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原創 | 李小墨


偶然看到一個理財平臺的廣告文案: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這句話就像一顆頑固的種子一樣掉進了我心裡,生根,發芽,瘋長。

想起學生時期和剛畢業的時候,窮得理直氣壯,窮得天經地義,連買東西砍價都經常拿學生身份來增加說服力:“老闆,我還是學生,再給我便宜一點嘛”。享受折扣幾乎是窮學生的特權,學生證最大的用處就是打折卡,因為全世界都會體諒這個年紀的窮。

當你不知不覺從收紅包的孩子,變成了給上上下下發紅包的成年人,這種生活就結束了。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你自己也會越來越無法窮得心安理得。

歸根到底,在這個商業社會,一個人的社會成功程度,主要由財富積累的速度和數量來衡量。說得赤裸一點,沒有能力擺脫貧窮狀態的人,會被劃為loser,不管是以直白傷自尊的方式還是以隱晦照顧感受的方式。

窮一旦和無能掛鉤,會帶來心理上的恥辱感。

當然也有身家上億的人選擇過清貧的生活,但主動選擇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和被迫活得困頓和拮据是兩種概念。

我們其實一直在和無能感在對抗。

我知道想提高對金錢的掌控感,要修一門叫理財投資的課程。可是提到投資理財,總覺得是離我很遙遠的事,我手頭上就只有這麼點錢,根本無財可理,我學投資理財有意義嗎?理財聽起來好難好專業,對沒有財務知識的人來說是不是特別難學?

我像許多人一樣,在學習之前就給自己想象和設置出了許多障礙。覺得痛苦,覺得很難,覺得無從下手,然後遲遲沒有開始。

很慶幸我遇到了一本特別好的理財入門書《好好賺錢》,看完我才發現自己錯得有多離譜:原來不是有了很多錢才需要理財,相反,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01

知道如何變富有之前,

先知道什麼會致貧

"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原創 | 李小墨


偶然看到一個理財平臺的廣告文案: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這句話就像一顆頑固的種子一樣掉進了我心裡,生根,發芽,瘋長。

想起學生時期和剛畢業的時候,窮得理直氣壯,窮得天經地義,連買東西砍價都經常拿學生身份來增加說服力:“老闆,我還是學生,再給我便宜一點嘛”。享受折扣幾乎是窮學生的特權,學生證最大的用處就是打折卡,因為全世界都會體諒這個年紀的窮。

當你不知不覺從收紅包的孩子,變成了給上上下下發紅包的成年人,這種生活就結束了。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你自己也會越來越無法窮得心安理得。

歸根到底,在這個商業社會,一個人的社會成功程度,主要由財富積累的速度和數量來衡量。說得赤裸一點,沒有能力擺脫貧窮狀態的人,會被劃為loser,不管是以直白傷自尊的方式還是以隱晦照顧感受的方式。

窮一旦和無能掛鉤,會帶來心理上的恥辱感。

當然也有身家上億的人選擇過清貧的生活,但主動選擇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和被迫活得困頓和拮据是兩種概念。

我們其實一直在和無能感在對抗。

我知道想提高對金錢的掌控感,要修一門叫理財投資的課程。可是提到投資理財,總覺得是離我很遙遠的事,我手頭上就只有這麼點錢,根本無財可理,我學投資理財有意義嗎?理財聽起來好難好專業,對沒有財務知識的人來說是不是特別難學?

我像許多人一樣,在學習之前就給自己想象和設置出了許多障礙。覺得痛苦,覺得很難,覺得無從下手,然後遲遲沒有開始。

很慶幸我遇到了一本特別好的理財入門書《好好賺錢》,看完我才發現自己錯得有多離譜:原來不是有了很多錢才需要理財,相反,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01

知道如何變富有之前,

先知道什麼會致貧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幾十年的投資搭檔,他的投資理念和智慧不僅影響了巴菲特也影響了很多人。他擅長用逆向思維來思考問題,他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

我們都想變得富有,但我們在知道如何變富有之前,不妨用逆向思維想想什麼會讓自己變窮。

《好好賺錢》這本書提醒我們去關注財富的反面,當我們想要實現財務自由或者達到某種富有的狀態時,要先想清楚阻礙我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作者給出了四個致貧因素:

第一個是意外。

意外事故發生,你不得不接受治療,不能工作,至少會帶來兩種損失,失去工作收入,有醫療支出,另外生活花銷和醫療支出還可能讓你取出用於投資的本金,進一步損失投資收益。

第二個是疾病。

當社會新聞記者的時候,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接到家人生重病、無力籌措醫療費的求助,在少則十幾萬,動輒幾十萬的醫療費面前,這些家庭不堪一擊。幾輩人的積蓄化為烏有,因病致貧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

第三個是無規劃的支出。

喜歡就買,買不起就分期買的任性生活方式,造就了許多的“月光族”和“卡奴”。看起來正當的花錢理由太多了:“錢不是省出來的,錢是賺出來的”“會花的人,才會賺”“學會愛自己,對自己好一點”然後就有了各種各樣享受的需求。

很多人以為自己陷入財務困境,是因為當前收入還不夠高,但其實,如果不改變這種享樂優先儲蓄靠後的生活方式,收入提到多高都無濟於事,人的慾望是會不斷升級的,消費升級是沒有止境的,同時隨著年齡增長,需要通過支付來承擔的家庭責任也越來越多,普通上班族賺多少錢都完全可以不費力地花個精光。

以為收入高了,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改善,想等收入高了,再來想儲蓄和理財的事,是一種非常天真的想法。

德國理財大師博多·舍費爾在《財務自由之路》裡說過一個觀點:“使人變富有的,不是收入而是儲蓄,儲蓄是最基本也最簡單的理財方式。”

