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5000字文,短了真的說不清楚)

大唐與大食的怛(dá)邏斯之戰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其前後發生的很多事情對中國和亞洲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要講述怛邏斯之戰,就要從這次戰役一百年前波斯薩珊王朝滅亡說起。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唐代亞洲局勢)

【滅亡了波斯之後,大食才開始與大唐的正式往來】

大食原本是波斯薩珊王朝的一個屬國,後來波斯受西突厥入侵併且內亂不斷,大食乘機興起,從唐王朝貞觀初年開始了擴張進程。

波斯薩珊王朝面對攻勢凶猛的阿拉伯騎兵已經難以抵擋,一邊不斷地進行戰略撤退,也就是不斷地丟失重要城市和領土,一邊多次向唐王朝求援,第一次有記載是在貞觀十二年(638年)。

在此之前,阿拉伯軍隊剛剛攻佔耶路撒冷,並佔領了兩河流域,開始向波斯腹地推進。這次來大唐的波斯使者在史書上只說是來朝貢的,還送來了一條能抓老鼠的蛇當禮物。但在波斯國內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如果說使者只負責傳達波斯國王的問候是不現實的。最大可能是請求唐王朝在西域用兵攻打西突厥,以緩解波斯東西兩面受敵的艱難境遇。

當時西突厥是橫亙在大唐與波斯之間的一個大國,雖然國力已經衰退,但仍然頗有實力。而唐王朝已經解決了北方東突厥的問題,又剛剛使吐谷渾臣服,正是要向西域用兵的時候。估計李世民會回答說,你們堅持住,我這邊需要一些時間。在得到李世民答覆後,第二年波斯又派來了使者,估計是協商具體細節,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於是,貞觀十四年(640年)李世民派遣侯君集滅了西突厥的屬國高昌,西突厥割讓了高昌、于闐、疏勒、朱俱婆、蔥嶺國(喝般陀)五國,大唐設置了安西都護府統管西域,向西邁進了一大步;之後在貞觀十六年(642年)派遣安西都護郭孝恪連續擊敗西突厥軍隊,加劇了西突厥的內部分裂戰亂,西突厥內附成為大唐羈縻地區。

理論上講,李世民已經實現了援助波斯的戰略意圖,解除了西突厥在波斯東北方向造成戰略威脅的可能性,波斯可以專心對付大食在西方的入侵。而且這時大唐與波斯之間的吐火羅也與波斯結成盟國,開始支持波斯抵抗大食入侵。吐火羅原來是西突厥屬國,在西突厥內亂後獨立並與西突厥反目,是夾在幾個大國中間的重要力量。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但當時的大食實在是兵鋒銳不可當,波斯和吐火羅結盟也難以支撐,貞觀十六年(642年)波斯又在尼哈溫戰役中敗於大食。這時開始,吐火羅開始傾向大唐,於貞觀十九年(645年)入長安朝貢,波斯也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第三次派遣使者向李世民求援。

但李世民明顯是不想把部隊派到千里之外與大食作戰,這段時間在西域只是滅了龜茲、焉耆等小國,加上平定西突厥的各種叛亂和各種不服,主力是用在遼東的高句麗和蒙古高原的薛延陀身上。初唐可以為帥的李靖在長安閒置養病,李績負責北方、東北,西域方向只有二流將領郭孝恪負責。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波斯城堡)

好不容易西突厥算是平穩了,大唐通往波斯的道路也被完全打通,這時李世民去世,李治繼位。西突厥本來已經歸降的阿史那賀魯馬上反叛,原來東突厥殘餘車鼻可汗也在幾年前舉起了反唐大旗重建東突厥,西域再次陷入混亂。這種情況下,波斯只好再等等。

東突厥車鼻可汗反叛勢力雖然馬上就被平定,但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卻發展的很快,雖然李治多次派兵征討,但直到李治繼位9年後的顯慶三年(658年)才徹底被平定。

波斯實在堅持不住了,在平定西突厥叛亂7年前的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波斯末代皇帝出逃吐火羅路上被殺,波斯薩珊王朝滅亡。同年,大食使者第一次踏上了長安的土地,開始了華夏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官方交往的歷史,伊斯蘭教也被認為是這一年傳入了中國。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波斯)

