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名字是一個人的社會符號,一般來說都不會輕易更改,所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說的就是姓名的重要性。

可是不論古今,都有人因為種種原因更改名字或者姓氏,對於皇帝們來說,改名更是家常便飯,原因各種各樣,有些是避諱才改的,有些則是不幸遭遇到惡趣味的改名狂老爹,例如唐肅宗李亨一生改過五次名,宋真宗趙恆一生改過四次名。

1,改名的美好初衷

皇帝改名始自漢宣帝劉詢,他當皇帝之前的名字叫劉病已,都是常用字,老百姓經常會用到。

劉病已被霍光選擇當了傀儡皇帝,按制度,皇帝的名諱是需要回避的,劉病已的名字太常用了,老百姓迴避起來很不方便,誰能說一輩子不生病啊?這不,一不小心就犯忌諱了,有關部門是管還是不管呢?

宣帝是個好皇帝啊!本來他就出身市井,瞭解民間疾苦,知道自己的名字給老百姓帶來麻煩,宣帝陛下就犧牲他自己,造福全國老百姓,在繼位後的第十年(除霍氏後第三年),元康二年五月下詔改名字劉詢,把常用字改為生僻字,以方便老百姓迴避。

【元康二年五月】又曰:“聞古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其更諱詢。諸觸諱在令前者,赦之。”(《漢書》·宣帝紀)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第二位改名的皇帝是漢平帝劉衎,初名劉箕子,箕子、簸箕是老百姓常用器物,經常說的,很難迴避,也在繼位第二年,由王莽做主改名劉衎,以方便老百姓避諱。

【元始二年】詔曰:“皇帝二名,通於器物,今更名,合於古制。使太師光奉太牢告祠高廟。”(《漢書》·平帝紀)

漢宣帝是為了方便老百姓自己改用生僻字,漢平帝被王莽改名,也是為了百姓方便,到了三國時期,皇帝改名就成了權臣玩的把戲。

魏甘露五年(260)五月,魏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親自帶領幾十個心腹去找司馬昭送命,死在司馬氏的走狗手中,司馬昭另外選擇宗室曹璜繼位,是為元帝。

在曹璜繼位前,司馬昭以璜是常用字為由,給他改名曹奐。“璜”和“奐”相比較,到底哪個更生僻些?而且“奐”的諧音通“換”,一點都不吉利,意味著曹魏江山該“換”姓了,這根本就是司馬昭之心啊!

【甘露五年】六月癸丑,詔曰:"古者人君之為名字,難犯而易諱。今常道鄉公諱字甚難避,其朝臣博議改易,列奏。"(《三國志》·三少帝紀)

2,大老粗皇帝們從粗鄙到優雅的標誌

和漢宣帝改名讓老百姓方便不同,有些開國皇帝,因為出身草莽鄉野,發達之後嫌棄本名粗鄙,就改一個優雅的名字來改頭換面,那時候雖然沒有趙日天,但皇帝的日天之心都是相通的,很多皇帝都喜歡選擇有“日”字旁的字,來彰顯自己的威風,有的甚至自己去造字。

梁太祖朱溫,本名溫,被唐朝皇帝賜名全忠,全忠卻全無忠心,殺掉大唐天子取而代之,嫌棄自己的本名不夠威風,下詔更名朱晃,頂著日光昭融萬邦。

【開平元年四月】丙辰,達上源驛。是日,慶雲見。令曰:“王者創業興邦,立名傳世,必難知而示訓,從易避以便人。(案:此下有闕文。)或稽其符命,應彼開基之義,垂諸象德之言。爰考簡書,求於往代,周王昌、發之號,漢帝詢、衎之文,或從一德以徽稱,或為二名而更易。先王令典,布在縑緗。寡人本名,兼於二字,且異帝王之號,仍兼易之難,郡職縣官,多須改換。況宗廟不遷之業,憲章百世之規,事葉典儀,豈憚革易。寡人今改名晃,是以天意雅符於明德,日光顯契於瑞文,昭融萬邦,理斯在是。庶順昊穹之意,永臻康濟之期。宜令有司分告天地宗廟,其舊名,中外章疏不得更有迴避。”時將受禪,下教以本名二字異帝王之稱,故改名。(《舊五代史》·梁太祖紀)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後唐明宗李亶也不例外,他本名邈佶烈,給李克用做了養子被賜名李嗣源,興教門之變後,李嗣源登基為帝,就以“嗣源”二字是常用字不容易避諱為由,改名亶。

