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方天畫戟的並非呂布,而是這位“三箭定天山”的大唐戰神

善用方天畫戟的並非呂布,而是這位“三箭定天山”的大唐戰神

洶湧澎湃的黃河裹挾著泥沙,衝出晉陝大峽谷後,在山西最南端拐了個大彎,隨後奔騰咆哮著向大海直瀉而去。而在晉南這塊自古被稱為河東的大地上,千百年來孕育出了無數令人讚歎的英傑兒女:文,有司馬遷發憤著《史記》,王勃詩賦光耀千古;武,有衛青霍去病奔襲匈奴,威震大漠,楊家將一門忠烈,為國守土……而我們今天所要講述故事的主人公薛仁貴,正是降生在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

薛仁貴,本名薛禮,字仁貴,河東汾陰人,出生於隋煬帝大業年間。薛仁貴的父親薛軌在襄城郡曾任贊治這樣的小官,不幸在隋末喪亂中客死他鄉。家中失去了頂樑柱,仁貴母子生活的窘境可想而知。不過河東薛氏向來有尚武的傳統,隋末群雄中的薛舉、薛仁杲父子甚至割據一方,逐鹿中原。在這樣的家族風氣中成長,貧困的生活反而激勵少年薛仁貴練就了一身好本事,為後來的出人頭地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唐太宗東征西討,逐步統一天下,並在玄武門之變後樹立了絕對的權威,唐帝國的兵鋒轉向了周邊各蠻族。除了與東西突厥在大漠中的鏖兵,與吐蕃在西方的爭鬥外,最令太宗掛心的,則是自隋煬帝時代便屢屢征討,卻屢屢失敗的高句麗。平定東突厥和高昌後,太宗以高句麗曾聯合百濟進攻新羅為由,調兵遣將,進討遼東。張士貴將軍為此於河東一帶招兵,消息很快傳到了在家務農的薛仁貴耳中。

夜深人靜,月朗星稀,薛仁貴凝視著手中寶刀,陷入了沉思:朝廷東征,正是用人之際。投身行伍,征戰四方,正是自己兒時的夙願。但當年父親客死異鄉,亡靈未能歸葬桑梓,自己始終是沒有盡到孝道;何況自己喪期未過,卻遠離父母墳所,豈是人子所為……昏暗的燈影下,一個纖細的身影走到近前,卻是妻子柳氏:“夫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今天子自徵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

柳氏同樣出身河東望族,名門閨秀,知書達禮,見識深遠。薛仁貴迴轉身來,怔怔望著妻子,眼中不覺已噙滿了淚水。

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善用方天畫戟的並非呂布,而是這位“三箭定天山”的大唐戰神

貞觀十八年冬,不甘一生默默無聞的薛仁貴告別家中的嬌妻,在一個霜重天寒的清晨踏上了一條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征戰之路。他將隨帝國的水陸十萬大軍一起,在遼東譜寫一段傳奇!

雖然李世民豪言壯語: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不能得……(如今)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餘力以取之。大唐的健兒在這種局面的感召下,也都踴躍殘軍,“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但東征一開始進展並不順利,在進攻遼東城東北的白巖城時,由於敵眾我寡,唐軍受挫,隨徵蕃將契必何力身負重傷。

轉眼已是翌年六月中旬,戰爭陷入了膠著。這一日,唐軍張士貴與高句麗軍在安地相遇。激戰之時,唐軍郎將劉君昴遭到圍困,情勢危急。正此時,只聽得一聲大喝,只見一員驍將揮動銀戟衝殺過來,僅幾個回合便將敵將挑於馬下,英武的氣概頓時嚇退了蜂擁而至的敵軍。張士貴抬眼觀瞧,只見此將一襲銀白戰袍,手持方天畫戟,腰中兩張硬弓,正是薛仁貴!

令薛仁貴初露鋒芒的安地首捷之後,高句麗退保安市城,唐軍則繼續跟進。此番高句麗王派遣二十萬大軍增援,且佔據地理優勢,依山紮營,以此拒敵。而反觀唐軍,不僅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且兵力上也不具優勢。李世民不愧戎馬半生的天子,在兵力劣勢的情形下,居然敢採用分兵合擊的方針:李世勣軍團正面接戰,長孫無忌率精兵一千為奇兵,太宗本人則親統四千兵馬登高臨陣,鼓舞士氣。大戰一觸即發。

此戰中,身在主力軍的薛仁貴依然是銀甲畫戟霸王弓,大呼一聲,飛馳殺入敵陣。正在高處觀戰的太宗,見百萬軍中有一神勇小將,銀甲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宛若流動的銀光,銀光所到之處,敵軍紛紛斃命。太宗驚呆了,問及姓名,得知是河東薛仁貴後,連連讚歎。戰後,太宗特別召見薛仁貴,將其提升為從五品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作為皇帝近衛親兵,職守玄武門!

