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網絡上有中國古代疆域變化視頻,在武則天稱帝時,整個大唐的顏色變成武周的顏色,同時北方蒙古高原突然變成了一股獨立的勢力,不再屬於中原政權版圖。

這就是東突厥人的復國,史稱後突厥汗國或突厥第二汗國。

也就是說43年前李世民消滅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大汗國的成果,在武則天篡唐的那一刻徹底失去了,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政權唯一一次統治範圍達到了貝加爾湖畔,雖然只有短短几十年。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則天大聖皇帝武曌)

【李世民征服蒙古高原,中原北方邊境平靜了三十年】

初唐時期李世民在蒙古高原上兩次用兵,消滅了東突厥和薛延陀兩個汗國,唐高宗李治初期又平定了東突厥殘餘車鼻可汗的叛亂,之後大唐的北方平靜了許久,史書上原話是“凡三十年北方無戎馬警。”(《新唐書》)。

這種平靜一直持續到了唐高宗李治後期,李治只餘下三四年的生命了,真正統治大唐的是武則天這位準女皇。隨著李世民時期的領軍將領因歲月流逝而凋零,武則天為了穩固地位開展的政治清洗也清除了大批能征善戰的軍中將領,唐王朝在蒙古高原的控制能力逐步開始下降。

實際上這種控制力下降從李治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但當時李世民留下來的底子太厚,當年在蒙古高原上的勝利加上大量突厥人被內遷,蒙古高原已經被過了幾遍篩子,小娃娃再成長起來也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這才是李治時期北方平靜的根本原因。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蒙古高原)

蒙古草原上的突厥人在李治後期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多次有人起兵叛唐,但訓練不足、裝備低劣,在唐王朝名將裴行儉掛帥的強大軍事打擊下很快就煙消雲散,並未對唐王朝造成大的影響。

李治時期,能夠在朝鮮半島和西域東西兩個方向用兵,很大程度得益於蒙古高原的穩定。

蒙古高原連接了東北、西北的遊牧民族,在中原王朝控制下時,東北、西北就不會鬧出大亂子;而一旦失去,就打通了北方各遊牧民族之間的聯繫,成為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策源地,對中原政權的威脅要大得多。

李治時期對蒙古高原的近似放任,使隱藏在草原深處的東突厥人有足夠的時間成長起來,並在李治後期和武則天時期再一次實現輝煌,成了了後突厥汗國,一直到盛唐時期才被徹底消滅。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蒙古高原)

【說到後突厥,就要說一個在大唐的突厥留學生】

後突厥存在了63年,經歷了10任可汗,前期主要是和武則天做對,也是後突厥發展壯大的一段時期。

武則天可以算作大唐皇家政治學院的旁聽生,她的後突厥對手並非某位可汗,而是另一個生在大唐、長在大唐的突厥留學生——暾[tūn]欲谷。

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武則天這個旁聽生與暾欲谷這個留學生之間的戰爭,武則天比暾欲谷大了二十多歲,但這個小弟弟對大姐姐卻一點情面也沒有留。

暾欲谷又名阿史德元珍(有爭議,也有說法是兩個人,本文把兩個名字的事蹟合一介紹),是東突厥殘餘勢力在唐王朝的質子,在大唐一直生活到快40歲。

這段成長經歷使這個草原貴族有了學習中原文化的機會,可以算是一個唐朝通,後來得到單于都護府一個小軍官的職位,對唐王朝政治、軍事都非常瞭解。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暾欲谷估計沒有資格參加這種儀式)

在暾欲谷年近四十的時候,因犯錯被單于都護府長史捉拿,準備治罪。暾欲谷就說要招降突厥部落以贖罪,藉機逃走,投奔了一個突厥反叛勢力,首領是骨咄[duō]祿。

骨咄祿就是後突厥的第一任可汗,當時只是一個不大的反叛勢力頭目,不久前帶了十七人起兵,採用游擊戰與唐王朝周旋,靠劫掠九姓鐵勒的人口、牛馬羊為生,也有了一個根據地黑沙城(現內蒙呼和浩特北),手下數千人,剛剛自立為可汗。