其實,誰不知道他是想淡化自己曾做過李克用養子、乾兒子的身份,所以才拋棄李嗣源這個名字改為李亶,也是帶“日”。

【天成元年六月】詔曰:“古者酌禮以制名,懼廢於物;取其難犯而易避,貴便於時。況‘徵’‘在’二名,抑有前例。以太宗文皇帝自登寶位,不改舊稱,時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聞曲避,止禁連呼。朕猥以眇躬,託於人上,止遵聖範,非敢自尊。應文書內所有二字,但不連稱,不得迴避。如是臣下之名,不欲與君親同字者,任自改更。”(《舊五代史》·明宗紀)

還有後漢高祖劉暠,本名劉知遠,當了皇帝,也改日天了。改名更曲折的還有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也是給南吳權臣徐溫做乾兒子,改名徐知誥,當了皇帝后複姓李,改大齊為大唐,自然不能再叫徐知誥了,改名吧!

最初他想改名叫李昂,有人提醒說唐文宗就叫李昂;又改名李晃,朱溫已經叫朱晃了;再改名李坦,這下總沒有重名的了?御史王鵠還說不行,坦從旦,又犯了唐睿宗李旦的忌諱,最後改名李昪才算沒有重複的。不管是昂、晃、坦、昪,都離不開日字,可見唐烈祖同志也有一顆日天的心。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上面舉例這些改名皇帝還算本分,有兩位皇帝更牛氣,嫌棄沒有一個高大上的漢字能夠做名字來匹配他們,自己造字去,這兩位就是大周皇帝武瞾和南漢高祖劉龑。

武瞾,本名媚娘,她取代大唐建立大周后,為自己造一個名字,叫“曌”,取“日月當空”之意。南漢高祖劉龑,本名劉巖,後來又改名劉陟、劉龔,覺得這些字都不能展現自己的威猛,就取《易》“飛龍在天”之義,造出“龑”這個新字做名字。

3,避諱皇帝兄弟名字而改名

古代大家族取名,名字都有區分輩分的功能,同輩兄弟名字都會用同一個字來表明輩分。一旦兄弟中的某個人做了皇帝,其他兄弟們就得改名字為皇帝兄弟避諱。

比較典型的就是宋太宗趙炅,本名趙匡義,哥哥趙匡胤做了皇帝,在建隆元年(960)正月,就改名趙光義。他自己做了皇帝之後,不再是皇帝弟弟了,在太平興國二年(977)二月,又改名趙炅,這位才真的是趙日天哈!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還有金國的衛王完顏永濟,本名允濟,他嫡兄太子允恭被兒子金章宗完顏璟追尊為顯宗皇帝,做為兄弟的允濟就得避諱,因此他允字輩的兄弟們統統改成永,永濟、永蹈、永成、永中、永功、永德。

和永濟類似的還有清朝雍正帝胤禛,胤禛繼位後,令兄弟們統統把胤改成允,大耍威風。他孫子嘉慶帝顒琰卻和他相反,顒琰本名永琰,繼位後,並沒有讓兄弟們改名,而是他自己改掉常用的“永”,換成不常用的“顒”,一不用兄弟們避諱,二方便老百姓,他祖孫倆改名的行為很彰顯本人性格,誰刻薄,誰寬厚,一目瞭然。