約翰·鄧普頓是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連他這樣的人也非常重視儲蓄,在他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和妻子共同決定把每個月收入的50%存下來。巴菲特認為,變得富有的祕訣很簡單,就是:儲蓄、投資,繼續儲蓄,繼續投資。

儲蓄不是讓你苛待自己,但我們越能控制自己不貪圖眼前的安逸,越能在未來實現更大的目標。

無規劃的支出是最防不勝防,也最無孔不入的致貧因素,是大部分年輕人財富之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查理·芒格的那句“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其實蘊藏著驚人的智慧,可惜生活裡有太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卻偏偏要往那裡去。

第四個致貧因素是脆弱的投資系統。

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

沒有知識儲備、不理解內在規律、缺乏理性的判斷,盲目投機、橫衝直撞的投資可能讓你有來無回。而有一套好的投資系統或者邏輯可以讓你在風險可控的範圍賺取收益。

作者打了一個比方:走鋼絲對於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然而對雜技演員來說,風險是可控的。

《好好賺錢》認為,“投資本質上是我們整體認知的財務變現,能夠把我們對於政治、宏觀經濟、中觀行業、微觀商業、人性,甚至對於自己的認識投射於損益這一維度。”

換句話說,投資是一種非常非常綜合的能力,想要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認知升級,關心世界,國家,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關心經濟、商業的走向和趨勢,深刻理解人類社會的內在邏輯,兩耳不聞窗外事是萬萬不行的。

02

別逃避,

審視自己真實的財務狀況

"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原創 | 李小墨


偶然看到一個理財平臺的廣告文案: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這句話就像一顆頑固的種子一樣掉進了我心裡,生根,發芽,瘋長。

想起學生時期和剛畢業的時候,窮得理直氣壯,窮得天經地義,連買東西砍價都經常拿學生身份來增加說服力:“老闆,我還是學生,再給我便宜一點嘛”。享受折扣幾乎是窮學生的特權,學生證最大的用處就是打折卡,因為全世界都會體諒這個年紀的窮。

當你不知不覺從收紅包的孩子,變成了給上上下下發紅包的成年人,這種生活就結束了。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你自己也會越來越無法窮得心安理得。

歸根到底,在這個商業社會,一個人的社會成功程度,主要由財富積累的速度和數量來衡量。說得赤裸一點,沒有能力擺脫貧窮狀態的人,會被劃為loser,不管是以直白傷自尊的方式還是以隱晦照顧感受的方式。

窮一旦和無能掛鉤,會帶來心理上的恥辱感。

當然也有身家上億的人選擇過清貧的生活,但主動選擇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和被迫活得困頓和拮据是兩種概念。

我們其實一直在和無能感在對抗。

我知道想提高對金錢的掌控感,要修一門叫理財投資的課程。可是提到投資理財,總覺得是離我很遙遠的事,我手頭上就只有這麼點錢,根本無財可理,我學投資理財有意義嗎?理財聽起來好難好專業,對沒有財務知識的人來說是不是特別難學?

我像許多人一樣,在學習之前就給自己想象和設置出了許多障礙。覺得痛苦,覺得很難,覺得無從下手,然後遲遲沒有開始。

很慶幸我遇到了一本特別好的理財入門書《好好賺錢》,看完我才發現自己錯得有多離譜:原來不是有了很多錢才需要理財,相反,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01

知道如何變富有之前,

先知道什麼會致貧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幾十年的投資搭檔,他的投資理念和智慧不僅影響了巴菲特也影響了很多人。他擅長用逆向思維來思考問題,他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

我們都想變得富有,但我們在知道如何變富有之前,不妨用逆向思維想想什麼會讓自己變窮。

《好好賺錢》這本書提醒我們去關注財富的反面,當我們想要實現財務自由或者達到某種富有的狀態時,要先想清楚阻礙我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作者給出了四個致貧因素:

第一個是意外。

意外事故發生,你不得不接受治療,不能工作,至少會帶來兩種損失,失去工作收入,有醫療支出,另外生活花銷和醫療支出還可能讓你取出用於投資的本金,進一步損失投資收益。

第二個是疾病。

當社會新聞記者的時候,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接到家人生重病、無力籌措醫療費的求助,在少則十幾萬,動輒幾十萬的醫療費面前,這些家庭不堪一擊。幾輩人的積蓄化為烏有,因病致貧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

第三個是無規劃的支出。

喜歡就買,買不起就分期買的任性生活方式,造就了許多的“月光族”和“卡奴”。看起來正當的花錢理由太多了:“錢不是省出來的,錢是賺出來的”“會花的人,才會賺”“學會愛自己,對自己好一點”然後就有了各種各樣享受的需求。

很多人以為自己陷入財務困境,是因為當前收入還不夠高,但其實,如果不改變這種享樂優先儲蓄靠後的生活方式,收入提到多高都無濟於事,人的慾望是會不斷升級的,消費升級是沒有止境的,同時隨著年齡增長,需要通過支付來承擔的家庭責任也越來越多,普通上班族賺多少錢都完全可以不費力地花個精光。

以為收入高了,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改善,想等收入高了,再來想儲蓄和理財的事,是一種非常天真的想法。

德國理財大師博多·舍費爾在《財務自由之路》裡說過一個觀點:“使人變富有的,不是收入而是儲蓄,儲蓄是最基本也最簡單的理財方式。”

約翰·鄧普頓是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連他這樣的人也非常重視儲蓄,在他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和妻子共同決定把每個月收入的50%存下來。巴菲特認為,變得富有的祕訣很簡單,就是:儲蓄、投資,繼續儲蓄,繼續投資。

儲蓄不是讓你苛待自己,但我們越能控制自己不貪圖眼前的安逸,越能在未來實現更大的目標。

無規劃的支出是最防不勝防,也最無孔不入的致貧因素,是大部分年輕人財富之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查理·芒格的那句“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其實蘊藏著驚人的智慧,可惜生活裡有太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卻偏偏要往那裡去。

