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中國遺棄的漢人,卻自建軍隊為國雪恥,八個月收復千里失地

唐朝 張議潮 唐玄宗 安祿山 史思明 歷史古文化 2018-11-29

張義潮祖籍是南陽人,但因為張家世代為州將,他小時候就遷到河西地區,是土生土長的沙洲敦煌人,雖然張家是當地豪門大戶,但自河西走廊落入吐蕃人手中後,唐無力征討,被迫拋棄,吐蕃對當地漢人實行殘酷的統治,漢人苦不堪言,張義潮從小看到吐蕃人虐殺漢人,心中雖氣憤難當但不得不暗自隱忍,他一心好學,學習兵法武功,以圖來日能一展宏圖,收復失地,將吐蕃人趕出河西地界。

一個被中國遺棄的漢人,卻自建軍隊為國雪恥,八個月收復千里失地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河北范陽發動叛亂,和史思明一起造反,也因此後世稱為“安史之亂”。安祿山率領大軍迅速攻陷長安和洛陽,唐玄宗立即出逃,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主的軍隊力量實在強大,唐玄宗不得不將河西走廊地區的也用來抵禦叛軍,此時吐蕃瞅準機會,看到河湟軍離開,河湟幾乎沒有防備,他們迅速攻下河湟之地,河西走廊地區的漢人都落入吐蕃人手中,漢人從此為人魚肉。

安史之亂歷經八年,昔日唐朝的繁華也煙消雲散,面對那麼多的內憂外患,它實在沒有心力去對付吐蕃,去收復失地,去解救陷於災難之中的河西漢人,萬般無奈之下它承認了河西走廊自此歸吐蕃所有,但吐蕃人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好好管理河西地區,他們一味殘忍的對待漢人,他們視漢人為最低賤的奴隸,每次有朝廷使者來到河西走廊時,漢人都哭訴,希望朝廷能早日解救他們。

一個被中國遺棄的漢人,卻自建軍隊為國雪恥,八個月收復千里失地

自小生活在當地並且飽受壓迫的張義潮韜光養晦多年,他一直在找機會,吐蕃終於在多年消耗下不復往日輝煌,又適逢唐宣宗不斷攻打吐蕃,吐蕃一邊要抵禦唐朝的攻打,一邊要承受漢人的不滿,漸漸力不從心,張義潮趁機收攬沙州漢人豪強等,開始收復沙州,待打下沙州後再繼續攻打其它州,公元851年,張義潮帶領組建好的軍隊向沙州發起進攻,吐蕃人倉皇逃竄,張義潮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沙州,向朝廷上報希望給予援助。

張義潮知道吐蕃一定會想方設法攔截給朝廷的密信,所以他命人分成十組,走十條路去長安,不得不說,張義潮此舉是明智之舉,最終,和尚悟真到達長安,給皇帝帶來這個好消息,皇上龍顏大悅,寫下詔書,讓張義潮大膽去做,一定要收復失地,皇帝的話對於已經脫離唐朝幾十年的漢人內心欣慰,他們的鬥志越發高昂,在張義潮的帶領下,取得節節勝利,僅僅六個月收復了十一州,在同年八月將河西地區全部收復,四千裡山河再次迴歸唐統治。

一個被中國遺棄的漢人,卻自建軍隊為國雪恥,八個月收復千里失地

皇帝在851年任命張義潮為歸義節度使,自此河西地區終於重回大唐的懷抱,飽受摧殘的漢民終於得到解救。吐蕃此時內心很憤怒,他們不願看著河西地區回到唐朝手中,與公元856年,開始攻打張義潮,但一群烏合之眾很快潰敗。回鶻人本想使張義潮腹背受敵,希望能夠趁此機會瓜分伊州,張義潮沒有給他們一點機會,迅速將他們打敗,從此河西地區終於安定下來。

一個被中國遺棄的漢人,卻自建軍隊為國雪恥,八個月收復千里失地

​ 張義潮的勢力越來越大,長安的皇帝內心越來越不安,他害怕張義潮稱帝,屆時他的勢力將會大大削弱,甚至害怕失去帝位,公元867年,皇帝下詔大封張義潮,並且讓他到長安享受京城繁花,人人皆知此舉是明升暗降,是想要削弱張義潮的兵權,張義潮也知道,但他無心帝位,就來到了長安,公元872年,張義潮結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安然離世。此後河西地區內憂外患,先是被曹氏滅掉,又在公元1036年,李元昊成為河西新的王。即使漢人身陷他地,他們也能置之死地而後生,也能在絕境中綻放光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