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

8月8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紀念日,彼時北京鳥巢煙花絢爛、鼓炮齊鳴,那片夜空,連同11年前奧運賽場的點滴瞬間,被一併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但你知道,中國的賽事開幕式之前是怎樣的麼?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振興民族體育、重塑國際形象,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體育運動的發展,漸進性地摸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舉國體制,並構建了一系列檢驗與提升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週期性賽事秩序,如全運會、城運會、民運會、各單項運動會等。自 1959 年我國舉辦第 1 屆全運會以來,共舉辦了 12 屆全運會、9 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承辦了 2 屆亞運會、1 屆奧運會等大型國際賽事,伴隨著由少至多的運動會賽事的發展,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歷史演變,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漸進性地經歷了團體操表演、文體聯姻、文藝表演、全民健身展示 4 種表演形式。

團體操表演

"

8月8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紀念日,彼時北京鳥巢煙花絢爛、鼓炮齊鳴,那片夜空,連同11年前奧運賽場的點滴瞬間,被一併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但你知道,中國的賽事開幕式之前是怎樣的麼?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振興民族體育、重塑國際形象,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體育運動的發展,漸進性地摸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舉國體制,並構建了一系列檢驗與提升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週期性賽事秩序,如全運會、城運會、民運會、各單項運動會等。自 1959 年我國舉辦第 1 屆全運會以來,共舉辦了 12 屆全運會、9 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承辦了 2 屆亞運會、1 屆奧運會等大型國際賽事,伴隨著由少至多的運動會賽事的發展,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歷史演變,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漸進性地經歷了團體操表演、文體聯姻、文藝表演、全民健身展示 4 種表演形式。

團體操表演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經濟、政治體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時代。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存在與威脅,各種運動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相繼爆發。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文藝、體育活動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而團體操恰好與集體主義精神相契合,主要因為以下三點:

參與人數眾多

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以規模宏大、參與人數眾多為首要特點,如第 1 屆全運會開幕式,7283人蔘與了團體操《全民同慶》的表演;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16360 人蔘與了團體操《革命的讚歌》表演;第 3 屆全運會,2. 3萬多人蔘與了團體操《紅旗頌》的表演,打造了我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第 4 屆全運會,16 000 名男女演員參與了團體操《新的長征》的表演。

凸顯政治性

用整齊劃一的兵操表現我國人民團結一致、將革命進行到底、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第 1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表演《全民同慶》,反映歡慶革命勝利、國家獨立的主題;第 2、第3屆全運會團體操表演各分場名稱,採用的就是當時的政治口號,如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革命的讚歌》,其中一場的名稱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第 3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紅旗頌》,其中一場名稱為“提高警愓,保衛祖國”。

表演氣勢恢宏

借用服裝的顏色在不同的隊形、圖案上進行色彩排序與色塊組合,如穿插、排列,勾勒出流動變幻的色彩畫面,構建視覺效果。表演形式以集體做操為主,並結合隊形圖案的變化與集體配合動作,如波浪、滾轉、卷龍、大片色彩來營造廣場表演的氣勢。

團體操成為建國初期 1 ~ 6 屆全運會、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的主流形式,並逐漸升級為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代名詞,題材的選擇主要集中在歌頌新社會、歌頌黨的方針政策,展現當時人民大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熱火朝天地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的雄心壯志,凸顯了特殊歷史時期的歷史特徵。

文體聯姻

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採用文藝與體育結合的形式,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磨合、漸進性地發展,先後經歷了摸索期、成熟期。

摸索期(20 世紀 80—90 年代初)

"