第四個致貧因素是脆弱的投資系統。

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

沒有知識儲備、不理解內在規律、缺乏理性的判斷,盲目投機、橫衝直撞的投資可能讓你有來無回。而有一套好的投資系統或者邏輯可以讓你在風險可控的範圍賺取收益。

作者打了一個比方:走鋼絲對於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然而對雜技演員來說,風險是可控的。

《好好賺錢》認為,“投資本質上是我們整體認知的財務變現,能夠把我們對於政治、宏觀經濟、中觀行業、微觀商業、人性,甚至對於自己的認識投射於損益這一維度。”

換句話說,投資是一種非常非常綜合的能力,想要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認知升級,關心世界,國家,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關心經濟、商業的走向和趨勢,深刻理解人類社會的內在邏輯,兩耳不聞窗外事是萬萬不行的。

02

別逃避,

審視自己真實的財務狀況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我們做健康體檢,是為了在早期發現潛在的疾病,財務狀況其實也需要體檢,你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以我自己的經驗,只要比較過得去,我在財務問題上,非常容易得過且過。每次總是財務狀態嚴重拖了我後腿的時候,我才逼著自己審視自己的真實財務狀況,每次審視都會有讓自己大吃一驚的發現。

怎麼判斷自己的財務狀況,處在什麼水平呢?不是看你賬上有多少錢,而是看四個指標:

指標一:應急能力

你是否為自己準備了一筆錢,金額是三到六個月的生活支出,能在兩三天內變成現金?這就是應急資金。

有應急能力,想炒掉老闆的時候,你才能底氣十足地挑選下一份工作,萬一被動失業,生活也不會一下子陷入窘境。

指標二;償債能力

其實我看到“債”字就覺得和自己無關,我不需要借債,也不喜歡借債,因為借債對我來說會有非常大的心理負擔。我就是作者口中的那種人,不喜歡負債的感覺,到現在也不用信用卡。

借債真的就是不好的嗎?作者簡七說的一個真實故事,讓我開始反思和質疑自己的觀念。

2010年,簡七有一個朋友在老家買房,一室一廳,全新小區,全價是20萬元。他當時手上正好有20萬元左右。他應該一次性付清房款還是隻付30%的首付貸款買房呢?

我一看到這個問題,我想都不想,我就選了全款買房。這位朋友也一樣,他和我是同一種人,有負債就不安心,於是就一次性付清了20萬元的房款。現在,那個小區一室一廳的戶型已經漲到了50萬元。

作者算了一筆賬,如果當時他只支付首付款6萬元,那就可以購買三套房子,到現在的資產總額就是150萬元。

“這就是槓桿的魔力。槓桿的本質就是通過自己的資源和別人的資源,撬動更大的資源,博取更高的利益。”

《好好賺錢》這本書的建議是:當借款成本合理時,我們一定要儘可能地使用槓桿這個工具,獲得槓桿自由。比如,以目前不到5%的房貸利率來看,對於買房應不應該付全款的問題,答案非常明確,就是付最低首付款,選擇最長時間的貸款。

我聯想到了發生在我身邊的事,發現自己一直財商低而不自知。

我大學的學費是來自助學貸款,記得當時辦助學貸款的時候,陪我辦手續的好朋友也申請了這個貸款,以我對他的瞭解,他應該是沒有學費負擔的,但是他說:前幾年不用利息,之後利息也很低,除了助學貸款,哪裡還借得到這種錢?我可以貸出來做點小生意。

後來果然,他發現擺攤賣童裝很賺錢,就開始賺錢之旅了,然後又用賣童裝賺到的錢,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生意,之後規模也越來越大。在我們跟家裡拿生活費的時候,他早就賺了人生的第一個十萬。

那償債能力的檢查是什麼呢?不要讓每個月必須還的貸款金額,包括車貸、房貸、信用卡,超過你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旦超過40%,就會對你造成很大的負擔。很多人利用信用卡過度消費,拆東牆補西牆,讓財務陷入非常混亂和糟糕的境地,就是這樣。此時如果發生失業或者意外情況會很麻煩,因此保持良好的償債english,對我們的財務健康非常重要。

第三項指標:保障能力

我們在前文說過,意外和疾病都是致貧因素,一個家庭因為一個家庭成員生了重病,一夜之間因病致貧的事情經常發生。很多人表面看起來看起來工作不錯,生活不錯,實際上抗風險能力很差,在疾病和意外面前不堪一擊。

對於意外和疾病,五險一金為我們提供非常基礎的社會保障,商業保險的補充可以增長更有力的保障,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意外險和重疾險。

《好好賺錢》這本書建議:沒買保險,先別急著投資,在投資前也要做好各種保障,確保開始投資之前,處於安全平穩的狀態。保障能力是否強,決定我們能否獲得責任自由。

自查一下:你的五險是否齊全,是否斷繳?你有沒有買意外險?有沒有買重大疾病險,買的額度是否足夠治療重大疾病?有沒有買壽險,買的額度是否足夠償還家裡的大額貸款?

