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
"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鏡子物語:這世上缺少智者,因為我們都是一張口就在為自己開脫的人。

一、當事實證明你錯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有句話說得很好:出了什麼錯,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工作中,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犯錯後,人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往往不是反觀自身,而是自我辯護。我有一個前同事,每當上司問他,工作為什麼沒達到預期效果,他都會理直氣壯地列出一大堆理由,比如工作計劃不合理啦、別的部門不配合啦、審核流程太慢啦等等,總之要表達的就是:我已經很努力,工作沒有完成好,這不是我的問題。

特別是當一個人花費了很多時間去做一項工作,但結果並不理想,甚至遭到老闆批評時,他的心裡會更加的不平衡,即使當時不敢發作,背地裡也肯定是一通抱怨:老闆的要求太變態,從不考慮實際情況,想要什麼不說明白,還朝令夕改……

我不是要批評這種情況,因為事實證明你出錯了的時候,第一時間進行自我辯護,這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衝動,再正常不過。問題的重點在於,有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是在自我辯護,而是從骨子裡相信,錯不在我,我是一個總是能做出理性選擇的人。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很善於自欺欺人。其實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一個人一旦做出了某種選擇和行動,便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支持自己的決定,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即便事實恰恰相反。

比如,一個人心血來潮地賣掉了陪伴了他8年的本田轎車,又買了一輛嶄新的奔馳轎車,之後他的行為就變得古怪起來。他開始批評朋友的轎車,說“你是不是也該賣掉那輛破車了?你不覺得開一輛新車會更快樂嗎?”或者“瞧瞧,開那樣一輛小車太不安全了,難道你的生命還不值額外的幾萬塊錢嗎?”之類的話。

事實上,這個人出現這些古怪行為,一定是感覺到自己是一時頭腦發熱才買了這樣一輛車。於是他開始炮製各種觀點為自己的決定辯護:“奔馳轎車棒極了;我辛辛苦苦一輩子也該有一輛好車了,而且它十分安全。”假如能夠勸說那些小氣的朋友也買一輛,他便會感到更加心安理得。

我們在一件事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就越是要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做的是對確的。比如你要買房子,百般挑選,最後在某位售樓員口若懸河的推銷下,買了一套環境不錯,但離單位比較遠的房子。原本買之前你也是有顧慮的,而一旦真的買了,你就開始極力尋找這套房子的優點。當你的愛人和孩子跟你抱怨上班太辛苦了,而你也有同感時,你卻說:“但是這個房子很大很舒服啊,後面還有一片樹林,我們週末還能去野餐呢!這可是市區的房子不能比的。”

現實中類似的事很多。大多數人在面對所犯錯誤的證據時,不僅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方式,反而會頑固地對其加以辯護。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認知失調”導致的。

"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鏡子物語:這世上缺少智者,因為我們都是一張口就在為自己開脫的人。

一、當事實證明你錯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有句話說得很好:出了什麼錯,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工作中,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犯錯後,人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往往不是反觀自身,而是自我辯護。我有一個前同事,每當上司問他,工作為什麼沒達到預期效果,他都會理直氣壯地列出一大堆理由,比如工作計劃不合理啦、別的部門不配合啦、審核流程太慢啦等等,總之要表達的就是:我已經很努力,工作沒有完成好,這不是我的問題。

特別是當一個人花費了很多時間去做一項工作,但結果並不理想,甚至遭到老闆批評時,他的心裡會更加的不平衡,即使當時不敢發作,背地裡也肯定是一通抱怨:老闆的要求太變態,從不考慮實際情況,想要什麼不說明白,還朝令夕改……

我不是要批評這種情況,因為事實證明你出錯了的時候,第一時間進行自我辯護,這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衝動,再正常不過。問題的重點在於,有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是在自我辯護,而是從骨子裡相信,錯不在我,我是一個總是能做出理性選擇的人。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很善於自欺欺人。其實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一個人一旦做出了某種選擇和行動,便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支持自己的決定,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即便事實恰恰相反。

