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老師邀我在一樓的會客茶臺前坐下,身旁是一扇扇大大的落地窗,他持自制的陶壺、泡自家種的花茶,笑意盈盈與我閒聊,時而我們也漫步於展品間,聽他講創作的縷縷年華。我們在那裡停留了長久,從下午聊到落日。遠處,市區的燈光一點點亮起,慢慢匯成一片閃爍,如星辰。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在浮躁中獲取安寧的法則。而身處繁華都市之中,卻能夠跳脫其外,入世又出世,做一個恬淡的旁觀者,林老師已然這樣生活30餘年。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老師邀我在一樓的會客茶臺前坐下,身旁是一扇扇大大的落地窗,他持自制的陶壺、泡自家種的花茶,笑意盈盈與我閒聊,時而我們也漫步於展品間,聽他講創作的縷縷年華。我們在那裡停留了長久,從下午聊到落日。遠處,市區的燈光一點點亮起,慢慢匯成一片閃爍,如星辰。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在浮躁中獲取安寧的法則。而身處繁華都市之中,卻能夠跳脫其外,入世又出世,做一個恬淡的旁觀者,林老師已然這樣生活30餘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作品的背後,是藝術家的世界觀。林振龍老師從陶瓷材料出發、回到繪畫、回到人的體驗與感知、回到當下自然和生活的再現。瑩潤的青釉如流動的河水、粗碩的肌理再現自然山石的靈動,點、線、面的組合來表達自然空間與情懷,大氣、充滿張力。他將觀察轉化為內在的感悟,又通過藝術創作,把這些感悟以線條和釉色組合成的空間展現出來。一些作品中,釉色對比亦十分強烈,但強烈之中總是能帶來十分溫柔的感官體驗。我想,這種溫潤源於林振龍老師對自然的熱愛、敬畏和思考,更是他心底的恬淡所出,是其謙遜而平和心態所滋養出的珍貴所在。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老師邀我在一樓的會客茶臺前坐下,身旁是一扇扇大大的落地窗,他持自制的陶壺、泡自家種的花茶,笑意盈盈與我閒聊,時而我們也漫步於展品間,聽他講創作的縷縷年華。我們在那裡停留了長久,從下午聊到落日。遠處,市區的燈光一點點亮起,慢慢匯成一片閃爍,如星辰。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在浮躁中獲取安寧的法則。而身處繁華都市之中,卻能夠跳脫其外,入世又出世,做一個恬淡的旁觀者,林老師已然這樣生活30餘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作品的背後,是藝術家的世界觀。林振龍老師從陶瓷材料出發、回到繪畫、回到人的體驗與感知、回到當下自然和生活的再現。瑩潤的青釉如流動的河水、粗碩的肌理再現自然山石的靈動,點、線、面的組合來表達自然空間與情懷,大氣、充滿張力。他將觀察轉化為內在的感悟,又通過藝術創作,把這些感悟以線條和釉色組合成的空間展現出來。一些作品中,釉色對比亦十分強烈,但強烈之中總是能帶來十分溫柔的感官體驗。我想,這種溫潤源於林振龍老師對自然的熱愛、敬畏和思考,更是他心底的恬淡所出,是其謙遜而平和心態所滋養出的珍貴所在。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老師邀我在一樓的會客茶臺前坐下,身旁是一扇扇大大的落地窗,他持自制的陶壺、泡自家種的花茶,笑意盈盈與我閒聊,時而我們也漫步於展品間,聽他講創作的縷縷年華。我們在那裡停留了長久,從下午聊到落日。遠處,市區的燈光一點點亮起,慢慢匯成一片閃爍,如星辰。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在浮躁中獲取安寧的法則。而身處繁華都市之中,卻能夠跳脫其外,入世又出世,做一個恬淡的旁觀者,林老師已然這樣生活30餘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作品的背後,是藝術家的世界觀。林振龍老師從陶瓷材料出發、回到繪畫、回到人的體驗與感知、回到當下自然和生活的再現。瑩潤的青釉如流動的河水、粗碩的肌理再現自然山石的靈動,點、線、面的組合來表達自然空間與情懷,大氣、充滿張力。他將觀察轉化為內在的感悟,又通過藝術創作,把這些感悟以線條和釉色組合成的空間展現出來。一些作品中,釉色對比亦十分強烈,但強烈之中總是能帶來十分溫柔的感官體驗。我想,這種溫潤源於林振龍老師對自然的熱愛、敬畏和思考,更是他心底的恬淡所出,是其謙遜而平和心態所滋養出的珍貴所在。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老師邀我在一樓的會客茶臺前坐下,身旁是一扇扇大大的落地窗,他持自制的陶壺、泡自家種的花茶,笑意盈盈與我閒聊,時而我們也漫步於展品間,聽他講創作的縷縷年華。我們在那裡停留了長久,從下午聊到落日。遠處,市區的燈光一點點亮起,慢慢匯成一片閃爍,如星辰。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在浮躁中獲取安寧的法則。而身處繁華都市之中,卻能夠跳脫其外,入世又出世,做一個恬淡的旁觀者,林老師已然這樣生活30餘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作品的背後,是藝術家的世界觀。林振龍老師從陶瓷材料出發、回到繪畫、回到人的體驗與感知、回到當下自然和生活的再現。瑩潤的青釉如流動的河水、粗碩的肌理再現自然山石的靈動,點、線、面的組合來表達自然空間與情懷,大氣、充滿張力。他將觀察轉化為內在的感悟,又通過藝術創作,把這些感悟以線條和釉色組合成的空間展現出來。一些作品中,釉色對比亦十分強烈,但強烈之中總是能帶來十分溫柔的感官體驗。