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有這樣一個鄉鎮,它的名字可能對外地人來說,會一下子懵住,它是一個擁有2500多年曆史的中國水鄉文化古鎮,2015年,它曾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鎮之一,排名第93位,這就是甪(音同“路”)直鎮。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甪直鎮位於蘇州城東南25公里處,是吳中區的東大門,北靠吳淞江,南臨澄湖,西接蘇州工業園區,東銜崑山南港鎮,歷史非常悠久,根據直地區史前出土文物考證,大約在 6000年前這裡就有先民聚居。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設立吳縣,境域隸吳縣。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吳縣分置長洲縣,境域屬長洲縣。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境域分屬依仁鄉、吳宮鄉、蘇臺鄉。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後,境內分屬依仁鄉(仁義裡)、吳宮鄉(寶座裡)、蘇臺鄉(貞豐裡)。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六直(今甪直)富昌橋西南設巡檢司署,移駐六直。

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長洲縣地置元和縣,境域分屬元和縣依仁鄉仁義裡東19都,吳宮鄉寶座裡上、中、下20都,蘇臺鄉貞豐裡北 26 都。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元和縣丞分防廳。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將清代蘇州府吳縣、長洲縣、元和縣合併為吳縣;境內置甪直鄉,隸屬吳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甪直鄉自治所,建甪直鄉鎮局。

民國十八年(1929年)八月,撤甪直鄉鎮局,建吳縣第十(甪直)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甪直淪陷。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偽吳縣知事公署建立甪直鄉公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偽吳縣政府恢復第十區建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鎮北鎮和中南鎮合併為甫裡鎮,八月十五日,抗日戰爭勝利,恢復吳縣第十區建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區、鄉並編,包括建淞南區,原周莊區全部和郭巷區部分地區,治所駐甫裡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並編鄉鎮,淞南區轄 1 個甲等鄉鎮(甫裡鎮)和 2 個乙等鄉鎮(陳墓鄉、楚傖鄉),五月,淞南區和淞北區併合為吳淞區,區署設在甫裡鎮。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1949 年5月4日,境域解放,成立吳縣淞南區人民政府,同年改建新鄉,區政府駐在甫裡鎮。

1950年3月,淞南區改名甪直區,區政府駐在甪直鎮。

1954年11月,劃吳縣甪直區管轄的甪直鎮為縣直屬鎮,建甪直鎮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撤鄉並鎮,淞南鄉與甪直鎮合併成立吳縣淞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1年10月,鎮社分開,劃吳縣淞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管轄的甪直鎮為縣直轄鎮。

1969年 3 月,甪直鎮與淞南人民公社合併,成立吳縣淞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7月,淞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更名甪直人民公社 革命委員會。

1981年10月,甪直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更名甪直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8月,實行政社分立,建立甪直鄉人民政府,甪直人民公社稱經濟聯合委員會。

1985年10月,實行鎮管村建制。甪直鄉人民政府更名甪直鎮人民政府。

1995年6月8日,吳縣撤縣建市,甪直鎮隸屬吳縣市管轄。

2001年2月28 日,撤銷吳縣市,設立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甪直鎮隸屬蘇州市吳中區管轄。

截至2014年,甪直鎮版圖總面積75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總人口20餘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7萬人,常住人口達20餘萬人。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相信大讀書人看到“甪直”這個名字,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甪”究竟是怎麼來的,這裡為什麼叫甪直?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說法,甪直民間有個說法,甪直之所以叫甪直,是因為市鎮內幾條主要河道形似“甪”字。金安浜是“甪”字上面一小撇,東市河和西市河形成“甪”字上面一橫,馬公河是“甪”字左邊一撇,界浦江是“甪”字右邊一豎,眠牛涇浜是裡面一小橫,西匯河也是裡面一小橫,中市河和南市河形成“甪”字中間一豎。根據康熙年間陳惟中《吳郡甫裡志》繪的市河圖,隱約可見變形的“甪”字。民國《吳縣誌》載:“甪,又酷似鎮上三橫三豎六條河流走向。”由此看來,“市河六道似甪字”,並非空穴來風。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甪直自古有“六澤之衝”之說,甫裡(甪直前身)毗鄰的地方,是崑山的六直(後稱南港,現為崑山張浦鎮南港街道)。清同治《蘇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雲:“六直浦自界浦以東,有大直、小直、直上涇,而一界浦其間,南北可通六處,故曰六直浦,屬崑山縣。”