【合縱連橫,兩家都很擅長——波斯的第一次復國運動】

波斯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卑路斯一直在堅持戰鬥,後來在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逃離波斯本土進入吐火羅。之前派遣使者再次向唐王朝求援,李治以路遠為由沒有發兵救援。實際上想救也救不了,既有西突厥叛亂未平,又有高句麗牽扯精力,波斯只能靠自己努力了。

當時大食在東方的擴張已經不是重點,阿拉伯主力都在地中海一帶,波斯地區由呼羅珊總督統御,在擊敗卑路斯之後並未繼續進攻,“尋而大食兵退,吐火羅遣兵援立之而還”,在吐火羅的支持下,卑路斯又回到了波斯繼續領導復國運動。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唐高宗和武則天)

這時大食估計已經知道了波斯復國運動的背後支持者是唐王朝,在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派遣使者第二次來到大唐,應該就是要求大唐放棄支持波斯薩珊王朝復國運動。具體答覆不可知,但同年開始大食開始了對吐火羅的進攻,雙方必然是沒談攏。

李治不甘示弱,解決了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反叛問題之後,在中亞、西亞開始佈局:

龍朔元年(661年)設立了十六州都督府,包括吐火羅的月氏都督府和波斯疾陵城的波斯都督府;任命波斯都督卑路斯為波斯王,旗幟鮮明的開始支持波斯復國運動。

這是唐王朝領土面積最大的時期,其中中亞、西亞這些羈縻地區完全是迫於大食的軍事壓力才投奔的唐王朝,相當於團結在大唐周圍形成了一個對抗大食擴張的軍事聯合體。其中波斯是原來的地區大國,又是拜火教(祆教)宗教領袖,吐火羅是他們當中勢力最大的一個,十六州都督府總兵力達百萬之多。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大唐西域安西都護府)

唐王朝和大食兩大軍事集團圍繞波斯薩珊王朝復國運動開展了長達百年的爭鬥,但既然都是大國,雙方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剋制,而是更多的採取外交手段合縱連橫進行博弈。

大食的結盟目標就是吐蕃,應該是在滅亡波斯薩珊王朝後同時與大唐和吐蕃建立了外交聯繫,其中對大唐應該是要求不支持波斯復國運動,對吐蕃的要求就是配合作戰。

當時吐蕃正處在上升時期,在李世民去世後就開始和大唐爭奪青海吐谷渾舊地,這還勉強算是人民內部矛盾,畢竟當時吐蕃還是大唐藩屬國。但在李治設立月氏等十六州都督府後吐蕃開始了西域攻略,先是支持龜茲、弓月等勢力反叛,又與大唐在安西四鎮進行了多年的爭奪,幾乎使唐王朝無法對波斯、吐火羅進行支持。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吐蕃武士)

同時大食也開始了對波斯和吐火羅的進攻,於龍碩三年(663年)擊破波斯,並於乾封二年(667年)大破吐火羅,卑路斯逃亡大唐,波斯薩珊王朝第一次復國運動失敗。

這就是大唐疆域面積最大時期只有短短數年的主要原因,本來大唐和大食勢均力敵,能夠在波斯、吐火羅分個高下,但吐蕃中間介入,利用其正好處在大唐、波斯中間的地理優勢,在安西四鎮發動的攻勢使唐王朝疲於奔命,又是處在遼東滅亡高句麗的關鍵時期,讓吐蕃和大食佔了便宜。等到咸亨元年(670年),李治匆忙結束了遼東戰事,調薛仁貴到西域征討吐蕃,但大非川一戰唐軍戰敗,標誌著唐王朝的對外擴張步伐在大食和吐蕃的聯合抑制下徹底停止。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波斯)

【雙方都不在狀態——波斯的第二次復國運動】

流亡長安的卑路斯被李治封為右武衛大將軍,並允許在長安設立拜火教廟宇,估計李治是很不好意思,本來說好支持波斯對付大食,結果吐蕃在背後捅了一刀,該有的支持和援兵都沒了。

