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實力不次於清軍 絕非影視劇中的大刀長矛

很難確定,在戰場上,起決定作用的,到底是先進的武器,還是操作武器的人。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的北方戰場,這個問題的答案已顯而易見,而南方戰場上,似乎也是誰的武器更先進,誰就更能決定著戰爭的天平向哪邊傾斜。

早在1851年,太平軍剛起事時,大部分士兵的武器是刀、長矛。一般,將官還會佩劍,有些士兵還有用棍棒、農具作為武器,和清軍一樣,雙方都還處在冷兵器時代。遠程武器除了弓箭就是鳥槍,也裝備有少量的抬槍,抬槍是一種笨重、大口徑的火繩槍,槍管3米多長,由2至5人抬著行軍,發射時,通常需要固定在支架上,或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後面的人通過燃著火線發射出4盎司至2磅的彈丸,射程雖近千米,但據說射擊者常常為被後座力打翻在地上,因此裝藥時常常偷工減料,以減輕痛苦,當然射程和威力也會大受影響。據1860年與清軍作戰的英軍在報告中說,抬槍的子彈四處亂掉,除非運氣極差才會撞上,沒有步槍延伸的彈道來得有用,也就是說,抬槍管中,因沒有膛線,精準度很差,在戰場上夠不成威脅,另外,一些輕型的火繩槍也被少量使用,太平軍手裡的這些火器,大都從清軍手裡繳獲,即使自己鑄炮,也都是仿製清軍的原始大炮。

可見,當時太平軍和清軍都處在同一生產力水平下,武器的差異性並不明顯,雙方勝負難料,但太平軍以流動作戰為主,清軍只能依靠各州、縣的城牆進行防守戰,而太平軍中不少都是來自兩廣的礦工,會熟練使用炸藥,儘管技術落後,威力不大,但他們經常把地道挖到城牆底下,然後埋下大量的炸藥,只要炸燬部分城牆,就能輕鬆取勝。

由於太平軍信拜上帝教,初期博得了一些在華傳教士的同情,從1853年至1860年,通過這些傳教士和各國商人的軍火貿易,得到了不少西式的先進槍炮。大量外國軍火的輸入,大大改善了太平軍的軍事裝備,使太平軍的戰鬥力大為增強,各主要部隊中都配備了相當數量的洋槍洋炮。1862年,進攻青浦和松江的太平軍中,有三分之一裝備了西式槍炮,1863年,蘇州守城的太平軍中,也有四分之一的士兵裝備了進口的滑膛步槍和來複槍。

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實力不次於清軍 絕非影視劇中的大刀長矛

1862年以前,與太平軍正面作戰的清軍,主要是曾國藩為首的湘軍。

湘軍從湖廣順江而下,作戰凶悍,不過,初期其武器裝備主要以冷兵器為主,曾國藩在交戰中也認識到了先進火器的重要性,他設法購置了些洋槍、炮,並且在武昌、安慶等地辦設炮局、軍械所,逐步將火器大量裝備湘軍,1854年至1856年,通過兩廣總督葉名琛購置了外國火炮1800多門,主要用來裝備水師,但總的來說,其火器仍是以鳥槍、抬槍為主,在幾次大戰役敗北後,不少槍、炮落入太平軍手中。

1861年6月,太平軍忠王李秀成在攻打蘇州、崑山、青浦等戰鬥中,也繳獲了部分洋槍、炮,由於1860年太平軍東征江浙後,以優厚的待遇吸引一批外國軍事、工程技術人員到太平軍中服役。這些外國'洋兄弟'除教授太平軍使用洋槍、洋炮外,還教練太平軍一種中西參半的陣法,以適應新式槍炮的作戰要求,他們還設置了'洋炮館'和'洋炮官'負責槍炮的維修、保養以及彈藥的供給,並組織人員對洋槍炮試著仿製,並對舊式火炮進行改進。

以李秀成為代表的青年軍官,對西式軍火的使用推崇備至,甚至在戰火頻仍的1863年,忠王李秀成、慕王譚紹光還致書常勝軍首領戈登談軍火交易事宜:“至各人軍裝炮械,彼此皆知底細,你處圖利,我處置辦,聽從通商,原無禁令。此時你處若有槍炮洋貨,仍即照常來此交易。”

可以說,直到1862年4月,李鴻章率淮軍到上海前,太平軍一直比清軍更多地利用西式槍炮,在武器裝備上是大大超過清軍的。湘軍統帥曾國藩在1862年10月也承認'賊之火器精於我者百倍之多'。

太平天國所以能在天京事變後元氣大傷的情況下東征西討,在軍事上仍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不少學者都把這些成功,歸功於他們手上數量可觀的西式軍火。

但太平軍當時裝備的槍械因為來源不一,品種也多,有輕型火繩槍、西式滑膛槍,大口徑手槍、左輪槍、來複槍等,軍官們尤其喜歡雙管大口徑手槍,由於品種雜亂,在彈藥供應,統一編隊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難,這些問題在火器數量絕對壓倒對方時,弱點還不算明顯,但當對手換成了全副制式裝備的洋槍隊,以及對西式槍炮同樣有濃厚興趣的李鴻章時,天平開始了大逆轉。

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實力不次於清軍 絕非影視劇中的大刀長矛

1862年的春天,李鴻章率13營約6500名江淮子弟,連同其他人員共約9000人,由英國輪船分批運抵上海,組建了太平軍的重要對手—淮軍。

淮軍初建,李鴻章就從炮火中領教了西式槍炮的厲害,當年8月,李鴻章著手裝備了1000多支洋槍,並配備了相當數量的劈山炮,程學啟部整營680人,裝備洋槍308支,劈山炮40門,這已是湘軍陸營火力的數倍了。第二年8月,李鴻章在準備攻打蘇州時,淮軍各營已擁有洋槍1.5萬支,平均每營超過1000支,李鴻章在改善裝備的同時,為滿足淮軍所需彈藥,相繼在上海、蘇州設立炮局,以進口西方火藥與槍彈、炮彈為樣品,進行大量仿製,以供淮軍訓練、作戰所需。

