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最小的村轄市訪古齊長城遺址的那些奇趣事

村舍前的海棠花開得正豔正紅,暖暖的春風傳送著鳥兒清脆的鳴啁,園林地中櫻桃花開得正繁盛,山野的桃花依然在獨自芬芳,漫山遍野的溲疏花,一簇簇潔白的花朵密密麻麻,像雪落山坡。這正是我們週末遠足的桃源佳境,一個正被春天眷顧的深山小市蒿灘市。

徒步最小的村轄市訪古齊長城遺址的那些奇趣事

蒿灘市又名蒿灘村,行政區劃上屬於泰安岱嶽區下港鄉木營村管轄的一個小自然村,位處章丘、歷城、泰安、萊蕪四縣市交界處(如今章丘、萊蕪劃歸濟南,屬於章丘區、萊蕪區了,這四界是否要更名為二界啦),海拔800米,號稱山東海拔最高村。

我們是上週天早晨7點多從濟南出發,經由南部的仲宮鎮,取道長城嶺,繞行泰安黃前水庫和彭家峪水庫,9:10分抵達泰安這個被崇山峻嶺包圍的小山村。之所以和50餘名隊友舟車勞頓於此,一是想探究全國最小的村轄市蒿灘市的真面目,二是想尋穿越荒野,尋幽訪古齊長城。

徒步的起點是位於山腳下的這個小村莊。一條淺淺的河溝將村子一分為二,村口石橋上豎立著兩塊黑色方形大理石碑,上面分別刻有木營村、蒿灘市景區。身居如此荒僻之境的彈丸小村,稱市的底氣哪來的?

徒步最小的村轄市訪古齊長城遺址的那些奇趣事

以愚之見,有必要先惡補下這個蒿字。從植物學角度分析,蒿是一種二年生草本植物,葉如絲狀,有特殊的氣味,開黃綠色小花,可入藥(亦稱“青 蒿”、“香蒿”)。蒿灘是否是因為這裡曾經是長滿了蒿草面得名的呢。據史學家考證,蒿灘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卜辭》中是記載為“蒿地” 的。那麼,蒿灘後來又是如何與市沾上邊的呢?

在古代,“市”指的是集貿場所。戰國時期,山東為齊魯兩大諸侯國的封地,蒿灘處於兩國分界線齊長城附近。當時為了貿易往來更加方便,兩國在長城沿線關隘設置了多處集“市”,蒿灘也位列其中,蒿灘市由此而得名。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齊長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蒿灘市也由繁華歸入沉寂 ,直至清朝時期清兵在被稱為木營村的這個地方用木樁紮營駐軍後,蒿灘又再度獲得了小小的發展機遇。幾度興廢的蒿灘市最終引起了國際友人的關注,成為1998年7月在我國開啟的雷勵國際計劃首家遠征地。那些來自於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年輕人彙集於蒿灘市,開啟了“雷勵工程”,在這裡大力興建水土保持工程,築水壩,建了蒿灘市政廳、蒿灘郵政局、蒿灘大學堂等懷舊景觀,還在下港鄉的盤坡村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學。也是從那時起,蒿灘市再度在全國甚至國際上聲名遠播。對於這些新增設的人工景點,對於戶外徒步愛好者來講並未沒有太多吸引力,美好的大自然和歷史久遠的齊長城永遠是我們的興致所在。

齊長城在前方的山上,我們隨沿著村中小路向山的方向行進。途經離村子不遠的一段河堤,村民們正操作著一架小型挖掘機加固跨塌的一段堤壩。這深山溝都用了挖掘機,可見現代工業文明的滲透力之強悍。新翻的沙土散發著泥土的芬芳。不遠處的田野,有兩株高大的板栗樹。這兩株板栗樹特立獨型,很有性格,一株是狀若龍角的枯樁,依然保持著昂首挺胸的哨兵氣勢,另一株行將傾倒,卻依然像個不倒翁似堅強地活著,守護著田野。

繼板栗樹掀起拍照的小高潮後,花花綠綠的大部隊繼續前行,路過櫻花盛開的苗圃地,穿越過層層梯田,我們從鮮花盛開的田埂小道進入密林深處。傾刻間,大家散落在密林深處,但只聞人語響,難覓人身影。每次回望這樣的場景,我都會發自內心地感動。這些平時在城市養尊處優、不苟言笑的人們,一到了大山深處,都分外開心,身姿更是輕盈靈活得像兔子,彷彿游擊隊一下進入了密密的森林。運動的好處顯而易見,在這些喜歡戶外運動的人群中,鮮見胖子,更少見“三高”者。