8月8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紀念日,彼時北京鳥巢煙花絢爛、鼓炮齊鳴,那片夜空,連同11年前奧運賽場的點滴瞬間,被一併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但你知道,中國的賽事開幕式之前是怎樣的麼?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振興民族體育、重塑國際形象,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體育運動的發展,漸進性地摸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舉國體制,並構建了一系列檢驗與提升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週期性賽事秩序,如全運會、城運會、民運會、各單項運動會等。自 1959 年我國舉辦第 1 屆全運會以來,共舉辦了 12 屆全運會、9 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承辦了 2 屆亞運會、1 屆奧運會等大型國際賽事,伴隨著由少至多的運動會賽事的發展,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歷史演變,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漸進性地經歷了團體操表演、文體聯姻、文藝表演、全民健身展示 4 種表演形式。

團體操表演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經濟、政治體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時代。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存在與威脅,各種運動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相繼爆發。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文藝、體育活動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而團體操恰好與集體主義精神相契合,主要因為以下三點:

參與人數眾多

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以規模宏大、參與人數眾多為首要特點,如第 1 屆全運會開幕式,7283人蔘與了團體操《全民同慶》的表演;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16360 人蔘與了團體操《革命的讚歌》表演;第 3 屆全運會,2. 3萬多人蔘與了團體操《紅旗頌》的表演,打造了我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第 4 屆全運會,16 000 名男女演員參與了團體操《新的長征》的表演。

凸顯政治性

用整齊劃一的兵操表現我國人民團結一致、將革命進行到底、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第 1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表演《全民同慶》,反映歡慶革命勝利、國家獨立的主題;第 2、第3屆全運會團體操表演各分場名稱,採用的就是當時的政治口號,如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革命的讚歌》,其中一場的名稱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第 3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紅旗頌》,其中一場名稱為“提高警愓,保衛祖國”。

表演氣勢恢宏

借用服裝的顏色在不同的隊形、圖案上進行色彩排序與色塊組合,如穿插、排列,勾勒出流動變幻的色彩畫面,構建視覺效果。表演形式以集體做操為主,並結合隊形圖案的變化與集體配合動作,如波浪、滾轉、卷龍、大片色彩來營造廣場表演的氣勢。

團體操成為建國初期 1 ~ 6 屆全運會、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的主流形式,並逐漸升級為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代名詞,題材的選擇主要集中在歌頌新社會、歌頌黨的方針政策,展現當時人民大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熱火朝天地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的雄心壯志,凸顯了特殊歷史時期的歷史特徵。

文體聯姻

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採用文藝與體育結合的形式,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磨合、漸進性地發展,先後經歷了摸索期、成熟期。

摸索期(20 世紀 80—90 年代初)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五屆全運會

20 世紀 70年代末,中國體育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奧林匹克文化對我國的強勢擴張。

20 世紀 80—90 年代,時逢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以解放思想運動為標誌”,深刻地影響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發展。於是,吸納舞蹈語彙、實踐夜間表演、嘗試科技元素、實施燈光、舞美等多樣化美學實踐探索,逐漸成為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發展的主流趨向。

1983 年,第5 屆全運會採用了“團體操 + 舞蹈”的表演形式,此時團體操與舞蹈僅是拼盤而已,處於雙峰並峙、毫無關係的狀態;1987 年,6 運會開幕式《凌雲志》是“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首次實踐夜間表演”,8 000 人的燈光背景,與場下火龍、火棒燈表演光影交織、休慼呼應,顛覆了陽光下團體操表演的視覺印象,其輝煌炫彩的視覺效果歷久弭新,對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發展而論,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節點事件。

之後,南京、濟南、唐山、南寧、北京上海等地舉行的各類全國性運動會,相繼進行夜間團體操或文體表演;1990 年,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相聚在北京》,該作品獨具慧眼地遴選了安塞腰鼓、太平鼓、威風鑼鼓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同時,作品中《碧水風荷》一章,創編者吸納了中國傳統的荷花舞的動態,以團體操潑墨式、大手筆的表現手法,將一群荷花仙子時而編織成狀若奔湧不息的涓涓溪流,時而匯聚成一潭潭“清泉”。創造了團體操與舞蹈結合的典範,成為人們記憶中歷久彌新的開幕式藝術珍品。

