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和大唐72年間屢次發生摩擦,怛邏斯激戰終於爆發

前言:前兩文都說了什麼

續上兩長文“麻桿打狼式的怛邏斯之戰,兩大文明間的第一次激烈碰撞”和“西域三強:弱勢大唐隱忍自強終敗西突厥”。

通過兩篇文章我們瞭解到,在西域本來是大唐與西突厥之間地較量,起初,唐朝勢力較弱。通過自強和對東西突厥示弱、使東西突厥內耗三種方式,大唐逐漸在與西突厥勢力競爭中佔據上風。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大唐和吐蕃勢力交好,吐蕃被大唐引入在西域地競爭中。而這時,阿拉伯勢力來到西域。

由此爆發了怛邏斯戰役。

這一歷史梳理過程,我們是通過“倒敘”的方式解說的。那麼,怛邏斯戰役發生前,大唐是如何與阿拉伯帝國交往的呢?戰後又是如何交結呢?本文就談談這一問題。

(1)西域地區的三大勢力:大唐與大食幾十年的互相試探

怛邏斯一戰時的阿拉伯帝國,是世界出色文明之一,對於中華文明的“耳聞”所引發的後果,如同後世歐洲列強的“耳聞”一樣。

大食和大唐72年間屢次發生摩擦,怛邏斯激戰終於爆發

中國從最早的“天子所居”的狹窄概念,變為華夏族所建之國的稱謂,再到“中華民族”的國家的稱謂,有著三四千年的演變。在漫長的幾千年裡,作為阿拉伯帝國的基礎地阿拉伯半島在秦漢時期就與中國產生了各種聯繫。

A.三大文明早有交往:中華文明、波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

阿拉伯人善於學習是阿拉伯帝國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中東地區早就有“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的古語,就是證明。

古代中國文明的主體雖然是農業文明,但沿海地區的“海洋文明”一直存在。這兩種文明間的衝突時而發生衝突,時而和緩的態勢。所以,中國商人、波斯商人與阿拉伯商人之間交往互相影響。然而,主體上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的交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通過波斯帝國作為橋樑。

大食(阿拉伯帝國)之所以進入西域地區,主要是因為波斯帝國滅亡導致。因為波斯和大唐之間的傳統友誼,唐朝表示對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地支持。

但是,唐朝對波斯帝國地支持僅僅是一種口頭支持。唐朝也無意為波斯復國去與大食交戰,但隨著追擊波斯勢力進展,大食的兵鋒也來到西域。

大食和大唐72年間屢次發生摩擦,怛邏斯激戰終於爆發

B.幾次試探之後,戰爭爆發

波斯面對阿拉伯的進攻,從638年唐太宗時期就向大唐尋求軍援,但被拒絕。後來,卑路斯王子逃到了西域,被西域小國保護起來,順勢再向中國求助,唐高宗在661年封其為波斯都督府都督歸安西都護府管轄,662年封其為波斯王。

為了剿滅波斯帝國殘餘勢力,大食追趕到西域。卑路斯只好逃到長安尋求真正的軍事援助。675年,到達長安後被封為右威衛將軍,兩年後在失望中去世。

面對大食對西域的威脅,唐軍在679年以護送卑路斯之子回國為名,開始襲擊阿拉伯帝國的軍事盟友西突厥勢力。

713年,阿拉伯帝國(大食)滅了西突厥的拔漢那(漢朝稱大宛國,地處中亞),其王進入中國,向安西都護府求援。其後,阿拉伯帝國、吐蕃帝國冊立阿了達為王。715年,正任職安西都戶巡察的張孝嵩率兵進攻阿了達。

這一戰發生於12月,而大食軍統帥屈底波於9月份病逝,大食軍隊已經撤走。所以,這次戰役,唐軍對阿拉伯帝國在西域地區的代言人進行進攻。瞬間滅其勢力。

西域諸國被唐軍的戰鬥力嚇壞了,八國立刻再次請求內附。

西域三強的實力對比再次發生變化。

717年,西突厥五大部落之一的突騎施(分佈在伊犁河流域),聯合大食(阿拉伯帝國)、吐蕃軍隊攻打安西四鎮。但因阿拉伯帝國主力部隊正在進攻朱爾佔(在伊朗境內),因此,有學者認為大食派出的並非主力部隊,甚至連正規軍都算不上,應該是僱傭軍。但無論如何,阿拉伯帝國在這時第一次真正地與大唐發生衝突。

717年戰役被打敗後,突騎施繼續與唐軍為敵。739年以後,大唐將領蓋嘉運先後斬殺、活捉幾位突騎施的首領。之後,唐朝在西域地區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強。

到了747年,高仙芝率1萬遠征軍進攻小勃律(克什米爾)和吐蕃聯軍,大敗之。

750年,高仙芝又滅亡石國、車師國、突騎施等國。這時大食帝國因為內部發生改朝換代,阿巴斯王朝替換了倭馬亞王朝,在西域地區的大食帝國勢力產生萎縮。

由此,在整個西域地區,大唐在吐蕃、大食帝國三強之中取得了戰略優勢地位。

大食和大唐72年間屢次發生摩擦,怛邏斯激戰終於爆發

但751年的“怛邏斯之戰”唐軍失敗。其主要原因就是高仙芝為了個人軍功而對西域進行了不必要的攻伐。當然,從戰略上說也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即高仙芝想將“唐朝的優勢地位”擴大為“絕對地位”,但戰術方面使用錯誤。

