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窯中的吉州窯(玳瑁木葉 無足滿釉)

陶瓷 玳瑁 中國古代史 瓷器 建盞之家 2017-06-18

吉州窯(玳瑁木葉 無足滿釉)

吉州窯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鎮,又稱永和窯,創燒於唐,宋元時得到了較大發展。吉州窯是中國現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也是中國古代黑釉釉瓷生產中心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佔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推動中國古代瓷業生產、積累製作技藝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黑瓷窯中的吉州窯(玳瑁木葉 無足滿釉)

吉州窯

在借鑑定窯’、磁州窯、龍泉窯、建窯、景德鎮窯藝術的基礎上,吉州窯別具匠心,創造出了“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天目“等產品,世間罕有、獨一無二。吉州窯茶盞在宋代大量出口海外,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館裡和收藏家手中都可見吉州窯的名貴產品。

縱觀全國,從燒黑釉盞的窯口來看,最善於裝飾黑釉盞的非江西吉州窯的工匠莫屬,木葉盞就是吉州窯最典型的作品。吉州窯的木葉盞是將天然樹葉用水浸泡腐爛,留下葉莖和葉脈,在上面施上一層極薄的黃釉,貼在已施過黑釉的盞內,在高溫下一次燒成所得。宋代的木葉盞內的葉脈非常清晰,葉片自然靈動。我們會禁不住佩服古人的想象力,他們竟然用天然的樹葉來裝飾黑盞。吉州窯的窯工們還把剪紙花樣移植到黑釉茶盞上,他們將剪紙貼在已經上過含鐵量較高的底釉器上,再施上一層含鐵量低的石灰鈣型竹灰釉,然後剔除剪紙入窯焙燒,盞內就是若隱若現地現實出剪紙的圖案。

黑瓷窯中的吉州窯(玳瑁木葉 無足滿釉)

吉州窯茶盞

除了用剪紙和木葉來裝飾茶盞外,吉州窯的黑釉盞本身也可以燒出不同的釉色,其中有一種非常特別的釉色,以黑、黃等色交織混合在一起而成,像一種海龜甲殼的色調,在宋代稱玳瑁盞,在日本則被成為“玳皮天目”。這種玳瑁紋就跟有機寶石玳瑁一樣,鮮明潤澤。吉州窯也能燒出兔毫,而且還發明瞭一種全新的工藝,即先施上一層富鐵的褐色底釉,再施黑釉。在吉州窯的黑釉盞中,有兔毫的茶盞都施上了褐色底釉。

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吉州窯黑釉盞的特徵:

1、造型

吉州窯的黑釉盞基本形制是大口小足,口脣較薄,略微向外卷。口沿下端內收,頸部有一道凹稜。壁斜,下內收,形似漏斗或斗笠,呈慄殼色。盞口有敞口和斂口之分,形體有大、小之別,小者一般口徑為10—12釐米,大者口徑為14—16釐米。茶盞造型挺拔,內斂秀麗,上大下小,重心不穩,實用性明顯不足,是專門為鬥茶而設計的。

黑瓷窯中的吉州窯(玳瑁木葉 無足滿釉)

宋代吉州窯剪紙貼花團花紋茶盞

2、胎質

胎質中含有大量的砂粒,因此胎質粗鬆而吸水力強,看起來像陶,敲擊時卻有金屬聲,這成為其區別其他窯口的顯著特徵。

胎泥含砂量高,所以修胎時常發生阻刀、跳刀的現象,器底及圈足內有明顯的跳刀痕。而胎體表面留下的波浪經施釉後,其痕跡雖有所減弱,不太容易發現,但仍能在胎表觸摸到豎條形的起伏。如果側視的角度恰當,用肉眼就可以看見呈豎條狀的釉層掛附不勻等肌理現象。

3、底足

唐末五代,碗、盤、壺的底足大多為玉壁足餅底、矮圈足,到了北宋前期則變成了高圈足、大圈足,中後期雙演變為矮圈足。到南宋早期,底足已經發展成了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徑逐漸縮小,並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外觀與圈足相似。

4、施釉狀況

除木葉紋和剪紙貼花等工藝精緻的瓷器外,大多數釉層比較薄,器外壁施釉均不及底,流釉現象並不多見,瓷器釉層較薄,器內壁則不施釉。

北宋早期,一般只施半截釉,以防止粘釉;南宋時期,用窯錢(墊圈)來保持疊燒器物之間的間隙,從而解決了粘釉問題,器物外壁只露少許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釉不及底;南宋中後期,窯錢變薄,器物內外闢滿釉,僅圈足內露胎。

黑瓷窯中的吉州窯(玳瑁木葉 無足滿釉)

宋代吉州窯剪紙貼花團花紋茶盞

由於釉料稀、施釉薄,黑釉瓷口沿多呈現淡淡的黃線圈。冷卻後,幾乎所有黑釉窯變瓷的釉面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不規則的冰裂紋和許多缺釉毛孔,顯得粗糙而乾澀。但只要放進水裡,水分立刻就會填滿釉層表面的毛孔,釉面因而變得渾然一體、瑩潤清透。

5、釉色

吉州窯黑釉盞有烏金、兔毫、玳瑁紋、鐵鏽斑等釉色,還有特殊的木葉或者剪紙的裝飾,如玳瑁盞、木葉貼花、剪紙貼花、兔毫盞,都是黑釉盞中的精品,鷓鴣斑更是精品中的極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