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唐朝 皮羅閣 鄧川 王國 老撾 比較文明學 2018-11-29

南詔帝國時代

在夾縫中崛起

自從哀牢王族(撣國王族)重新遷移到哀牢故地後,泰族首領細奴邏在巍山盆地創建蒙舍王國(蒙舍詔)。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此時在雲貴高原上存在與他同樣大小的5個王國:傣族的蒙嶲詔(今巍山北-漾濞南)、白族的浪穹詔(今洱源)、白族的邆賧詔(今洱源鄧川)、白族的施浪詔(今洱源三營),以及納西族的越析詔(今賓川)。

而蒙舍詔由於處在最南端,又被稱之為“南詔”。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與此同時在橫斷山脈北面的青藏高原,吐蕃帝國第一次獲得了統一。統一之後的吐蕃帶有強烈的領土擴張主義:他們把力量投射向了四方,包括雲貴高原。在公元704年,吐蕃強迫六詔成為吐蕃的附庸。

對於六詔而言,分裂的雲南無法與強大的吐蕃正面抗衡。但吐蕃的控制較為脆弱:比起貧瘠的雲貴高原,她的目標是更加富饒的西域和河西走廊。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顯然,這是一個整合雲貴高原的機會。最後的契機,就是在外部尋找一個可以與吐蕃抗衡的、強有力的支持者。

南詔的地緣政治格局是極為有利的:她處在唐帝國與吐蕃帝國的夾縫之中,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帝國同時處在國力的上升期。

稱臣於唐的統一戰爭

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蒙舍詔第四代王皮邏閣繼位,在他繼位之前,他就開始執行臣服於唐朝的政策,並與吐蕃保持距離。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邏閣戰勝河蠻(白族先民,包括浪穹詔、鄧賧詔、施浪詔),取太和城(大理)。次年,唐玄宗賜皮邏閣名為蒙歸義 ,進爵為雲南王。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封王制書裡說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諸部潛通犬戎(吐蕃),蒙歸義率兵征討有功。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邏閣謀乘勝兼併五詔,並厚賂劍南節度使王昱,請求合六詔為一。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皮邏閣出兵,唐派遣中使王承訓、御史嚴正誨參與軍事,先滅越析,次滅三浪,又滅蒙嶲,很快統一六詔,南詔正式立國。

公元737年,在中國唐朝的支持下,蒙舍的皮羅閣統一六詔,南詔帝國開始建立,雲南地區第一次得到統一。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他將首都從巍山遷至大理。該王城位於洱海山谷的中心地帶,她非常理想:它可以很容易地抵禦攻擊,而且它位於富饒的農田中。

獨立與擴張之路

在皮邏閣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閣邏鳳即位,與大唐的關係開始交惡。交惡的導火索是大唐的地方節度使對南詔過為囂張並步步緊逼。

公元808年:安西四鎮淪陷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唐朝初年擴張佔據雲南,有關雲南地區的事務,由劍南節度使統管。

天寶年間,權傾朝野的“天寶宰相”楊國忠,任命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越嵩都督張虔陀改任姚州都督,負責監視與控制南詔。這些封疆大吏大多數是心術不正之徒,他們肆意干涉南詔的事務,有心挑起事端。

公元851年的東亞局勢:歸義軍起義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在大唐雲南太守張虔陀侮辱閣邏鳳並被閣邏鳳擊潰之後,南詔與大唐的關係徹底交惡。

天寶十年(751年),大唐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發兵攻南詔,唐天寶戰爭正式開始。

唐朝先後兩次率軍進攻南詔,然而兩次均以慘敗結束。由於戰爭的非正義性,此次戰爭之後,南詔開始脫離唐朝,與吐蕃結盟,雲南第一次出現統一的割據政權(之前的哀牢與滇國都沒有完全統一雲南)

公元860年:南詔佔領安南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由於南詔的崛起,作為吐蕃與唐朝的帝國戰爭中的第三方,南詔開始在兩個帝國的爭霸中左右逢源並多次倒戈並保持獨立。

主體民族之爭

由於雲貴高原的地理割裂性,南詔帝國在統一之初就必定是多民族國家。問題是:究竟是哪個民族才是南詔帝國的主體民族?