李治就是這個水平,朝鮮半島和青海都丟了,西域也就是個維持。武則天后期地位穩固後又開始了對西域的反攻,但重點目標還是放在吐蕃和西突厥舊地此起彼伏的反叛上面。

儀鳳四年(679年),武則天任命裴行儉組建了波斯軍,護送卑路斯的兒子泥涅師經西突厥去往吐火羅。

路上裴行儉順道把一些屢次反叛的西突厥勢力平定,雖然通往吐火羅的南路安西四鎮仍然在與吐蕃爭奪當中,但北路已經通暢。裴行儉把泥涅師送到了吐火羅,在碎葉築城並留下駐軍,使碎葉城成為大唐有駐軍的最遠地區。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碎葉城,現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

泥涅師回到中亞又開始了波斯薩珊王朝的第二次復國高潮。應該說,武則天后期這段時間唐王朝處在進攻狀態,不但壓制了吐蕃,還在中亞對大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但主要原因應該是大食不在狀態,畢竟唐王朝當時不可能給波斯太多的援助。

但之後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退位,而第二年大食呼羅珊總督換成一個厲害的人,加強了對吐火羅的攻勢,泥涅師戰敗後只得再次逃回長安。

前後泥涅師在吐火羅堅持了二十年,日子過得很不容易,回長安後被授為左威將軍,後來病死在長安。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波斯)

【大食在東方的進攻也已經後繼乏力——波斯的第三次復國運動】

泥涅師是波斯流亡政府二代,他的兒子三代波善活繼承了遺志,繼續波斯薩珊王朝的復國大業。估計當時真心為波斯復國的人已經沒有幾個了,經過大食幾十年的統治,波斯殘餘勢力已經蕩然無存,但中亞一代仍然存在拜火教與伊斯蘭教的鬥爭,與其說是波斯復國,不如說是宗教戰爭,大唐利用了這一點。

大食呼羅珊總督,剛剛換上來那個強人由於內部政治鬥爭反叛被殺,而唐王朝換上了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大唐開始了新的一輪西域反攻。

李隆基調整了西域政策,扶植原屬突厥的突騎施部族成立汗國,突騎施汗國替大唐衝鋒陷陣,不但擋住了大食的攻勢,還多次進入大食境內。李隆基後來還把碎葉城讓給了突騎施,使突騎施更加努力為大唐征戰;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李隆基開元盛世)

這時就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發生,大唐不和大食直接作戰,主要對付吐蕃,偶爾對大食附屬國下手;大唐的附屬國突騎施經常積極主動的進攻大食,並屢次獲勝;大食在呼羅珊圍剿波斯復國勢力,但不斷被突騎施干擾。

大食這段時間局面很是被動,連續換了幾任呼羅珊總督都無濟於事,波斯第三次復國運動進入高潮。波斯和吐火羅來長安的使者也是絡繹不絕,周邊各國也都紛紛轉向大唐,充分體現了唐王朝開元初期的強大。李隆基這時也比較清醒的,知道不能像李治設置十六州都督府一樣再把這個地區收入版圖,否則一旦被大食反攻臉丟的就太大了。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開元時期唐朝疆域)

但好景不長,大食又撿起來合縱連橫的老把戲,吐蕃已經被大唐壓制的死死的,但突騎施這邊卻出了問題。

突騎施原本是西突厥勢力,並非真心忠於大唐,而且遊牧民族政權的普遍特點就是一旦勢力發展就要與中原政權為敵。幾年前,突騎施因與唐軍西域將領不和,發生了圍攻、搶掠安西四鎮的事情,後來雖然退兵但雙方已經產生裂縫。之後突騎施老可汗死亡,李隆基沒有處理好對繼承人的支持,造成突騎施本來分裂的各個派系聯合反唐,雖然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軍將領蓋嘉運攻破碎葉城擒殺了突騎施首領,但突騎施也已經對大唐成見深植,實力也被削弱,失去了對抗大食主力的作用。

