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棟樑南仁東:“天眼”是他最寶貴的遺產

天文 天眼 宇宙 力學 光明日報客戶端 光明日報客戶端 2017-09-26

9月1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傳來消息: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研究員,因肺癌於北京時間9月15日23時23分逝世,享年72歲。

10天后,2017年9月25日,南仁東投入全部精力與心血的“中國天眼”迎來啟用一週年,他卻再也不能看到了。

南仁東永遠閉上了眼睛,卻為祖國,為全人類,打開了另一隻“天眼”。

國之棟樑南仁東:“天眼”是他最寶貴的遺產

南仁東主持建造的FAST全名叫“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歷時近十年竣工的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所建造的最靈敏的地面望遠鏡。這口藏在貴州深山裡的“鍋”,就像一隻敏銳的耳朵,能夠幫助人類傾聽來自遙遠星塵最微弱的聲音,洞察宇宙最古老的奧祕。

國之棟樑南仁東:“天眼”是他最寶貴的遺產

浩渺宇宙,億萬星辰,總會讓那些凝視它們的人心生敬畏。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否孤獨?”

南仁東在各地進行科普講座的時候,常常以這三個問題開場。

探索未知的宇宙——這個藏在無數人心底的夢,他用一生去追尋。

1993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南仁東獲悉,科學家們希望能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以便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自此時起,南仁東的科研生涯就只有一個重心,那就是——建造中國自己的新一代射電望遠鏡。

國之棟樑南仁東:“天眼”是他最寶貴的遺產

“南老師這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他的同事和學生們說,從1994年開始主持FAST項目的選址、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主編科學目標,指導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及其模型試驗。歷經22年,最終在2016年9月,南仁東帶領團隊建成了“中國天眼”。

這期間,為了尋找適合建造望遠鏡的地點,南仁東化身“徐霞客”,帶著團隊不辭勞苦徒步入貴州深林,考察那裡的地形地貌,幾乎踏遍了那裡的所有窪地。最終,歷時12年,對1000多個窪地進行比選,又實地走遍上百個窩凼後,大窩凼窪地被選中作為臺址。這其中的艱辛沒有太多記錄,但可以推算出,以當時的道路條件,他們每天最多走1到2個窩凼,晚上回到縣城,白天再重新跋涉。

在南仁東看來,“天眼”建設不是由經濟利益驅動,而是“來自人類的創造衝動和探索慾望”。他也時常告訴學生,科學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幹,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他說:“FAST建成後比任何現有的望遠鏡靈敏度都高。一個設備性能超過世界上所有別的設備,我不信會沒有它能做的獨特科學!”

而在他的助理姜鵬看來,術業有專攻,在FAST項目裡,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學,有人不懂金屬工藝,有人不會畫圖,有人不懂無線電。“這幾樣你能懂一兩個就算不錯了,但偏偏南老師幾乎都懂。”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在追憶文章中這樣寫道:“FAST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拼搏。現在,經過20年的努力,FAST終於建成了,成為舉世矚目的工程奇蹟。雖然南老師沒有能等到它產出科學成果的那一天、沒有能等到他應得的榮譽、獎勵,但我想他離去的時候心裡一定非常清楚,他畢生的事業已經成功了。”

國之棟樑南仁東:“天眼”是他最寶貴的遺產

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已罹患肺癌,並在手術中傷及聲帶。儘管身體不適合舟車勞頓,他仍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落成。

2017年8月,南仁東成為最新一批中科院院士候選人之一。然而,僅僅一個月之後,他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直到最後,他的頭銜仍然是: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不是院士,也沒來得及拿到什麼大獎,但南仁東把一切看淡。

一如人們對他的評價:龍之角,鳳之冠,國之棟樑。

一如病逝後,他的家屬給國家天文臺轉達的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

坐落於祖國西南群山環繞之中的“天眼”,就是他最寶貴的遺產。

國之棟樑南仁東:“天眼”是他最寶貴的遺產

有幾句話,是他寫給自己,和這個世界的:

人類之所以脫穎而出,

從低等的生命演化出文明,

就是因為對未知探索的精神。

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祕和絢麗,

召喚我們踏過平庸,

進入到無垠的廣袤。

(本文綜合光明日報、新華社、科學網等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