第四項指標是生息能力。

最後才是大家最關心的錢生錢的能力,應急、償債、保障做好的前提下,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投資。當錢生錢的收益能夠用來支付所有的生活之處時,我們就實現了初步的財務自由了。

股神巴菲特1957年到2010年的投資情況,也只有年化20%左右的收益率,作者認為普通人通過資產配置追求長期收益長期穩定在8%-12%是理想的狀態。

財務狀況不是看你開了什麼豪車,拿了什麼好包,戴了什麼名錶,衣著有多麼光鮮,消費場所有多麼高檔,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只有應急能力、償債能力、保障能力、生息能力都表現俱佳,才算是好的財務狀況,否則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面風光,內裡孱弱。

03

算一算,

你想要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原創 | 李小墨


偶然看到一個理財平臺的廣告文案: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這句話就像一顆頑固的種子一樣掉進了我心裡,生根,發芽,瘋長。

想起學生時期和剛畢業的時候,窮得理直氣壯,窮得天經地義,連買東西砍價都經常拿學生身份來增加說服力:“老闆,我還是學生,再給我便宜一點嘛”。享受折扣幾乎是窮學生的特權,學生證最大的用處就是打折卡,因為全世界都會體諒這個年紀的窮。

當你不知不覺從收紅包的孩子,變成了給上上下下發紅包的成年人,這種生活就結束了。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你自己也會越來越無法窮得心安理得。

歸根到底,在這個商業社會,一個人的社會成功程度,主要由財富積累的速度和數量來衡量。說得赤裸一點,沒有能力擺脫貧窮狀態的人,會被劃為loser,不管是以直白傷自尊的方式還是以隱晦照顧感受的方式。

窮一旦和無能掛鉤,會帶來心理上的恥辱感。

當然也有身家上億的人選擇過清貧的生活,但主動選擇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和被迫活得困頓和拮据是兩種概念。

我們其實一直在和無能感在對抗。

我知道想提高對金錢的掌控感,要修一門叫理財投資的課程。可是提到投資理財,總覺得是離我很遙遠的事,我手頭上就只有這麼點錢,根本無財可理,我學投資理財有意義嗎?理財聽起來好難好專業,對沒有財務知識的人來說是不是特別難學?

我像許多人一樣,在學習之前就給自己想象和設置出了許多障礙。覺得痛苦,覺得很難,覺得無從下手,然後遲遲沒有開始。

很慶幸我遇到了一本特別好的理財入門書《好好賺錢》,看完我才發現自己錯得有多離譜:原來不是有了很多錢才需要理財,相反,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01

知道如何變富有之前,

先知道什麼會致貧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幾十年的投資搭檔,他的投資理念和智慧不僅影響了巴菲特也影響了很多人。他擅長用逆向思維來思考問題,他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

我們都想變得富有,但我們在知道如何變富有之前,不妨用逆向思維想想什麼會讓自己變窮。

《好好賺錢》這本書提醒我們去關注財富的反面,當我們想要實現財務自由或者達到某種富有的狀態時,要先想清楚阻礙我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作者給出了四個致貧因素:

第一個是意外。

意外事故發生,你不得不接受治療,不能工作,至少會帶來兩種損失,失去工作收入,有醫療支出,另外生活花銷和醫療支出還可能讓你取出用於投資的本金,進一步損失投資收益。

第二個是疾病。

當社會新聞記者的時候,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接到家人生重病、無力籌措醫療費的求助,在少則十幾萬,動輒幾十萬的醫療費面前,這些家庭不堪一擊。幾輩人的積蓄化為烏有,因病致貧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

第三個是無規劃的支出。

喜歡就買,買不起就分期買的任性生活方式,造就了許多的“月光族”和“卡奴”。看起來正當的花錢理由太多了:“錢不是省出來的,錢是賺出來的”“會花的人,才會賺”“學會愛自己,對自己好一點”然後就有了各種各樣享受的需求。

很多人以為自己陷入財務困境,是因為當前收入還不夠高,但其實,如果不改變這種享樂優先儲蓄靠後的生活方式,收入提到多高都無濟於事,人的慾望是會不斷升級的,消費升級是沒有止境的,同時隨著年齡增長,需要通過支付來承擔的家庭責任也越來越多,普通上班族賺多少錢都完全可以不費力地花個精光。

以為收入高了,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改善,想等收入高了,再來想儲蓄和理財的事,是一種非常天真的想法。

德國理財大師博多·舍費爾在《財務自由之路》裡說過一個觀點:“使人變富有的,不是收入而是儲蓄,儲蓄是最基本也最簡單的理財方式。”

約翰·鄧普頓是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連他這樣的人也非常重視儲蓄,在他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和妻子共同決定把每個月收入的50%存下來。巴菲特認為,變得富有的祕訣很簡單,就是:儲蓄、投資,繼續儲蓄,繼續投資。

儲蓄不是讓你苛待自己,但我們越能控制自己不貪圖眼前的安逸,越能在未來實現更大的目標。

無規劃的支出是最防不勝防,也最無孔不入的致貧因素,是大部分年輕人財富之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查理·芒格的那句“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其實蘊藏著驚人的智慧,可惜生活裡有太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卻偏偏要往那裡去。

第四個致貧因素是脆弱的投資系統。

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

沒有知識儲備、不理解內在規律、缺乏理性的判斷,盲目投機、橫衝直撞的投資可能讓你有來無回。而有一套好的投資系統或者邏輯可以讓你在風險可控的範圍賺取收益。

作者打了一個比方:走鋼絲對於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然而對雜技演員來說,風險是可控的。

《好好賺錢》認為,“投資本質上是我們整體認知的財務變現,能夠把我們對於政治、宏觀經濟、中觀行業、微觀商業、人性,甚至對於自己的認識投射於損益這一維度。”

換句話說,投資是一種非常非常綜合的能力,想要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認知升級,關心世界,國家,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關心經濟、商業的走向和趨勢,深刻理解人類社會的內在邏輯,兩耳不聞窗外事是萬萬不行的。

02

別逃避,

審視自己真實的財務狀況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我們做健康體檢,是為了在早期發現潛在的疾病,財務狀況其實也需要體檢,你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以我自己的經驗,只要比較過得去,我在財務問題上,非常容易得過且過。每次總是財務狀態嚴重拖了我後腿的時候,我才逼著自己審視自己的真實財務狀況,每次審視都會有讓自己大吃一驚的發現。