善用方天畫戟的並非呂布,而是這位“三箭定天山”的大唐戰神

大唐歷次宮廷政變,無不以玄武門為突破口。薛仁貴被委以如此重任,足見太宗對他何等賞識!事實上,在回軍之後,太宗又特意褒獎薛仁貴說:“朕舊將並老,還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自此,薛仁貴作為大唐第二代武將,開始聲名遠揚。

高宗即位後,薛仁貴繼續為帝國的開疆拓土貢獻著自己的才智和武勇。他隨蘇定方平定西突厥,隨程名振二徵高句麗,又經略東蕃,粉碎了契丹的叛亂。但諸多戰績中,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則是他“三箭定天山”的英雄傳說。

號稱“九姓”的鐵勒諸部族廣泛分佈於歐亞草原,《隋書》中記載:“自西海之東,依據山谷,往往不絕”。鐵勒人雖部族眾多,且人人孔武善騎射,卻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因此在突厥崛起後便受其役屬。貞觀初年,鐵勒遣使來唐,與太宗訂立盟約。此後,在唐與鐵勒的雙重打擊下,東突厥宣告滅亡。鐵勒各部中最強大的薛延陀成為了漠北新的主人。

薛延陀與大唐在如何處理突厥降民等問題上很快爆發衝突,並在貞觀十五年演化為激烈的戰爭。小小的薛延陀怎麼可能撼動帝國的鐵騎,加之內部矛盾重重,很快也步了東突厥的後塵。一盤散沙的九姓鐵勒再度紛紛降附大唐,唐廷則在此建立起羈縻府州制度,任各部酋長為刺史、都督,且無需各族像中原郡縣那樣承擔諸多賦稅,得到鐵勒百姓的擁護。一時間,漠北與內地之間一派和平景象。

高宗繼位伊始,雖曾言“不欲廣地勞人”,似乎缺乏對外擴張的興趣。但他很快轉變態度,與父親太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先用兵西域,討平叛亂,並與吐蕃爭奪安西四鎮;向東持續徵遼戰役,破百濟,滅高句麗;西南方又與吐蕃角逐青海……如此頻繁而大規模的戰事,除了雄厚的經濟支撐,還需要源源不斷的高質量兵員。而這一點,依靠府兵和臨時募兵遠遠不夠,徵調鐵勒等遊牧部族組成蕃兵隨同出征,就成了高宗皇帝的優先選擇。但征伐中亞、遼東,遠離故土,對於兼具牧人和戰士雙重身份的鐵勒人無疑是重大的損失。付出的代價無法在戰後得到補償,憤怒的鐵勒人再度叛亂了。

年近五十的薛仁貴再度被推到了臺前。出征之際,高宗親自在內殿宴請薛仁貴,並在酒酣時請他表演射箭。薛仁貴不減當年,毫不費力地一箭將五層堅甲射穿。高宗欣喜不已,立刻令人取來上等鎧甲賜給薛仁貴。宴請過後,老薛便一身戎裝,向茫茫草原進發。

善用方天畫戟的並非呂布,而是這位“三箭定天山”的大唐戰神

鐵勒兵將早已聽說薛仁貴弓馬嫻熟,但仍有心試探。大軍混戰之前,故意派出十幾名驍將,披掛上陣到軍前叫囂,指名要老薛出陣。薛仁貴身經百戰,氣度沉穩,微閉雙目,對敵人的叫罵根本不予理睬。為首的幾個軍將見老薛不答言,以為是年老怯懦了,更加放肆大笑起來。他們待要近前一些挑釁,忽然眼前一花,便覺得心口一涼!

薛仁貴不慌不忙射三箭,連殺三人!鐵勒軍忘記了挑釁,忘記了耀武揚威,呆望著同伴的屍體上寒光閃爍的箭簇,絲毫沒有覺察到手中的兵器滑落到地上,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軍事史上的奇蹟就此誕生:薛仁貴未動一兵一卒,僅憑三箭就令鐵勒叛軍屈膝歸降。遺憾的是,恰在此役之後,薛老將軍卻寫下了人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頁。

據《新唐書》記載,在鐵勒投降後,“仁貴慮為後患,悉坑之。……九姓雖衰。……選騎萬四千卷甲馳,絕大漠……不見虜,糧盡還,人飢相食……仁貴亦取所部為妾,多責賕遺……”從史書的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到,薛仁貴認為鐵勒降卒是大患,竟將俘虜全部坑殺。在接下來的作戰中,他貿然進軍導致損兵折將,甚至霸佔婦女,接受賄賂。事實上,有關部門向朝廷揭發了薛仁貴的諸多問題,但唐高宗終究以功大於過為由寬恕了他。

善用方天畫戟的並非呂布,而是這位“三箭定天山”的大唐戰神

咸亨元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國大舉入侵,薛仁貴以邏莎道行軍大總管的身份率軍抵禦。可惜烏海之戰,副將郭待封不聽調遣,導致輜重給養落於敵手,薛仁貴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最終鎩羽而歸。此戰罪魁禍首雖是副將郭待封,但薛仁貴畢竟是一軍之首,仍要負主要責任。朝廷追念一生功績,將老薛免死,但職務一擼到底,成了個平頭百姓。十年後,突厥再度犯邊,年屆七十的薛仁貴得以重新起用,突厥首領聽說老薛還活著,頓時無心戀戰,倉皇逃遁,可見這位老將在宿敵心中的威名是何其赫赫!

我們都習慣地認為使方天畫戟的是溫侯呂布,但這實為小說家言。而大唐薛仁貴卻是實打實的一杆畫戟蕩硝煙,邊寇戎敵皆膽寒。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即便是在評書演義中被反覆歌頌的老薛也是有著瑕疵的活生生的人。但瑕不掩瑜,在帝國最尚武、最閃耀的時代,薛仁貴銀袍飛馳,守土闢疆的身姿依舊彪炳史冊!

作者:琴劍霜月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史記」原創制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