明代詩人夏元吉《過六直浦》雲:“浦名六直因誰得?緣由龜蒙故宅基。綠醑一杯寒莫酹,倚風為誦舊吟詩。”夏元吉路過的六直浦,其實在當時的甫裡境內,即“闔閭塘”,是貫穿甫裡全境的一條東西走向的河流。一些文人墨客不瞭解六直的來歷,誤以為六直的名稱來源於陸龜蒙,況且,外人分不清甫裡與六直的管轄範圍,往往混稱為“六直”。“六”與“陸”表示的是同一個數字,而且,在吳方言中,“六”“陸”同音,難怪有人會聯想到陸龜蒙。

自明代起,“甪”字就出現在甫裡和六直了。流傳比較廣泛的說法是,吳方言中,“六澤”“六直”“甪直”,讀音是相同的,而不明真相的群眾,在日常交流中,只管念出來的是“甪直”,至於怎麼寫,並不重要。在歷史的長河中,“甫裡”“六直”“甪直”的名稱,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交織在一起的,是相互混淆的,也是相互融合的,構成了獨特的“大甪直”的範疇。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甪直(舊稱甫裡)和南港(舊稱六直)的行政區劃的確定,關於“甪直”地名的混沌和爭議,方始塵埃落定。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在江南古鎮中,甪直鎮被譽為“神州水鄉第一鎮”。它與蘇州古城同齡,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曆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古鎮甪直豐富燦爛的文化,是首批中國歷史特色古鎮之一。甪直被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譽為“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鎮為多水之鄉,北有陽澄湖,南有澱山湖、澄湖,西有金雞湖、獨墅湖,因而又有“五湖之汀”的美名。甪直“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街坊臨河而築,粉牆黛瓦,古色古香;居民依水而居,前街後河,出入全憑水路。“上”字形河道如玉帶環繞全鎮,河旁為條石壘成的駁岸。駁岸上雕鑿著許多精雅別緻、形態生動的攬船石,圖案有蝙蝠、立鶴、臥鹿、獅子滾球等,還有一些與古鎮歷史人物、名人詩文相關,佈局形式豐富,雕刻手法多樣,既古樸莊重、典雅美觀,又饒有趣味、耐人尋思,讓人感受到風物之美,獲得精神愉悅。寧靜的河水,潔淨的石橋,身著藍花布衣的農婦搖起一葉葉扁舟,唱起悠揚綿細。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古時,甪直就有“橋樑之鄉”的美名。5.6公里的河道上橫架著許多聞名遐邇的小橋。繁盛時,鎮上有橋72座,時稱“五步一橋”。現存橋樑40餘座,其中建於宋代的有1座、明代的有12座、清代的有19座。鎮中心的和豐橋,建於宋初,拱形結構,堅固美觀,橋面石上刻有浮雕,圖案典雅,精細耐看。在夕陽的餘暉、明淨的波光映襯下,與粉牆黛瓦的房舍融成一體,更顯得古樸、秀美。鎮東的正陽橋,是鎮上最大的一座古橋,長52米、寬5.2米、高12米,共66級臺階,於明萬曆年間以花崗石砌成。整個橋樑高大偉岸,如長虹臥波,雄偉古樸。其它橋也是風格各異,形式多樣,有多孔大石橋,獨孔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平頂橋,還有聯袂而築的雙橋、左右相鄰的姐妹橋、架在小溪上的半步橋,構造別緻,千姿百態,獨具特色。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古鎮歷史悠久,故遺蹟眾多,甪直鎮擁有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聖寺 ,寺內唐代著名雕塑家 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仍然保存完好。保聖寺原名保聖教寺,創建於樑 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遭毀滅,至北宋 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再次重建,但到了元末又再衰頹。明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新振興,當時規模有200多間建築,時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今保聖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走進二山門所見的天王殿是按明代原貌所重建,殿內可看到有明代建築特點的昂嘴門拱結構。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民國七年(1918年),著名學者顧頡剛初訪保聖寺,即被內部十八羅漢塑像所驚詫,並立刻撰文記錄。

民國十一年(1922年),陶瓷學家陳萬里與顧頡剛再訪保聖寺,見大殿年久失修,塑像已近傾塌,立即公之於眾,說明楊氏塑像之重要性,並留下了影像記錄。

民國十二年(1923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等訪蘇,胡適雖告知保聖寺之情況,然因各種原因,僅捐銀百元,未曾躬往親視。