泰族的證據

在上篇中,我們認為南詔(蒙舍詔)的建立者為撣國滅亡後逃至哀牢故地的哀牢王族。而蒙舍詔位於六詔最南端,這與古泰人的分佈基本重合。而在泰國官方的歷史中,他們也一直把南詔認為是泰人建立的國家,其王族血統與哀牢—撣國王族一脈相承。

公元881年:黃巢進京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另一個證據來自老撾史書。根據老撾歷史裡記載,老撾歷史上的川壙王國(老撾前身之一)為皮邏閣第七子皮壯在公元698年所建。

公元885年:藩鎮割據形成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第七子切壯獲得封地後,率領軍隊去就封,他的兩隻大象不管怎麼驅趕也不肯往前走,總是停在路中間。切壯親王認為這是一種預兆,就在這個地方建都,給這個地方起名叫川壙(即大象擋路之意),後人還在城外塑造了一尊像來紀念此事。

然而,這種說法是否完全可信?

泰族的質疑

南詔帝國統治的官方宗教為大乘佛教的密宗之一—滇密(現已消亡)。滇密又稱阿吒力教,滇密法門類似於藏傳佛教,一直以密宗傳承為主。因此南詔文明是以大乘佛教密宗為文明基調的佛教文明,這與當今泰國的小乘佛教文明並不相似。

滇密最重要的阿嵯耶觀音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倘若泰人為南詔帝國的主體民族,那在南下之時泰民族不免會有佛教滇密的烙印。

然而,泰國當今的小乘佛教並沒有與密宗相關遺留的證據,這讓人困惑。

彝族的證據

強盛之後的南詔帝國發兵南下,滅亡今緬甸地區的驃國之後,南下的南詔士兵開始統治緬甸流域。古驃語開始消失,併為漢藏語系的緬語所取代。而緬語最接近於彝語支,這意味著,南下佔領驃國的士兵為古彝人。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因為當時彝語支並未分化,所以稱其為彝族並不合適,我們暫且稱其為彝語支(包括彝語,哈尼語,傈僳語,納西語等)人。

這意味著,彝語支民族對於南詔的認同較為強烈,構成了南詔帝國的主要的兵源,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南詔人口的主體。

白族的證據

另一個可能是,南詔王族所操語言為漢語族下分的白族語。這種說法來源於哀牢王族與烏蠻世代通婚,並且皮邏閣的首任妻子為白族人,即著名的白潔夫人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而南詔遷都後的都城——大理,世代為白族人所佔據,這意味著,無論南詔王族為泰族抑或彝族血統,他將都需要掌握白族語言,否則無法與王都的子民交流。這也意味著,白族語作為宮廷語言的可能性最大。

以上三種猜測都具備合理性,為此筆者提供自己的觀點。

被同化的泰人皇室

筆者認為南詔王族最有可能為被同化的泰族。

南詔王族最早確實為哀牢王族,但由於南詔遷都大理並與白族世代通婚,最終北遷的泰人王族遭到了語言的同化。

但白族的人口在南詔帝國中並不佔優勢,所以在南詔官府與士兵中大量充斥著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的人口,而泰人部落由於遠離政治中心而日益被邊緣化。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在南詔帝國中,大部分泰人部落並不佔經濟與政治的優勢,並在國家經濟政治活動中處於邊緣地位,並不屬於統治階級,而南詔對於泰人領地的稱呼為“黑齒十部落”,也表明了其邊緣地位。

關於南詔的文明特點及文化特性,將在中國篇中進行敘述。

大理國-後果佔璧時代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前果佔璧王國的興起

公元六世紀中期,達光(撣)王國日漸衰落,國內地方勢力開始膨脹,南部又有驃人不斷侵擾,達光(撣)王國面臨內憂外患的境況。

位於達光(撣)王國北部的混魯、混賴兄弟趁機脫離達光(撣)王國,於公元576年,在勐卯(瑞麗)稱王,建立果佔壁王國的第一個王朝——魯賴王朝。

果佔璧王國最大疆域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公元586年,驃國大舉北征,達光王國土崩瓦解,混魯、混賴兄弟也趁亂兼併達光王國各部,迅速向四周擴張,西南的阿瓦、勐萊、勐養等地,東南的景棟、南奔等地,盡被果佔壁佔領,傣族的勢力中心也由伊洛瓦底江沿岸的蒲甘姆向北轉移到瑞麗江河谷平原。