成熟期(20 世紀 90 年代—2005)

"

8月8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紀念日,彼時北京鳥巢煙花絢爛、鼓炮齊鳴,那片夜空,連同11年前奧運賽場的點滴瞬間,被一併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但你知道,中國的賽事開幕式之前是怎樣的麼?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振興民族體育、重塑國際形象,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體育運動的發展,漸進性地摸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舉國體制,並構建了一系列檢驗與提升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週期性賽事秩序,如全運會、城運會、民運會、各單項運動會等。自 1959 年我國舉辦第 1 屆全運會以來,共舉辦了 12 屆全運會、9 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承辦了 2 屆亞運會、1 屆奧運會等大型國際賽事,伴隨著由少至多的運動會賽事的發展,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歷史演變,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漸進性地經歷了團體操表演、文體聯姻、文藝表演、全民健身展示 4 種表演形式。

團體操表演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經濟、政治體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時代。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存在與威脅,各種運動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相繼爆發。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文藝、體育活動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而團體操恰好與集體主義精神相契合,主要因為以下三點:

參與人數眾多

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以規模宏大、參與人數眾多為首要特點,如第 1 屆全運會開幕式,7283人蔘與了團體操《全民同慶》的表演;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16360 人蔘與了團體操《革命的讚歌》表演;第 3 屆全運會,2. 3萬多人蔘與了團體操《紅旗頌》的表演,打造了我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第 4 屆全運會,16 000 名男女演員參與了團體操《新的長征》的表演。

凸顯政治性

用整齊劃一的兵操表現我國人民團結一致、將革命進行到底、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第 1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表演《全民同慶》,反映歡慶革命勝利、國家獨立的主題;第 2、第3屆全運會團體操表演各分場名稱,採用的就是當時的政治口號,如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革命的讚歌》,其中一場的名稱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第 3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紅旗頌》,其中一場名稱為“提高警愓,保衛祖國”。

表演氣勢恢宏

借用服裝的顏色在不同的隊形、圖案上進行色彩排序與色塊組合,如穿插、排列,勾勒出流動變幻的色彩畫面,構建視覺效果。表演形式以集體做操為主,並結合隊形圖案的變化與集體配合動作,如波浪、滾轉、卷龍、大片色彩來營造廣場表演的氣勢。

團體操成為建國初期 1 ~ 6 屆全運會、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的主流形式,並逐漸升級為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代名詞,題材的選擇主要集中在歌頌新社會、歌頌黨的方針政策,展現當時人民大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熱火朝天地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的雄心壯志,凸顯了特殊歷史時期的歷史特徵。

文體聯姻

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採用文藝與體育結合的形式,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磨合、漸進性地發展,先後經歷了摸索期、成熟期。

摸索期(20 世紀 80—90 年代初)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五屆全運會

20 世紀 70年代末,中國體育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奧林匹克文化對我國的強勢擴張。

20 世紀 80—90 年代,時逢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以解放思想運動為標誌”,深刻地影響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發展。於是,吸納舞蹈語彙、實踐夜間表演、嘗試科技元素、實施燈光、舞美等多樣化美學實踐探索,逐漸成為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發展的主流趨向。

1983 年,第5 屆全運會採用了“團體操 + 舞蹈”的表演形式,此時團體操與舞蹈僅是拼盤而已,處於雙峰並峙、毫無關係的狀態;1987 年,6 運會開幕式《凌雲志》是“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首次實踐夜間表演”,8 000 人的燈光背景,與場下火龍、火棒燈表演光影交織、休慼呼應,顛覆了陽光下團體操表演的視覺印象,其輝煌炫彩的視覺效果歷久弭新,對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發展而論,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節點事件。

