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鎮縣“增減掛鉤”攻堅脫貧

“聽說很快就要搬遷了,我們只需要花一小部分拆遷補償款就可以住進新樓房,這是政府為我們辦的好事啊。現在村裡還沒有搬遷的人們都在等著搬遷安置。”6月18日,大同市天鎮縣李芳山村部分村民在村中小廣場討論著搬遷的政策和安置情況,大家紛紛對即將開啟的好日子滿懷期待。

李芳山村是天鎮縣增減掛鉤項目整體搬遷村,今年年底前就可以住進政府新建的萬人安置小區,這是村民們心中最歡喜的事情。其實,這只是天鎮縣開展增減掛鉤工作開展以來的一個小縮影。

天鎮縣地處晉冀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屬國定貧困縣,也是山西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1年被確定為全省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試點縣以來,該縣因地制宜,創新措施,積極破解土地瓶頸制約、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共實施增減掛鉤項目三批,搬遷安置居民4508戶,探索出一條深度貧困地區實施扶貧搬遷、精準脫貧的新路子。

規劃先行,實施前群眾樂意、實施後群眾滿意

6月18日,來自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和大同市自然資源局以及作業單位的有關專家代表走進天鎮縣,對該縣2019年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實施方案進行現場踏勘評審。

一天的時間,省市有關專家代表走鄉進村,深入搬遷村增減掛鉤項目工作一線,詳細瞭解天鎮縣增減掛鉤項目實施開展情況。看規劃、提要求,專家代表每到一處都要詳細瞭解項目整體建設方案。座談會上,專家代表一行對天鎮縣增減掛鉤項目的選址、條件等給予充分肯定,同時針對項目前期規劃紛紛提出合理和可行性建議。

科學規劃是做好增減掛鉤工作的前提。為此,天鎮縣以與鄉村發展規劃相結合、與廣大群眾意願相結合的“兩結合”原則,做好項目實施準備。按照國家和山西省自然資源廳的政策精神和要求,天鎮縣緊密結合本縣實際情況,立足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等,按照“撤併小型村、縮減自然村、改造空心村、建設中心村”的總體思路,針對不同地形地貌條件,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條件,選擇潛力大、基礎好、條件優、熱情高、可操作的片塊作為試點項目區,建立全縣增減掛鉤項目庫,使試點工作具有典型性和示範性。

拆舊區以廢棄工礦用地和農民的整體搬遷空心村為主;復墾區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水則水的原則,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安置區與城鎮中心區建設相結合,實現村鎮統籌發展,自用一部分指標,節餘指標進行易地交易。

增減掛鉤工作涉及千家萬戶,群眾工作是基礎。為保障增減掛鉤工作順利開展,該縣經過充分調研和徵求民意,大力宣傳相關政策,廣泛聽取意見,引導群眾算好“家庭收入、環境改善、經濟發展”三本賬,讓老百姓充分認識實施增減掛鉤工作的意義,並吸收村民代表參與、聽證項目規劃,提高配合支持項目實施的自覺性,做到實施前群眾樂意、實施後群眾滿意。

保障落實,土地集約利用和城鄉統籌發展兼顧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干擬整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即拆舊地塊)和擬用於城鎮建設的地塊(即建新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簡稱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城鄉用地佈局更合理的目標。

作為全省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試點縣,為積極推進此項工作落到實處,天鎮縣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機構,學習先進地區經驗,結合本縣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出臺了《天鎮縣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實施意見》《天鎮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為增減掛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增減掛鉤工作要想切實實施好,資金保障必不可少。天鎮縣在用好、用足專項資金的同時,進一步整合涉農資金,集中向增減掛鉤項目村傾斜,按照“渠道不改、用途不變、專賬管理、統籌安排”的原則,將扶貧、交通、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與農村關聯的財政幫扶資金捆綁使用,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增減掛鉤項目區。另外,把收取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土地出讓金收益全部納入增減掛鉤財政專戶,作為項目區拆舊、建新和土地復墾等費用,保證復墾整理和新區建設需要。

與此同時,天鎮縣還將增減掛鉤項目,作為各級“一把手”工程,列入有關鄉鎮和部門年度綜合考核內容。對不能按期完成項目實施工作任務的,對鄉鎮主要領導和機關責任人員實施問責。

近年來,為支持扶貧開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不斷拓展範圍,允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及省級貧困縣的節餘指標在省域內流轉使用,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拓展了資金來源。去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管理辦法》將增減掛鉤政策再次“升級”,允許深度貧困地區節餘指標跨省調劑。

