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臺與唐肅宗靈武即位事析疑,尊重史實,去偽存真

相傳唐肅宗即位於環縣之靈武臺,故,環縣人一提起靈武臺,就自然而然地將其與唐肅宗靈武即位事聯繫起來。但是,史志界一般確認唐肅宗即位於今寧夏之靈武縣。所謂環縣靈武臺即位說,只有明代慶陽人李夢陽和近代鎮原人慕壽祺持此觀點。那麼,唐肅宗究竟即位於寧夏之靈武縣,還是環縣之靈武臺呢?現就本人多年考察所獲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辨其真偽。

靈武臺與唐肅宗靈武即位事析疑,尊重史實,去偽存真

一、史籍和學者的有關論述

《舊唐書》和《唐書》 (以下簡稱唐書),關於唐肅宗靈武即位事,均記載太子李亨是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辛丑至平涼郡(唐時原州,今固原縣治),“會朔方留後杜鴻漸、魏少遊、崔漪等遣判官李涵奉箋迎上”,並“備陳兵馬召集之勢,倉儲庫甲之數”,勸說太子李亨“治兵於靈武以圖進取”。亨欣然同意。七月辛酉,李亨到達靈武。是月甲子.即皇帝位於靈武城南門樓,是為肅宗,改元至德。

新編《寧夏通史·大事年表》載: “756年,唐肅宗至德元年,安祿山反,太子李亨倉皇出逃,經烏氏驛、原州達靈武七月十二日於靈武南門樓宣佈稱帝。該書第五章、第四節:“唐肅宗‘靈武即位’及平定‘安祿山之亂’的鬥爭”的記載,與《唐書》的記載是一致的。

與《唐書》和《寧夏通史關於唐肅宗靈武繼位事宜持不同觀點者,最早見於明代詩人李夢陽的“靈武臺”懷古詩: “環縣城東靈武臺,肅宗即位披蒿萊。二儀高下皇輿建,三極西南玉璽來。白衣山人經國計,朔方孤將濟時才。自為人子西征去,聖武神功亦壯哉”。詩的最後書名:“提學李夢陽”。《慶陽縣誌》李夢陽傳記載,李於正德五年(I510年)起任江西提學副使。估計就是在此期寫的。

清乾隆年間知縣高觀鯉撰修的環縣誌》 (以下簡稱舊《環縣誌》),靈武山註釋:“在縣北一里,即靈武臺,旁有拜將臺,下有養魚池。相傳唐肅宗即位於此。今為州姓佔種,應追”。

李夢陽僅僅在《靈武臺》懷古詩中說唐肅宗郎位於耶縣之靈武臺。其史實根據是什麼,不得而知。舊《環縣誌》大概依此說.在“唐肅宗即位於此”前加了“相傳”二字,說明亦無史實根據,僅僅是個傳說。

觀點比較明確,肯定唐肅宗即位環縣之靈武臺,莫過於近代鎮原人慕壽祺。他在其主編得《甘寧青史略》中說:“太子由原州(今固原)至靈武即帝位,是為肅宗。靈武者,臺名。在環縣東,李夢陽詩有:環縣城東靈武臺’之句。《慶陽府志》載: “靈武去郡二百里,去環縣裡許,即古環州。唐肅宗即位於此。環縣在今鎮原北。當日者,肅宗由原州至靈武臺,後至靈州。召集朔方諸將光復故物則是靈州,與靈武臺顯系兩地。明成化六年,巡撫馬文升命同知薛祿於肅宗即位處修城,週二裡有奇,故又名靈武城”。

靈武臺與唐肅宗靈武即位事析疑,尊重史實,去偽存真

二、尊重史實,去偽存真

關於唐肅宗靈武即位事,最可靠的史料莫過於《唐書》。其記載太子李亨去靈武的路線是:涉渭水北上,經興平郡(今陝西興平縣)、安定郡(今甘肅涇川縣),於六月十八日抵烏氏驛,接見彭原(今甘肅寧縣)太守李遞。十九日進駐平涼郡(今寧夏固原)抵達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皇位。然後,以此為根據地,招兵買馬,“光復故物”,回到首都長安。往返路線基本一致,均無有經過當時方渠縣(環縣)的記載。

靈武臺與唐肅宗靈武即位事析疑,尊重史實,去偽存真

其次,新編《寧夏通史》對唐肅宗靈武即位事和平定安史之亂的記載,與唐雷同。只是編者對唐時的平涼郡和原州註釋為: “今固原”,與新編《鎮原縣誌》對此註釋不同。《鎮原縣誌》關於該縣歷代建置沿革考證,鎮原:“唐朝稱原州,州治於平高。《唐書·地理志》註釋隋平涼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原州”。我贊同《固原縣誌》編纂者對固原縣歷史沿革的考證。因為令固原縣唐代先後稱“平涼、平高、高平”最終稱“故原”或“固原”(詳見《古原州考》一文)。對此,另當別論,不是本文諾舌的重點。這裡著重說說唐肅宗究竟即位於今寧夏之靈武縣,還是環縣之靈武臺呢?

