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車司機曾是最體面職業,80年代月薪五千起,給個公務員都不換

上海牌轎車

很多老天津人都記得,70年代中後期,天津出現了上海轎車和菲亞特的出租車,到1985年前後,又出現了波羅乃茲、尼桑、皇冠、藍鳥等高中檔進口出租車。90年代,黃大發、紅夏利遍佈津城,一統江湖。出租汽車車型的更迭,代表了城市發展的一個側面。

天津出租汽車公司成立於1975年1月1日,地址在河北區辰緯路。而在更多天津市民的記憶中,和平區承德道和建設路交口的出租汽車站,才是天津出租汽車公司所在地。其實那裡只是業務科和總調度室,因為掛著“出租汽車”的牌子,很多人以為公司就在那兒。

1984年年底,天津銀導出租車公司成立,進口了200輛日產尼桑汽車,排量是2.0。1985年3月16日,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與天津出租汽車公司合辦中北汽車公司,採用排量3.0的尼桑公爵汽車,這種車在日本也是皇家級用車。從1985年到1987年,天津賓館、友誼賓館、燕園國際酒店(後改為喜來登,又改回燕園)、第一飯店等相繼組建了合資出租汽車公司,車輛包括馬自達、皇冠、藍鳥等進口車。

出租車司機曾是最體面職業,80年代月薪五千起,給個公務員都不換

出租車司機曾是最體面職業,80年代月薪五千起,給個公務員都不換

80年代出租車司機

聽診器、方向盤、勞資科長、採購員,是80年代最實惠的四大職業,司機排在第二位,小轎車司機更令人羨慕。80年代天津出租汽車公司的司機,開上海牌轎車,那是仿製德國奔馳的六缸、雙化油器汽車,前座整個跟一大沙發一樣,躺著睡覺都沒問題,冬天車上還有暖氣。上海牌轎車當時售價2.5萬元,一個普通職工的月工資在50元左右。粗略計算一下,普通職工要工作40年,不吃不喝不花,所有的工資加在一起,才能買一輛汽車。

還不僅僅是錢的問題。當時,上海牌轎車是局級幹部的配車,其本身就代表了地位和身份。據說在改革開放以後,上海汽車製造廠門前經常有人揹著一麻袋人民幣,苦苦懇求買一輛上海牌轎車,但根本買不到,因為級別不夠。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普通老百姓即便要乘坐一下上海牌汽車,也不容易。所以上海牌出租車必然是高定價,老百姓也只有在結婚、生小孩兒、生病住院等特殊的日子,才會打電話到出租汽車公司租車。

出租車司機曾是最體面職業,80年代月薪五千起,給個公務員都不換

天津出租車公司

1986年,中國用豬肉交換了波蘭的波羅乃茲轎車,天津出租汽車公司的一部分司機告別上海轎車,開上了新的波羅乃茲。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歷史時期,包括北京的一些大型會議,因為車輛太少,也要從天津出租汽車公司調車。平常出租汽車公司有上百輛汽車包給了電力局、市政局、園林局這類有錢沒車的單位。像引灤入津工程、中環線、外環線、高速公路的建設,施工單位也會包出租汽車公司的車。

198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到天津拍攝電影《日出》的外景,劇組到出租汽車公司包車接送方舒等著名演員,從國民飯店到拍攝現場。那部電影在天津拍了兩三個月,在天津首映時,劇組還給出租汽車公司送了不少電影票。

出租車司機曾是最體面職業,80年代月薪五千起,給個公務員都不換

菲亞特出租車

那個年代,出租車司機們每天早上提前20分鐘,騎自行車到公司,先為車輛做保養,裡裡外外都擦乾淨,才能出車。公司每星期要開“亮車會”,檢查車輛衛生。司機的服務意識很強,出車不叫跑活兒,叫跑業務,穿統一的工作服,對全市的道路必須瞭如指掌。

80年代常坐出租車的有一種人,就是開皮包公司的倒爺兒,也叫跑合兒的,有點兒路子,鋼材、石蠟、瀝青,什麼都倒騰,掙點兒中介費。這些人就夾一皮包,裡面有倆戳子,那時候包兒還挺大,不像現在,有個手包就夠了。到90年代初,個人包車的多了,都是跑長途,很多出租車司機一個月要跑十幾趟北京。本市人打車都不喜歡打表,上車前先商量價錢,因為打表到底花多少錢乘客沒根。

直到90年代,出租車司機都屬於高收入階層。這個工作含金量特別高,包車客戶跟出租汽車公司談好價格,一般還會額外給司機十塊八塊小費,還要請吃飯。結婚都找出租汽車公司訂車,春秋兩季的週日,從中午12點半到下午3點半,能拉七八對結婚的,公司調度安排得好極了,一檔完了準是下一檔。辦喜事的給司機送煙送糖,少的兩盒,大方的給四盒,大都是前門、恆大,那時候出租車司機抽菸沒有自己花錢買的。

出租車司機曾是最體面職業,80年代月薪五千起,給個公務員都不換

出租車司機工作證

出租車司機曾是最體面職業,80年代月薪五千起,給個公務員都不換

80年代天津出租車

開出租這個活兒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又賺錢又自由。說當時的出租車司機享受著高端生活,一點兒也不誇張。洗衣服去洗衣店,買東西去友誼商店,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錄像機、組合音響、空調、大哥大,都是最早買的。各大機關企事業單位都找出租汽車公司要人,但沒有一個司機願意去。

1988年,天津出租汽車公司將出租車“半包”給司機,每月交一千多塊錢給公司,公司為每輛車提供400升汽油,車壞了也負責修理。1990年,公司全面承包,司機每月交公司1650元,修車、汽油全由司機自己花錢。這時候司機一個月毛收入有一萬多塊,最後能淨賺七八千塊,而當時在工廠上班的,一個月掙三四百塊錢就算不錯了。到1995年,公司又出臺了新政策,車賣給司機個人,人還算公司的人。

90年代以後,北京開始普及黃面的,天津的面的也越來越多,馬路上全是黃大發,打車的人也多了起來。出租汽車行業門檻低了,弄輛快報廢的車都能幹出租,錢就不好賺了。一個在計劃經濟時代曾經輝煌的職業,逐漸歸於平淡。(文:何玉新)

出租車司機曾是最體面職業,80年代月薪五千起,給個公務員都不換

出租車司機曾是最體面職業,80年代月薪五千起,給個公務員都不換

夏利和大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