(2)怛邏斯之戰唐軍敗亡人數的無聊爭論

公元751年,高仙芝調動安西兵2萬、屬國1萬,翻越蔥嶺後圍攻今哈薩克塔拉茲附近的怛邏斯。正是因為戰爭膠著狀態下,我方屬國叛亂,前後夾擊下唐軍大敗。

大食雖然戰勝,但有一點請注意:大食和大唐之間的外交關係一直沒有中斷,雙方交流仍在開展。主要還是看到大唐的文化和實力,再加上阿拉伯帝國自身需要發展經濟以及內部消化問題,需要加強經濟貿易。在這其中,中國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帝國進而轉入歐洲,使得世界為之享用其福。

特別是這場怛羅斯戰役中,唐軍的戰鬥力,以及軍事俘虜的高素質更讓阿拉伯帝國統治者印象深刻。

阿拉伯帝國對大唐百年前就已經聞名遐邇、百年的經貿關係緊密且軍事實力強大。雙方都知道對方的實力,因此,並沒有因此發生更大的戰爭。兩國關係迅速和好,在日後的“安史之亂”中,也曾出兵相助。

其實,從唐朝在中亞的軍力部署看,兩三萬乃至三四萬是比較靠譜的。但問題並非是軍隊人數的問題,因為戰爭從來就不是為了打仗,而是勝利後能夠得到什麼。

大食和大唐72年間屢次發生摩擦,怛邏斯激戰終於爆發

正如上文“麻桿打狼式的怛邏斯之戰,兩大文明間的第一次激烈碰撞”提到的“唐軍人數”問題,我們已經提到“如何評價軍事行動的評價標準,許多人都在爭論唐軍人數。其實毫無意義”。但還是有人對此提出質疑。

說我是“鍵盤俠”,明明是慘敗非要說失敗。

其實,關於軍隊數量我在“麻桿打狼”一文中已經明明給出歷朝歷代的2到10萬的估計範疇。我只是談了我的看法我認為兩三萬比較合適。因為高仙芝只是戰區司令,他的軍隊就那麼多,唐朝邊軍50萬,你調動不了,如果想調動必然得皇帝命令。那麼,這麼大的事兒,唐朝的史料竟然沒有。

而且這又不涉及什麼皇帝面子兒,後世皇帝們也沒必要為了一場戰役的失敗去隱瞞,所以,無論正史或私史都沒有什麼調兵記錄。你就不能說,高仙芝可以調動全國兵力,他能做的只是利用自己戰區內的部隊。

所以,目前兩三萬是主流的觀點,不是你憑藉自己思考就能否定的。

在軍隊人數上,六萬人是第二個被採信的。十萬以上則基本很少被採信。

即使是三萬人,唐朝的損失五分之四左右,那麼,也算不上慘敗。不是說你非要說十萬,就是慘敗。因為,文章要表達的是“怛邏斯戰役”不是大唐失去“西域控制權”的一戰。因此,就算你打得唐軍只剩下高仙芝一個人,這個事實改變不了。

剛剛推翻倭馬亞王朝的阿拉伯帝國第二個世襲王朝阿拔斯王朝,在怛邏斯勝利後一年半,就於752年12月派遣使者與大唐修好。753年,為搞好關係一年內四次派遣使者來朝,兩國關係迅速和好。自此直到唐亡都沒有停止。

大食和大唐72年間屢次發生摩擦,怛邏斯激戰終於爆發

如果像某些人所說的阿拉伯帝國職業馬刀軍那麼厲害,也就不會對“農民”(唐軍“府兵制”亦農亦兵)有什麼擔心了。就算改朝換代戰力那麼渣,順勢南下不更好?因此,這種看似很詼諧的語言很無聊。

(3)結束語:怛邏斯之戰對唐軍在西域的主力地位並無多大影響,封常清接替高仙芝重新掌握對西域地控制

高仙芝在怛邏斯戰敗之後,被早就對其貪功不滿的唐玄宗罷官,將其解職安西四鎮節度使,調往京城任金吾大將軍。

752年,王正見被任命為安西節度副使、安西副大都護。封常清被任命為四鎮支度營田副使、行軍司馬。其後,王正見病死,封常清成為安西四鎮一把手:持節充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

753年,封常清率兵攻破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因為封常清長期作為高仙芝副手在安西,因此,封常清威名遠播,經此一戰,大唐在西域的勢力仍然強大。

但不久後的“安史之亂”卻讓西域的三強勢力關係產生微妙變化,最主要的就是吐蕃勢力逐漸強勢。

西域三強:弱勢大唐隱忍自強終敗西突厥

麻桿打狼式的怛邏斯之戰,兩大文明間的第一次激烈碰撞

1712年清明節,58歲的康熙宣佈一項重大個人決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