我想,這種溫潤源於林振龍老師對自然的熱愛、敬畏和思考,更是他心底的恬淡所出,是其謙遜而平和心態所滋養出的珍貴所在。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老師邀我在一樓的會客茶臺前坐下,身旁是一扇扇大大的落地窗,他持自制的陶壺、泡自家種的花茶,笑意盈盈與我閒聊,時而我們也漫步於展品間,聽他講創作的縷縷年華。我們在那裡停留了長久,從下午聊到落日。遠處,市區的燈光一點點亮起,慢慢匯成一片閃爍,如星辰。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在浮躁中獲取安寧的法則。而身處繁華都市之中,卻能夠跳脫其外,入世又出世,做一個恬淡的旁觀者,林老師已然這樣生活30餘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作品的背後,是藝術家的世界觀。林振龍老師從陶瓷材料出發、回到繪畫、回到人的體驗與感知、回到當下自然和生活的再現。瑩潤的青釉如流動的河水、粗碩的肌理再現自然山石的靈動,點、線、面的組合來表達自然空間與情懷,大氣、充滿張力。他將觀察轉化為內在的感悟,又通過藝術創作,把這些感悟以線條和釉色組合成的空間展現出來。一些作品中,釉色對比亦十分強烈,但強烈之中總是能帶來十分溫柔的感官體驗。我想,這種溫潤源於林振龍老師對自然的熱愛、敬畏和思考,更是他心底的恬淡所出,是其謙遜而平和心態所滋養出的珍貴所在。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在林振龍老師的作品面前,我想任何人都難以不為之觸動,他用生活啟發藝術,將藝術融入生活。有人說,走近原野,才能飽賞春天的美色,融入江河,才能感知夏水的溫柔。謝謝林老師,他用他的創作與妙筆,把這些美藝術化地帶到了我們身邊,讓我們體會人與自然,感恩珍貴。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老師邀我在一樓的會客茶臺前坐下,身旁是一扇扇大大的落地窗,他持自制的陶壺、泡自家種的花茶,笑意盈盈與我閒聊,時而我們也漫步於展品間,聽他講創作的縷縷年華。我們在那裡停留了長久,從下午聊到落日。遠處,市區的燈光一點點亮起,慢慢匯成一片閃爍,如星辰。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在浮躁中獲取安寧的法則。而身處繁華都市之中,卻能夠跳脫其外,入世又出世,做一個恬淡的旁觀者,林老師已然這樣生活30餘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作品的背後,是藝術家的世界觀。林振龍老師從陶瓷材料出發、回到繪畫、回到人的體驗與感知、回到當下自然和生活的再現。瑩潤的青釉如流動的河水、粗碩的肌理再現自然山石的靈動,點、線、面的組合來表達自然空間與情懷,大氣、充滿張力。他將觀察轉化為內在的感悟,又通過藝術創作,把這些感悟以線條和釉色組合成的空間展現出來。一些作品中,釉色對比亦十分強烈,但強烈之中總是能帶來十分溫柔的感官體驗。我想,這種溫潤源於林振龍老師對自然的熱愛、敬畏和思考,更是他心底的恬淡所出,是其謙遜而平和心態所滋養出的珍貴所在。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在林振龍老師的作品面前,我想任何人都難以不為之觸動,他用生活啟發藝術,將藝術融入生活。有人說,走近原野,才能飽賞春天的美色,融入江河,才能感知夏水的溫柔。謝謝林老師,他用他的創作與妙筆,把這些美藝術化地帶到了我們身邊,讓我們體會人與自然,感恩珍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老師邀我在一樓的會客茶臺前坐下,身旁是一扇扇大大的落地窗,他持自制的陶壺、泡自家種的花茶,笑意盈盈與我閒聊,時而我們也漫步於展品間,聽他講創作的縷縷年華。我們在那裡停留了長久,從下午聊到落日。遠處,市區的燈光一點點亮起,慢慢匯成一片閃爍,如星辰。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在浮躁中獲取安寧的法則。而身處繁華都市之中,卻能夠跳脫其外,入世又出世,做一個恬淡的旁觀者,林老師已然這樣生活30餘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作品的背後,是藝術家的世界觀。林振龍老師從陶瓷材料出發、回到繪畫、回到人的體驗與感知、回到當下自然和生活的再現。瑩潤的青釉如流動的河水、粗碩的肌理再現自然山石的靈動,點、線、面的組合來表達自然空間與情懷,大氣、充滿張力。他將觀察轉化為內在的感悟,又通過藝術創作,把這些感悟以線條和釉色組合成的空間展現出來。一些作品中,釉色對比亦十分強烈,但強烈之中總是能帶來十分溫柔的感官體驗。我想,這種溫潤源於林振龍老師對自然的熱愛、敬畏和思考,更是他心底的恬淡所出,是其謙遜而平和心態所滋養出的珍貴所在。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在林振龍老師的作品面前,我想任何人都難以不為之觸動,他用生活啟發藝術,將藝術融入生活。有人說,走近原野,才能飽賞春天的美色,融入江河,才能感知夏水的溫柔。謝謝林老師,他用他的創作與妙筆,把這些美藝術化地帶到了我們身邊,讓我們體會人與自然,感恩珍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一次展覽,凝結了林振龍老師47年陶藝創作心血,大地系列、空間結構系列、空間釉彩系列,這些積澱探索與理念的精彩佳作都集中一一呈現,想來,一定能讓陶瓷愛好者們大飽眼福。最後,再次祝這次展覽成功、順利。

"

