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老照片記錄下的天安門老模樣,也曾飽經風霜歲月滄桑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天順元年(1457年),牌 天安門與華表樓毀於雷火,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1952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1970年的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天安門比原來高了83釐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明清時期,天安門到大清門(明朝成大明門、中華民國稱中華門)之間的千步廊形成佔地幾萬平米的T字型宮廷廣場,其東、西兩次還各設一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國家主要統治機構六部及各院即設在此。這裡是帝國統治機構的中樞。

明清的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佈重要詔令,稱為“金鳳頒詔”。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徵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秋審”)、殿試公佈“三甲”(“金殿傳臚”)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珍貴老照片記錄下的天安門老模樣,也曾飽經風霜歲月滄桑

清代 天安門前的華表

珍貴老照片記錄下的天安門老模樣,也曾飽經風霜歲月滄桑

清代 天安門前的石獅子

珍貴老照片記錄下的天安門老模樣,也曾飽經風霜歲月滄桑

清代 天安門金水橋

在明清時候,這裡是成T字型的,中間是南北走向的御路,在御路兩側,建有千步廊,兩邊都有廊房110間,到了長安街南側,在隨著紅牆向東西兩側延伸,有廊房34間,所以千步廊共有228間廊房。而在御路的最南端明代時是大明門,清朝則改為大清門;東西兩側的門分別是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也分別稱為龍門和虎門,因為在科考之後,黃榜在長安左門公佈,考中的進士要從這裡進入皇城,所以稱之為龍門,而虎門的來由則是每年霜降以後,朝廷都要對犯人進行審查,而審定的犯人則被帶出長安右門,等於落入虎口,所以稱為虎門。而訂立這些,都是與五行有關。

珍貴老照片記錄下的天安門老模樣,也曾飽經風霜歲月滄桑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時的天安門雜草叢生,一片荒涼

在我國古代,有文東武西之說,所以在千步廊東西兩側就是五府六部的所在地。在廣場東側,現在的歷史博物館一帶,基本上都是中央文職機關,而西側,也就是人民大會堂一帶,則是五軍都督府和特務機構錦衣衛。為了方便這些官員進入皇城,所以就在龍門虎門外各建了一道南北走向的大門,東公生門和西公生門。

珍貴老照片記錄下的天安門老模樣,也曾飽經風霜歲月滄桑

1917年7月1日張勳復辟,天安門前再一次升起了清朝的龍旗

珍貴老照片記錄下的天安門老模樣,也曾飽經風霜歲月滄桑

張勳復辟時的辮子軍

關於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大多數人公認的是蒯祥。他是中國明代建築匠師。生於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卒於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二年。今江蘇吳縣人 。蒯祥的父親蒯富,有高超的技藝,被明王朝選入京師,當了總管建築皇宮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隨父學藝,蒯富告老還鄉後,兒子已在木工技藝和營造設計上成名,並繼承父業,出任“木工首”,後任工部侍郎。曾參加或主持多項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任工部左侍郎。負責建造 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宮(1417)、皇宮前三殿、長陵(1413)、獻陵(1425)、裕陵(1464),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隆福寺(1452)等。

珍貴老照片記錄下的天安門老模樣,也曾飽經風霜歲月滄桑

一九四九年七月七日的天安門,城樓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掛著毛澤東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像

珍貴老照片記錄下的天安門老模樣,也曾飽經風霜歲月滄桑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在飛機上拍攝的天安門廣場

珍貴老照片記錄下的天安門老模樣,也曾飽經風霜歲月滄桑

1950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這時廣場兩側的廊牆還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