怎麼判斷自己的財務狀況,處在什麼水平呢?不是看你賬上有多少錢,而是看四個指標:

指標一:應急能力

你是否為自己準備了一筆錢,金額是三到六個月的生活支出,能在兩三天內變成現金?這就是應急資金。

有應急能力,想炒掉老闆的時候,你才能底氣十足地挑選下一份工作,萬一被動失業,生活也不會一下子陷入窘境。

指標二;償債能力

其實我看到“債”字就覺得和自己無關,我不需要借債,也不喜歡借債,因為借債對我來說會有非常大的心理負擔。我就是作者口中的那種人,不喜歡負債的感覺,到現在也不用信用卡。

借債真的就是不好的嗎?作者簡七說的一個真實故事,讓我開始反思和質疑自己的觀念。

2010年,簡七有一個朋友在老家買房,一室一廳,全新小區,全價是20萬元。他當時手上正好有20萬元左右。他應該一次性付清房款還是隻付30%的首付貸款買房呢?

我一看到這個問題,我想都不想,我就選了全款買房。這位朋友也一樣,他和我是同一種人,有負債就不安心,於是就一次性付清了20萬元的房款。現在,那個小區一室一廳的戶型已經漲到了50萬元。

作者算了一筆賬,如果當時他只支付首付款6萬元,那就可以購買三套房子,到現在的資產總額就是150萬元。

“這就是槓桿的魔力。槓桿的本質就是通過自己的資源和別人的資源,撬動更大的資源,博取更高的利益。”

《好好賺錢》這本書的建議是:當借款成本合理時,我們一定要儘可能地使用槓桿這個工具,獲得槓桿自由。比如,以目前不到5%的房貸利率來看,對於買房應不應該付全款的問題,答案非常明確,就是付最低首付款,選擇最長時間的貸款。

我聯想到了發生在我身邊的事,發現自己一直財商低而不自知。

我大學的學費是來自助學貸款,記得當時辦助學貸款的時候,陪我辦手續的好朋友也申請了這個貸款,以我對他的瞭解,他應該是沒有學費負擔的,但是他說:前幾年不用利息,之後利息也很低,除了助學貸款,哪裡還借得到這種錢?我可以貸出來做點小生意。

後來果然,他發現擺攤賣童裝很賺錢,就開始賺錢之旅了,然後又用賣童裝賺到的錢,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生意,之後規模也越來越大。在我們跟家裡拿生活費的時候,他早就賺了人生的第一個十萬。

那償債能力的檢查是什麼呢?不要讓每個月必須還的貸款金額,包括車貸、房貸、信用卡,超過你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旦超過40%,就會對你造成很大的負擔。很多人利用信用卡過度消費,拆東牆補西牆,讓財務陷入非常混亂和糟糕的境地,就是這樣。此時如果發生失業或者意外情況會很麻煩,因此保持良好的償債english,對我們的財務健康非常重要。

第三項指標:保障能力

我們在前文說過,意外和疾病都是致貧因素,一個家庭因為一個家庭成員生了重病,一夜之間因病致貧的事情經常發生。很多人表面看起來看起來工作不錯,生活不錯,實際上抗風險能力很差,在疾病和意外面前不堪一擊。

對於意外和疾病,五險一金為我們提供非常基礎的社會保障,商業保險的補充可以增長更有力的保障,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意外險和重疾險。

《好好賺錢》這本書建議:沒買保險,先別急著投資,在投資前也要做好各種保障,確保開始投資之前,處於安全平穩的狀態。保障能力是否強,決定我們能否獲得責任自由。

自查一下:你的五險是否齊全,是否斷繳?你有沒有買意外險?有沒有買重大疾病險,買的額度是否足夠治療重大疾病?有沒有買壽險,買的額度是否足夠償還家裡的大額貸款?

第四項指標是生息能力。

最後才是大家最關心的錢生錢的能力,應急、償債、保障做好的前提下,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投資。當錢生錢的收益能夠用來支付所有的生活之處時,我們就實現了初步的財務自由了。

股神巴菲特1957年到2010年的投資情況,也只有年化20%左右的收益率,作者認為普通人通過資產配置追求長期收益長期穩定在8%-12%是理想的狀態。

財務狀況不是看你開了什麼豪車,拿了什麼好包,戴了什麼名錶,衣著有多麼光鮮,消費場所有多麼高檔,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只有應急能力、償債能力、保障能力、生息能力都表現俱佳,才算是好的財務狀況,否則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面風光,內裡孱弱。

03

算一算,

你想要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財務自由的最基本標準是,非工資收入覆蓋日常支出。

按這個定義,你有沒有發現,同樣是財務自由,每個人的財務狀態和生活狀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可能每個月花5000塊就是甲的日常開支,而每個月花50000塊才夠乙的日常開支。

你的總資產要達到多少,非工資被動收入要達到多少才算實現自由,這完全取決於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都不是守財奴葛朗臺,不是為了賺錢而賺錢,為了理財而理財,理財目標應該是服務於人生目標的。歸根到底,理財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過上想要的生活。但你有沒有算過你想要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無論是買車買房,還是出門旅行、社交、健身、提升自己,或者開一家自己喜歡的店,我們的大部分生活目標對應的計劃都需要一定的財務支持。

《好好賺錢》裡對我最有“一語驚醒夢中人”之效的其實是一個小測試:

第一步,寫下5個你最近幾年最想實現的願望,並在旁邊寫下完成它需要花多少錢?

明確的目標還應該包括完成的時間,比如35歲之前進行一次環球旅行,需要50萬;30歲之前買一輛代步車,需要20萬;30歲之前,湊到在所在城市買房的首付,需要100萬

第二步,列一列,為了更好地達成這5個願望,你在財務上都做了哪些準備?

