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險勇士的生死抉擇'

"

(上接A1版)

陳坤口中的兩位兄弟,一個是西昌工電段防洪辦在搶險現場的技術負責人何耀,另一個是西昌工電段南爾崗橋路工區工長楊銘。

陳坤和楊人凡提到了一個相似的情節,當大家發現異常拼命逃離的時候,何耀、楊銘卻逆向而行,奔跑著去提醒涵洞周邊還不知情的施工人員。

“險情發生時,我和何耀幾乎是處於同一位置,但跑出幾步後,我突然看到他轉向身後,招呼挖掘機司機撤退。”楊人凡說。

跑至安全地帶後,大家發現原本和他們一起向外跑的何耀不見了。楊人凡似乎預感到了一個他最不願面對的結果。“或許他從另一個方向逃出來了。”他想著。驚慌未定的楊人凡掏出手機,顫抖著撥打何耀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電話無法接通”的語音提示。對楊人凡而言,這是最令人絕望的訊息。另一邊,從不同方向跑出來的陳坤也再沒能見到楊銘的身影。現在,他的手機裡還保存著楊銘幾天前發給他的信息:“明後我負責。你回去休息嘛。”

“很踏實的一個小夥子,對工作從來不說苦和累。”這是西昌工電段防洪辦主任陳昕眼裡的何耀。成昆線發生斷道後,何耀從眉山輾轉峨眉、石棉到達甘洛的搶險現場,10多天來一直在工地上進行防洪技術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非常辛苦。

這幾日,何耀的妻子幾乎天天以淚洗面。“每次過馬路他總是把我放在最安全的那一側;夏天看到被太陽暴晒的蚯蚓,何耀都會找來竹籤把蚯蚓挑回土中。”關於何耀,妻子腦海裡有太多溫暖的記憶。只要想到何耀或者看到他的物品,她就忍不住淚流滿面。

4年前,何耀與妻子有了寶寶,小名凱凱。8月12日晚上11點多,牽掛著爸爸的凱凱打電話說:“爸爸你辛苦了,你回來我給你按摩。”電話那頭的何耀壓抑自己的想念說:“好了,凱凱,爸爸還要工作,不說了哈。”有時候算準了何耀就要回家,凱凱會早早地把那雙專屬爸爸的大拖鞋準備好放在門口。然而這一次,兒子擺好的拖鞋,再也等不到爸爸回來穿了。

前幾天,連續在現場搶險的何耀直接躺在石砟遍佈的地上睡著了。同事將這一幕用手機拍下,未曾想,這成為何耀一生中最後的影像。

與何耀一樣,28歲的“90後”工長楊銘一直堅守搶險現場。“連續作業,嗓子喊啞了,帶著感冒藥繼續上。”同事回憶。就在失聯前一天的凌晨2點49分,楊銘還在工作群“漢橋工長之家”發佈工作提示信息。

“車間有意把楊銘安排到這裡來當工長既是對他的認可,又是對他的磨鍊,他是車間裡最年輕的工長。”提到楊銘,漢源橋路車間黨支部書記杜應文眼圈紅了。

楊銘當過兵,在部隊養成了堅毅的性格和良好的習慣。平時難得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不超過24小時,他都要把家裡衛生打掃了,工作上也按照軍隊作息要求自己。“上陣父子兵”,一起守護成昆鐵路安全,一直是父親楊仲斌內心特驕傲的事情。楊仲斌和兒子一樣是西昌工電段的一員,是成昆線上的一名線路工。“自從楊銘6月任工長後就很少回家,他時常會通過電話諮詢我工作上的問題。”楊仲斌則總是提醒兒子:“以身作則、嚴守規章、謙虛請教。”如今,再次說出這十二個字時,他的聲音哽咽,淚水奔湧而出。

出事後,楊銘的家人趕到了甘洛縣城等待消息。直到此時,他們才發現,兒子還瞞著他們一件事。在這裡,他們第一次見到了兒子的女友。“十天半月不回家,哪個女孩願意嫁給我們這些幹工務的嘛。不過,媽媽我答應你,等這段時間忙完了,我給你帶個回來。”楊銘的母親嘴裡不停唸叨著前幾天與兒子的微信聊天記錄。不知多少次,楊母充滿期待地設想見到兒子女友的情景,卻萬萬沒想到,竟是以這樣一種方式相見。

年僅25歲的彝族青年木乃爾堵是失聯者之一,他的叔叔吉乃陸斤在接受採訪時介紹,木乃爾堵和他的父親此前都在現場清淤搶險。14日中午,他的父親回家吃飯,躲過災難,木乃爾堵卻不幸遇險失聯。木乃爾堵原計劃年底與交往一年多的女友結婚,他的父母聽到孩子失聯的消息,數次情緒失控暈倒。