4,陷入改名惡趣味不可自拔的皇帝

還有最初有避諱初衷的,隨著頻繁改名,陷入改名惡趣味不可自拔的帝王,其中以李治、武則天夫婦、李隆基、趙炅最為知名。

武則天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四子李旦,李弘的名字並沒有被爹媽摧殘。到李賢就開始了,李賢本名賢,咸亨三年(672)被改名李德,沒二年,上元元年(674)又複名李賢。

中宗李顯,本名顯,儀鳳二年(677)八月,改名李哲,永隆元年(680)八月被立為皇太子,又複名李顯;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做了皇帝,到次年二月又被老孃廢為廬陵王幽禁,再次複名李哲;聖曆元年(699)九月,李哲再次被老孃立為大周的皇太子,第三次複名李顯,天啦嚕!

再來看李顯他弟睿宗李旦,本名李旭輪,總章二年(669)改成單名李輪;永淳二年(683)七月,改名李旦,嗣聖元年(684)二月被老孃立為皇帝,到天授元年(690)被降為皇嗣,又複名李輪,聖曆元年(699)九月,哥哥李顯復立太子,李輪封相王,又複名李旦

真的對女皇的惡趣味無語了,非要把造金策玉牒的官官累死不行。

女皇的孫子李隆基和親奶奶一點都不像,才不在一兩個字上來回折騰,人明皇同志折騰偏旁,他的兒子最初是二字,開元十三年(725)三月,給大兒子們統一改成水字旁的單字,從這一年新出生的兒子們都是水字旁的單字。

十年後,開元二十三年(735)七月,李隆基同志又把所有兒子以及侄子們的名字批量改掉,就是把水字旁的名字改成玉字旁,還專門下《皇太子諸王改名敕》。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李隆基所有兒子中,最悲催的是唐肅宗李亨,這娃的名字已經被他爹玩壞。李亨初名李嗣升,第一次大改名為李浚,第二次大改名又改為李璵,後來他太子哥哥李瑛被殺,開元二十七年(739)九月,李璵被立為新太子,改名李紹

有人說“紹”字通南宋弒父的惡太子劉劭的“劭”,李隆基心裡很嗝意,就在天寶三載(744)二月又給兒子改名李亨。

想想他父子倆後來的事,不由讓人慶幸,幸好李三把兒子名字改了,才沒有像宋太祖那樣死在兒子手中,只是被兒子逼迫退位成上皇。

唐順宗李誦也曾經大批量給兒子們改名,他繼位的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兒子們的名字統一從水字旁換成絞絲旁。

貞元二十一年夏四月男建康郡王渙封郯王,改名經;洋川郡王沔封均王,改名緯;臨淮郡王洵封漵王,改名縱;弘農王浼封莒王,改名紓;漢東郡王泳封密王,改名綢;晉陵郡王堤封郇王,改名總;高平郡王漵封邵王,改名約;雲安郡王滋封宋王,改名結;宣城郡王淮封集王,改名緗;德陽郡王湑封冀王,改名絿;河東郡王浥封和王,改名綺。十七男絢封衡王,十九男纁封會王,二十男綰封福王,二十一紘男封撫王,二十三男緄封嶽王,二十四男紳封袁王,二十五男綸封桂王,二十七男繟封翼王。(《舊唐書》·順宗本紀)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唐憲宗李純也學他爹,給兒子們批量改名,元和七年(812)十月,諸皇子的名字全部由寶蓋頭換成忄字旁。

【元和七年】十月庚戌,澧王寬改名惲,深王察改名忭,洋王寰改名忻,絳王寮改名悟,建王審改名恪。(《舊唐書》·憲宗本紀)

過了唐朝之後,大批量頻繁給兒子改名的皇帝也就宋太宗趙三炅了,他兒子們原先隨著趙匡胤兒子們德字輩,等到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的時候,二哥的兒子死絕了,三弟也弄死了,三炅才施施然的給兒子們改成元字輩,和侄子們的德字輩區別開來。

【太平興國八年】冬十月戊戌,改衛王德崇名元佐,廣平郡王德明名元祐,德昌名元休,德嚴名元雋,德和名元傑。
【雍熙二年七月】甲午,詔改陳王元祐為元僖,韓王元休為元侃,冀王元雋為元份。(《宋史》·太宗本紀)