你是否做了預算?是否有一個可以執行的儲蓄計劃?有努力升職、加薪的方案嗎?

第三步,粗略地算一算,現在的財務狀況,按照計劃的財富增長速度,能否支持你的目標?

這三個問題就是簡單的理財規劃,從目標出發,確定對於的財務方案。

沒算過這些的時候,我自我感覺良好,生活狀態鬆弛,算完之後,我才發現,我要非常努力,逼出自己的全部潛能,才有可能過上標配的人生。

我越來越厭倦人們泛泛而談:等我有錢了要幹嘛幹嘛,請清醒地算一算你想要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以你目前的賺錢速度,多久掙夠這些錢?如果以目前的賺錢速度希望渺茫,那你有沒有增加收入的可行方案?以你目前的努力程度,你在多少歲才能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如果一直達不到,你甘心這輩子就這樣了嗎?

清晰的目標加可行的方案,比空談有意義得多。

理財就是理生活,理財就是理人生,請為你的人生目標,確定財務支持方案,請為你的財務目標,設定一套可行的行動計劃。

04

錢多有錢多的投資方案

錢少有錢少的理財技巧

"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原創 | 李小墨


偶然看到一個理財平臺的廣告文案: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這句話就像一顆頑固的種子一樣掉進了我心裡,生根,發芽,瘋長。

想起學生時期和剛畢業的時候,窮得理直氣壯,窮得天經地義,連買東西砍價都經常拿學生身份來增加說服力:“老闆,我還是學生,再給我便宜一點嘛”。享受折扣幾乎是窮學生的特權,學生證最大的用處就是打折卡,因為全世界都會體諒這個年紀的窮。

當你不知不覺從收紅包的孩子,變成了給上上下下發紅包的成年人,這種生活就結束了。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你自己也會越來越無法窮得心安理得。

歸根到底,在這個商業社會,一個人的社會成功程度,主要由財富積累的速度和數量來衡量。說得赤裸一點,沒有能力擺脫貧窮狀態的人,會被劃為loser,不管是以直白傷自尊的方式還是以隱晦照顧感受的方式。

窮一旦和無能掛鉤,會帶來心理上的恥辱感。

當然也有身家上億的人選擇過清貧的生活,但主動選擇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和被迫活得困頓和拮据是兩種概念。

我們其實一直在和無能感在對抗。

我知道想提高對金錢的掌控感,要修一門叫理財投資的課程。可是提到投資理財,總覺得是離我很遙遠的事,我手頭上就只有這麼點錢,根本無財可理,我學投資理財有意義嗎?理財聽起來好難好專業,對沒有財務知識的人來說是不是特別難學?

我像許多人一樣,在學習之前就給自己想象和設置出了許多障礙。覺得痛苦,覺得很難,覺得無從下手,然後遲遲沒有開始。

很慶幸我遇到了一本特別好的理財入門書《好好賺錢》,看完我才發現自己錯得有多離譜:原來不是有了很多錢才需要理財,相反,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01

知道如何變富有之前,

先知道什麼會致貧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幾十年的投資搭檔,他的投資理念和智慧不僅影響了巴菲特也影響了很多人。他擅長用逆向思維來思考問題,他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

我們都想變得富有,但我們在知道如何變富有之前,不妨用逆向思維想想什麼會讓自己變窮。

《好好賺錢》這本書提醒我們去關注財富的反面,當我們想要實現財務自由或者達到某種富有的狀態時,要先想清楚阻礙我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作者給出了四個致貧因素:

第一個是意外。

意外事故發生,你不得不接受治療,不能工作,至少會帶來兩種損失,失去工作收入,有醫療支出,另外生活花銷和醫療支出還可能讓你取出用於投資的本金,進一步損失投資收益。

第二個是疾病。

當社會新聞記者的時候,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接到家人生重病、無力籌措醫療費的求助,在少則十幾萬,動輒幾十萬的醫療費面前,這些家庭不堪一擊。幾輩人的積蓄化為烏有,因病致貧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

第三個是無規劃的支出。

喜歡就買,買不起就分期買的任性生活方式,造就了許多的“月光族”和“卡奴”。看起來正當的花錢理由太多了:“錢不是省出來的,錢是賺出來的”“會花的人,才會賺”“學會愛自己,對自己好一點”然後就有了各種各樣享受的需求。

很多人以為自己陷入財務困境,是因為當前收入還不夠高,但其實,如果不改變這種享樂優先儲蓄靠後的生活方式,收入提到多高都無濟於事,人的慾望是會不斷升級的,消費升級是沒有止境的,同時隨著年齡增長,需要通過支付來承擔的家庭責任也越來越多,普通上班族賺多少錢都完全可以不費力地花個精光。

以為收入高了,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改善,想等收入高了,再來想儲蓄和理財的事,是一種非常天真的想法。

德國理財大師博多·舍費爾在《財務自由之路》裡說過一個觀點:“使人變富有的,不是收入而是儲蓄,儲蓄是最基本也最簡單的理財方式。”

約翰·鄧普頓是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連他這樣的人也非常重視儲蓄,在他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和妻子共同決定把每個月收入的50%存下來。巴菲特認為,變得富有的祕訣很簡單,就是:儲蓄、投資,繼續儲蓄,繼續投資。

儲蓄不是讓你苛待自己,但我們越能控制自己不貪圖眼前的安逸,越能在未來實現更大的目標。

無規劃的支出是最防不勝防,也最無孔不入的致貧因素,是大部分年輕人財富之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查理·芒格的那句“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其實蘊藏著驚人的智慧,可惜生活裡有太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卻偏偏要往那裡去。