之後,南京、濟南、唐山、南寧、北京上海等地舉行的各類全國性運動會,相繼進行夜間團體操或文體表演;1990 年,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相聚在北京》,該作品獨具慧眼地遴選了安塞腰鼓、太平鼓、威風鑼鼓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同時,作品中《碧水風荷》一章,創編者吸納了中國傳統的荷花舞的動態,以團體操潑墨式、大手筆的表現手法,將一群荷花仙子時而編織成狀若奔湧不息的涓涓溪流,時而匯聚成一潭潭“清泉”。創造了團體操與舞蹈結合的典範,成為人們記憶中歷久彌新的開幕式藝術珍品。

成熟期(20 世紀 90 年代—2005)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八屆全運會

自北京亞運會後,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中的文藝元素更加繁盛、體育特色迅速觴落。自此,我國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多以文體表演命名,這一狀態自 1993 年 7 運會持續到 2005 年 10 運會(表 1)。此階段,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1) 民族性。

表演題材的選擇發生了重大轉向,逐漸偏向民族民間舞蹈、民間藝術形式。以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相聚在北京》大量遴選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為標誌(如安塞腰鼓、太平鼓、威風鑼鼓等),之後的多屆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均呈現了地方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如第 8 屆全運會鼓舞、9 運會廣東特色的舞獅。

2) 科技性。

主要外顯在舞美、燈光方面的發展,以此渲染出醒目的背景、場景、色彩等效果。同時,提升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現代感。此時,開幕式表演不僅呈現出體育與文藝相伴、更凸顯出體育與科技結合的時代趨勢。

3) 廣納文藝形式。

此時,我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主要由文藝創編人員為主導。除吸納舞蹈元素外,領唱、獨唱、合唱、對唱、獨奏等形式,也步入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殿堂。在此基礎上,文藝表演的舞臺也搬入了運動場。如 2005 年,10 運會開幕式表演《時代交響》,首次採用了超大型中心舞臺,中心舞臺裡面設置了許多機關…,如可升降系統、水霧系統、水調節系統及大型道具的變化。

文藝表演(2008—2011)

"

8月8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紀念日,彼時北京鳥巢煙花絢爛、鼓炮齊鳴,那片夜空,連同11年前奧運賽場的點滴瞬間,被一併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但你知道,中國的賽事開幕式之前是怎樣的麼?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振興民族體育、重塑國際形象,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體育運動的發展,漸進性地摸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舉國體制,並構建了一系列檢驗與提升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週期性賽事秩序,如全運會、城運會、民運會、各單項運動會等。自 1959 年我國舉辦第 1 屆全運會以來,共舉辦了 12 屆全運會、9 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承辦了 2 屆亞運會、1 屆奧運會等大型國際賽事,伴隨著由少至多的運動會賽事的發展,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歷史演變,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漸進性地經歷了團體操表演、文體聯姻、文藝表演、全民健身展示 4 種表演形式。

團體操表演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經濟、政治體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時代。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存在與威脅,各種運動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相繼爆發。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文藝、體育活動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而團體操恰好與集體主義精神相契合,主要因為以下三點:

參與人數眾多

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以規模宏大、參與人數眾多為首要特點,如第 1 屆全運會開幕式,7283人蔘與了團體操《全民同慶》的表演;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16360 人蔘與了團體操《革命的讚歌》表演;第 3 屆全運會,2. 3萬多人蔘與了團體操《紅旗頌》的表演,打造了我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第 4 屆全運會,16 000 名男女演員參與了團體操《新的長征》的表演。

凸顯政治性

用整齊劃一的兵操表現我國人民團結一致、將革命進行到底、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第 1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表演《全民同慶》,反映歡慶革命勝利、國家獨立的主題;第 2、第3屆全運會團體操表演各分場名稱,採用的就是當時的政治口號,如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革命的讚歌》,其中一場的名稱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第 3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紅旗頌》,其中一場名稱為“提高警愓,保衛祖國”。

