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今年首個超強颱風“利奇馬”即將登陸。氣象專家研判,該颱風登陸後很可能北上。而登陸北上臺風容易致災,以下6個颱風就是例證。浙江、江蘇、上海、山東、遼寧等省(直轄市)的人們,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警惕防範“利奇馬”的影響。

颱風“利奇馬”:一次真正的考驗

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釗

今年以來,颱風警報總體給人一種“狼來了”的感覺。各個颱風不是擦肩而過,就是生命史短促、風雨影響有限。但這些在即將登陸的颱風“利奇馬”身上將不再重演。它是貨真價實的重量級颱風,也是今年以來登陸或影響我國最強的颱風。

“利奇馬”目前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58米每秒(8月8日17時),強度不容小覷,而且影響範圍廣大,仍有繼續加強的可能。雖然誕生初期經歷了一些波折,但此後它卻直奔我國大陸而來。從目前的路徑來看,它已經不可能在臺灣登陸,而是直撲大陸。少了臺灣中央山脈阻擋的颱風,登陸時往往比較強勁。例如2016年先後襲擊臺灣、福建的“尼伯特”和“莫蘭蒂”,前者登陸臺灣後到福建時只有熱帶風暴強度,後者未登陸臺灣,在登陸廈門時保持了超強颱風強度,影響巨大,以至於第二年即被除名。

根據中央氣象臺預計,“利奇馬”將於8月10日白天登陸我國浙江中北部沿海,登陸時強度可達颱風或強颱風級(風力13~15級)。更值得注意的是,“利奇馬”此後極有可能繼續北上,成為一個標準的登陸北上臺風,不僅臺灣或浙江,而且上海、江蘇乃至山東都將受到颱風的直接影響,出現強風暴雨。相比登陸後轉向入海的颱風,登陸北上臺風更易致災。去年登陸上海的颱風“安比”就是典型的此類颱風,給上海、浙江、安徽乃至山東、河北、天津、遼寧等地帶來的災害損失,當地人至今記憶猶新。“利奇馬”同樣極有可能成為需要人們打起“十二分精神”警惕防範的登陸北上臺風。

登陸北上臺風易致災,地域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人都知道,同樣的雨量,放在不同地區,造成的災害絕不相同。廣東人可能對20毫米的降水不以為意,但內陸的乾旱地區卻可能因此發生洪水。颱風也是同樣的道理。颱風經常侵襲的臺灣、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對於防颱風有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但北方許多地區,颱風影響有限,防範經驗和基礎設施建設,乃至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就難免不足。因此颱風一旦登陸北上,更易釀成災害。

此次的“利奇馬”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颱風影響的地區前期剛剛經歷過連續高溫炙烤,大地十分乾旱。江蘇蘇北地區遭遇60年一遇罕見氣象乾旱,主要湖庫接近死水位;山東高溫乾旱持續發展,導致玉米生長髮育遲緩;整個華北地區同樣持續高溫乾旱。而颱風影響帶來的降雨,有可能使這些地區出現旱澇急轉。飽受乾旱之苦的農作物十分脆弱,相比正常狀態下更經不起風雨的摧殘,如不提前防範,勢必造成減產。另一方面,長期高溫乾旱也可能使當地缺乏暴雨災害的防範意識,導致暴雨突至時措手不及。所以,提前做好防範準備尤為關鍵。

"

編者按:今年首個超強颱風“利奇馬”即將登陸。氣象專家研判,該颱風登陸後很可能北上。而登陸北上臺風容易致災,以下6個颱風就是例證。浙江、江蘇、上海、山東、遼寧等省(直轄市)的人們,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警惕防範“利奇馬”的影響。

颱風“利奇馬”:一次真正的考驗

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釗

今年以來,颱風警報總體給人一種“狼來了”的感覺。各個颱風不是擦肩而過,就是生命史短促、風雨影響有限。但這些在即將登陸的颱風“利奇馬”身上將不再重演。它是貨真價實的重量級颱風,也是今年以來登陸或影響我國最強的颱風。

