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誠集團兌付危局追蹤:20億流向不明 收購標的“被抵押”

來源:經濟觀察報

王涵

“我的基金份額到期了,至今沒有一分錢收益。金誠卻讓我簽署展期協議,即使承諾稱簽署後可以按照不低於每月5%的比例進行回款,我也不願意相信。”4月10日,去年3月起投資金壇項目已到期的投資人王浩告訴經濟觀察報。

曾經“狂奔”十年的金誠集團,在2018年迎來發展轉折點。當年4月底,浙江證監局開展私募專項檢查,金誠集團旗下的5傢俬募公司拒絕配合檢查工作,監管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到證監局接受監管談話。隨後,浙江證監局三次對旗下基金銷售公司金觀誠下發責令改正並暫停辦理基金銷售相關業務的決定。

在此期間,金誠集團旗下基金期限錯配的風險開始顯現。原本進入開放期的基金停止贖回,開始出現展期兌付的情況;同時因信用問題,公司無法在正常的金融體系獲得授信貸款,至此金誠集團真正陷入“流動性困局”。

金誠集團曝出兌付危機近一年後,重組、展期……動作不斷。當前的情況是,公司流動性仍未恢復,投資人依舊拿不到錢。投資人質疑金誠集團重組是否真實可靠,要求投資者簽署展期協議後又將如何恢復正常兌付?同時投資者也在質疑金誠集團旗下項目的資金流向。

經濟觀察報記者就相關項目資金流向、公司重組及流動性恢復進展等相關問題聯繫金誠集團方面,對方回覆稱:公司根據投資人信訪代表的書面要求及政府要求,正在積極籌備召開投資人代表會議,就各個項目的資金去向、資產(工程)情況、還款計劃等做進一步說明。

金誠集團解釋,“近一年來,受市場流動性及政策變化影響,部分基金產品確有延期兌付現象,由此給廣大投資人帶來的焦慮深感歉意。目前,我司除了按照監管指出的問題,進行整改之外,更是把解決流動性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信心和能力保障所有投資人的合法權益。”

投資者的疑問:20億流向不明

金誠集團官網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08年,總部位於杭州,截至現在,金誠集團以特色小鎮為核心產品,旗下已囊括金誠新城鎮、金誠財富、金誠產業、金誠之星、有象文化、酒店、房地產、金誠金融、公眾公司(金誠控股,1462.HK)等9個板塊。

而金誠集團旗下核心板塊金誠財富則是集私募基金管理和基金銷售於一體,曾共同管理私募產品規模超700億元。旗下擁有1家基金銷售公司金觀誠,同時擁有新餘觀悅、新餘觀復、金誠資管、杭州金轉源、杭州金仲興、杭州觀復6家經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金誠集團兌付危機發端於金誠財富。

王浩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展示的就是他參與的金誠財富旗下私募基金——“金誠常州金壇城市化發展基金6號”項目(下稱“金壇項目”)。根據合同內容顯示,金誠資管作為管理人設立,募集規模6億元,年化投資目標業績為9.9%。標的為常州金壇經濟開發區保障房及市政工程PPP項目。2016年,社會合作方金誠資管中標後與政府方的江蘇金壇國發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金壇國發”,為常州金壇區城投平臺)各佔股80%、20%共同成立了註冊資本為10億元的常州市金壇金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合營公司”),負責建設該開發區的保障房樓盤、市政道路、景觀綠化等PPP項目。

以上僅是金壇項目的第六期募集規模,記者採訪瞭解到金壇項目至少包含16只尚在運行或延期清算的私募產品,截至2018年底,基金份額有31億多份,按照初始淨值1元計算,累計約募集超31億元,超700名投資人蔘與投資。

時至今年4月份,王浩擁有的金壇項目份額到期,至今未取得基金回款和對應收益回報。

那麼,金誠金壇項目是否真實存在?記者最新獲取的《有關金誠金壇投資人群問答彙總》文件顯示,截至今年4月3日,常州金壇項目的三處保障性住房皆完成總建設進度的90%以上,準備或已進入預驗收階段;金誠集團相關負責人回覆保障房預計今年10月份竣工驗收,市政工程進入竣工驗收,等驗收完成後政府會開始分6年回購。