比如,一個人心血來潮地賣掉了陪伴了他8年的本田轎車,又買了一輛嶄新的奔馳轎車,之後他的行為就變得古怪起來。他開始批評朋友的轎車,說“你是不是也該賣掉那輛破車了?你不覺得開一輛新車會更快樂嗎?”或者“瞧瞧,開那樣一輛小車太不安全了,難道你的生命還不值額外的幾萬塊錢嗎?”之類的話。

事實上,這個人出現這些古怪行為,一定是感覺到自己是一時頭腦發熱才買了這樣一輛車。於是他開始炮製各種觀點為自己的決定辯護:“奔馳轎車棒極了;我辛辛苦苦一輩子也該有一輛好車了,而且它十分安全。”假如能夠勸說那些小氣的朋友也買一輛,他便會感到更加心安理得。

我們在一件事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就越是要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做的是對確的。比如你要買房子,百般挑選,最後在某位售樓員口若懸河的推銷下,買了一套環境不錯,但離單位比較遠的房子。原本買之前你也是有顧慮的,而一旦真的買了,你就開始極力尋找這套房子的優點。當你的愛人和孩子跟你抱怨上班太辛苦了,而你也有同感時,你卻說:“但是這個房子很大很舒服啊,後面還有一片樹林,我們週末還能去野餐呢!這可是市區的房子不能比的。”

現實中類似的事很多。大多數人在面對所犯錯誤的證據時,不僅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方式,反而會頑固地對其加以辯護。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認知失調”導致的。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二、自我辯護,源自“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心理上兩種不一致的認知(想法、態度、信念、意見)時,內心一種緊張衝突的狀態,這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比如,你認為自己很有能力,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但當老闆的批評讓你覺得自己並非如此時,你的內心就會感到不舒服;你認為自己很有決斷力,總能做出對的選擇,而當事實證明你買錯了房子時,你會感到焦慮不安。

這種內心裡感到的不舒服,程度可以是從輕微的疼痛到極度的痛苦,而人們緩解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自我辯護,努力將自己的行動和決策合理化。

比如一個人在“吸菸是愚蠢的,它能夠置我於死地”與“我習慣每天吸兩包煙”之間產生了認知失調,當他嘗試戒菸卻失敗了,就只能讓自己相信吸菸的實際危害並不大,或者讓自己相信承擔吸菸的風險是值得的——可以幫助他放鬆或者防止肥胖。

比如一個高年級的男孩兒跟隨幾個同學,欺負了一個低年級的同學,而他內心原本認為這麼做不對,為了緩解這種失調,他會讓自己相信受害者是個笨蛋,還總做錯事,為自己傷害他人的行為辯護。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里斯在《錯不在我》一書中指出,認知失調理論也推翻了“人類作為智人能夠理性地加工信息”這種自我迎合的觀點。“與此截然相反的是:如果新的信息與我們的看法一致,我們會認為它是合理的、有益的——我一向是這樣講的!如果新的信息與我們的看法不一致,我們便會認為它是偏頗的、愚蠢的——這是多麼愚蠢的觀點!人們對和諧一致的需要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以至於當他們被迫面對負面的證據時,總會尋找對其進行批評、歪曲或者清除的方式,從而使原有的看法得以維持甚至強化。”

認知失調帶來的自我辯護行為幾乎是無意識的,這與有意識的撒謊不同,比撒謊對自身的危害更大。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會出現自利性扭曲,我們會忘記或者歪曲以往發生的事件,開始相信自己的謊言,低估並推脫自己的責任。不經意間的自我辯護就像流沙,會將我們拖向更深的深淵。

"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鏡子物語:這世上缺少智者,因為我們都是一張口就在為自己開脫的人。

一、當事實證明你錯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有句話說得很好:出了什麼錯,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工作中,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犯錯後,人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往往不是反觀自身,而是自我辯護。我有一個前同事,每當上司問他,工作為什麼沒達到預期效果,他都會理直氣壯地列出一大堆理由,比如工作計劃不合理啦、別的部門不配合啦、審核流程太慢啦等等,總之要表達的就是:我已經很努力,工作沒有完成好,這不是我的問題。