“利奇馬”目前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58米每秒(8月8日17時),強度不容小覷,而且影響範圍廣大,仍有繼續加強的可能。雖然誕生初期經歷了一些波折,但此後它卻直奔我國大陸而來。從目前的路徑來看,它已經不可能在臺灣登陸,而是直撲大陸。少了臺灣中央山脈阻擋的颱風,登陸時往往比較強勁。例如2016年先後襲擊臺灣、福建的“尼伯特”和“莫蘭蒂”,前者登陸臺灣後到福建時只有熱帶風暴強度,後者未登陸臺灣,在登陸廈門時保持了超強颱風強度,影響巨大,以至於第二年即被除名。

根據中央氣象臺預計,“利奇馬”將於8月10日白天登陸我國浙江中北部沿海,登陸時強度可達颱風或強颱風級(風力13~15級)。更值得注意的是,“利奇馬”此後極有可能繼續北上,成為一個標準的登陸北上臺風,不僅臺灣或浙江,而且上海、江蘇乃至山東都將受到颱風的直接影響,出現強風暴雨。相比登陸後轉向入海的颱風,登陸北上臺風更易致災。去年登陸上海的颱風“安比”就是典型的此類颱風,給上海、浙江、安徽乃至山東、河北、天津、遼寧等地帶來的災害損失,當地人至今記憶猶新。“利奇馬”同樣極有可能成為需要人們打起“十二分精神”警惕防範的登陸北上臺風。

登陸北上臺風易致災,地域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人都知道,同樣的雨量,放在不同地區,造成的災害絕不相同。廣東人可能對20毫米的降水不以為意,但內陸的乾旱地區卻可能因此發生洪水。颱風也是同樣的道理。颱風經常侵襲的臺灣、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對於防颱風有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但北方許多地區,颱風影響有限,防範經驗和基礎設施建設,乃至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就難免不足。因此颱風一旦登陸北上,更易釀成災害。

此次的“利奇馬”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颱風影響的地區前期剛剛經歷過連續高溫炙烤,大地十分乾旱。江蘇蘇北地區遭遇60年一遇罕見氣象乾旱,主要湖庫接近死水位;山東高溫乾旱持續發展,導致玉米生長髮育遲緩;整個華北地區同樣持續高溫乾旱。而颱風影響帶來的降雨,有可能使這些地區出現旱澇急轉。飽受乾旱之苦的農作物十分脆弱,相比正常狀態下更經不起風雨的摧殘,如不提前防範,勢必造成減產。另一方面,長期高溫乾旱也可能使當地缺乏暴雨災害的防範意識,導致暴雨突至時措手不及。所以,提前做好防範準備尤為關鍵。

登陸北上臺風易致災

部分登陸北上臺風路徑示意圖(藉助溫州颱風網歷史颱風路徑系統製圖) 數據來源:中央氣象臺

盤點那些年北上的颱風

“格羅里亞”1949年第6號颱風

4906號超強颱風“格羅里亞”起源於加羅林群島西部海域一個發展的熱帶擾動。該擾動先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後轉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於1949年7月19日晚在關島以西大約1250公里的洋麵上發展為熱帶風暴。

7月24日22時,“格羅里亞”在浙江舟山普陀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為40米/秒。登陸後“格羅里亞”轉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穿過杭州灣,於25日04-05時在上海金山至浙江平湖沿海再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仍有40米/秒。此後“格羅里亞”繼續北上,於26日13-14時在山東乳山沿海第三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為30米/秒。之後,“格羅里亞”折向東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為溫帶氣旋。

“格羅里亞”的一個特點是22日夜間路徑突然西折,並登陸上海,歷史上正面登陸上海的颱風不多;另一特點是造成的災害重,影響範圍廣。

“格羅里亞”影響上海期間,上海市氣象臺測得968百帕的最低氣壓極值,外灘則測得39米/秒的陣風。登陸當日正值農曆三十天文大潮,上海出現罕見的強風暴潮,吳淞站實測潮位5.18米,水位增高1.2米,黃浦公園站水位也增高了1米以上。與此同時,上海普降暴雨或大暴雨,市區過程降水量達161.2毫米。

