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資費高嗎?專家來解答你最關心的五大5G問題

呂廷傑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隨著2019年6月6日5G商用牌照的發放,中國已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我國的5G技術處於什麼樣的地位?5G輻射會傷害到人體健康嗎?對於網友關心和熱議的5G話題,6月20日,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呂廷傑在《思客講堂》做了精彩發言與解答。

全球範圍來看,我國的5G技術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呂廷傑:就全球來講,中國在5G這種基礎通信技術領域的成長性是最快的。以前我們要買別人的專利,今天在5G領域我們有了三分之一的專利,其他三分之二則是來自歐洲、日韓等地的公司,而這些公司互相使用專利是不用付專利費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最強的能力就在於把信息通信技術產品化。我們能把編碼的算法、基站的模型、物理實驗室的東西,變成可以掛在室外、讓大家方便通信的物理的東西,並做成產品。在信息通信產品領域,中國走在世界前列。

比如華為,它能迅速把技術轉化為產品,速度還比別家快,這個能力就是產品化的能力,也叫技術開發能力。別人提供不了這個產品的時候我能提供;別人能提供的時候,我降低了成本,形成了生產規模,物美價廉。這就是華為的產品有競爭力的道理。

5G的資費會比4G高嗎?

呂廷傑:5G的資費和4G持平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想法。所謂持平就是我原來一秒鐘花一塊錢,5G的時候用20倍的流量還只花一塊錢。問題是這能做到嗎?肯定能。

因為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升級換代就是利用擴頻技術和頻率複用技術來實現降價提速的,基站增多了費用自然在下降。

但是價格的下降不會在一開始就發生,任何產品剛出現時都賣得貴,後面再逐步降價。舉例來看,通信行業存在“大者恆大、贏者通吃”的現象,其實很多行業都存在這個現象,這是因為有個規律——成本的弱增加性,經濟學叫邊際效應遞增。

比如微軟花1個億開發了Windows,如果他賣出去1萬套,每個用戶分擔的成本是10000塊;賣出去1億套,每個客戶只承擔1塊成本,這就是成本的弱增加性。當我賣出一億套的時候,每個人就只揹負1塊錢成本,我當然可以降價出售了。

這些產業的特徵是什麼?初次投資的時候把錢都投了,但用得越多越便宜。所以5G效率的提升一定會讓5G比4G的單位資費更便宜,只是不會發生在初期。因為在5G使用初期,運營商沒有鋪太多的應用在上面,費用相對貴一點。初期在單位流量使用上,要小心一秒鐘的使用,你可能花的是原來十倍的錢。但隨著應用和使用的普及,最後肯定是降到比4G更便宜,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5G帶來的輻射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嗎?

呂廷傑:現在很多人在炒作說5G網絡對人身體有害,其實不然。我們來分析下:

5G信號屬於射頻電磁輻射,其能量只能輕微移動或振動分子中的原子,而不足以電離它。

電磁波對身體的輻射程度取決於兩個因素的乘積——能量和動量。能量高就是頻率高,攜載電荷的能力增加;動量就是輻射的功率,發射的功率,舉例來說,車輛在超低速(怠速)行駛時,撞到人也很難傷到人,因為動量不夠。

5G確實比以前的3G、4G頻段要高了,電離效果要強了,但5G基站與4G基站在發射頻率上標準相同,都必須符合“小於40微瓦/平方釐米”的國家標準。這個輻射量和家用電器比起來,簡直微乎其微,還有X光、α射線,輻射要比5G高得多,那個會直接傷害身體,5G遠沒有那麼高。

原來廣播電視部門是用700赫茲的頻率向全城市輻射,每個城市一個電視塔就能覆蓋。因為頻率低,能量小,所以覆蓋一座城市就需要大功率,兩個乘起來得到的輻射程度並不小。

今天5G我們用的是釐米波、毫米波,一個基站覆蓋一個院子就差不多了,不需要那麼大的功率。所以雖然能量增加了,但和動量相乘,對人體的傷害小於40微瓦的國家標準。

中國是世界上執行電磁波輻射最嚴謹的國家,我們國家規定所有基站輻射每平方釐米無論在中心地帶還是邊緣地帶不得超過40微瓦,美國是600微瓦 /平方釐米,中國是它的1/15都不到,所以5G輻射控制在標準以下,不會對人造成傷害。

5G發展對哪些產業行業影響最直接、最大

呂廷傑:我認為首先是泛娛樂和融媒體。因為最活躍的、有人買單的應該是和寬帶高速上網的內容相關的應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要給廣電發牌照。

5G的基礎設施需要大量投資,又需要大幹快上,多一點投資主體、建網主體有助於更快建起這個基礎設施。更重要的一點,廣電和內容節目源,特別是寬帶內容的提供有著天然的聯繫,肯定希望用5G。

第二,和車聯網有關的領域,這個領域是介於物聯網,也就是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的交界點,它會帶動物流業的發展,改變智能交通的發展,也會改變很多領域,特別是在工程機械方面會有很多亮點。

再來是先進製造業,5G可能會徹底改變生產模式和生產效率,達到完全的智能化。但是這個實現的時間不會比前兩個領域更早,它有一個孵化的過程,但這是我們最期待的領域,也是5G最想解決的領域。

歸納來說,先引爆的是與消費領域相關的,比如手機行業或者家庭寬帶覆蓋等;再一個結合點是物聯網或者新興產業環境與傳統消費環境,比如遠程醫療、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慧城市應用跟消費等。

5G時代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存在著競爭與合作的複雜情況,他們面臨的問題體現在哪些方面?

呂廷傑:在通信產業上,如果你創新的產品無法與其它運營商互通,那這樣的創新就毫無意義。

同樣是基於流量的即時通信,飛信比微信出現得還早,但移動只想做內部的商業模式創新,這項業務只出現在移動,很快自己就死了,因為通信產業與互聯網不同,必須做到互聯互通、全城全網。

今天情況又有了新變化,5G的到來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因為電信運營商將面向不同行業提供服務,但不同行業的應用是完全不同的。這是運營商面臨的最大挑戰。尤其是你可能完全不熟悉這些行業,又怎麼提供解決方案?

所以我認為會出現一種專門提供行業解決方案的虛擬運營商。這時候運營商要做到能力開放,並用開放的心態把5G資源向虛擬運營商開放,畢竟只有這些虛擬運營商對企業畫過像、瞭解企業的需求,才能為它提供解決方案,我們在5G時代要真正意識到這些。

那5G多發牌照會引起重複建設、惡性競爭嗎?不會,因為大家會細分市場,比如廣電網絡就專門做高清視頻,這反而把市場分割了,這就是機遇,甚至可能解決過去同質化競爭的問題。所以運營商要用更開放的心態與社會合作、與產業合作,為這些產業提供量身打造的解決方案,儘快把網絡用起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