暾欲谷的投奔使骨咄祿如魚得水,這些游擊隊正需要暾欲谷這種有知識、有文化、經過大唐正規訓練、對唐王朝內情熟悉的人加入提高檔次,於是暾欲谷被任命為骨咄祿的副手,之後對抗武則天開始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戰術也更加靈活。

有了謀士的後突厥開始頻繁入寇北方邊境地區,雖然攻打堅城一般不會成功,但野戰往往取勝,曾有過造成唐軍數千甚至上萬傷亡的記錄,並且能把擄掠的人口財物完好的帶回草原,使後突厥的勢力日益強大。

武則天給人改名字起外號的毛病又犯了,給骨咄祿改名叫不卒祿,這個毛病她從當年對付王皇后和蕭淑妃時就養成了,一直持續到她死去,不少人被她改過名字。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後突厥的崛起也是對北方九姓鐵勒、東方契丹各部落的威脅,終於爆發了一次鐵勒、契丹、大唐三方聯合攻打後突厥的軍事行動。暾欲谷得知此事之後,先發制人攻打北方隸屬鐵勒的回紇部落,取得大勝,並在都今山建都,聯合軍事行動也半路夭折。

大勝之後的後突厥聲勢大振,整個蒙古高原上的草原部落紛紛投靠,後突厥這時才開始有了與中原政權對抗的實力。

而與此同時,武則天篡唐稱帝,之前大唐名將裴行儉、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人也都去世或被迫害而死,軍無名將、兵無戰心,武周的軍事力量降到了谷底。

因此,雖然骨咄祿是八年前就自立為可汗,後突厥立國也從那時開始計算,但真正蒙古高原脫離大唐版圖,還是要從武則天稱帝那一年算起。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從此失去的貝加爾湖——北海)

【後突厥第二代可汗,玩弄武則天於股掌之中】

不久,骨咄祿死去,他的弟弟默啜可汗繼位,是後突厥第二任可汗,也是一代梟雄。還是暾欲谷輔助,開始了後突厥汗國的第二輪擴張。

暾欲谷親自帶兵入侵武周,在太行山以東地區縱橫往來,把武週二十三座城池夷為平地;

之後暾欲谷對西方北方的黠戛斯、突騎斯以及西突厥勢力發動了攻勢,先是遠征突襲黠戛斯,俘虜其可汗,逼降其部落;又翻越阿爾泰山、渡過額爾齊斯河,以少勝多大破突騎施十萬大軍,還是俘虜其首領;之後乘勝追擊,在西突厥勢力範圍內數次大戰,“運回了無數的黃金、白銀、姑娘婦女、單峰駝、珠寶”。(古代突厥文碑銘記載)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單峰駝)

對武則天,後突厥也一直政治、軍事手段齊出,在讀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唯一感覺就是武則天不是後突厥的對手,一直在被玩弄,一直在吃癟。

後突厥入侵武周,武則天派了自己的面首薛懷義領軍防禦,未等交戰,後突厥帶著擄掠的財物人口退兵。之後後突厥默啜可汗派遣使者向武周稱臣求和,武則天竟然高興地接受了,給默啜可汗封官進爵,把這個從自己手中奪取蒙古高原、入侵中原毀二十三城造成無數損失的仇人這麼輕易的給原諒了。

之後就是武周的營州之亂,東北早已內附的契丹叛亂,武則天數次鎮壓失敗,還損失了王孝傑這位收復安西四鎮的一代名將。默啜可汗說可以幫助武則天平定契丹叛亂,武則天就又愉快了接受了這個請求,趁著契丹與武周軍對抗的機會,後突厥攻戰了契丹的大本營松漠都督府,獲得了大量人口和契丹的百年積蓄。

營州之亂平息後,默啜可汗再次以有功之臣的身份找到了武則天,主動當武則天的義子,還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中原的王族,同時向武則天索要大批糧食種子、農具、財物,以及原來東突厥內遷的人口。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一代女皇武則天,確實難以評價)