特別是當一個人花費了很多時間去做一項工作,但結果並不理想,甚至遭到老闆批評時,他的心裡會更加的不平衡,即使當時不敢發作,背地裡也肯定是一通抱怨:老闆的要求太變態,從不考慮實際情況,想要什麼不說明白,還朝令夕改……

我不是要批評這種情況,因為事實證明你出錯了的時候,第一時間進行自我辯護,這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衝動,再正常不過。問題的重點在於,有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是在自我辯護,而是從骨子裡相信,錯不在我,我是一個總是能做出理性選擇的人。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很善於自欺欺人。其實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一個人一旦做出了某種選擇和行動,便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支持自己的決定,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即便事實恰恰相反。

比如,一個人心血來潮地賣掉了陪伴了他8年的本田轎車,又買了一輛嶄新的奔馳轎車,之後他的行為就變得古怪起來。他開始批評朋友的轎車,說“你是不是也該賣掉那輛破車了?你不覺得開一輛新車會更快樂嗎?”或者“瞧瞧,開那樣一輛小車太不安全了,難道你的生命還不值額外的幾萬塊錢嗎?”之類的話。

事實上,這個人出現這些古怪行為,一定是感覺到自己是一時頭腦發熱才買了這樣一輛車。於是他開始炮製各種觀點為自己的決定辯護:“奔馳轎車棒極了;我辛辛苦苦一輩子也該有一輛好車了,而且它十分安全。”假如能夠勸說那些小氣的朋友也買一輛,他便會感到更加心安理得。

我們在一件事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就越是要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做的是對確的。比如你要買房子,百般挑選,最後在某位售樓員口若懸河的推銷下,買了一套環境不錯,但離單位比較遠的房子。原本買之前你也是有顧慮的,而一旦真的買了,你就開始極力尋找這套房子的優點。當你的愛人和孩子跟你抱怨上班太辛苦了,而你也有同感時,你卻說:“但是這個房子很大很舒服啊,後面還有一片樹林,我們週末還能去野餐呢!這可是市區的房子不能比的。”

現實中類似的事很多。大多數人在面對所犯錯誤的證據時,不僅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方式,反而會頑固地對其加以辯護。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認知失調”導致的。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二、自我辯護,源自“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心理上兩種不一致的認知(想法、態度、信念、意見)時,內心一種緊張衝突的狀態,這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比如,你認為自己很有能力,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但當老闆的批評讓你覺得自己並非如此時,你的內心就會感到不舒服;你認為自己很有決斷力,總能做出對的選擇,而當事實證明你買錯了房子時,你會感到焦慮不安。

這種內心裡感到的不舒服,程度可以是從輕微的疼痛到極度的痛苦,而人們緩解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自我辯護,努力將自己的行動和決策合理化。

比如一個人在“吸菸是愚蠢的,它能夠置我於死地”與“我習慣每天吸兩包煙”之間產生了認知失調,當他嘗試戒菸卻失敗了,就只能讓自己相信吸菸的實際危害並不大,或者讓自己相信承擔吸菸的風險是值得的——可以幫助他放鬆或者防止肥胖。

比如一個高年級的男孩兒跟隨幾個同學,欺負了一個低年級的同學,而他內心原本認為這麼做不對,為了緩解這種失調,他會讓自己相信受害者是個笨蛋,還總做錯事,為自己傷害他人的行為辯護。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里斯在《錯不在我》一書中指出,認知失調理論也推翻了“人類作為智人能夠理性地加工信息”這種自我迎合的觀點。“與此截然相反的是:如果新的信息與我們的看法一致,我們會認為它是合理的、有益的——我一向是這樣講的!如果新的信息與我們的看法不一致,我們便會認為它是偏頗的、愚蠢的——這是多麼愚蠢的觀點!人們對和諧一致的需要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以至於當他們被迫面對負面的證據時,總會尋找對其進行批評、歪曲或者清除的方式,從而使原有的看法得以維持甚至強化。”