表演氣勢恢宏

借用服裝的顏色在不同的隊形、圖案上進行色彩排序與色塊組合,如穿插、排列,勾勒出流動變幻的色彩畫面,構建視覺效果。表演形式以集體做操為主,並結合隊形圖案的變化與集體配合動作,如波浪、滾轉、卷龍、大片色彩來營造廣場表演的氣勢。

團體操成為建國初期 1 ~ 6 屆全運會、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的主流形式,並逐漸升級為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代名詞,題材的選擇主要集中在歌頌新社會、歌頌黨的方針政策,展現當時人民大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熱火朝天地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的雄心壯志,凸顯了特殊歷史時期的歷史特徵。

文體聯姻

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採用文藝與體育結合的形式,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磨合、漸進性地發展,先後經歷了摸索期、成熟期。

摸索期(20 世紀 80—90 年代初)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五屆全運會

20 世紀 70年代末,中國體育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奧林匹克文化對我國的強勢擴張。

20 世紀 80—90 年代,時逢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以解放思想運動為標誌”,深刻地影響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發展。於是,吸納舞蹈語彙、實踐夜間表演、嘗試科技元素、實施燈光、舞美等多樣化美學實踐探索,逐漸成為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發展的主流趨向。

1983 年,第5 屆全運會採用了“團體操 + 舞蹈”的表演形式,此時團體操與舞蹈僅是拼盤而已,處於雙峰並峙、毫無關係的狀態;1987 年,6 運會開幕式《凌雲志》是“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首次實踐夜間表演”,8 000 人的燈光背景,與場下火龍、火棒燈表演光影交織、休慼呼應,顛覆了陽光下團體操表演的視覺印象,其輝煌炫彩的視覺效果歷久弭新,對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發展而論,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節點事件。

之後,南京、濟南、唐山、南寧、北京上海等地舉行的各類全國性運動會,相繼進行夜間團體操或文體表演;1990 年,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相聚在北京》,該作品獨具慧眼地遴選了安塞腰鼓、太平鼓、威風鑼鼓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同時,作品中《碧水風荷》一章,創編者吸納了中國傳統的荷花舞的動態,以團體操潑墨式、大手筆的表現手法,將一群荷花仙子時而編織成狀若奔湧不息的涓涓溪流,時而匯聚成一潭潭“清泉”。創造了團體操與舞蹈結合的典範,成為人們記憶中歷久彌新的開幕式藝術珍品。

成熟期(20 世紀 90 年代—2005)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八屆全運會

自北京亞運會後,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中的文藝元素更加繁盛、體育特色迅速觴落。自此,我國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多以文體表演命名,這一狀態自 1993 年 7 運會持續到 2005 年 10 運會(表 1)。此階段,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1) 民族性。

表演題材的選擇發生了重大轉向,逐漸偏向民族民間舞蹈、民間藝術形式。以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相聚在北京》大量遴選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為標誌(如安塞腰鼓、太平鼓、威風鑼鼓等),之後的多屆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均呈現了地方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如第 8 屆全運會鼓舞、9 運會廣東特色的舞獅。

2) 科技性。

主要外顯在舞美、燈光方面的發展,以此渲染出醒目的背景、場景、色彩等效果。同時,提升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現代感。此時,開幕式表演不僅呈現出體育與文藝相伴、更凸顯出體育與科技結合的時代趨勢。

3) 廣納文藝形式。

此時,我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主要由文藝創編人員為主導。除吸納舞蹈元素外,領唱、獨唱、合唱、對唱、獨奏等形式,也步入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殿堂。在此基礎上,文藝表演的舞臺也搬入了運動場。如 2005 年,10 運會開幕式表演《時代交響》,首次採用了超大型中心舞臺,中心舞臺裡面設置了許多機關…,如可升降系統、水霧系統、水調節系統及大型道具的變化。