武則天交付了物資,把數千戶東突厥人口驅逐到黃河以北,滿足了默啜的全部要求,後突厥從此開始了草原民族從遊牧經濟變成農耕遊牧混合經濟的時代,這是一個對中原政權造成嚴重後果的戰略性錯誤。

之後武則天把自己的侄孫武延秀派過去娶媳婦,結果默啜說我女兒要嫁給李唐的親王,而不是你武家的人。

好響亮的一記耳光。

默啜扣留了武延秀,出兵十餘萬入侵中原,武則天按慣例又給默啜改了名字,派自己的侄子率軍反擊,但後突厥兵如入無人之境,在武周河北境內縱橫往來,攻破數座城池。

武則天無奈,重新立李顯為太子掛帥,並由狄仁傑領兵出征。默啜退兵,一路燒殺,中原百姓死傷慘重。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遊牧農耕混合經濟的草原民族)

從當年骨咄祿起兵反唐,到默啜大舉入侵,不過短短16年時間。在李治和武則天的英明領導下,唐王朝和武周不但丟了朝鮮半島、青海吐谷渾、中亞十六州都督府,還丟了蒙古高原,李世民辛辛苦苦打拼二十年取得的戰略優勢,被李治和武則天全部葬送。

誰還說李治和武則天是唐王朝的傑出帝王? 這些情況看不到麼?

武則天后期,後突厥一直在消化戰果,畢竟立國時間短,內部各個部落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鎮壓,後突厥沒有再大規模入侵武周,武則天也好像忘記了還有這麼個敵人,雙方保持了一段時間的相對和平狀態。

在武則天在位的最後幾年,默啜又派使者來找武則天表示和平意願,要把女兒嫁給李顯的兒子,並放歸了被扣押六年之久的武延秀。

這時武周已經開始逐步從武則天的政治清洗當中恢復過來,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各方面的戰局也基本穩定,後突厥已經沒什麼可乘之機了。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蒙古高原)

【唐王朝復辟,後突厥又嘗試了一下】

神龍革命武則天下臺,唐中宗繼位。默啜認為對手換了新人,要試試看成色如何,於是連續入侵嶄新的唐王朝。

這時唐王朝出現了一位名臣、名相張仁願,擊敗後突厥入侵,並收復了漠南地區,力排眾議在漠南建設了三座受降城,實際上就是軍事堡壘。以這三座城池為依託,設置烽火臺1800座,徹底截斷了後突厥南侵中原的道路。唐王朝在蒙古高原進可攻、退可守,防線向北推進了數百里,北方戰略形勢大為改觀。

這段時間一直到李隆基上臺,默啜與唐王朝時而友好、時而敵對,既多次入朝稱臣,又不斷派兵入侵,南路被三受降城阻斷了,就在西域打主意,但一直沒有佔到太多的便宜。

而在默啜的領導下,後突厥內部也是內亂頻繁,默啜一直在用武力壓制,整體形勢開始變壞。默啜雖然是一代梟雄,但晚年昏庸殘暴,和之後的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鐵木真等其他頂級遊牧民族首領比較還是有較大差距的,武則天在這個對手面前完敗,還好意思與李世民等人相提並論?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蒙古高原)

【後突厥的最後輝煌和滅亡】

默啜當了15年後突厥可汗,在李隆基繼位後第4年死在北征九姓鐵勒的歸途當中,是被敵人潰兵所刺殺,和之前東吳孫策的死法差不多。按慣例,遊牧民族進行了一輪內部爭鬥,後突厥首任可汗骨咄祿的兒子獲勝,這就是後突厥的第三任毗[pí] 伽可汗(中間被殺的小可汗不算了)。

剛才說的留學生暾欲谷還在,毗伽可汗是他的女婿,之前暾欲谷被默啜閒置在家,雖然已經70歲了,但仍然有一定影響力。暾欲谷還有10年壽命,餘生實現了後突厥的重振,把從唐王朝學來的全部知識都用在對抗唐王朝上面。