認知失調帶來的自我辯護行為幾乎是無意識的,這與有意識的撒謊不同,比撒謊對自身的危害更大。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會出現自利性扭曲,我們會忘記或者歪曲以往發生的事件,開始相信自己的謊言,低估並推脫自己的責任。不經意間的自我辯護就像流沙,會將我們拖向更深的深淵。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三、最嚴重的錯誤,是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誤

自我辯護是認知失調導致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反應,但如果我們無視這種反應,任憑其發展,那麼它會給我們的成長進步帶來很多壞處。第一,它會制約我們發現自身錯誤的能力,更不必說去糾正錯誤。它會對現實加以歪曲,妨礙我們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削弱我們對問題進行清晰評估的能力。

第二,它會讓你陷入自欺欺人的陷阱。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說過:最嚴重的錯誤莫過於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誤。如果你一直對自己或別人說:“事情弄成這樣都是別人的錯,我不可能再做任何其他事情了”,那你就會相信這是真的,從而放棄做更多的努力。

第三,它會讓你做出錯誤的決策。我們經常面臨一些模稜兩可的選擇,後果也不明確。最開始大家都有可能做出不合理的決策,而習慣了自我辯護的人,在意識到不合理時,不會及時糾正錯誤,而是通過為其辯護來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由此就會落入一個環環相扣的陷阱——行動,辯護,再行動,這最終會導致其遠離最初的意願和準則。

第四,它會讓你形成狹隘的偏見。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避免地存在思維盲點、心理盲點,而自我辯護會使你覺察不到它們。盲點強化著我們的傲慢,激活了我們的偏見,你會對與自己不同的人群感到厭惡或仇視,並且覺得這是完全正當合理的。偏見會使我們不知不覺地陷入魯莽,甚至跨越道德的底線,做出很多愚蠢的事來,變成一個失去理性的人。

"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鏡子物語:這世上缺少智者,因為我們都是一張口就在為自己開脫的人。

一、當事實證明你錯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有句話說得很好:出了什麼錯,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工作中,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犯錯後,人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往往不是反觀自身,而是自我辯護。我有一個前同事,每當上司問他,工作為什麼沒達到預期效果,他都會理直氣壯地列出一大堆理由,比如工作計劃不合理啦、別的部門不配合啦、審核流程太慢啦等等,總之要表達的就是:我已經很努力,工作沒有完成好,這不是我的問題。

特別是當一個人花費了很多時間去做一項工作,但結果並不理想,甚至遭到老闆批評時,他的心裡會更加的不平衡,即使當時不敢發作,背地裡也肯定是一通抱怨:老闆的要求太變態,從不考慮實際情況,想要什麼不說明白,還朝令夕改……

我不是要批評這種情況,因為事實證明你出錯了的時候,第一時間進行自我辯護,這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衝動,再正常不過。問題的重點在於,有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是在自我辯護,而是從骨子裡相信,錯不在我,我是一個總是能做出理性選擇的人。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很善於自欺欺人。其實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一個人一旦做出了某種選擇和行動,便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支持自己的決定,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即便事實恰恰相反。

比如,一個人心血來潮地賣掉了陪伴了他8年的本田轎車,又買了一輛嶄新的奔馳轎車,之後他的行為就變得古怪起來。他開始批評朋友的轎車,說“你是不是也該賣掉那輛破車了?你不覺得開一輛新車會更快樂嗎?”或者“瞧瞧,開那樣一輛小車太不安全了,難道你的生命還不值額外的幾萬塊錢嗎?”之類的話。

事實上,這個人出現這些古怪行為,一定是感覺到自己是一時頭腦發熱才買了這樣一輛車。於是他開始炮製各種觀點為自己的決定辯護:“奔馳轎車棒極了;我辛辛苦苦一輩子也該有一輛好車了,而且它十分安全。”假如能夠勸說那些小氣的朋友也買一輛,他便會感到更加心安理得。

