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TONE

現在的讀者可能很難想到,曾幾何時,全世界陸地火炮的潮流全由南非這個"小國"帶領著前進:在布爾博士這個傳奇人物的帶領下,南非丹尼爾公司研製的GC-45型牽引式榴彈炮幾乎成了後來全世界爭相模仿的"唯一模板"。

除此之外,丹尼爾公司在紅外近距格鬥彈、中程防空導彈乃至武裝直升機上均有建樹,算是南半球軍工企業中無出其右的領頭羊——但令人意外的是,就是這個能力不輸眾大國軍工巨頭的丹尼爾公司,卻在近日鬧出了連員工薪資都發不出的奇聞。

南半球第一軍工巨頭:連工資都發不出了 都怪韓國和土耳其

圖為丹尼爾公司的"拳頭套裝":G5牽引式榴彈炮和G6自行榴彈炮。

令人扼腕的是,丹尼爾公司乃至南非軍工體系之所以會落得今天這步田地,和單純的產品好壞關係不大——更大的原因是於兩個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南非丹尼爾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先後遭到了土耳其和韓國的"背信棄義"和"圍追堵截",最終才不得不面臨如今"推銷無門",手中資金情況窘迫到連員工工資都不能足額發給的狀況。

南半球第一軍工巨頭:連工資都發不出了 都怪韓國和土耳其

圖為"石茶隼"武裝直升機和"大山貓"輪式裝甲車,都是南非軍工在各自領域的代表作。

在千禧年之際開幕的土耳其國產武裝直升機選型當中,由於土耳其設定了異常嚴苛的條件(必須將全套生產技術轉讓予土耳其),所以俄羅斯卡-52、德國-法國合作的"虎"、美國AH-1Z"蝰蛇"、AH-64D"長弓阿帕奇"等種子選手紛紛下馬,一時間內殺出重圍的居然只有南非丹尼爾的AH-2A"石茶隼"。

當然,南非人能夠取得先機是有原因的:彼時丹尼爾已經在"石茶隼"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南非空軍卻只購入16架該型飛機,距離70架的"盈虧平衡線"還有很遠距離。為此,轉讓技術來扭虧為盈就成了丹尼爾公司的唯一出路。

南半球第一軍工巨頭:連工資都發不出了 都怪韓國和土耳其

圖為土耳其T-129武裝直升機,系意大利A-129的授權生產款。

但在"石茶隼"離成功僅有一步的前夜,土耳其方面忽然間就改變了主意:以美國製裁為由,土耳其迅速和意大利奧古斯塔接上了頭,最終意大利人的A-129武裝直升機勝出,南非丹尼爾的"石茶隼"武裝直升機生產線便以鉅虧的結局黯淡離場,從此不再廣為世人所知。值得玩味的是,自土耳其一役失敗後丹尼爾公司的直升機業務已經淪為奧古斯塔的代工,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南半球第一軍工巨頭:連工資都發不出了 都怪韓國和土耳其

圖為在印度防務展上向外推銷的南非G6榴彈炮。

雖說折了武裝直升機這條產品線,丹尼爾好歹還有榴彈炮這門"老手藝"在手,要掙口飯吃也不難——但在拿下南非本國、阿聯酋和阿曼的共計150門自行火炮之後,韓國三星的K9自行火炮又猛地橫在丹尼爾面前,成了南非人怎麼都跨不過去的那道坎。

簡單來說,憑藉著韓國陸軍超過1200門的大訂單,K9自行火炮得以把價格壓在一個難以置信的低水平線上,而韓國人就是靠著低成本拿下了印度、土耳其等南非榴彈炮的潛在市場,也刨斷了丹尼爾公司的根基。

南半球第一軍工巨頭:連工資都發不出了 都怪韓國和土耳其

圖為正在使用NTW-20大口徑狙擊槍的印度陸軍士兵,丹尼爾公司眼下就靠賣些輕武器過過日子。

而更為諷刺的是,當年和丹尼爾公司就轉讓技術談得無比熱切的土耳其人,眼下也帶著T-129武裝直升機堂而皇之地登上各大航展,風頭一時間完全蓋過傳統歐美俄等軍工巨頭,更遠非當年的南非可比。

兩相對比之下,南非人的鬱悶可以說是不言而喻……在單純的武器好壞比較上南非丹尼爾並沒有落敗,但這軍工一盤棋怎麼就下輸了呢?這或許就必須從更深入的層面上去尋找原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