尼(Jalal Talabani)等一批少壯派進入黨中央領導層助其控局。塔拉巴尼藉機拉幫結派,培植嫡系勢力,迅速在黨內坐大。庫民黨內部形成兩派,即傳統派和左派,老巴爾扎尼和塔拉巴尼分別成為兩派領袖。傳統派在老巴爾扎尼的領導下,奉行庫爾德民族主義、部落主義、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左派在塔拉巴尼率領下,主張對庫民黨進行世俗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改造,引發老巴爾扎尼的警覺。此外,兩派在如何與歷屆伊拉克中央政府周旋的問題上也存有嚴重分歧。1961年9月11日,巴爾扎尼號召所有庫爾德人起來反抗伊拉克中央政府,並實質上控制了伊拉克北部的部分區域。在1964年7月庫民黨六大期間,老巴爾扎尼設計抓捕了塔拉巴尼及其追隨者4000餘人,將他們驅逐到伊朗。塔拉巴尼後來利用伊拉克復興黨與敘利亞復興黨之間的矛盾,率追隨者進入敘利亞。這次“清黨”確立了老巴爾扎尼在庫民黨內的絕對領導地位。1964年10月巴爾扎尼提出庫爾德地區自治,並進一步提出對基爾庫克油田的要求,伊拉克在1968年憲法框架下承認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在統一的伊拉克國家內享有平等權利。伊拉克庫爾德人在自治權、文化權和參與中央政府的管理權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就在同時,伊拉克中央政府開始考慮強化對庫爾德人的阿拉伯化政策,而且庫爾德人內部也出現了較大的分歧。1970年,伊拉克中央政府與巴爾扎尼達成“三月協議”,中央政府向庫爾德人開出了立國以來最好的條件。中央政府向庫爾德人公佈了“自治法”,庫爾德人居住區獲得了自治的地位,但庫爾德人拒絕了該法案。在冷戰大背景下,美國、伊朗和以色列聯手向親蘇的伊拉克施加了巨大壓力,構成了這一時期伊拉克庫爾德人獲得諸多權利的另一動因。而後,由於伊拉克與伊朗於1975年就共同對抗庫爾德人問題達成協議,庫爾德民族主義事業陷入低潮。1975年6月1日,流亡敘利亞的塔拉巴尼成立庫爾德愛國聯盟黨,引發庫爾德斯坦民主黨的分裂。庫爾德斯坦民主黨與庫爾德愛國聯盟黨之間展開了包括武裝衝突在內的激烈鬥爭;並使土耳其和伊朗得以利用庫爾德人內部的分裂來實現自身的利益目標。1978年的哈卡里大屠殺,主要就是庫爾德斯坦民主黨聯手土耳其以及伊朗對庫爾德愛國聯盟的打壓,這一事件加深了庫爾德人的內部分歧。

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杜坎湖 伊拉克庫爾德地區 1974年

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逃離伊拉克的庫爾德難民 土耳其烏盧代雷鎮 1991年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導致庫爾德人的命運生變。一方面是庫爾德人深度捲入到伊朗與伊拉克的衝突之中,其部落主義的特性和危害再次凸顯。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和伊拉克都對生活在對方境內的庫爾德人進行策反,以削弱對手;同時對自己境內的庫爾德人進行嚴密控制。更多的情況是,庫爾德人與伊朗軍隊一道作戰,對抗伊拉克政府軍。1988年1月,隨著伊朗人和庫爾德人軍隊對於一些戰略要地的佔領並直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伊拉克感受到嚴重威脅。薩達姆決計報復庫爾德人在戰爭中的“背叛”行為,對庫爾德人實行屠殺政策。1987~1988年,薩達姆針對庫爾德人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安法爾行動”,將生活在農村的庫爾德人整體性遷徙,從根本上切斷庫爾德武裝力量的各種供應,從而永久地消除庫爾德人反叛的可能性;在哈拉巴賈鎮,甚至對庫爾德平民實施毒氣襲擊。結果適得其反,將國際社會的注意力引向伊拉克庫爾德人,使庫爾德人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情,庫爾德問題就此開始國際化。動用化學武器對付庫爾德人,為外部力量推翻薩達姆政權提供了足夠的理由,但並不足以為庫爾德人建國提供合法性。美國政府對伊拉克庫爾德人的真正關注則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1990~1991年海灣戰爭造成的庫爾德人難民問題,使庫爾德問題再次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1991年3月5日伊拉克北部兩大庫族勢力借海灣戰爭發動反叛,遭薩達姆鎮壓。4月7日,美英法在伊北劃設“禁飛區”,庫族被保護起來,兩派開始在各自所控區域建立“國中之國”。1994-1997年,庫民黨和庫愛盟在伊北打了三年內戰,經美國調停實現“和解”。1998年9月,兩派簽訂《華盛頓協議》,“共建自治區”。

庫爾德人的建國夢(一)

(未完待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