我們在一件事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就越是要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做的是對確的。比如你要買房子,百般挑選,最後在某位售樓員口若懸河的推銷下,買了一套環境不錯,但離單位比較遠的房子。原本買之前你也是有顧慮的,而一旦真的買了,你就開始極力尋找這套房子的優點。當你的愛人和孩子跟你抱怨上班太辛苦了,而你也有同感時,你卻說:“但是這個房子很大很舒服啊,後面還有一片樹林,我們週末還能去野餐呢!這可是市區的房子不能比的。”

現實中類似的事很多。大多數人在面對所犯錯誤的證據時,不僅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方式,反而會頑固地對其加以辯護。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認知失調”導致的。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二、自我辯護,源自“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心理上兩種不一致的認知(想法、態度、信念、意見)時,內心一種緊張衝突的狀態,這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比如,你認為自己很有能力,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但當老闆的批評讓你覺得自己並非如此時,你的內心就會感到不舒服;你認為自己很有決斷力,總能做出對的選擇,而當事實證明你買錯了房子時,你會感到焦慮不安。

這種內心裡感到的不舒服,程度可以是從輕微的疼痛到極度的痛苦,而人們緩解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自我辯護,努力將自己的行動和決策合理化。

比如一個人在“吸菸是愚蠢的,它能夠置我於死地”與“我習慣每天吸兩包煙”之間產生了認知失調,當他嘗試戒菸卻失敗了,就只能讓自己相信吸菸的實際危害並不大,或者讓自己相信承擔吸菸的風險是值得的——可以幫助他放鬆或者防止肥胖。

比如一個高年級的男孩兒跟隨幾個同學,欺負了一個低年級的同學,而他內心原本認為這麼做不對,為了緩解這種失調,他會讓自己相信受害者是個笨蛋,還總做錯事,為自己傷害他人的行為辯護。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里斯在《錯不在我》一書中指出,認知失調理論也推翻了“人類作為智人能夠理性地加工信息”這種自我迎合的觀點。“與此截然相反的是:如果新的信息與我們的看法一致,我們會認為它是合理的、有益的——我一向是這樣講的!如果新的信息與我們的看法不一致,我們便會認為它是偏頗的、愚蠢的——這是多麼愚蠢的觀點!人們對和諧一致的需要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以至於當他們被迫面對負面的證據時,總會尋找對其進行批評、歪曲或者清除的方式,從而使原有的看法得以維持甚至強化。”

認知失調帶來的自我辯護行為幾乎是無意識的,這與有意識的撒謊不同,比撒謊對自身的危害更大。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會出現自利性扭曲,我們會忘記或者歪曲以往發生的事件,開始相信自己的謊言,低估並推脫自己的責任。不經意間的自我辯護就像流沙,會將我們拖向更深的深淵。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三、最嚴重的錯誤,是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誤

自我辯護是認知失調導致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反應,但如果我們無視這種反應,任憑其發展,那麼它會給我們的成長進步帶來很多壞處。第一,它會制約我們發現自身錯誤的能力,更不必說去糾正錯誤。它會對現實加以歪曲,妨礙我們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削弱我們對問題進行清晰評估的能力。

第二,它會讓你陷入自欺欺人的陷阱。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說過:最嚴重的錯誤莫過於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誤。如果你一直對自己或別人說:“事情弄成這樣都是別人的錯,我不可能再做任何其他事情了”,那你就會相信這是真的,從而放棄做更多的努力。

第三,它會讓你做出錯誤的決策。我們經常面臨一些模稜兩可的選擇,後果也不明確。最開始大家都有可能做出不合理的決策,而習慣了自我辯護的人,在意識到不合理時,不會及時糾正錯誤,而是通過為其辯護來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由此就會落入一個環環相扣的陷阱——行動,辯護,再行動,這最終會導致其遠離最初的意願和準則。

第四,它會讓你形成狹隘的偏見。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避免地存在思維盲點、心理盲點,而自我辯護會使你覺察不到它們。盲點強化著我們的傲慢,激活了我們的偏見,你會對與自己不同的人群感到厭惡或仇視,並且覺得這是完全正當合理的。偏見會使我們不知不覺地陷入魯莽,甚至跨越道德的底線,做出很多愚蠢的事來,變成一個失去理性的人。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四、自我辯護衝動該怎麼破?