起初,李鴻章所部裝備,有相當一部分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時期的陳舊武器,但通過上海的英美法等國的代理商,李鴻章繼而得到了不少當時較為先進的槍炮,如英國的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洛威爾、卡德特,法國米尼前裝線膛火帽步槍、槍管尾部帶藥室的德爾文步槍以及德意志、瑞士等國的槍支,還有8磅、12磅、24磅、32磅、68磅、108磅等各類火炮,這些相對先進的槍炮,太平軍很少能得到。

另外,上海還有一支大部分由外籍兵員組成的“常勝軍”,儘管在極盛時才三、四千人,但其裝備在當時,卻是最好的。通常有一個來複槍團,5個步兵團,4個攻城炮隊、2個陣地炮隊,1支內河艦隊,1支大型運輸隊,1支工兵隊等組成,裝備有前裝滑膛槍、普魯士擊針後裝線膛槍、英制1853恩飛耳德式前裝線膛火帽步槍等,每名士兵配發槍彈50發,裝備的火炮有24磅、30磅榴彈炮、12磅過山炮、8英寸大口臼炮等,這些裝備已大致和當時的英法聯軍不相上下了。

“常勝軍”通常與淮軍協同作戰,兩軍相加,其火力優勢顯而易見。同時,在太平軍西北面的湘軍,在後期,也裝備了相當多的火器,尤其是其水師,都裝備有新式火炮。相比之下,太平軍由於彈藥、槍炮都得不到補充,且本身就沒有制式裝備,槍炮品種繁多、質量低下,明顯處於劣勢,應該可以這麼說:後期的敵我火器裝備相差懸殊,是太平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實力不次於清軍 絕非影視劇中的大刀長矛

尚在英、法等國對清政府與太平軍兩者之間明確立場前,太平軍有機會購置了不少西式槍炮,在初期與清軍的交戰中也繳獲了一些火器,但隨著局勢的轉變,以及作戰需求的不斷增加,太平軍不得不考慮自制槍炮,以解燃眉。

在《漏網喁魚集》中,即有太平軍進佔常熟後,搗毀廟宇、佛像,“凡廟中鐘鼎,解出鑄炮”的記載。

據傳,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進入蘇州前,位於閶門內中街路馬大籙巷慎修堂內的宅主攜眷離城,戰後返回,見廳堂庭院中都是煤、鐵、炮、彈之類,顯然做過軍械修造的工場。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在該處庭院地下還發現出土過石炮彈、斷鐵炮、太平軍軍刀之類的物品,可見,當時在蘇州等地區,應該有太平軍集中鑄造槍炮的地方。

1975年9月,蘇州婁門內城河發現一尊太平軍銅炮,炮體完整無損,光亮如新,全長178.5CM,炮口直徑12CM,外徑16.8CM,後身外圍105.5CM,炮身上面有雙鉤陰刻正書“太平天國壬戍拾貳年蘇福省造”“重壹千斤”“紅粉肆拾捌兩”銘文二行,分別說明了製造時間、地點、重量以及火藥配量,現保存於蘇州西北街原忠王府內。

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太平天國五、六年(1855年、1866年),在江西吉安、瑞州、臨江等地製造的3門100至300斤的火炮。另外,從安徽、浙江、江蘇等地也發現有大量的太平軍自制火炮。迄今已發現太平軍鑄造的火炮六十多門。

除了火炮,太平軍還製造過地雷、噴筒、管槍等,其中有一種九龍索子槍,也叫“九龍槍”,是一種小型火炮。炮身用銅、鐵鑄造,可連續發射,每管炮子百餘粒,如龍眼核大小,曾安置於天京朝陽門外,轟擊清軍江南大營。 咸豐三年,太平軍佔據南京後,即設立“典炮衙”“銅炮衙”“典硝衙”等火器製造機構,統一指揮負責組織工匠進行製造。同時,由“鑄鉛碼”“典紅粉”“典銃炮”“典銅炮”等軍職人員,分別管理鉛丸、焰硝、火藥、火炮等事宜。

就目前發現的火炮來看,太平軍鑄造的火器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與水平,炮重和火藥用量,根據已有的材料,都有一定的比重。。

但隨著戰鬥的日趨頻繁,槍炮、炮彈、火藥的需求急劇增加,由於原材料嚴重缺乏,往往只能因陋就簡。

為了解決“紅粉”供應不足的困難,太平軍“設熬硝館......用老牆腳磚搗細熬之”,用土法造硝,以代紅粉。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江陰城內南鎖巷29號發現了一些太平軍炮彈,石球狀的炮彈最大直徑16CM,最小的直徑9CM,一般直徑為12、13CM,但圓度規整的較少,視其形狀屬於手工捏搓急於求成的東西,經打開分析其質地,是使用了糯米漿、生礬、石灰、石屑等進行粘合而成,為“漿石彈丸”。

太平軍以冷兵器起事,在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採用了各種方法擴大先進武器的使用,改善、提高自身的戰鬥力。但儘管有一定的創新,並能靈活應用,而且自制武器也有了一定的規模,可是,畢竟生產基礎差,原材料供應困難,技術落後,與曾、李二人所辦的現代化兵工廠,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最終太平軍的武器水平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優勢,也理所當然了。

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實力不次於清軍 絕非影視劇中的大刀長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