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陶瓷 手工藝 藝術 文物 重慶葉子視覺 2017-06-10

過去,能掌握一門手藝,有一手絕活,受人尊重的程度不亞於現在人們對明星的崇拜。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黔江阿蓬江邊的劉氏土陶遺址

在黔江石雞坨有那麼一個土窯,有那麼一位老人,現年64歲29代弟子傳承人劉沛良,那是遠近有名的土陶技師。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土陶非遺傳承人劉沛良

劉沛良,出生在土陶世家,是劉邦的後人。不到10歲就開始跟父親學做陶罐,算來已經50多年了。劉沛良說:“1000多年前,祖上在王莽篡位後流落民間,為躲避王莽的追殺逃到了黔江,在石雞坨發現陶土後,靠製陶維持生活,這樣便定居下來。”也就是從那時起,石雞坨才有了土陶製品作坊,使劉氏家族的製陶絕技得以流傳下來,至今還保存著宋朝時的陶窯遺址。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後山的陶土採之不盡,劉沛良常常一個人在山上發呆,想的是怎樣保留和傳承。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1981年黔江區人民政府公佈石雞坨陶窯遺址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對於一個好的陶製品,原材料是關鍵,看、聞、嘗、模是必不可少。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對每次取料劉師傅都是親自到現場把關,從不含糊。

時間追溯到宋朝時期,劉氏家族在這阿蓬江邊建制土陶,土窯作坊下就是碼頭,距下游的濯水古鎮不到兩公里。南來北往行駛在阿蓬江上的船隻都會停靠石雞坨碼頭,因質量好、造型別致,價錢實惠,土陶銷售興旺,流傳盛廣。據劉沛良說:“最興旺時期黔江的土窯作坊有近200餘家,流傳到20世紀80年代只剩下不到30家。由於土陶全是手工製作,還要經過燒製,有時供給不上,有的客商就住在石雞坨等待,石雞坨就成了當時川鄂湘黔邊區的土陶交易地。”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當年全是用人工挑運陶土,現在也只能是拖拉機,但從採點也得是人工運輸裝車,然後人工打磨。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還得經過細緻的揀選、浸泡、揉泥。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揉泥這是一個非常要體力和耐力和活路,陶土才能變為陶泥。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土陶手藝整個程序大致有選土、揉泥、拉坯成型、晾乾、上釉、燒製等,每個大程序裡面又涉及若干環節。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可謂環環相扣,雖然做工粗放,但卻是純手工製作,所以並不簡單。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每天勞作下來腰痠腿痛,劉師傅說只為那永恆的堅守。

“石雞坨的土陶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衰敗的。”劉沛良回憶道,改革開放後,外地的陶瓷產品湧進黔江市場,讓當地土陶失去了競爭力,外地客商也不再來石雞坨購銷土陶產品了。輝煌不再,30多家土陶作坊相繼倒閉,目前只剩下他和他三弟劉丁未的作坊。“我和三弟之所以還在經營,是不想讓這祖傳的製陶工藝失傳。”

劉氏的陶製品自古以來都是生活用品,主要有陶罐、陶盆、陶碗、酒甕、酒缸、泡菜壇、油鹽罐、水缸、藥罐、施糞罐……等大大小小100餘種,這些都曾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但這些用具都被陶瓷和塑料產品取代後,就失去了市場。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從土罐生活用品到現代土陶藝術,劉師傅走了很多彎路。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他總是在想:在經濟大潮下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難道這千年的土陶文化就在我這一代消失了嗎?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看到這大山的陶土,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劉師傅有時對到大山是望土興嘆。

時光流轉,當匠人們在進城賺大錢的經濟誘惑下紛紛離開,老劉在他的土陶藝術上,不斷追求和完美去創新,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傾注到骨頭縫裡,他把這種傳承下去的“傲骨堅守和執拗傳承”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劉經常一個人發呆:不得不反思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裝窯更難,窯洞空間不足,進出很費力氣。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最後的燒製尤為重要,不僅需要掌握火候,還需要人時刻看著,連續十多天不間斷地燒製。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一個窯一次只能燒30-40個,一般燒製一批陶坯也只有約有8至9成的成功率。

劉沛良發現現代人追求原生態,一些年輕人喜歡種花種草的復古花瓶和藝術擺件,酒店、餐館和農家樂又開始時興土碗、土碟、土盤。於是,他開始製作各種造成怪異的土陶花缽、酒罈、茶罐、擺件、餐具等藝術作品。同時開辦手工製陶體驗館,讓更多的學生和遊客親自動手去打造自己的藝術作品。

如今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政府保護和挖掘。僅幾年功夫,眼看就要消失的土陶工藝又獲得了新生。2002年,劉沛良被黔江區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大師,表彰他對土陶技藝的堅守和傳承。2015年,石雞坨土陶技藝被列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沛良也成為市級非遺傳承人,2017年正式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以前沒有運輸工具時,都是這樣捆綁用人背。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要想賣個好價錢就得背去集市,參與銷售。

「行攝黔江」阿蓬江邊劉氏家族,執著與堅守只為傳承那千年的土陶

土陶製作手藝難學,堅持學下來更難,劉沛良從10歲學藝開始,這一路走來的艱辛,是情懷、是執著更是堅守。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加強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技藝的保護髮展,更是對那種情懷、那種執著、那份堅守、那份責任等精神層面東西的傳承創新。現實中,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人才斷層、受外來文化衝擊、本地保護意識淡薄等原因,不斷陷入瀕臨消失的困境。文化傳承任重而道遠,必須有迎難而上、堅定不移的恆心與毅力,守正出新才能歷久彌新,堅守傳統文化需有執著之情!

以上作品均為葉子視覺原創,未經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和商業用途,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