“格羅里亞”離開上海進入江蘇後,又致使長江江水怒漲,海潮洶湧而至,江海堤岸多處決口;而在離開江蘇進入黃海後,“格羅里亞”再次登陸山東乳山,山東、遼寧兩地遭受重創,大連城區狂風暴雨大作,觀測到的陣風達12級,大部分地區斷電,河水出槽、海水上漲。此外,“格羅里亞”在登陸浙江舟山普陀和上海前後,還給浙江東北部及沿海地區帶來重創。

“米雷”2011年第5號颱風

颱風“米雷”於2011年6月22日下午在菲律賓以東洋麵上生成,24日傍晚加強為強熱帶風暴,並沿中國東部沿海北移。26日21時10分在山東省榮成市成山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9級。27日05時在黃海北部海面減弱為熱帶低壓,27日07時10分在朝鮮南浦市和黃海南道交界處沿海再次登陸。該颱風影響範圍包括我國臺灣、浙江、山東、遼寧及韓國等地,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巨大。

“米雷”具有云區範圍大、影響區域廣,移動速度快、強度變化小,登陸時間早等特點。特別是在移動路徑方面,“米雷”進入臺灣以東洋麵後,移動速度加快,僅用不到兩天時間就移到山東半島東部近海,平均移動速度超過35公里/小時,最快時移速有40至60公里/小時。在“米雷”影響我國的短短几天時間裡,它沿我國東部沿海北上,龐大的雲系給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及附近洋麵帶來大風和強降雨天氣。“米雷”生成後緩慢發展為強熱帶風暴,其後強度變化不大。

從雲系結構來說,“米雷”個頭很大,這是因為它和周圍的天氣系統相聯繫,比如引導“米雷”北上的西南季風,“米雷”北面的西風槽等。這幾個天氣系統挨在一起,因此造成的影響也是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

“布拉萬”2012年第15號颱風

2012年8月20日14時,第15號颱風“布拉萬”在西北太平洋洋麵上生成,而後走“海路”北上,並逐漸成長為超級颱風。

8月28日,“布拉萬”15時15分前後在朝鮮西南(黃海南道)沿海登陸。22時50分前後,它再次在朝鮮西北部的平安北道南部沿海登陸。29日14時,“布拉萬”在我國黑龍江省通河縣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17時中央氣象臺對其停止編號。

“布拉萬”在行進過程中路徑出現兩次明顯偏折,一次是在23日20時開始由偏西路徑突變為偏北路徑,轉折角將近90度;一次是27日12時開始由西北路徑偏折為偏北路徑。而導致路徑偏折的原因正是副熱帶高壓。副熱帶高壓的明顯北縮東退導致“布拉萬”第一次突然轉折北上;之後“布拉萬”在副熱帶高壓東南引導氣流下向西北移動,而後副熱帶高壓先後北跳和東退,導致其轉為偏北路徑。

此次颱風路徑影響範圍極廣,路徑異常,尤其對我國北方內陸城市帶來嚴重災害。“布拉萬”與颱風“天秤”形成雙颱風,給中國東北部地區、朝鮮、韓國等地帶來了大規模強降雨及大風天氣。受其影響,我國黑龍江南部、吉林中部、遼寧東部降雨50-80毫米,吉林中部和遼寧東部局地降雨100-126毫米;黑龍江中南部、吉林中部和東部、遼寧東部及沿海、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出現8-10級、局地11-13級大風。

“麥德姆”2014年第10號颱風

2014年第10號強颱風“麥德姆”的名字由美國提供,是“大雨”的意思,而其最終也真的裹挾著狂風暴雨,給我國多地帶來了嚴重災害。

2014年7月18日,升格為熱帶風暴的它擁有了自己的名字“麥德姆”。23日0時15分前後,“麥德姆”(強颱風級)的中心在臺灣省臺東縣長濱鄉沿海登陸;15時30分前後在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鎮沿海登陸;25日,“麥德姆”(熱帶風暴級)的中心於17時10分在山東省榮成市虎山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20米/秒)。25日23時,“麥德姆”在黃海北部變弱為溫帶氣旋,中央氣象臺對其停止編號。