如前所說,李夢陽僅憑一首《靈武臺》懷佔詩,說唐肅宗即位於環縣之靈武臺,不足為據。慕壽祺在其主編的《甘寧青史略》中,對此記載比較詳細,而且肯定唐肅宗即位於環縣之靈武臺。現在,我就慕老前輩的“靈武臺即位說”,進行綜合分析。

其一,靈武去郡(慶陽府)二百里,去環縣裡許,即古環州”。 (《甘寧青史略》卷首叄)。從靈武臺的地理位置及與慶陽府的距離來說,是正確的,我贊同。但說靈武臺“即古環州”,卻不敢苟同。不知慕老前輩的依據是什麼。環縣在歷史上曾為州、為軍、為縣,但從來未有 “靈武”或“靈州”的稱謂。《舊唐書·地理志》慶州中都督府建置載:“唐武德元年改為慶州,領合水、樂蟠、三泉、馬嶺、弘化五縣”。時,環縣稱馬嶺縣。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馬嶺分置方渠縣,環縣屬慶州方渠縣。宋至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前,一般稱之為環州。故,靈武臺“即古環州”之說,實在有點牽強附會,無任何史實根據。

其二,“當日者,由原州至靈武臺,後至靈州。召集朔方諸將領光復故物則是靈州,與靈武臺顯系兩地(出處同上)”慕老前輩這段精彩論述一則肯定靈武臺與靈武不是一碼事, “顯系兩地”;二則肯定唐肅宗即位和“光復故物”不在一地舉行,而在地名相同的兩個地點舉行。說“靈武”和“靈武臺”“顯系兩地”,這是無可質疑的。前者在當時為靈州,後者在當時為方渠縣的一個山(臺)名稱,顯然不可相提並論。假如唐肅宗先於環縣靈武臺即位,然後至靈州召集朔方諸將領光復古物。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為什麼《唐怕》和其他史籍隻字未提呢?退一步說,唐肅宗如果即為位於“環縣城東靈武臺”,!當時的靈武僅僅是時稱方渠縣城東北邊一座小小的山(臺)名稱,怎麼能以此代表一個縣呢?再退一步說是事實,規範的記述應該是:“……方渠縣靈武臺”,而不可能籠而統之統之的以“靈武”取代方渠縣。

其三,靈武臺“旁有拜將臺”故址。這大概是李、慕二位前輩最有力的證據。但是,翻遍唐書》和有關史籍,未發現唐肅宗即位後“拜將”事。如果真有其事,史籍不可能無載。《唐書》將李亨從長安至平涼(今固原)、靈武一段行蹤記載得很詳細。他於行在什麼時間召集、會見什麼人,幹了些什麼事,兵、馬、器械徵集的情況,都一一記錄在案,我想皇帝“拜將”這等天大的事,不可能無記。我懷疑所謂的“拜將臺”,是後人根據傳說偽造的。 綜覽史籍和學者的有關論述,唐肅宗即位於寧夏之靈武縣是有根有據,而且史志界早有定論,這裡不必贅述。所謂即位於“環縣城東靈武臺”,僅僅是個傳說而已。但也不必過早的劃句號,歡迎諸家和後人再考。

靈武臺與唐肅宗靈武即位事析疑,尊重史實,去偽存真

三、保護故址,時不我待

環縣城東靈武臺,不管唐肅宗是否於此即皇位.但她在古環州的確曾是一個風景幽美的名勝山莊。我三次親臨其境考察,從現存的破瓦頹垣,依東面西,背山臨水(環 江)的地理位置,以及“拜將臺”、“養魚池”、“靈武城”等古遺蹟,還能依稀可見其當年雄偉瑰麗之風貌。故,民間有另一說,唐王曾避暑於此。但這仍是個傳說,不足為據。美好的風景,加之美好的傳說,使靈武臺的身價大增,她曾為古環州八景之首一景。舊

作為封建社會的官吏對名勝古蹟如此重視,不惜勞資築城圍牆保護,我想,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即使財政再困難,亦應拿出些許用以保護文物古蹟。如果一時確實拿不出錢,由政府出面,發個佈告,限制繼續破壞,總是可以辦得到的吧!如其不然,再過若干年環縣人真的只知“周家山”,而不知“靈武臺”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