第四個致貧因素是脆弱的投資系統。

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

沒有知識儲備、不理解內在規律、缺乏理性的判斷,盲目投機、橫衝直撞的投資可能讓你有來無回。而有一套好的投資系統或者邏輯可以讓你在風險可控的範圍賺取收益。

作者打了一個比方:走鋼絲對於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然而對雜技演員來說,風險是可控的。

《好好賺錢》認為,“投資本質上是我們整體認知的財務變現,能夠把我們對於政治、宏觀經濟、中觀行業、微觀商業、人性,甚至對於自己的認識投射於損益這一維度。”

換句話說,投資是一種非常非常綜合的能力,想要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認知升級,關心世界,國家,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關心經濟、商業的走向和趨勢,深刻理解人類社會的內在邏輯,兩耳不聞窗外事是萬萬不行的。

02

別逃避,

審視自己真實的財務狀況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我們做健康體檢,是為了在早期發現潛在的疾病,財務狀況其實也需要體檢,你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以我自己的經驗,只要比較過得去,我在財務問題上,非常容易得過且過。每次總是財務狀態嚴重拖了我後腿的時候,我才逼著自己審視自己的真實財務狀況,每次審視都會有讓自己大吃一驚的發現。

怎麼判斷自己的財務狀況,處在什麼水平呢?不是看你賬上有多少錢,而是看四個指標:

指標一:應急能力

你是否為自己準備了一筆錢,金額是三到六個月的生活支出,能在兩三天內變成現金?這就是應急資金。

有應急能力,想炒掉老闆的時候,你才能底氣十足地挑選下一份工作,萬一被動失業,生活也不會一下子陷入窘境。

指標二;償債能力

其實我看到“債”字就覺得和自己無關,我不需要借債,也不喜歡借債,因為借債對我來說會有非常大的心理負擔。我就是作者口中的那種人,不喜歡負債的感覺,到現在也不用信用卡。

借債真的就是不好的嗎?作者簡七說的一個真實故事,讓我開始反思和質疑自己的觀念。

2010年,簡七有一個朋友在老家買房,一室一廳,全新小區,全價是20萬元。他當時手上正好有20萬元左右。他應該一次性付清房款還是隻付30%的首付貸款買房呢?

我一看到這個問題,我想都不想,我就選了全款買房。這位朋友也一樣,他和我是同一種人,有負債就不安心,於是就一次性付清了20萬元的房款。現在,那個小區一室一廳的戶型已經漲到了50萬元。

作者算了一筆賬,如果當時他只支付首付款6萬元,那就可以購買三套房子,到現在的資產總額就是150萬元。

“這就是槓桿的魔力。槓桿的本質就是通過自己的資源和別人的資源,撬動更大的資源,博取更高的利益。”

《好好賺錢》這本書的建議是:當借款成本合理時,我們一定要儘可能地使用槓桿這個工具,獲得槓桿自由。比如,以目前不到5%的房貸利率來看,對於買房應不應該付全款的問題,答案非常明確,就是付最低首付款,選擇最長時間的貸款。

我聯想到了發生在我身邊的事,發現自己一直財商低而不自知。

我大學的學費是來自助學貸款,記得當時辦助學貸款的時候,陪我辦手續的好朋友也申請了這個貸款,以我對他的瞭解,他應該是沒有學費負擔的,但是他說:前幾年不用利息,之後利息也很低,除了助學貸款,哪裡還借得到這種錢?我可以貸出來做點小生意。

後來果然,他發現擺攤賣童裝很賺錢,就開始賺錢之旅了,然後又用賣童裝賺到的錢,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生意,之後規模也越來越大。在我們跟家裡拿生活費的時候,他早就賺了人生的第一個十萬。

那償債能力的檢查是什麼呢?不要讓每個月必須還的貸款金額,包括車貸、房貸、信用卡,超過你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旦超過40%,就會對你造成很大的負擔。很多人利用信用卡過度消費,拆東牆補西牆,讓財務陷入非常混亂和糟糕的境地,就是這樣。此時如果發生失業或者意外情況會很麻煩,因此保持良好的償債english,對我們的財務健康非常重要。

第三項指標:保障能力

我們在前文說過,意外和疾病都是致貧因素,一個家庭因為一個家庭成員生了重病,一夜之間因病致貧的事情經常發生。很多人表面看起來看起來工作不錯,生活不錯,實際上抗風險能力很差,在疾病和意外面前不堪一擊。

對於意外和疾病,五險一金為我們提供非常基礎的社會保障,商業保險的補充可以增長更有力的保障,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意外險和重疾險。

《好好賺錢》這本書建議:沒買保險,先別急著投資,在投資前也要做好各種保障,確保開始投資之前,處於安全平穩的狀態。保障能力是否強,決定我們能否獲得責任自由。

自查一下:你的五險是否齊全,是否斷繳?你有沒有買意外險?有沒有買重大疾病險,買的額度是否足夠治療重大疾病?有沒有買壽險,買的額度是否足夠償還家裡的大額貸款?

第四項指標是生息能力。

最後才是大家最關心的錢生錢的能力,應急、償債、保障做好的前提下,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投資。當錢生錢的收益能夠用來支付所有的生活之處時,我們就實現了初步的財務自由了。

股神巴菲特1957年到2010年的投資情況,也只有年化20%左右的收益率,作者認為普通人通過資產配置追求長期收益長期穩定在8%-12%是理想的狀態。

財務狀況不是看你開了什麼豪車,拿了什麼好包,戴了什麼名錶,衣著有多麼光鮮,消費場所有多麼高檔,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只有應急能力、償債能力、保障能力、生息能力都表現俱佳,才算是好的財務狀況,否則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面風光,內裡孱弱。

03

算一算,

你想要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財務自由的最基本標準是,非工資收入覆蓋日常支出。

按這個定義,你有沒有發現,同樣是財務自由,每個人的財務狀態和生活狀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可能每個月花5000塊就是甲的日常開支,而每個月花50000塊才夠乙的日常開支。

你的總資產要達到多少,非工資被動收入要達到多少才算實現自由,這完全取決於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都不是守財奴葛朗臺,不是為了賺錢而賺錢,為了理財而理財,理財目標應該是服務於人生目標的。歸根到底,理財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過上想要的生活。但你有沒有算過你想要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無論是買車買房,還是出門旅行、社交、健身、提升自己,或者開一家自己喜歡的店,我們的大部分生活目標對應的計劃都需要一定的財務支持。

《好好賺錢》裡對我最有“一語驚醒夢中人”之效的其實是一個小測試:

第一步,寫下5個你最近幾年最想實現的願望,並在旁邊寫下完成它需要花多少錢?

