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陳水扁路線漩渦

臺灣 臺海時事 時政 海峽新幹線 2017-06-23

大陸對臺日趨強硬。過去北京愈強硬,民進黨愈開心,因為大陸好比民進黨提款機,只要一“打壓”,馬上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民粹情緒,為批判馬當局添柴火,民意支持度、選票得來全不費工夫。現在沒有國民黨轉嫁壓力,必須自己承擔責任。目前蔡英文只剩兩個選擇,一是重回陳水扁焦土對抗路線,把批判炮火對準北京;否則就要放下手中火焰槍,向中間轉型。

蔡英文並非不知“當家負責”的道理,剛上任時還努力調整意識型態基調,兩岸發生摩擦時,語言儘量柔軟剋制,避免衝突加劇、危機失控。柔軟剋制近來已不復見,和與戰的天平逐漸朝深綠方向移動。“臺巴斷交”三發推特“不向恐嚇屈服”,“執政”高層向媒體釋出強烈訊息,將對大陸採取反制措施,要“讓對方有感”。“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陳水扁時代早已用濫,部分綠營人士老調重彈,黨內一副“東風吹,戰鼓擂,世上究竟誰怕誰”戰鬥架勢。

蔡英文團隊顯然意識到民調崩盤的危機,前瞻條例、一例一休、年金改革爭議擴大;黨產爭議、轉型正義“朝野”對峙激化,加上兩岸對抗升高、外事頻頻受挫,內憂外患似已迫使蔡英文“回防”深綠基本盤。但我們要提醒,這無異飲鴆止渴,不只是在治臺上是毒藥,在選舉上更是自殺。

從歷次選舉結果來看,藍綠的基本盤大約都在40%左右,這樣的選民結構,不論是2008年的馬英九高票,還是2016年的蔡英文大勝,都沒有根本性改變。2016年“大選”蔡英文以689萬4744票,得票率56%順利當選,勝選關鍵是蔡英文爭取到部分中立選民支持,及部分國民黨支持者未投票。常態性民調包括“統獨”問題,多數議題都有近2到3成中立者,新臺灣政策智庫最新調查,高達32.8%對統獨持開放態度,另外還有9.9%無意見,都可印證藍綠中立選民的存在。

中立選民才是“大選”的決定關鍵,事實上,蔡英文在選舉時,也確實奉行“中間王道”的選舉定位,包括主張“維持現狀”、尊重“九二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遵守臺灣地區現行憲制性檔”等。這些中間的柔性訴求,化解人民對民進黨沒有處理兩岸關係能力的憂慮,才奠定蔡英文大勝的基礎。

蔡英文要“回防”基本盤,升高兩岸對抗,宣洩來自深綠支持者的情緒,但背離中間路線,不啻提前棄守2020年大位。這不只是選舉上的不智策略,更是治理策略的最糟糕選擇。

誠然,在最近一波又一波的兩岸波瀾與外事挫折中,蔡英文面對的兩岸情勢確實極為險峻;在基本的結構面,尤其是紅綠間的不信任,使得蔡英文要在短期內改變這樣的態勢,也極為困難。但這中間仍有上中下三策可選。

上策就是看長不看短,認清兩岸對抗受重傷的是臺灣,臺灣沒有走對抗之路的籌碼,兩岸愈困難,愈要頂住壓力,更大步地向中間移動,從根本拆解紅綠之間的不信任,為兩岸創造新機遇與新局面。事實上有兩個人正在奉行“上策”,一是率先喊“兩岸一家親”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另一個是開始高舉“親中愛臺”的臺南市長賴清德。尤其後者,即便外界對賴清德有“超狂髮夾彎”的嘲諷,卻也顯示,連長期以“臺獨”鐵板自居的賴清德,也認清檯灣情勢之危,此彎非轉不可。

中策是,繼續維持甫上臺時的冷靜剋制,但是要進行損害管控,莫讓危機惡化。下策則是,回頭擁抱深綠,讓兩岸危機進入滾雪球模式,加速失控。

兩岸局勢危機重重,“斷交潮”不管是雪崩式一次到位,還是切香腸式步步凌遲,不會在巴拿馬停下,教廷隨時可能丟掉。外事危機之餘,7月後是例行軍演高峰期,近日大陸空軍密集進行大編隊飛行訓練,包括預警機、加油機、殲20戰機、大型運輸機或轟炸機等,極具震懾力,是否計劃對臺灣進行繞島飛行,將是民進黨當局的重大考驗。

原載自臺灣《旺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