做為嗣皇帝的真宗趙恆和唐肅宗一樣,名字屢屢更改,初名德昌,第一次改名叫元休,第二次改名叫元侃,至道元年(995)八月,被立為太子,又改名趙恆。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三炅的曾孫宋英宗趙曙做了皇帝后,把三個兒子的名字從二字改成單字,仲鍼改趙頊,仲糺改趙顥,仲恪改趙頵。

宋徽宗趙佶就折騰過二個大兒子的名字,老大欽宗趙桓,本名趙亶,改成趙烜,半年後又改為趙桓;鄆王楷,初名趙煥,和大哥一起在崇寧元年(1102)八月改趙楷。

唐肅宗李亨和宋真宗趙恆被老爹頻頻改名,最初的浚、璵、侃都算生僻字,便於老百姓迴避,但後來改成紹、亨、恆,這都是常用字,已經與為方便民眾避諱才改名的初衷越來越遠,陷入改名的惡趣味中了。

5,冊立太子、繼皇帝位改名的慣例

冊立太子改名是從漢明帝劉莊開始,劉莊初名劉陽,建武十九年六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劉莊。

【建武十九年】六月戊申,詔曰:“《春秋》之義,立子以貴。《公羊傳》曰:“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公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東海王陽,皇后之子,宜承大統。皇太子強,崇執謙退,願備藩國。父子之情,重久違之。其以強為東海王,立陽為皇太子,改名莊。”(《後漢書》·光武紀)

劉莊之後真正形成了冊立太子、新君繼位都改名的慣例,是從唐、宋開始,在李隆基和趙炅之後的皇帝都約定成俗,行此慣例。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唐代宗李豫,本名李俶,立太子後改名李豫。

唐憲宗李純,本名李淳,也是立太子後改名李純。

憲宗惠昭太子李寧,本名寧,立太子後改名李宙,沒多久又複名李寧。

唐穆宗李恆,本名李宥,立太子後改名李恆。

唐文宗李昂,本名李涵,即皇帝位後改名李昂。

唐宣宗李忱,本名李怡,即皇帝位後改名李忱。

唐懿宗李漼,本名李溫,立太子後改名李漼。

唐僖宗李儇,本名李儼,立太子後改名李儇。

唐昭宗李曄,本名李傑,立為太弟後改名李敏,即皇帝位後次年改名李曄。

唐哀帝李柷,本名李祚,立太子後改名李柷。

宋真宗趙恆,立太子後改名恆。

宋仁宗趙禎,本名趙受益,立太子後改名趙禎。

宋英宗趙曙,本名趙宗實,立皇子後改名趙曙。

這一類改名的皇帝,已經不是方便老百姓了,反而要臣子改名給他們避諱,連山川、郡縣、地名也得改名避諱他們,和當初漢宣帝改名相比,真的有天壤之別。

6,藩屬國避諱宗主國而改名

這一類改名都是分裂時期,臣服於中原王朝的地方割據政權,為了獲得中原王朝的認可,這些土皇帝們都通過避諱宗主國的皇帝名諱或者他家先輩名諱,來媚侍宗主國。

比如十六國時期的前秦苻健,因為臣服後趙石氏,他本名叫苻羆,為了避諱後趙皇帝石虎的外祖父張羆,就改名苻健。

五代十國的南唐李璟,本名景通,做了皇帝后為了方便兄弟們,他改名李璟;之後被後周打殘了,為了巴結後周皇帝,避諱郭威的高祖父郭璟,改名李景。

荊南高季興,本名高季昌,為了避諱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祖父李國昌的名字,改名高季興。吳越錢弘俶,為了避諱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去掉弘字叫錢俶。夏州節度使李彝殷,本名李彝興,也是為了避諱趙弘殷,改名李彝興。他兒子李克睿,本名李光睿,為了避諱趙光義,改名李克睿。