8月28日,參加臺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個展開幕和學術論壇。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振龍老師,是臺灣當代陶藝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次展覽,不僅是其迄今為止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同時,更是臺灣陶藝家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首次亮相,可以說意義非常。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林老師的作品,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書,泥土的自然紋質、如岩石般粗獷的肌理,以及青釉、銅紅等釉色的組合都讓人眼前一亮,有質感、有泥性、很大氣。陶土,來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藝術家運用這樣有生命力的載體,揉捏、組合、繪畫,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礎上又賦予了它人情。正如這次展覽主題的兩個關鍵字“形色、大地”,其實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些年,林老師常參加我們的“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活動。今年6月,他亦參加了我們在香港舉辦的“新瓷New China——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覽現場廣受好評。在學術論壇中,他還細細講述了近來“燒石為陶”的最新經驗和體會,其中的創新意識、執著精神、慷慨分享讓現場一眾海峽兩岸暨香港藝術家們無不欽佩和讚賞。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陶瓷,看起來雖是固態的物件,但只要願意細細品之,會發現它們其實蘊含如樂曲般的動態節奏。每一個筆觸、每一抹釉彩、每一處捏塑都是流動的音符,而在火與土、天與人的合作下,這種流動轉化為永恆,併成為一種永恆流動的、帶來具有轉承起伏的視覺享受。而藝術家,就是那譜曲的人。每每欣賞林老師之“曲”,彷彿身處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碩山石的靜怡自然之間,傾聽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張力,在他創造的一片寧靜中,觀者的內心也不自覺地慢下來、靜下來。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我想起第一次拜訪林振龍老師瓷揚窯工作室的場景,那是2013年。林老師的瓷揚窯,建在臺北郊外土城區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滿是綠蔭簇擁,隨著只能容納小車的山路盤旋而上,先會經過林老師的工作間。那裡存放著40多年來積攢的文件、書籍、試燒品,相連的材料室、施釉間處處整潔,井井有條。工作室後,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山石臺階,順著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開朗,一個綠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現代而簡潔的兩層建築躍然眼前。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林老師邀我在一樓的會客茶臺前坐下,身旁是一扇扇大大的落地窗,他持自制的陶壺、泡自家種的花茶,笑意盈盈與我閒聊,時而我們也漫步於展品間,聽他講創作的縷縷年華。我們在那裡停留了長久,從下午聊到落日。遠處,市區的燈光一點點亮起,慢慢匯成一片閃爍,如星辰。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在浮躁中獲取安寧的法則。而身處繁華都市之中,卻能夠跳脫其外,入世又出世,做一個恬淡的旁觀者,林老師已然這樣生活30餘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作品的背後,是藝術家的世界觀。林振龍老師從陶瓷材料出發、回到繪畫、回到人的體驗與感知、回到當下自然和生活的再現。瑩潤的青釉如流動的河水、粗碩的肌理再現自然山石的靈動,點、線、面的組合來表達自然空間與情懷,大氣、充滿張力。他將觀察轉化為內在的感悟,又通過藝術創作,把這些感悟以線條和釉色組合成的空間展現出來。一些作品中,釉色對比亦十分強烈,但強烈之中總是能帶來十分溫柔的感官體驗。我想,這種溫潤源於林振龍老師對自然的熱愛、敬畏和思考,更是他心底的恬淡所出,是其謙遜而平和心態所滋養出的珍貴所在。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在林振龍老師的作品面前,我想任何人都難以不為之觸動,他用生活啟發藝術,將藝術融入生活。有人說,走近原野,才能飽賞春天的美色,融入江河,才能感知夏水的溫柔。謝謝林老師,他用他的創作與妙筆,把這些美藝術化地帶到了我們身邊,讓我們體會人與自然,感恩珍貴。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這一次展覽,凝結了林振龍老師47年陶藝創作心血,大地系列、空間結構系列、空間釉彩系列,這些積澱探索與理念的精彩佳作都集中一一呈現,想來,一定能讓陶瓷愛好者們大飽眼福。最後,再次祝這次展覽成功、順利。

海波隨筆|臺灣陶藝家林振龍的“形色大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