吉乃陸斤向記者講述,當時在現場的人說,發現山體開始塌方之後,木乃爾堵去敲了挖掘機師傅的車窗,想提醒他趕緊跑。但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如果再早三四秒,再多走五六步,可能人就逃出來了。其實,木乃爾堵體能非常好,9歲就開始練體育,尤其酷愛摔跤,曾是涼山彝族自治州摔跤隊的成員,多次獲獎。

直面生死抉擇,勇士卻選擇逆行而上。

是什麼力量指引他們作出這樣的抉擇?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死裡逃生的陳坤說,何耀、楊銘、木乃爾堵等勇士的壯舉,就是戰天鬥地、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的成昆精神賦予的力量。事實上,包括陳坤在內的搶險人員,許多是出自鐵路家庭,他們自小便與成昆鐵路有著不解之緣。36歲的何耀、28歲的楊銘身上也延續著父輩的成昆血脈。

緊急救援 全力搜尋勇士

災難發生後,成昆鐵路“8·14”山體崩塌現場搶險救援指揮部迅速成立,下設綜合組、搜救組、搶險救援組、交通管制組、醫療救援保障組等共11個工作組,堅持把搜救17名失聯人員放在第一位,盡一切努力開展施救工作。

讓救援深入、深入、再深入!1300餘人和50餘臺挖機、裝載機、綜合保障車等機械從四面八方奔赴現場……鐵路幹部職工會同當地武警、消防、醫護等人員全力開展搜救,包括礦山救援在內的多支專業救護組織也投入救援行動,大家都拼盡全力和死神賽跑。

“雖然已過了‘黃金72小時’,但我們不願意放棄任何的可能。”8月18日,雅安消防支隊救援人員指揮搜救犬仔細探尋著每一寸廢墟。“我們還使用了生命探測儀,對山體滑坡下是否有生命跡象進行探測。”

在搜救的核心地段,鐵路職工配合著搜救人員用手抬起石塊,為的是讓探入廢墟的儀器還能聽見“生命的迴響”;他們用肩挑著砂石,希望能給泥土下的工友多敞開空氣呼入的空隙;他們的腳輕輕地踩過廢墟,怕的是一不小心傷害到了等待救援的同事。

“我就是用手刨也要把他們刨出來。”哭喊著徒手清理砂礫的鐵路職工正是楊銘的同事。這一刻,他們一心想的是儘早救出自己被掩埋的同事、朋友、兄弟和親人。

“燈光再多一點”“照明再亮一點”“發電柴油再加一點”……黑夜中,鐵路職工用白熾燈、探照燈、手電筒充當救援人員的雙眼,他們希望光明能灑向這片英雄奮戰的土地,讓希望的強光戰勝吞噬生命的自然災害。

現場氣氛緊張而悲壯,外界關注迫切而凝重。媒體發出的每一條消息、每一張圖片都牽動著每一名受眾的心。成昆鐵路“8·14”山體邊坡垮塌的消息經過媒體報道後,何耀、楊銘、木乃爾堵等17名勇士在搶險過程中不懼犧牲、挺身而上的悲壯事蹟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8月17日在現場採訪時,中國新聞社記者劉忠俊聽到失聯職工楊銘的故事後唏噓不已:“鐵路職工長年累月紮根在鐵道線上,無論春節還是假期都很難和家人團聚,防洪時期更是如此,太艱難了。此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再也回不來了!”

“每一條災害現場發回的信息我都不願意錯過,希望出現奇蹟、希望還有人生還、希望他們能回家。”重慶供電段軌道車修理工區工長周科的手機只要出現信息更新提示,他都會打開鐵路微信號關注現場的救援進展。8月19日,當得知有12名勇士的遺體被找到時,周科不禁淚水長流,仰天而嘆:“哪個不怕死?都怕!他們因公殉職,是真正的勇士。”

勇士已逝,一切還在繼續,強忍眼中的熱淚,藏起錐心的痛楚,讓我們永遠銘記英雄事蹟。

勇士倒下的地方,正是英雄輩出的土地。成昆鐵路建設期間,2100多名烈士獻出了寶貴而年輕的生命,平均每500米就倒下一名烈士。老一輩成昆人鑄就的成昆精神,在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

“確保災情得到有效遏制,防範次生災害發生”,災後復舊的施工方案已全面啟動,搶險人員正以熱血與汗水為鐵路大動脈暢通而努力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