任何一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信念,都會偶爾做些傻事,我們天生擅長此道。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命中註定要在發現真相之後不斷地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如果你瞭解了認知失調理論,瞭解了人類心理運作的機制,並時時反觀自身,注意到自己的自我辯護行為,那你就邁出了打破自我辯護習慣的第一步。

當你面對別人的批評或否定時,關注一下自己內心產生的不爽的感覺,告訴自己,這是認知失調在作怪,不必理會,重要的是關注事實。當你做出各種行為和決策時,留意一下自己這麼做的理由,放下“自己必須正確”的心理需要。這需要時間的歷練、自我反省以及個人的意願,但只有這樣做,你才有機會體會到生命的複雜性,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意見可能很難統一,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未必對他人也有利。

打破自我辯護習慣,要學會把錯誤和人格區分開。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使我們認為,犯錯就意味著愚蠢,愚蠢的人才會犯錯,所以出錯時,我們會百般辯護,以維持自己的人格形象。而事實上,是人都會犯錯,做了蠢事並不意味著你智商就低,也並不意味著你人格就差,這個一定要區分開。

刻意培養“全盤接受錯誤”的態度。試著在錯誤面前反思自己,實事求是地說出“嘿,我確實把事情搞砸了”這句話,不給自己找任何藉口和理由。

在一些重大的錯誤面前,人們從內心深處試圖通過自我辯護來免遭失調的痛苦,維護可憐的自尊,但是靈魂卻在不停地自我拷問。全盤承認錯誤是最困難的事,但如果你真能做到,那就是個有大勇氣、大智慧的人。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曾經對全國人民說:“這次入侵古巴海灣的行動失敗了,所有的責任都在我,是我一個人的錯誤。”他的支持率因此大增。

最後一點,我們要多與“愛唱反調”的人做朋友。卡羅爾·塔夫里斯指出,既然每個人都會存在思維的盲點,我們進行自我矯正的最大希望,便是確保自己沒有置身於一個由哈哈鏡裝飾而成的大廳之中,確保所看到的一切不是我們自身願望和信念的歪曲反映。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些願意戳破自我辯護吹出的保護泡沫,並且能夠在我們偏離現實太遠時及時將我們拉回的批評者。所以,我們要靠近、珍視那些愛跟我們“唱反調”的人。

"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鏡子物語:這世上缺少智者,因為我們都是一張口就在為自己開脫的人。

一、當事實證明你錯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有句話說得很好:出了什麼錯,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工作中,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犯錯後,人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往往不是反觀自身,而是自我辯護。我有一個前同事,每當上司問他,工作為什麼沒達到預期效果,他都會理直氣壯地列出一大堆理由,比如工作計劃不合理啦、別的部門不配合啦、審核流程太慢啦等等,總之要表達的就是:我已經很努力,工作沒有完成好,這不是我的問題。

特別是當一個人花費了很多時間去做一項工作,但結果並不理想,甚至遭到老闆批評時,他的心裡會更加的不平衡,即使當時不敢發作,背地裡也肯定是一通抱怨:老闆的要求太變態,從不考慮實際情況,想要什麼不說明白,還朝令夕改……

我不是要批評這種情況,因為事實證明你出錯了的時候,第一時間進行自我辯護,這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衝動,再正常不過。問題的重點在於,有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是在自我辯護,而是從骨子裡相信,錯不在我,我是一個總是能做出理性選擇的人。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很善於自欺欺人。其實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一個人一旦做出了某種選擇和行動,便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支持自己的決定,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即便事實恰恰相反。