大食這時正逢黑衣大食和白衣大食“改朝換代”的時候,大唐雖然失去了突騎施的幫助,但西域主將換成了高仙芝,天寶年間又掀起了一個反攻的小高潮,先後在天寶八載、九載(749-750年)發動了對朅師、石國的兩次戰爭,把這兩個依附大食和吐蕃的國家國王俘虜,響應了波斯的復國運動。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怛邏斯之戰——波斯復國運動的終結,以及大唐、大食擴張的停止】

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已經發現了大食在背後挑動中亞各國反唐,而之前出征石國的過程中高仙芝一些不當舉動也是放大了這些國家對大唐的不滿。高仙芝出兵怛邏斯的準確目標無從判斷,是發現問題隱患積極主動解決,還是為了立邊功而挑起的這場戰爭無人能知。

於是,高仙芝率領2萬唐軍(說法不一,但以當時安西都護府駐軍數量上看,2萬人差不多),並彙集了原屬突厥的葛邏祿部、跋汗那部等勢力共同進攻,總兵力仍是說法不一,有7萬之說,有3萬之說。根據戰爭過程分析,唐軍2萬其他1萬總計3萬是個比較合理的數字。

唐軍長途奔襲先行軍到了碎葉城,又西行三百里到了怛邏斯城,這裡與大食軍隊駐地撒馬爾罕不遠,大食軍隊有地理優勢。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唐朝士兵)

雙方的決戰發生在怛邏斯城下,大食軍十餘萬(有7萬、20萬、30萬多種說法)與唐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大食軍隊也並非全部是阿拉伯人,其中大量是當地徵兆的波斯等中亞、西亞人。

戰鬥持續了5天,雙方僵持不下,唐軍人少體力消耗大,大食軍隊損失也不小。這時,配合唐軍作戰的葛邏祿部勢力突然反叛,從背後向唐軍進攻,唐軍在雙方夾攻下大敗。晚間戰鬥結束,高仙芝身邊的殘兵只有數千人,其他人或者戰死或者被俘,也有一批離散在外。高仙芝尚有餘勇,準備整軍再戰,但在部下勸說下決定退兵。

之後,高仙芝平安的回到了安西,李隆基得知戰敗後也沒有進行處罰,安西都護府損失的實力很快被補充;大食雖然戰勝,但損失也不小,沒有再發動進攻,雙方仍然保持原來的狀態。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唐朝騎兵)

從651年波斯薩珊王朝滅亡到751年怛邏斯之戰剛好100年,如果從波斯第一次向大唐求援則是113年。先是李世民時期的西域穩步擴張,之後是李治的西域爆發性擴張,突發吐蕃參戰的意外,再到武則天時期穩定局面,後期李隆基西域大反攻,最後以怛邏斯之戰為結局。

但真正的結局並非如此:

大食剛剛從白衣變成黑衣,內部矛盾尚未解決,向東擴張已經乏力,只是滅了吐火羅,進入了中亞;

大唐雖然尚有餘力準備復仇,但幾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安西軍被抽調回中原,安史亂平後吐蕃又佔領了隴右、河西,切斷了和安西都護府的聯繫,西域被大唐徹底放棄;

波斯薩珊王朝復國運動徹底失敗,吐火羅也被大食所滅,在安史之亂時吐火羅的首領親自來到中原要求參與唐王朝平叛,估計這時吐火羅已經完全被大食佔領。

只有吐蕃是這段時間最大的贏家,借安史之亂完全佔領了西域,中亞各國包括叛唐的葛邏祿部大多歸附於吐蕃。但吐蕃的擴張使它成為夾在大唐、大食、回鶻之間的夾心餅乾,內部還有突厥勢力此起彼伏的反叛以及原屬大唐地區人民的迴歸企盼。吐蕃就如其他任何一個遊牧民族政權一樣,發展到頂峰後迅速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最後先於唐王朝分裂滅亡。

唐王朝與大食中亞怛邏斯之戰前這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吐蕃、回鶻、大食)

總之,怛邏斯之戰並未對唐王朝和大食之間的政治關係產生太大的影響,之後雙方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交往節奏,安史之亂後也仍然不斷有大食使者來到長安。與安史之亂對大唐歷史發展的影響比較,怛邏斯之戰不過是大潮當中的一個小小的浪花而已。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