項目資金到位和使用情況又是如何呢?投資人告訴經濟觀察報,部分基金持有人在2019年1月15日去常州金壇經濟開發區實地調研該項目並向當地政府徵詢後得知,合營公司實際使用資金13億,目前已回款2億,尚存餘11億。

剩餘的20億元流向何方?根據投資人王浩提供的與項目合營公司總經理莊慧俊的錄音,莊慧俊稱由於銀行網銀和財務由金誠保管使用,金誠集團將31億元基金之中的20億元匯到金誠指定的浙江有關公司,這些資金匯出前未經合營公司董事會集體決定。

據韋傑在投資人代表溝通會上的講法:“錢的流向主要是項目對應當期實際發生的費用,包括但不限於土地費用、工程款費用、相關稅費管理費用;在資金閒置期間,為減輕成本壓力進行理財投資;根據基金合同約定,支付前期投資者的投資回報。”

截至2017年9月,金誠集團宣傳稱擁有特色小鎮項目59個,政府項目簽約量超過5700億元。截至2018年9月份,金誠集團旗下存續的基金規模為157億元,包括政府基礎設施債券項目和金誠自行管理、募集的基金份額。

據投資者反饋,2013年前的金誠集團只是一家理財產品代銷公司,隨後通過對金融牌照資質的申領,開始大規模發行中短期類固收基金產品;同時搭上了地方政府PPP融資及基礎建設服務,藉著政信產品的背書開始在資金端和資產端進行期限錯配、借新還舊等多種操作,由此形成了後來的所謂“金誠模式”——先與地方政府簽訂一個PPP項目的框架,隨後立刻上架該項目的私募產品開始銷售,同時銷售的產品將項目從時間上拆分錯配。

“金誠的金融產品期限一般是1-2年,但是項目建設期遠超過這個時間,特別是PPP項目6年以上才能回款是常態,所以金誠集團需要由發行後面的基金來兌付前面的資金。在2018年5月份後被監管叫停半年時候,基金銷售端無法開展募集工作,當兌付金額遠高於募集量時候,這就是造成流動性緊張和展期的原因之一。”一位接近金誠集團的人士向記者分析。

經濟觀察報最新獲悉,浙江證監局在4月2日向投資者回復時表示,已對金誠資管違法私募基金監督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依法實施監管,並多次督促對方勤勉盡責履行管理人職責,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處置方案。

收購標的“被抵押”之謎

金誠集團受到投資人質疑的問題不僅是募集資金的不明流向,還包括收購標的“被抵押”。今年3月份中國裁判文書網公佈的三份文書,揭穿了其中的祕密。

這是一款名為金誠穩贏3號-併購投資私募基金(下稱“金誠3號基金”),即杭州古玩城項目。該款基金設立於2017年2月10日,杭州萬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杭州萬杉公司”)為基金管理人,募集資金1.85億元以債權和股權的形式投資於金誠集團控股子公司杭州觀嶽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觀嶽公司”),由觀嶽公司將投資款用於收購杭州古玩城有限公司100%的股權以及受讓位於杭州市上城區惠興路14號、16號的杭州古玩城地上一至三層的商鋪產權、21個地下車庫使用權。該私募投資基金已向基金業協會辦理基金備案手續。

杭州一位張先生認購了金誠3號基金300萬元,合同書上標明年化投資目標業績為8.6%。張先生坦言,當時認購時,銷售人員明確表明有基金底層資產。但事後發現,基金募集的資金僅是以債權形式借給觀嶽公司,而不是拿基金份額直接去收購杭州古玩城項目資產。同時,觀嶽公司拿這筆錢去收購資產後,並未將杭州古玩城項目資產抵押給金誠3號基金。

根據裁判文書內容顯示,2018年7月16日,韋傑與西湖房產集團、誠通公司和兩個自然人潘某、孫某(以下統稱“原告”)簽署五份基金份額轉讓協議,將原告手中持有的金誠集團旗下私募基金份額轉讓給韋傑,總價值合計1.003億元。而觀嶽公司則為上述債權提供抵押擔保。值得一提的是,此項抵押係為韋傑個人債務提供擔保。原告與觀嶽公司產生抵押糾紛後,歸屬於金誠3號基金投資者的權益遭到嚴重損害,基金無法兌付。

張先生表示:“回過頭看發現,金誠集團在合同中進行割裂,目前的情況是債權是債權,資產是資產。所以韋傑以個人資產的名義可以去抵押杭州古玩城項目。”