比如,一個人心血來潮地賣掉了陪伴了他8年的本田轎車,又買了一輛嶄新的奔馳轎車,之後他的行為就變得古怪起來。他開始批評朋友的轎車,說“你是不是也該賣掉那輛破車了?你不覺得開一輛新車會更快樂嗎?”或者“瞧瞧,開那樣一輛小車太不安全了,難道你的生命還不值額外的幾萬塊錢嗎?”之類的話。

事實上,這個人出現這些古怪行為,一定是感覺到自己是一時頭腦發熱才買了這樣一輛車。於是他開始炮製各種觀點為自己的決定辯護:“奔馳轎車棒極了;我辛辛苦苦一輩子也該有一輛好車了,而且它十分安全。”假如能夠勸說那些小氣的朋友也買一輛,他便會感到更加心安理得。

我們在一件事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就越是要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做的是對確的。比如你要買房子,百般挑選,最後在某位售樓員口若懸河的推銷下,買了一套環境不錯,但離單位比較遠的房子。原本買之前你也是有顧慮的,而一旦真的買了,你就開始極力尋找這套房子的優點。當你的愛人和孩子跟你抱怨上班太辛苦了,而你也有同感時,你卻說:“但是這個房子很大很舒服啊,後面還有一片樹林,我們週末還能去野餐呢!這可是市區的房子不能比的。”

現實中類似的事很多。大多數人在面對所犯錯誤的證據時,不僅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方式,反而會頑固地對其加以辯護。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認知失調”導致的。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二、自我辯護,源自“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心理上兩種不一致的認知(想法、態度、信念、意見)時,內心一種緊張衝突的狀態,這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比如,你認為自己很有能力,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但當老闆的批評讓你覺得自己並非如此時,你的內心就會感到不舒服;你認為自己很有決斷力,總能做出對的選擇,而當事實證明你買錯了房子時,你會感到焦慮不安。

這種內心裡感到的不舒服,程度可以是從輕微的疼痛到極度的痛苦,而人們緩解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自我辯護,努力將自己的行動和決策合理化。

比如一個人在“吸菸是愚蠢的,它能夠置我於死地”與“我習慣每天吸兩包煙”之間產生了認知失調,當他嘗試戒菸卻失敗了,就只能讓自己相信吸菸的實際危害並不大,或者讓自己相信承擔吸菸的風險是值得的——可以幫助他放鬆或者防止肥胖。

比如一個高年級的男孩兒跟隨幾個同學,欺負了一個低年級的同學,而他內心原本認為這麼做不對,為了緩解這種失調,他會讓自己相信受害者是個笨蛋,還總做錯事,為自己傷害他人的行為辯護。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里斯在《錯不在我》一書中指出,認知失調理論也推翻了“人類作為智人能夠理性地加工信息”這種自我迎合的觀點。“與此截然相反的是:如果新的信息與我們的看法一致,我們會認為它是合理的、有益的——我一向是這樣講的!如果新的信息與我們的看法不一致,我們便會認為它是偏頗的、愚蠢的——這是多麼愚蠢的觀點!人們對和諧一致的需要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以至於當他們被迫面對負面的證據時,總會尋找對其進行批評、歪曲或者清除的方式,從而使原有的看法得以維持甚至強化。”

認知失調帶來的自我辯護行為幾乎是無意識的,這與有意識的撒謊不同,比撒謊對自身的危害更大。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會出現自利性扭曲,我們會忘記或者歪曲以往發生的事件,開始相信自己的謊言,低估並推脫自己的責任。不經意間的自我辯護就像流沙,會將我們拖向更深的深淵。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三、最嚴重的錯誤,是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誤

自我辯護是認知失調導致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反應,但如果我們無視這種反應,任憑其發展,那麼它會給我們的成長進步帶來很多壞處。第一,它會制約我們發現自身錯誤的能力,更不必說去糾正錯誤。它會對現實加以歪曲,妨礙我們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削弱我們對問題進行清晰評估的能力。

第二,它會讓你陷入自欺欺人的陷阱。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說過:最嚴重的錯誤莫過於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誤。如果你一直對自己或別人說:“事情弄成這樣都是別人的錯,我不可能再做任何其他事情了”,那你就會相信這是真的,從而放棄做更多的努力。