明確的目標還應該包括完成的時間,比如35歲之前進行一次環球旅行,需要50萬;30歲之前買一輛代步車,需要20萬;30歲之前,湊到在所在城市買房的首付,需要100萬

第二步,列一列,為了更好地達成這5個願望,你在財務上都做了哪些準備?

你是否做了預算?是否有一個可以執行的儲蓄計劃?有努力升職、加薪的方案嗎?

第三步,粗略地算一算,現在的財務狀況,按照計劃的財富增長速度,能否支持你的目標?

這三個問題就是簡單的理財規劃,從目標出發,確定對於的財務方案。

沒算過這些的時候,我自我感覺良好,生活狀態鬆弛,算完之後,我才發現,我要非常努力,逼出自己的全部潛能,才有可能過上標配的人生。

我越來越厭倦人們泛泛而談:等我有錢了要幹嘛幹嘛,請清醒地算一算你想要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以你目前的賺錢速度,多久掙夠這些錢?如果以目前的賺錢速度希望渺茫,那你有沒有增加收入的可行方案?以你目前的努力程度,你在多少歲才能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如果一直達不到,你甘心這輩子就這樣了嗎?

清晰的目標加可行的方案,比空談有意義得多。

理財就是理生活,理財就是理人生,請為你的人生目標,確定財務支持方案,請為你的財務目標,設定一套可行的行動計劃。

04

錢多有錢多的投資方案

錢少有錢少的理財技巧

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理財


在理財這件事上,我是一個很晚熟的人,因為提到投資理財,總覺得是離我很遙遠的事,我老是覺得,我手頭上就只有這麼點錢,根本無財可理,我學投資理財有意義嗎?

《好好賺錢》給我的一個重要啟發就是:錢多有錢多的投資技巧,錢少有錢少的理財方案。

我們首先來理解一個概念“財富水池”。

記得中學時候做過的,同時進水和出水的蓄水池,多久能蓄滿水的數學題嗎?我們的收支像極了這樣的一個蓄水池,財富水池模型,就是我們把自己的收入和支出想象成流水,把我們存下來的錢想象成蓄水池裡的水,把通貨膨脹想象成日照的作用下水的無形蒸發。

根據用途,財富水池內部可以分為:

日常現金池:高頻、小額的日常生活支出。

中短期目標池:低頻的大額支出,比如季度繳納的房租、每年交的保險費、三到六個月的生活費經濟儲備金賬戶

長期金鵝池:沒有特定用途的強制儲蓄,是我們為了財務自由這個大目標所存下的錢,會給你下蛋的資金,是用來進行長期投資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管理這個現金水池,把存下來的錢,根據資金量和用途的不同,投到不同的地方。這就是我說的:錢多有錢多的投資技巧,錢少有錢少的理財方案。

日常現金池是高頻的支出,可以放入像支付寶這樣的貨幣基金裡,方便支取,又比銀行的活期存款利息高。

大部分人剛開始存錢的時候,資金量都是千元級別的,這個時候可以考慮購買互聯網平臺上千元起購的定期理財產品作為儲蓄工具。

中短期目標池,建議每一個用途單獨用一類產品來搭理。相對剛性的需求,比如三個月要付房租,提前把需要的錢存在一筆定期理財產品中。對於有彈性的支出需求,比如旅行基金,甚至可以考慮放在一些波動較小的基金裡。

長期金鵝池,用單獨的投資賬戶來存放,不做短期支取,只用作長期投資。投資工具主要有四種類型:現金類投資,包括貨幣基金、銀行的定期存單等;債權類投資P2P、國債等;權益類投資,如股票;商品實物類投資,比如黃金、石油、大豆等。

對各類投資產品有了較多的瞭解後,就可以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投資系統,但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通過投資不同的資產獲得利息或通過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兩個簡單動作,獲得收益,這都是需要反覆權衡的決策。

在本金的資金規模小的時候,賺取的收益當然是有限的,你不能因為這樣就覺得理財沒有意義。

我記得曾經有一個關於恐怖組織的研究,恐怖組織的成員遍佈全球,組織如何監控他們的行動呢?就是通過追蹤錢,追蹤組織成員的消費記錄,錢的走向就組織成員的動向。

理財也是通過追蹤錢,通過制定計劃,來獲得對人生,對生活的掌控感,同時早開始學習理財,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做理財的知識儲備和高財商思維的塑造,這是在為未來積蓄力量。

為什麼我說越是窮,越是要理財?

因為越是窮,越是在意外和重疾面前不堪一擊;越是窮,越是在投資市場輸不起;越是窮,越沒有任性揮霍享樂的籌碼;越是窮,越需要應急能力、償債能力、保障能力、生息能力;

越是窮,越是需要全力以赴才能過上想要的生活;越是窮,越是財商教育缺乏、思維受限,越是要通過自我教育來填補短板;越是窮,越是要早點開始為這一切做好準備。


(文章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 The End-

作者簡介:

李小墨

讀書博主,暢銷書《請停止無效社交》作者;前海南特區報記者;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每天更新隨筆日記。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