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被消失,這是在逼北京提早出手?

臺灣 中國歷史 世界歷史 張亞中 海峽新幹線 2017-06-22

想把大陸這個親媽當成鄰居,這是“臺獨”分子一貫的“夢想”。

比如最近島內抖露出來的“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就是赤裸裸要把親媽變成鄰居的節奏。

“中國史”被消失,這是在逼北京提早出手?

這份草案聲稱,要減少歷史內容、略古詳今,不只將社會領域普通高中課程從8學分減為6學分,歷史課也將大減資料性內容,“扭轉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強調臺灣近500年的歷史脈絡”,並且“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世界史則更著重臺灣與世界的互動”,期望“更以臺灣為主體去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這完完全全就是“斬草除根去中國化”!

先來看看臺灣這些年在歷史書上是怎麼變化的。

兩蔣時期,臺灣的歷史課本分域為“本國史、世界史”,呈現的是“中華民族史觀”。到了李登輝、陳水扁時期改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將臺灣史從中國史抽離出來,因而出現1945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放在“中國史”,1945年以後放在“臺灣史”的分割現象,這也是最初“獨臺史觀”的寫照。

如今,蔡英文變本加厲,新的課綱草案再推一步,徹底地將“中國史”從歷史教科書中抹去,換成“東亞史”。而且重點僅放在臺灣最近500年脈絡,其“臺獨”目的一目瞭然,就是要徹底切斷對中國歷史的連結。

“中國史”被消失,這是在逼北京提早出手?

蔡英文這樣做其實早有預兆!

早在2016年520蔡英文政府上臺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2位基本教義派鄭麗君、潘文忠分別擔任“文化部長”及“教育部長”。果然也不負蔡英文所託,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馬政府”任內後期通過但並未完全實行的課綱微調。

“中國史”被消失,這是在逼北京提早出手?

(圖:臺“教育部長”潘文忠)

其實在這裡,小編不得不要說說馬英九。到了陳水扁“執政”的後期,對於歷史課本的篡改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出現了“孫中山是外國人”這樣的論斷。但是馬英九上臺後,雖然被陳水扁篡改的“國文”和歷史課綱被擱置,但臺教科書中的“獨化”現象並未改善。馬英九直到2011年才修訂完成歷史新課綱,但島內各地仍有不少歷史課本稱日本侵華戰爭為“聖戰”,稱“臺灣慰安婦是自願的”。2015年,臺“教育部”針對2012年課綱再次“微調”,結果受綠營煽動的一些青年學生髮起“反課綱運動”,衝擊“立法院”,馬英九不敢堅持其原本立場,“課綱微調”也不了了之。

“中國史”被消失,這是在逼北京提早出手?

(圖:2015年爆發的“反課綱運動”)

在掌握了“執政”機器的情況下,國民黨尚且在這個歷史問題上既無招架之力,更無反正之心,現在主張強化“我也是中國人”身份認同的洪秀柱即將卸任,強調本土意識的吳敦義即將執掌國民黨,對於蔡英文和民進黨抽絲剝繭式的“臺獨”,還有幾分抵抗力?

其實,這就是蔡英文打得“好算盤”!臺灣大學教授張亞中認為,民進黨目前走的是“柔性臺獨”的路線,他們不會在法理上宣佈“臺獨”,也會避免與北京公然翻臉,甚而會爭取北京的好感,但是在歷史文化教育上卻是要“斬草除根式”的“去中國化”。原因很簡單,他們要爭取的是時間。當臺灣年輕人幾乎全部都不再認為自己與中國歷史、中華文化有必然關係時,兩岸認同就徹底割裂。當量變帶來必然的質變時,“臺獨”就成為了必然。

“中國史”被消失,這是在逼北京提早出手?

(圖:被“臺獨史觀”洗腦的臺灣青年)

但是,張亞中也認為,民進黨可能低估了北京對此的反應。在馬英九任內後期,北京開始查覺到“分離主義歷史課綱”給兩岸關係帶來的潛在危害。蔡英文上任後,大陸“武統”聲音高漲的理由,也是出於陸方認知到兩岸認同的分歧已難以逆轉的事實。

因此,北京對於此次歷史新課綱調整的激烈反應,可能會超出民進黨的想象,一場反“臺獨”的正面鬥爭可能提早出手!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22:18播出的《海峽新幹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