“麥德姆”有三大特點。一是颱風雲系與西南季風結合,降雨強度大。2014年7月22日0時到23日12時,臺灣大部出現大到暴雨,部分地區出現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臺灣東部局部地區降水量達500毫米以上,花蓮慈恩的降水量達598毫米。二是颱風的強度減弱慢。“麥德姆”在登陸福建後深入內陸,強度緩慢減弱,陸上維持時間較長,較為少見。三是颱風登陸北上,與冷空氣結合,影響範圍廣。7月23日至27日,中國東部(臺灣、福建、浙江、江西、江蘇、上海、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山東、河北、天津、遼寧、吉林)出現明顯的風雨天氣過程。

截至7月27日9時,受“麥德姆”影響,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廣東8省185個縣(市、區)254.3萬人受災,13人死亡,28.9萬人緊急轉移安置,3.7萬人需緊急生活救助;近2600間房屋倒塌,2.3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90.2千公頃,其中絕收1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3.7億元。

“摩羯”2018年第14號颱風

2018年8月8日14時,颱風“摩羯”生成;8月12日23時35分前後,“摩羯”的中心在浙江溫嶺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0級(28米/秒,強熱帶風暴級)。

雖然“摩羯”登陸時強度一般,但它以登陸後的“長時間待機”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摩羯”於8月12日晚在浙江登陸後,一路向西北深入內陸,影響安徽、江蘇、山東、河南、河北、遼寧等省份。

“摩羯”登陸後深入內陸,減弱後的環流和弱冷空氣相互作用,給多地帶來強降雨。受其影響,8月12日至15日,浙江東部和北部、安徽東北部、江蘇西北部、山東中西部、河北南部和東部等地出現100-200毫米降雨,安徽六安和安慶、江蘇徐州、山東濰坊、河北滄州等地降水量在250-380毫米之間,其間華東沿海出現7至9級陣風。山東全省普遍出現降雨,濰坊、濟寧、菏澤、泰安、棗莊、聊城6市13個縣(市、區)的40個鄉鎮(街道)不同程度受災。

受降雨影響,浙江椒江支流朱溪、杭嘉湖河網區、江蘇洪澤湖水系濉河、遼東半島大洋河、碧流河等9條中小河流發生超警洪水。

“溫比亞”2018年第18號颱風

“溫比亞”於2018年8月15日14時在東海東南部海面生成後,逐漸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僅僅經過一天半的時間,就於17日04時05分在上海浦東新區南部沿海登陸。

截至20日上午離開山東省境內時,“溫比亞”在陸地停留時間達3天之久。受其影響,浙江、上海、江蘇、安徽、湖北、河南、山東、遼寧等省(直轄市)遭遇強降雨。尤其是它在河南省境內減速、停滯、轉彎的過程中,給河南多地帶來特大暴雨。此外,江蘇、安徽、山東、遼寧等多地也先後出現破極值暴雨。

一般颱風登陸後,受下墊面摩擦增大、水汽輸送減小等不利條件影響,颱風強度會急速減小。而“溫比亞”登陸後各方面條件都較好,與西風帶系統的結合和良好的季風水汽輸送使它成為當年登陸華東地區颱風中的“雨量之王”。

觀測資料顯示,江蘇省累計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站點有47個;安徽省7.14萬平方公里降雨量超過100毫米,佔全省面積的51.2%,其中17個站累計雨量超過400毫米;河南省8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3站累計降水量超過500毫米,城市內澇嚴重;山東創下該省1951年以來過程降水量歷史最高紀錄,全省平均降水量達132.4毫米;遼寧22站累計降水量超過250毫米,大連地區有4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格苗 王玫珏 吳鵬整理撰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