徒步最小的村轄市訪古齊長城遺址的那些奇趣事

登山並非坦途,林中小路時隱時現,先是密密的灌木叢,接著是密密的刺槐林和麻櫟林,漸漸地又是針葉和落葉混交林。越向上攀登,坡度越陡,腳下堆積著厚厚的落葉,中間間雜著亂石,人踩上去,很易打滑,也容易拐角,所以要膽大心細。前行雖然變得異常艱難, 但卻擋不住幾位野菜控們的閒情逸志。他們採摘山苜楂的認真勁讓人歎服。快到半山腰時,後面的氣氛有點不對了。原來是村裡的防火員跟了上來,罵罵咧咧的聲音不時傳入耳孔。泰安地區有個怪現象,以防火之名,嚴禁戶外徒步者進入林區,當然是因噎廢食。其實,按照國家相關條例,是不允許人們帶火種進入林區。但是基層斷章取義,搞一刀切,任何登山者每年防火期一律不準進入林區。而對於防火,每次戶外活動 ,領隊都會嚴格要求並再三給隊員重審不允許帶火種。所有參加的隊員也深知防火的重要性,自然不會帶打火機、火柴等火種進山的。然而,許多基層防火員為了省心,對防火政策斷章取義,乾脆來個一禁了之。不是要防火嘛,不是還實行了責任制㕲,那麼,乾脆禁止任何人登山就得了,才懶得管你到底帶沒帶火種呢,“我就是不讓你進”,這點防火護林的權利讓一些人發揮到了極致。有人說他們這是負責,其實,我覺得這實則是一種極端的懶政行為。綜觀泰山地區發生的幾起火災,起因均是當地村民燒荒、上墳引起的,與戶外組織沒有丁點關係。而且從人的常理思維講,戶外徒步的人本身就在山中活動,難道還會不理智地放火搞自焚不成?而且,參加過這麼多年的戶外徒步活動,可以肯定地講,戶外活動中少見亂扔垃圾者,所產生的白色垃圾,大家都會自覺地打包帶到山下垃圾場。而亂扔垃圾的,反而是一些素質不高的村民或部分自駕遊者。當然,更沒見到在野外隨便吸菸點火的人。

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在一位很虎的女防火員一路跟蹤下,我們訪古齊長城行動只得在一個叫麻子高尖的地方中止。因為,前方一丫口早有接應的防火人員攔住了去路。我們只能從此翻山,向萊蕪芭麻峪村進發。萊蕪地界的山坡植被也比較茂密,坡頂是茂密的松樹,再向下則是槐樹林和楊樹林,沒有樹木的地方則被大片大片潔白耀眼的溲疏花和還未返青的野草所覆蓋,偶爾還能看到稀稀落落的幾株山桃花,濟南市公園裡的槐花行將開敗,這裡的槐樹卻剛剛發出新芽,要見槐花盛開的景象預計要到五月中旬前後。

到了芭麻峪村,聽說上游有一河谷,那裡還有一水庫,大家頓時來了精神。沿河谷行進約十多分鐘,就到了水庫。庫岸一東一西有兩株依水而居的桃樹,正處於盛花期,粉紅的桃花在碧水映襯下分外妖嬈。水庫下的河灘,溪水清清,水草碧綠,河石潔淨無塵,是中午用餐的好地方。大家在這裡縱情飲酒歡宴,分外愜意。從水庫用過午餐,回返途中,經過了萊城區大王莊鎮的岔峪村、安子村等自然村落。岔峪(西鄰泰安)原名叫李家莊,李姓、谷姓最早遷來,由於和大槐樹峪的李家莊重名,且村址處在山溝中的三岔口上,故改名為岔峪。村西南有一山溝,名叫西青崗,流傳著“吃了和尚餓死狼”的傳說。據傳溝北坡根曾有一古寺,寺內有一和尚與村內一村民往來密切。一 天,和尚在村內從中午一直玩到深夜,因出門時忘記關門,被一狼乘虛而入。和尚深夜回到寺院後,被狼吃了。村內友人見和尚好長時間不來了,遂約上幾個人前往探視,久呼不應就撞門而入,但見室內一片狼藉,和尚被吃得所剩無幾。門上被狼爪抓出條條痕跡,狼也斃命於室內,古寺遂廢止。這個傳說我覺得還是有附會的成份,因為在長青區有個餓狼山也流傳著類似的傳說,不過主角不是和尚,而是一普通山民。

在路上還邂逅了很多植物。有一種叫白屈菜的小黃花,一種像何首烏的葛類植物。途中還差點搞了個烏龍,錯把白菜花認作油菜花。這裡的山民很純樸,我們到一個隊部討水喝,村婦女主任熱情地給我們倒水,還不收一分錢。意尤未盡,最後,大家在一個叫河馬石橋的地方上車返回。

徒步最小的村轄市訪古齊長城遺址的那些奇趣事

此次徒步,雖然中途多了變故,未能按既定路線完成徒步旅途,但大家沒有抱怨,都懷著隨遇而安的心態,在全新的徒步路途中找到了諸多樂趣,更是增長了很多野外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