民國十六年(1927年),日本美術學家大村西崖感於顧頡剛之記載,親往保聖寺訪問,考出大殿及塑像為北宋遺物,並留下著作《塑壁殘景》和對保聖寺大殿的測繪資料和照片。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民國十七年(1928年),書畫家葉恭綽同感大村西崖之載,往保聖寺瞻仰,不幸大殿多已傾毀,只剩一牆未塌,塑像也多遭毀壞,所幸甪直當地教育家沈柏寒及時將幾尊未脫落的塑像保存在甫裡先生祠中,才躲過一劫。隨後,葉恭綽發起“唐塑保存會”,請教育部撥款修繕。

民國十八年(1929年),時任教育部總長蔣麟君,次長馬敘倫提倡並組織“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員會”,設委員十九人,其中以蔡元培為會長,討論進行修繕事宜,最終確定修復殘存九尊塑像,並於塌毀大殿舊址新建“古物館”一座以作保護。建築方面,委員會委任建築專家范文照修建;塑像方面,委任雕塑專家江小鶼修復;資金由教育部、地方政府和各委員共同籌辦。工程歷時十餘月而於1930年完成,然後將剩餘九尊羅漢移進中西合璧、水泥仿木的“古物館”裡,從此,這僅剩的“半堂羅漢”才被保護起來。

文革時期,保聖寺羅漢塑像又遭遇了新一輪的破壞,隨後修復。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值得一提的還有著名的陸龜蒙遺址,原有清風亭、光明閣、杞菊畦、雙竹堤、桂子軒、鬥鴨池、垂虹橋、鬥鴨欄等小八景。宋代時,改稱陸龜蒙祠(亦稱陸公祠,甫裡先生祠)。元末,陸龜蒙裔生陸德原,在祠內創辦甫裡書院。陸龜蒙衣冠冢佔地約1畝,封土高1.2米,墓前有石碑,題“唐賢甫裡先生之墓”,還有一塊碑是清 康熙五十一年(1712)立,題為“唐賢甫裡先生魯望公之墓”。 西院最北隅是唐代農學家陸龜蒙的衣冠冢,現存墓碑為清同治年間立,並於1986年被評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升格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70年代的中學生應該都學過葉聖陶先生的一篇文章《多收了三五斗》,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裡出來的敞口船。船裡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般舷的菜葉和垃圾給白膩的泡沫包圍著,一漾一漾地,填沒了這船和那船之間的空隙。河埠上去是僅容兩三個人並排走的街道。萬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邊。朝晨的太陽光從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來,光柱子落在櫃檯外面晃動者的幾頂舊氈帽上。”這裡的萬盛米行原型便是甪直鎮南市上塘的萬成恆米行。1998 年,甪直鎮人民政府在南市下塘62號糧站籌建萬盛米行,再現民國年間江南米市風貌,並向遊人開放。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對於葉老來說,甪直鎮是其牽掛一生的地方,1917年到1921年,葉老與夫人胡墨林同在甪直的一所小學執教,即當時的吳縣第五高等小學。在這裡,葉老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實踐,不僅捐款辦了利群書店和百覽室,方便學生學習,還將一塊2畝多的地開闢為“生生農場”,寓意先生、學生“生生不息”。此外,葉老還倡導開設手工課,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1989年春天,遵照葉老生前的遺願,他的子女親屬決定將他的骨灰安葬在甪直。他的墓,在陸龜蒙墓地相近,欄杆和望柱上,都飾有“萬年青”和“桃李”圖案,寓意“萬年長青”、“桃李滿天下”,象徵他一生取得的輝煌業績和高尚氣節。古剎清風,校園鐘聲,朝朝暮暮,永遠撫慰著這位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楷模、一代宗師的英魂。當年葉老執教的這所學校,現為“葉聖陶紀念館”,館內陳列著葉老的半身石膏像和他一生獻給教育和文學事業的珍貴資料、物件,展示了他的高尚品格與創立的光輝業績。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古鎮在發展中,形成了古代與現代並存的模式,1998年,甪直鎮建成有工業區、別墅區、度假區、古鎮區等四大功能區域的小城鎮。古鎮區保留了古宅老街、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等具有水鄉特色和民俗風情的建築物。依靠旅遊發展起來的甪直古鎮先後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全國環境優美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江蘇省百強鄉鎮、外向型經濟明星鎮、江蘇省衛生鎮等稱號。

中國鄉鎮:名字生僻難倒國人,神州水鄉第一鎮—江蘇蘇州市甪直鎮

歡迎大家到這江南水鄉古鎮一覽風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