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原城御洪記(5)——府西街國貿,雙子座下曾洪荒

中國古代史 孔廟 順治 明朝 雙子座 行走山西 2018-11-30

(王清茗)清順治朝的時候,太原城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案,直接影響到太原城市建設,也間接造成對太原的防洪體系毀滅性的打擊。

滿清入關後,儘管清政府三令五申,不許士兵騷擾百姓,但總有一些士卒有恃無恐欺壓百姓。一天陽曲人陽曲人杜逢年在太原城的西米市賣糧,不幸與正在汲水的八旗兵發生爭執,繼而引發武鬥。傳說杜逢年力抗千鈞,自然將好不準備的八旗兵打得人仰馬翻。豈料記仇的八旗兵半夜尋仇,居然找到杜逢年所在的客棧,一擁而上試圖至其死地。傳說當晚杜逢年赤手空拳打死一百多八旗兵,消息讓順治皇帝龍顏震驚。

當時,滿漢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滿清政府強制推行的剃頭之舉,遭到了漢人的天然抵抗,由戰爭轉為地方治安的八旗兵收到漢人地方武裝的騷擾,士兵傷亡亦很慘重。順治皇帝出於政治等多方面原因考慮,撤銷了滿漢混局的政令,頒佈以建“滿洲城”為主的新城防體系:即在全國二十個城市內興建城中之城,供滿族八旗兵居住,既保留兵營體制,又能保障駐城士兵的安全。

太原的滿洲城在全國率先建成,早於杭州1年、廣州34年、成都69年、廣安131年。滿洲城位於太原城東南角,即現西米市以南,解放路以西,“南北二百六十丈,東西一百六十一丈七尺,周圍共八百四十三丈四尺”,由八旗軍正藍旗,南鑲黃旗駐紮。

對於滿清政府來說,選擇低窪之地修建滿洲城,或許屬於無奈之舉。因為除去此處,太原城內已經很難找到如此集中的土地了。在他的正北方,陽曲縣衙早已捷足先登了。在太原歷史上,作為三晉首邑,陽曲縣管理著現今太原除小店區和晉源區之外的大部分行政區劃,最繁盛時,“縣治東西廣一百四十五里,南部袤一百二十里,自縣達京師一千二百里。縣治東至孟家井榆次界三十里、王胡莊壽陽界六十里,西至火山村交城界八十五里,南至楊家堡太原界十里,北至關城子忻州界一百四十里。”

明朝開國將領、永平侯謝成在擴建太原城的時候,將飲馬河、黑龍潭以及南海子,現今西城水系的近半城的面積,預留做防洪、蓄洪和緩洪的通道,以確保東城晉王府的安然無恙。但到了金元時期,朝廷改革的宋代的行政制度,實行路、府(州)、縣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處於太原城外的陽曲縣縣衙就有必要搬回太原城裡了。


老太原城御洪記(5)——府西街國貿,雙子座下曾洪荒


陽曲縣縣衙一直居無定所。宋代修建太原城時,陽泉縣縣衙由原木井城(今陽曲故縣村)遷到了宋太原城西郊,即春秋時竇大夫村邑,今古城一帶,直到金太宗天會年間,才由古城搬遷至太原城邊,即現在府西街以北、解放路以西的旱西門街一帶,雖然歷代修建時,偶有移動,但大致不超過這個範圍。到了清朝末期,陽曲縣衙終於在今府西街國貿大廈雙子座下找到了他的位置,並將府西街命名為府前街。

但無論是陽曲縣令的決策,還是謝成為城市發展預留空間,以及滿洲城的建設者,他們都忽略了陽曲縣衙後面至今還保留著一條南北走向小街道的存在:坡子街。

現在的坡子街,至今還保留著六百年前的寬度和走向,沿著他一直南去,便是臨汾。而他之所以成為坡子街,是因為從北大街開始,這段路明顯呈現上坡走勢,直到府西街為止。當然,這並非自然形成,而是以城內築堤的形式防範飲馬河之水向城東擴散,同時對汾河水灌城後,能使水勢減緩,並順堤南行。

老太原城御洪記(5)——府西街國貿,雙子座下曾洪荒

陽曲縣衙、滿洲城的興建,基本上將太原城的最後洩洪通道堵死,繁榮興盛的古太原城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面臨滅頂之災。

至清光緒初年,經過兩百年的休養生息,太原城已經迎來了明朝建城後的第二次輝煌,其建築規模和數量已經逼近明太原城建城規模(注:明朝初年修建的晉王府在清初被一場“莫名”的大火焚燬,現存崇善寺不足當初修建規模的五十分之一。關於此事,將另文作述。)。以陽曲縣衙為依次有城隍廟、太原文廟、陽曲文廟、軍政司,督察府、督軍府,向北漸次還有城隍廟、真武廟等,特別是橫貫東西的十數座牌樓,錯落有致的表現出府城的威儀和教化。近年來太原市復原了一座“扶綏三晉”的牌樓,立於帽兒巷(俗稱食品街)北口、督軍府對面,從這座牌匾上依稀可見當年的盛況。

但是,大自然暴虐無償的衝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特別是人類生存的空間在佔用原本屬於自然的領地時,人類將加倍償還短暫的得到。更可怕的是,人類高估了自己的創造力,“長、堤、永、固、汾、水、安、瀾”金剛堰大堤在關鍵時刻卻沒有力保太原城的平安。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汾河洪水沖垮金剛堰大堤,奪阜成門進入太原城,首先在水道不暢通的情況下,率先沖毀了陽曲縣衙、太原文廟、陽曲文廟、學臺衙門等重地,再次往南,直接水灌滿洲城。

當時的滿洲城已經不是順治朝的滿洲城,已經成為兵痞、貪官藏汙納垢的場所。特別是城垣和太原城牆的年久失修,在設計初起缺失科學規劃和隱患排查的基礎上,更難以滿足其基本避難要求,基本上一夜之間,滿洲城就不復存在了。


老太原城御洪記(5)——府西街國貿,雙子座下曾洪荒


儘管這一次的水災等級明顯小於明太原城建城以來的歷史記錄,但對老太原城卻是毀滅性的打擊。滿洲城被迫廢棄後,遷往太原城東南,遺址北部那條街現在人們習慣稱之為舊城街,而新址則稱新城街。同時,當時名人雅士彙集的府前街一片狼藉。那次洪水整整佔據了太原城三個月,驚慌失措的人們將破敗的大南門西面的太原城牆拆除,才空干城內洪水。但城西已經一片狼藉。

太原城瞬間又回到1368年,明朝洪武元間。

洪水退後,出於對太原半壁城池的修建需求,在陽曲縣縣衙廢墟上,自發形成了建築材料交易市場,被人們稱作灰市街。直到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主政山西的閻錫山嫌棄灰市街沒有儒雅之風,隨將以過去以三橋街南口為界,向西的縣前街、向東的府前街以及中間不足百米的府門口街統一稱之為府西街。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老太原城西城,才稍許恢復點元氣。改革開放後,原陽曲縣衙被太原製藥廠中藥加工車間佔據,即現在山西國貿雙子座的位置。

詳情請看下一篇:

《老太原城御洪記(6)——天災可避,人禍難防》

相關閱讀

老太原城御洪記(1)——鎮遠橋下,洪水安瀾

老太原城御洪記(2)——六百年前的海綿城市

老太原城御洪記(3)——柳溪金剛,明清網紅

老太原城御洪記(4)——大禹治水的經典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