第三,它會讓你做出錯誤的決策。我們經常面臨一些模稜兩可的選擇,後果也不明確。最開始大家都有可能做出不合理的決策,而習慣了自我辯護的人,在意識到不合理時,不會及時糾正錯誤,而是通過為其辯護來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由此就會落入一個環環相扣的陷阱——行動,辯護,再行動,這最終會導致其遠離最初的意願和準則。

第四,它會讓你形成狹隘的偏見。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避免地存在思維盲點、心理盲點,而自我辯護會使你覺察不到它們。盲點強化著我們的傲慢,激活了我們的偏見,你會對與自己不同的人群感到厭惡或仇視,並且覺得這是完全正當合理的。偏見會使我們不知不覺地陷入魯莽,甚至跨越道德的底線,做出很多愚蠢的事來,變成一個失去理性的人。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四、自我辯護衝動該怎麼破?

任何一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信念,都會偶爾做些傻事,我們天生擅長此道。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命中註定要在發現真相之後不斷地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如果你瞭解了認知失調理論,瞭解了人類心理運作的機制,並時時反觀自身,注意到自己的自我辯護行為,那你就邁出了打破自我辯護習慣的第一步。

當你面對別人的批評或否定時,關注一下自己內心產生的不爽的感覺,告訴自己,這是認知失調在作怪,不必理會,重要的是關注事實。當你做出各種行為和決策時,留意一下自己這麼做的理由,放下“自己必須正確”的心理需要。這需要時間的歷練、自我反省以及個人的意願,但只有這樣做,你才有機會體會到生命的複雜性,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意見可能很難統一,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未必對他人也有利。

打破自我辯護習慣,要學會把錯誤和人格區分開。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使我們認為,犯錯就意味著愚蠢,愚蠢的人才會犯錯,所以出錯時,我們會百般辯護,以維持自己的人格形象。而事實上,是人都會犯錯,做了蠢事並不意味著你智商就低,也並不意味著你人格就差,這個一定要區分開。

刻意培養“全盤接受錯誤”的態度。試著在錯誤面前反思自己,實事求是地說出“嘿,我確實把事情搞砸了”這句話,不給自己找任何藉口和理由。

在一些重大的錯誤面前,人們從內心深處試圖通過自我辯護來免遭失調的痛苦,維護可憐的自尊,但是靈魂卻在不停地自我拷問。全盤承認錯誤是最困難的事,但如果你真能做到,那就是個有大勇氣、大智慧的人。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曾經對全國人民說:“這次入侵古巴海灣的行動失敗了,所有的責任都在我,是我一個人的錯誤。”他的支持率因此大增。

最後一點,我們要多與“愛唱反調”的人做朋友。卡羅爾·塔夫里斯指出,既然每個人都會存在思維的盲點,我們進行自我矯正的最大希望,便是確保自己沒有置身於一個由哈哈鏡裝飾而成的大廳之中,確保所看到的一切不是我們自身願望和信念的歪曲反映。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些願意戳破自我辯護吹出的保護泡沫,並且能夠在我們偏離現實太遠時及時將我們拉回的批評者。所以,我們要靠近、珍視那些愛跟我們“唱反調”的人。

出錯時,克服自我辯護的衝動,是成為牛人的一項重要修煉

知錯就改,這是我們從小就明白的道理,但認知失調理論告訴我們,做到這一點其實相當困難。正因為困難,它也具有相當高的價值。想象一下,當別人都在忙不迭地為自己辯護時,你能夠積極反思,成為一個勇於承認錯誤的人,這必將使你與眾不同。所以,如果你是一個虛心學習、希望不斷突破自己的人,那麼就一定要勇敢地試一試。


七稜鏡,文學碩士,資深媒體人,多年500強品牌宣傳。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讀書100本的終身學習者。專注提供自我管理/職場領域的有用乾貨文,幫你越變越好,收穫幸福,實現人生彎道超車。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期待遇見愛生活、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更多幹貨好文,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