暾欲谷一方面招攬當年東突厥投唐的降人,一邊調整對唐政策向李隆基請降,這種不要面子只要裡子的務實政策被李隆基識破,雙方有過數次小衝突。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

暾欲谷在後突厥內部說服了毗伽可汗,這裡體現出他對唐王朝和中原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毗伽可汗要修建城池和寺廟的時候,暾欲谷說:“突厥眾不敵唐百分一,所能與抗者,隨水草射獵,居處無常,習於武事,彊(強)則進取,弱在遁伏,唐兵雖多,無所用也。若城而居,戰一敗,必為彼禽。且佛、老教人仁弱,非武彊術。”

這段話兩個意思,首先說遊牧民族人口稀少,唯一的優勢是機動性和日常騎射,要揚長避短;其次是不能學習中原的築城而居、推廣宗教,築城就失去了機動性,引入宗教之後人就變得不野蠻,失去遊牧民族以武立國的根本。

這段話可以說是遊牧民族對抗中原政權最高水平的總結和分析了,只有瞭解中原文化的草原人才能有這麼深刻的瞭解。後世的契丹、女真、蒙古都是靠這些優勢才得以入主中原,而之後學習中原文化後就失去了自己的優勢,腐化墮落速度快的驚人。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草原騎兵)

開元八年,雙方發生了最後一次大的碰撞,李隆基派遣大軍討伐後突厥,並調動了西方九姓鐵勒部落和東方的契丹、奚,又是一派舉世來攻的架勢。

但三方各自相隔數千裡,之間缺乏聯繫渠道,後突厥避開敵軍鋒芒躲到草原深處,各路討伐軍無從尋找。

唐軍由於將領間的矛盾晚到了集合地點,九姓鐵勒部落到了之後沒看到唐軍就退兵了。暾欲谷沒有急於攻擊,而是尾隨到了西域,趁著九姓鐵勒部落快要到家放鬆警惕時發動攻擊,一路在北庭攻佔了敵人牙帳,一路大破敵人遠征軍;

獲得勝利的暾欲谷回師,但從唐王朝境內經過,在涼州又打了唐軍一個猝不及防,唐軍損失很大。

此次舉世攻突厥以失敗告終,後突厥勢力重振,這是後突厥最後的輝煌,也是李隆基繼位以來得到的最大一次戰爭敗績。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後突厥最後的輝煌)

取勝之後的後突厥再次向李隆基請降,李隆基只得捏著鼻子認了,雙方保持了相對友好的局面,也開展了邊境貿易,總體上是和平的,只是在東北地區通過爭奪契丹、室韋、黑水靺鞨、渤海國等勢力的控制權來較勁。

這種情況極大地消耗著雙方的實力:

當時唐王朝正走向盛世,表面上的消耗是能夠承受得起的。最大損失首先是安東都護府從遼東內遷到河北,基本上放棄了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實際控制權;其次是在河北厚實了軍力、調整軍制,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創造了條件。

後突厥消耗不起,在暾欲谷和毗伽可汗死後更是失去了正確的戰略方向,內部紛爭加劇,國力日益衰退,後二十多年都是垃圾時間,一直到天寶年間被回紇和唐王朝聯合消滅。

實事求是講,唐王朝是削弱消耗後突厥的主力,但熱戰消滅後突厥的主要力量是回紇,這也是回紇取代突厥人成為蒙古高原主人的最大原因。

後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個突厥留學生和一個唐朝旁聽生之間的戰爭

(回紇,蒙古高原新的主人)

從此,中國北方再無突厥人勢力的存在,殘餘人口融入周邊各族當中,包括漢民族。後突厥這個從17人起兵的草原政權,先後試探了李治、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幾個人的成色,先是完勝不斷髮展壯大,最後因為國力不足而落敗滅亡。

還是那句話,中原政權內部不出問題,遊牧民族政權輕易佔不到大便宜。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