南詔吞併前果佔壁

公元762年,強大起來的南詔王國進攻果佔璧王國,並佔領果佔壁首都勐卯(瑞麗),果佔壁各部紛紛臣服,歷經195年的前果佔壁被蒙舍吞併。

南詔王閣邏鳳為防止魯賴王族再度興起,在果佔壁都城附近另建王城,派女婿混等鎮守,同時防範南部驃國的進犯。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失去政權的魯賴家族隱退至祖居地。

南詔覆滅與後果佔璧的建立

南詔被漢人權臣篡位之後,南詔崩潰滅亡,雲南陷入短暫的混亂時期,留守在緬甸地區的古彝人開始脫離南詔建立起緬甸第一個王朝——蒲甘王朝。

同時,撣邦高原地區陷入權力真空,魯賴家族乘勢崛起。魯賴王族的一支——雅魯家族開始統一泰人各部落,以瑞麗河谷為中心,重建果佔璧王國。該王朝被稱為雅魯王朝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果佔壁各部在雅魯家族的領導下,不斷擊敗外來侵略者,成為緬族蒲甘王朝及白族大理王朝最大的顧慮,都開始對果佔壁轉變策略,與果佔壁積極實施“睦鄰友好”。

1056年,緬王阿奴律陀發大軍以求佛牙為名,率大軍過境果佔壁直逼大理國,因勞師遠征,被困於大理城郊,只好與大理請和。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為消除南進的後顧之憂,阿奴律陀從大理即派人到勐卯請求與混貨頓會盟,並請求與果佔壁聯姻,以圖長期和平共處。混貨頓答應阿奴律陀聯姻的請求,將女兒朗佐曼臘公主許配予阿奴律陀為妻。自此,果佔壁與蒲甘保持了近百年的友好。

但在這個時期,果佔璧很多時間還是作為臣服大理或者蒲甘王朝的屬國身份出現。在果佔璧最後一個王朝--麓川王朝崛起之前,果佔璧王國依舊在蟄伏。

大理統治下的泰人:景隴金殿國

儘管在南詔的政治中泰人處於邊緣地位,但在泛泰民族也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南詔的政權。

但在哀牢王族在洱海地區建立的蒙舍(南詔)國被漢族權臣篡奪後,洱海地區陷入混亂,先後經歷了大長和國(漢族)、大天興國(白族)、大義寧國(白族)三個短命王朝。

景隴金殿國大致位置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失勢的傣族被迫遷離洱海地區,一部分經永昌(保山)向怒江流域地區遷徙,一部分則向瀾滄江流域地區遷徙,而留在大理的泰人則受到大理的統治,並在大理國統治的晚期由一位大理國泰族將軍建立起景隴金殿國,統治範圍大致與中國的西雙版納州重合。

南宋末年形勢:大理滅亡與臣服的景隴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而景隴金殿國的王族被中國傣族尊稱為“傣王”。最神奇的是,這個家族作為中原漢族王朝的世襲土司,一直傳承到1945年(傣王退位)。

南下的前兆

從前篇與中篇中,我們看到泰民族從雲貴高原轉移向了撣邦高原和川壙高原,泰民族半隻腳跨進了中南半島。而這兩次大規模的遷徙也是兩次亞歐大陸民族大遷徙的餘波。

事實上,在沒有民族大遷徙的空檔期中,蒲甘,果佔璧,大理各國均勢的和平一直維持到了13世紀。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然而,在離東南亞幾千公里之外的蒙古高原,一個名為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男子正在進行戰爭動員。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此時無論是蒲甘王朝還是果佔璧和大理,誰也不會想到,這個男人和他建立的帝國將橫掃亞歐大陸,包括遠在千里之外的東南亞。在蒙古帝國的橫掃之下,大理,蒲甘,果佔璧都將滅亡,新的秩序得以重建。

而果佔璧國與大理國的再次摧毀,直接導致了泰民族大規模的南遷與西徙,而泰國與老撾也在這次遷徙中得以建立。

下篇會主要講述泰民族南下東南亞後泰國與老撾建立的歷史。

東南亞篇(五)泛泰民族的遷徙與泰國的建立(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