據瞭解,山西省自然資源廳今年將繼續對貧困縣增減掛鉤節餘指標易地交易價格進行指導,逐步將增減掛鉤節餘指標納入省級土地指標交易平臺。同時,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土地級差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一把尺子、一個標準,保證項目規範運行

油坊夭村隸屬於天鎮縣米薪關鎮,該村增減掛鉤項目開始實施後將舊村宅基地變成耕地,原本的舊村已經荒廢,宅基地完全閒置,實施增減掛鉤項目後,不僅村民得到了拆遷補償款,還將舊村宅基地變成耕地。

油坊夭村黨支部書記馮玉告訴記者,油坊夭村是較早開展增減掛鉤項目的村子,剛開始村民對增減掛鉤項目不瞭解,對拆舊宅基地有牴觸情緒,2017年增減掛鉤項目只拆了45畝宅基地。通過實施增減掛鉤項目後,村民在新增的耕地上種植了黃花,增加了收入,使村民對政府實施增減掛鉤項目非常肯定,熱情高漲。

“沒拆舊房的老百姓主動和政府溝通,想繼續對未拆的舊房實施增減掛鉤項目,政府於2018年將剩餘114畝的舊宅基地全部列入增減掛鉤項目實施,目前項目已完工,村民全部種植上了黃花,增加了收入。”

天鎮縣自然資源局局長姜高告訴記者,按照政策規定,根據拆遷房屋結構、使用年限等,天鎮縣對搬遷戶分等級確定拆遷標準,所有補償資金的確定都由鄉鎮工作組現場評估,公開表決,集體決定,確保補償一把尺子、一個標準,切實維護群眾利益,保證公平合理。同時,在搬遷之前,由鄉鎮包村幹部和村“兩委”成員組成工作組,摸清各戶搬遷意願、補償意願和建房意願,按照自願原則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和協議書。

在推進土地增減掛鉤工作過程中,天鎮縣堅持先建好房再進行拆遷的原則,對新建安置房建設成立群眾代表參加的質量監督小組,嚴把工程質量關。在住房分配上,堅持哪戶先搬離、哪戶先選新房。

同時,為確保復墾質量達到省級驗收標準,由鄉鎮政府組織專門隊伍,在規定時間內,對舊房進行集中拆除。嚴格按照土地復墾招投標程序,加強對施工全程監督,真正整治出“田成方、路相通、林成行、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自開展增減掛鉤試點工作以來,天鎮縣共完成總規模4822畝的拆舊復墾任務,新增耕地面積3698畝,保證了週轉指標及時歸還。

產業扶貧,百尺竿頭再發力

為持續推進增減掛鉤工作、助力脫貧攻堅,天鎮縣搶抓國家自然資源部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流轉使用的新政策機遇,進一步制定了項目工作規劃,又申報實施增減掛鉤項目復墾任務10個批次。

截至目前,天鎮縣已通過山西省自然資源廳批覆5個批次實施方案、大同市政府批覆1個批次實施方案,其中納入跨省域流轉指標1355畝,預計交易金額4個億以上,省域內流轉指標904畝,已與清徐縣人民政府簽訂交易合同,交易金額1.356億,目前已到賬6000萬;剩餘4個批次實施方案已上報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已完成踏勘評審,其中擬申報納入省域內流轉指標2200畝,擬交易金額3.3億元以上。土地級差收益將優先用於易地扶貧搬遷,真正讓群眾享受到增減掛鉤政策帶來的好處。

通過實施增減掛鉤項目,建新區工作順利實施,推動了中地萬頭良種奶牛科技園、博誠脫水蔬菜加工等一批產業扶貧項目順利實施。中地園區與周邊5個村簽約近5萬畝耕地,種植青儲玉米和苜蓿,每畝純收入600多元;博誠公司帶動周邊土地流轉3000畝,規模經營蔬菜種植,年收入200多萬元。圍繞增減掛鉤新建的新平堡鎮、塔兒村、遷安新村等建新區,已成為天鎮縣新農村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

2018年,天鎮縣在縣城東郊規劃建設萬人安置小區,打造了一處集生活、生產、生機、生態和生意“五生一體”的綜改示範區,努力探索出了一條農村變社區、農民變市民的脫貧綜改新路。項目一期用地370畝,規劃搬遷5個鄉鎮20個貧困村1673戶5397人,目前安置住房建設已建成,貧困戶正在陸續搬遷入住,與此配套實施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園區也已啟動。

如今,天鎮縣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後,農村出行更方便了,農業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民獲得了實惠,住上了好房子,期待著好日子,這一切都為天鎮縣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基礎,為統籌城鄉發展孕育了廣闊前景。(本報記者 孟志遠 通訊員 劉文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