記者從三份審判文書發現,潘某、孫某是金誠旗下多款基金的投資人,他們曾購買了“金誠金奧私募投資基金1號”、“金誠4號基金”、“金誠常州城市化發展私募基金7號”不等份額。而韋傑與原告簽署基金份額轉讓的時間是去年7月份,正是在金誠集團旗下基金大面積逾期之際。

裁判文書甫一公開,金誠3號基金投資人認為,“觀嶽公司的資產都是基金投資所形成的,在股權全部質押給基金,並向基金鉅額借款的情況下,金誠集團濫用其控股股東地位,將古玩城房產抵押給第三方,實為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

目前,此糾紛案一審判決結果是觀嶽公司將協助原告辦理杭州古玩城項目的多個不動產抵押登記手續。而金誠集團的態度是,項目基金管理人已經委託律師提起一系列相關訴訟,爭取通過法律手段對項目中存在的錯誤抵押進行糾正。

重組疑雲

關乎金誠集團重組問題自去年11月份一直受到投資者關注。投資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德成實業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德成實業控股”)與杭州金誠新城鎮集團在2019年1月17日舉行了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金誠集團董事長韋傑出席並簽署。

在現場的合作幕布上並未出現“重組”字樣,投資者表示:“這個合作其實就是金誠方面一直在放風稱的引入央企的重組,只是重組主體不是金誠集團,而是旗下負責PPP項目的子公司金誠新城鎮。”

金誠新城鎮法定代表人為韋傑,公開數據表示,截至去年底,公司PPP項目累計中標金額為307億元。

巧合的是,記者在金誠集團官方微信發佈的《投資人代表溝通會實錄》上發現,金誠集團董事長韋傑公開向投資者表示其在1月份已經簽署重組協議,“我重組的目的就是讓別人做大股東,要讓國有企業和大型公司的信用和資金重新引入金誠資產中煥發活力,而不是一潭死水或是賤價售賣。”

同時,從王浩提供給記者的投資者群截圖來看,金誠財富副總裁兼金觀誠總裁蔣雪琦也在群裡表示,重組正式協議已經在今年1月份簽完,公司已於2019年後開展實質性的工作,但過程可能比較龐大,不會每週都有新消息。

與金誠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的德成實業控股成立於2014年,註冊資本1億元,隸屬於商業網點建設開發中心(事業法人獨資企業)。啟信寶數據顯示,圍繞著德成實業控股本身共有24條自身風險,4條股權凍結信息,合計凍結數額8000萬元。並於2018年12月份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被裁決向申請人清償696萬元及其違約金。

商業網點建設開發中心官網顯示,該中心是1993年10月11日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成立的司局級國家事業單位,隸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經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1月,商業網點系旗下平臺則投了16家網貸和財富管理公司,共有4家爆雷平臺,10家存在違規問題的平臺。

在對引入的重組方資質“存疑”的同時,投資者產生了更多的疑問,針對重組後金誠集團的債務是全部納入,還是剝離或是部分剝離?

記者從王浩提供的投資者群截圖看到,蔣雪琦向投資者表示不是債務納入或者剝離,重組是人才與資源、信用的重組,債務過去是怎樣,今天還是怎樣。

在重組的消息披露方面,金誠集團向記者表示,重組目前已進入關鍵落實階段,暫不便透露重組具體細節。

金誠集團一方面聲稱正進行重組,另一方面要求投資者簽署展期協議,不少投資者擔心展期協議會損害自己的權益而拒絕簽署。

王浩告訴記者他的顧忌:“以常州金壇項目為例,整體項目總體投入11億,按照底層協議增值63%(上浮62.84%),即使滿打滿算總金額在18億元左右,我們這款基金全體投資人募集31億元,還不及募集本金,這個缺口怎麼補?”

金誠集團官方微信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經審計後金誠集團總資產規模202.76億元,負債103.08億元,淨資產總額98.99億元,資產負債率50.84%。

對於接下來運作資產方式,雖然金誠集團方面此前再三強調爭取恢復部分流動性,推進工程至回購或待銷售,但在投資者看來沒有實質性的重組進展,所有的計劃如空中樓閣,消耗的只是投資人的耐心和權益。經濟觀察報將持續關注這一事件的進展。

(應採訪者需求,王浩為化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