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對待傳國玉璽一事的態度看,唐太宗就稱得起千古名君

唐朝 唐太宗 明朝 中國古代史 唐風宋月 2017-06-09

歷史上,曾有無數人為了一塊名為“璽”的石頭而癲狂,不惜大打出手,爭的頭破血流。

“璽”,這塊浸潤了無數人鮮血的石頭,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璽”最早出現在西周,到了秦朝出現了“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將和氏璧琢為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由玉工孫壽雕刻,製成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的秦璽。從此,人們將這方璽身上刻有八個蟲鳥字的秦璽稱為傳國玉璽。

僅從對待傳國玉璽一事的態度看,唐太宗就稱得起千古名君

秦子嬰元年(前207),劉邦率軍入咸陽,秦王子嬰把傳世玉璽獻給漢高祖劉邦,傳國璽得歸劉漢。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派人前去索要玉璽,王莽姑母皇太后王政君悲憤不已,一怒之下將傳國璽摔在殿階之上,崩壞了璽上“螭”的一角。為了不影響使用,王莽不得已命工匠用黃金進行了鑲補。王莽新朝覆亡,傳國玉璽落入赤眉軍擁立為帝的劉盆子手中。後來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玉璽拱手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何進謀誅宦官不成,反為宦官所害。袁紹領兵入宮誅殺宦官,宮中大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傳國玉璽下落成謎。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城的孫堅,在皇宮井中在一宮女的屍身上發現了一個紅色匣子,匣中之物正是傳國玉璽(《三國志-吳志》)。之後孫堅之子孫策用此璽從袁術處換來三千兵將,一舉奠定了孫吳霸業之基。

僅從對待傳國玉璽一事的態度看,唐太宗就稱得起千古名君

袁術稱帝失敗後,玉璽重歸漢室。曹丕篡漢,命心腹去向漢獻帝索璽,獻帝曹皇后(曹操將三個女兒嫁與漢獻帝,其中之一封后,為曹丕妹妹)悲憤難抑,將傳國璽擲於地上,玉璽被磕落一角,曹丕命工匠用黃金鑲補,又在璽身上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西晉受禪,傳國玉璽又落入司馬懿後人手中。五胡亂華中原動盪晉室南遷,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傳國璽落在劉宋手中。南朝梁武帝時,侯景反叛攻破宮城,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亡,手下大將侯子鑑將玉璽丟到了棲霞寺的一口古井。寺僧將玉璽撈出小心保存,後來獻給了陳武帝。

僅從對待傳國玉璽一事的態度看,唐太宗就稱得起千古名君

楊堅滅陳結束南北分裂統一全國,傳國玉璽入了隋宮。大業十四年(618),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蕭後攜傳國玉璽流落至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沒有傳國玉璽,索性自己大大方方刻了數方玉璽使用。後來李靖率軍伐突厥,蕭後重返中原,傳國玉璽這才歸於唐室。

唐末五代天下大亂,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郭威建後周後,遍尋傳國玉璽不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

僅從對待傳國玉璽一事的態度看,唐太宗就稱得起千古名君

北宋哲宗時,有一個農夫在自家院中蓋房子挖掘出了傳國玉璽,送至朝廷。經金石大家論證考證,認定這就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玉璽。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識之士懷疑它的真偽。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走,傳國玉璽也被大金國掠走,隨後便銷聲匿跡。1294 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傳國璽忽然出現於集市,玉璽從此歸入大元。朱元璋在建康稱帝,遣徐達深入漠北,追擊元順帝,期望得到傳國璽,最終還是空手而返。至此,經歷了1500 多年風風雨雨的傳國璽就此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其實,後世無數野心家絞盡腦汁處心積慮想要得到的傳國玉璽都不是正品,真正的秦璽應該靜靜地躺在洞庭湖底。公無前 219年秦始皇二次出巡,舟過洞庭湘山時突遇颶風,眼見得龍舟就要傾覆,秦始皇急忙將玉璽扔在了湖中鎮禳。說也奇怪,傳國玉璽一落進湖中,大風立即銷聲匿跡。

僅從對待傳國玉璽一事的態度看,唐太宗就稱得起千古名君

翌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在陽武地界(今河南省原陽縣)博浪沙附近遭遇張良的刺殺,秦始皇回到宮中悶悶不樂,有人立即指出這是身邊少了傳國玉璽這樣國之重器的緣故。始皇帝對此說信之不疑,立即命李斯重刻一方傳國玉璽。這次,李斯選取了咸陽附近蘭田山的蘭田碧玉,仍按前璽的規格尺寸、仍是五螭相交紐式,但璽文卻改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八個鳥蟲篆字。這方璽雖不比和氏璧潔白似雪玲瓏剔透,卻也是凝天地之靈氣,蘊古今之瑩光的至寶。漢高祖劉邦從子嬰手中接過來的傳國璽正是李斯用藍田碧玉後製的“受天之命皇帝壽昌”璽。

據史料記載,漢代天子一共有六璽:“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 ”、“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加上從秦人手中得到的“受天之命皇帝壽昌”璽,一共就是七枚了。孫堅從井中“撈”出的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且康”,明顯與秦璽漢璽所刻有所不同。因此,史家裴松之(《三國志》作者)大膽猜測,真正的漢璽孫堅藏了起來,交到袁術手中的不過是仿製品罷了。

僅從對待傳國玉璽一事的態度看,唐太宗就稱得起千古名君

那些野心勃勃的梟雄心中明鏡一樣,只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罷了,大家打破腦袋、血流成河爭的不是玉璽,而是公然搶奪土地人民的正當性罷了。後世出現了那麼多的傳國玉璽,不過是襲孫堅故智而已。元人在修《遼史》時輕描淡寫道:“自三國以來,僭偽諸國往往模擬私制,歷代府庫所藏不一,莫辨真偽”。話雖這樣說,但元順帝在朱元璋大軍追殺之下,跑的親孫子也不要了,也沒有把這塊燙手的石頭丟掉。

雄才偉略的唐太宗沒有拿到隋帝的傳國璽,也沒有去作偽,而是徑自制作了一方玉璽,上刻“皇天景命有德者昌”。這八個字直擊本質,天心即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治天下在德不在天。

僅從對待傳國玉璽一事的態度看,唐太宗就稱得起千古名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