文藝表演(2008—2011)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2008年北京奧運會

21 世紀,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演變成了耗資巨大的、豪華型的文藝表演。如 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美麗的奧林匹克》、2009 年第 11 屆全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和諧盛世齊魯情》、2011 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啟航》。此時,運動會開幕式表演進一步綜合化、藝術化,同時開幕式表演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徵。

科技霸權性

在追求創新的外部環境的影響、及我國經濟與科技的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借勢於科技的魔幻力量,拓展新的表演形式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中的 LED“畫卷”,11 屆全運會的“視頻碗”、廣州亞運會開幕式表演中的8 面巨幅 LED 彩屏。

文化品牌性

奧運會開閉幕式表演主要用來展示舉辦國的文化,這是已故的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對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定位。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總導演張藝謀,遴選了極富中國品牌的文化符號,如畫卷、活字印刷、戲曲、絲路、禮樂、太極,給觀眾展現了一幅史詩般的歷史文化風景。第11屆全運會,山東展示了孔廟、孔子的畫像、黃河、奧運揚帆、濟南的荷柳等山東地域特色的文化...,奧運會開幕式成為舉辦國全面展示國家形象、塑造國家品牌的平臺。

圖像性

開幕式表演中除去以人組成的隊形、圖案等寫實景觀外,依賴科技虛擬的圖像景觀是一道醒目風景。對在有限的時間裡,統繪舉辦方悠長、宏大的歷史文化畫卷,依託科技再現歷史文化符號、以影像的方式呈現視覺景觀,當然是條極佳的路徑選擇。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藉助長 70 m 的 LED畫卷,虛擬出了岩石、陶瓷、青銅器等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圖像符號。11 屆全運會開幕式《和諧盛世》蓄勢而發,一隻可以變形的“視屏碗”,被高空威亞懸掛在運動場中央,PG 燈光將運動場 20 000 m2的地面虛擬成千變萬化、美輪美奐的地景圖像。

體育迴歸 (2013———全民健身展示)

"

8月8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紀念日,彼時北京鳥巢煙花絢爛、鼓炮齊鳴,那片夜空,連同11年前奧運賽場的點滴瞬間,被一併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但你知道,中國的賽事開幕式之前是怎樣的麼?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振興民族體育、重塑國際形象,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體育運動的發展,漸進性地摸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舉國體制,並構建了一系列檢驗與提升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週期性賽事秩序,如全運會、城運會、民運會、各單項運動會等。自 1959 年我國舉辦第 1 屆全運會以來,共舉辦了 12 屆全運會、9 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承辦了 2 屆亞運會、1 屆奧運會等大型國際賽事,伴隨著由少至多的運動會賽事的發展,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歷史演變,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漸進性地經歷了團體操表演、文體聯姻、文藝表演、全民健身展示 4 種表演形式。

團體操表演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經濟、政治體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時代。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存在與威脅,各種運動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相繼爆發。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文藝、體育活動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而團體操恰好與集體主義精神相契合,主要因為以下三點:

參與人數眾多

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以規模宏大、參與人數眾多為首要特點,如第 1 屆全運會開幕式,7283人蔘與了團體操《全民同慶》的表演;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16360 人蔘與了團體操《革命的讚歌》表演;第 3 屆全運會,2. 3萬多人蔘與了團體操《紅旗頌》的表演,打造了我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第 4 屆全運會,16 000 名男女演員參與了團體操《新的長征》的表演。

凸顯政治性

用整齊劃一的兵操表現我國人民團結一致、將革命進行到底、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第 1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表演《全民同慶》,反映歡慶革命勝利、國家獨立的主題;第 2、第3屆全運會團體操表演各分場名稱,採用的就是當時的政治口號,如第 2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革命的讚歌》,其中一場的名稱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第 3 屆全運會開幕式團體操《紅旗頌》,其中一場名稱為“提高警愓,保衛祖國”。