這種例子很多,舉不勝舉,都是通過避諱宗主國表示自己的臣服之心,換取更多利益。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7,趨吉避凶式的改名

古代皇帝改名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趨吉避凶式的改名,像前面說的唐肅宗李亨,被立為太子後改名李紹,有人說紹字和南宋太子劉劭同音,不吉利,李隆基趕緊把兒子名字又改為李亨。

北齊高洋也遇到這樣的事,他的兒子高殷出生時,讓博學的大臣邢邵給兒子起名字,叫高殷,字正道。殷就是商朝,商朝皇位傳承都是兄終弟及,而正字拆成一止。高洋認為邢邵為他兒子起的名和字都不吉利,意味著以後接替他皇位的會是他的兄弟們,他的兒子將不能善終。

把邢邵嚇壞了,請求重新為高殷起名,高洋拒絕了,他認為是天意不能更改。後來他的兒子高殷真的被他弟弟高演、高湛廢殺。

唐武宗李炎,初名李瀍,會昌六年(846)三月病重,他抑制佛教、崇信道教,道士們給他出主意說大唐屬於土德,武宗叫李瀍,名字中有水,土能掩水,王氣勝過君名,所以才生病,改名李炎,有火,火能生土,君名和國運相配,利國利皇帝,於是武宗就改名李炎。

但是這種拿改名當藥方醫病的,怎麼會有效果呢?改名沒多久,武宗就駕崩了。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樑末帝朱瑱,本名朱友貞,繼位後為了方便老百姓避諱,改名鍠,後來又改名朱瑱。

乾化三年三月丁未,制曰:“朕仰膺天眷,近雪家仇,旋聞將相之謀,請紹祖宗之業。群情見迫,三讓莫從,只受推崇,懼不負荷。方欲烝嘗寢廟,禋類郊丘,合徵文體之辭,用表事神之敬。其或於文尚淺,在理未周,亦冀隨時,別圖制義。雖臣子行孝,重更名於已孤;而君父稱尊,貴難知而易避。今則虔遵古典,詳考前聞,允諧龜筮之佔,庶合帝王之道。載惟涼德,尤愧嘉名,中外群僚,當體朕意。宜改名鍠。(《舊五代史》·末帝本紀)

當時有人附會說,“瑱”字拆開,就是“一、十、一、十、月、一、八”,後來他果然在位十一年,在十月九日亡國自焚。

宋孝宗趙昚,本名趙伯琮,名字也被養父趙構屢次更換,養在宮中時賜名趙瑗,封為皇子時賜名趙瑋,立為皇太子時,先賜名趙曄,最後才確定趙昚。

宋史汪應辰傳專門說過孝宗的名字,改名叫趙瑗,和唐朝那個謀反的廬江王同名,叫趙瑋又和西晉八王之一司馬瑋同名,叫趙曄吧,還不吉利,唐昭宗那個可憐蟲就叫李曄,這三個人結局都不好,所以才頻頻改名。

8,猴格說

古代的避諱文化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服務的,皇帝以及他的長輩名諱,都要去避諱,就算是老百姓,對自己家長輩的名諱也要避諱。

比較知名的悲劇人物就是鬼才李賀了,因為父親叫李晉肅而不能去考進士。

避諱長輩名字,如李重照避諱祖母武瞾,改名李重潤,這個也無可厚非了,比較常見,但是像李憲兄弟避諱李隆基生母的諡號,就有點過於媚上了。

李隆基的生母竇德妃被追封為昭成皇后,他大哥和二哥叫李成器、李成義,為了避諱昭成皇后,分別改名李憲、李捻,連諡號都要避諱,可見李隆基表演的兄友弟恭水分有多大了。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換身份證換得最頻繁的皇帝,一生改過五次名,到底為啥?

就是這樣。

圖表系猴格自制。

圖片選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皇帝改名說、避諱文化、漢書、冊府元龜、三國志、舊唐書、宋史等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有喜歡遼夏金元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當然,還有後宮八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