表演氣勢恢宏

借用服裝的顏色在不同的隊形、圖案上進行色彩排序與色塊組合,如穿插、排列,勾勒出流動變幻的色彩畫面,構建視覺效果。表演形式以集體做操為主,並結合隊形圖案的變化與集體配合動作,如波浪、滾轉、卷龍、大片色彩來營造廣場表演的氣勢。

團體操成為建國初期 1 ~ 6 屆全運會、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的主流形式,並逐漸升級為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代名詞,題材的選擇主要集中在歌頌新社會、歌頌黨的方針政策,展現當時人民大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熱火朝天地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的雄心壯志,凸顯了特殊歷史時期的歷史特徵。

文體聯姻

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採用文藝與體育結合的形式,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磨合、漸進性地發展,先後經歷了摸索期、成熟期。

摸索期(20 世紀 80—90 年代初)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五屆全運會

20 世紀 70年代末,中國體育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奧林匹克文化對我國的強勢擴張。

20 世紀 80—90 年代,時逢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以解放思想運動為標誌”,深刻地影響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發展。於是,吸納舞蹈語彙、實踐夜間表演、嘗試科技元素、實施燈光、舞美等多樣化美學實踐探索,逐漸成為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發展的主流趨向。

1983 年,第5 屆全運會採用了“團體操 + 舞蹈”的表演形式,此時團體操與舞蹈僅是拼盤而已,處於雙峰並峙、毫無關係的狀態;1987 年,6 運會開幕式《凌雲志》是“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首次實踐夜間表演”,8 000 人的燈光背景,與場下火龍、火棒燈表演光影交織、休慼呼應,顛覆了陽光下團體操表演的視覺印象,其輝煌炫彩的視覺效果歷久弭新,對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發展而論,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節點事件。

之後,南京、濟南、唐山、南寧、北京上海等地舉行的各類全國性運動會,相繼進行夜間團體操或文體表演;1990 年,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相聚在北京》,該作品獨具慧眼地遴選了安塞腰鼓、太平鼓、威風鑼鼓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同時,作品中《碧水風荷》一章,創編者吸納了中國傳統的荷花舞的動態,以團體操潑墨式、大手筆的表現手法,將一群荷花仙子時而編織成狀若奔湧不息的涓涓溪流,時而匯聚成一潭潭“清泉”。創造了團體操與舞蹈結合的典範,成為人們記憶中歷久彌新的開幕式藝術珍品。

成熟期(20 世紀 90 年代—2005)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八屆全運會

自北京亞運會後,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中的文藝元素更加繁盛、體育特色迅速觴落。自此,我國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多以文體表演命名,這一狀態自 1993 年 7 運會持續到 2005 年 10 運會(表 1)。此階段,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1) 民族性。

表演題材的選擇發生了重大轉向,逐漸偏向民族民間舞蹈、民間藝術形式。以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相聚在北京》大量遴選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為標誌(如安塞腰鼓、太平鼓、威風鑼鼓等),之後的多屆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均呈現了地方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如第 8 屆全運會鼓舞、9 運會廣東特色的舞獅。

2) 科技性。

主要外顯在舞美、燈光方面的發展,以此渲染出醒目的背景、場景、色彩等效果。同時,提升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現代感。此時,開幕式表演不僅呈現出體育與文藝相伴、更凸顯出體育與科技結合的時代趨勢。

3) 廣納文藝形式。

此時,我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主要由文藝創編人員為主導。除吸納舞蹈元素外,領唱、獨唱、合唱、對唱、獨奏等形式,也步入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殿堂。在此基礎上,文藝表演的舞臺也搬入了運動場。如 2005 年,10 運會開幕式表演《時代交響》,首次採用了超大型中心舞臺,中心舞臺裡面設置了許多機關…,如可升降系統、水霧系統、水調節系統及大型道具的變化。

文藝表演(2008—2011)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2008年北京奧運會

21 世紀,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演變成了耗資巨大的、豪華型的文藝表演。如 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美麗的奧林匹克》、2009 年第 11 屆全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和諧盛世齊魯情》、2011 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啟航》。此時,運動會開幕式表演進一步綜合化、藝術化,同時開幕式表演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徵。

科技霸權性

在追求創新的外部環境的影響、及我國經濟與科技的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借勢於科技的魔幻力量,拓展新的表演形式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中的 LED“畫卷”,11 屆全運會的“視頻碗”、廣州亞運會開幕式表演中的8 面巨幅 LED 彩屏。

文化品牌性

奧運會開閉幕式表演主要用來展示舉辦國的文化,這是已故的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對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定位。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總導演張藝謀,遴選了極富中國品牌的文化符號,如畫卷、活字印刷、戲曲、絲路、禮樂、太極,給觀眾展現了一幅史詩般的歷史文化風景。第11屆全運會,山東展示了孔廟、孔子的畫像、黃河、奧運揚帆、濟南的荷柳等山東地域特色的文化...,奧運會開幕式成為舉辦國全面展示國家形象、塑造國家品牌的平臺。

圖像性

開幕式表演中除去以人組成的隊形、圖案等寫實景觀外,依賴科技虛擬的圖像景觀是一道醒目風景。對在有限的時間裡,統繪舉辦方悠長、宏大的歷史文化畫卷,依託科技再現歷史文化符號、以影像的方式呈現視覺景觀,當然是條極佳的路徑選擇。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藉助長 70 m 的 LED畫卷,虛擬出了岩石、陶瓷、青銅器等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圖像符號。11 屆全運會開幕式《和諧盛世》蓄勢而發,一隻可以變形的“視屏碗”,被高空威亞懸掛在運動場中央,PG 燈光將運動場 20 000 m2的地面虛擬成千變萬化、美輪美奐的地景圖像。

體育迴歸 (2013———全民健身展示)

北京奧運會開幕11週年回顧:詳解中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演變

第 12 屆全運會開幕式

2010 年,我國 GDP 超越日本,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8 年,中國成功舉辦第 29 屆奧運會,為世界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開幕式表演,經濟與體育領域取得的成就,使一個崛起的大國,漸進地重拾了自近代以來由於國力的衰敗而缺失的從容、自信的心態。在開幕式上也開始釋放與行使自己的話語權。第 12 屆全運會開幕式表演本著簡樸、節儉的原則,4 個篇章的全民健身展示包括健身操、第 9 套廣播體操、太極武術、隊列操,昭示著開幕式表演體育性質的迴歸。

縮短表演時間

我國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展演部分的時間無統一的規定,往屆展演一般都持續 1 h 或更長,12屆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展演部分的時間大幅縮減,時長僅 24 min,簡潔、明快,減輕了觀看時的冗長之感。

重拾日間表演

自 90 世紀 90 年代 7 運會始,我國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大多選擇成本投入巨大的夜間表演,持續近 20 年後,12 屆全運會峰迴路轉,重拾日間表演,僅供電照明這一項便節約可觀的經費。

高揚身份特徵

自 1990 年北京亞運會後,我國大型性運動會開幕式表演多采用文體表演、文藝表演的形式,與世博會等他類慶典活動趨同,體育特色暗淡,運動會開幕式的“身份”特徵模糊。因此,針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有學者詬病:奧運會屬於世界人民,開幕式表演卻與世界運動史無關。12 屆全運會開幕式表演 4 個篇章的內容,全部源自體育領域,不折不扣地迴歸了體育本色,昭示與高揚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鮮明的“身份”特徵。


喜歡不妨點贊、評論、轉發啊~

[1]吳欣,黃寬柔.我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嬗變歷程與未來發展趨勢——兼論第12屆全運會開幕式表演特點及合理性詮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10):32-38.

[2]王麗. 現代大型運動會開幕式團體操創編與發展趨勢研究[D].四川師範大學,2009.

[3]牛靜. 論現代奧運會開幕式的歷史演進[D].北京體育大學,2007.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