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

兩人同在井岡山時期嶄露頭角,紅七軍團搭班子共事後,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尋淮洲和粟裕,兩人都是生於“唯楚有才,於斯唯盛”的湖南。尋淮洲參加的是秋收起義,粟裕參加的是南昌起義。兩人都上了井岡山,都跟隨毛澤東、朱德學習打仗,都是毛、朱手下的愛將。尋淮洲和粟裕在軍事上都是悟性極高之人,甚至可以說是軍事上的天才。

"

兩人同在井岡山時期嶄露頭角,紅七軍團搭班子共事後,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尋淮洲和粟裕,兩人都是生於“唯楚有才,於斯唯盛”的湖南。尋淮洲參加的是秋收起義,粟裕參加的是南昌起義。兩人都上了井岡山,都跟隨毛澤東、朱德學習打仗,都是毛、朱手下的愛將。尋淮洲和粟裕在軍事上都是悟性極高之人,甚至可以說是軍事上的天才。

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尋淮洲在幾次反圍剿中,屢立奇功,曾創造過1個團的兵力在運動中全殲敵人1個精銳團、潰敵兩個營的記錄。1933年11月,21歲的尋淮洲即被任命為紅七軍團軍團長,他也是紅軍當中最年輕的軍團長,甚至比號稱“紅軍之鷹”的林彪還要年輕。

粟裕在幾次反圍剿中,也是累立戰功。特別是七溪嶺戰鬥,粟裕曾創造過9個人俘敵上百人的奇蹟,被譽為“青年戰術家”。粟裕曾給林彪當過短時間的參謀長。成立紅七軍團後,任參謀長,與軍團長尋淮洲搭班子共事,先後約1年時間。

尋淮洲與粟裕可以說是英雄相惜。粟裕認為:“尋淮洲是在革命鬥爭中鍛鍊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軍事指揮員。他參加過秋收起義,作戰勇敢,聯繫群眾,有膽有識,機智靈活”。粟裕後來在他的戰爭回憶錄中還多次提及尋淮洲,並表達了對尋淮洲的高度認可與敬佩。

尋淮洲對粟裕這個參謀長也是信任有加。北上抗日先遣隊剛出徵不久,在橫渡閩江時,“尋淮洲墜馬負傷”。尋淮洲便將軍事指揮重任委託給參謀長粟裕。攻克羅源縣城之戰,尋淮洲更是把攻城任務全權交給粟裕具體實施。粟裕不負期望,用兵得法,僅兩個多小時,就攻克了羅源縣城,殲敵1000多名,活捉敵縣長。

兩人在北上抗日先遣隊征戰途中,同遭排擠打壓,軍事天份才能都受到了限制。

中革軍委會《關於組織北上抗日先遣隊給七軍團作戰任務的訓令》中,關於領導核心問題作了明確具體規定:

“黨中央派中央代表曾洪易及工作團隨軍行動。如聯繫中斷時,則由中央代表、軍團長、軍團政委3人組成七軍團的軍委,中央代表領導黨的工作、反日運動和游擊戰爭,並與地方祕密黨組織取得聯繫”。

紅七軍團自踏上北上抗日先遣隊征程開始,大權一直把持在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樂少華手中。他們“對紅軍中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有實戰經驗和領導水平的幹部,採取排斥和不信任態度”。特別是樂少華“對行軍作戰都要指手畫腳瞎指揮,有時軍團長剛下命令部隊展開,樂少華則要部隊撤下來,使下級指揮員無所適從”。而作為軍團長、軍事一把手的尋淮洲,“卻無法行使軍事指揮權”。這種矛盾日趨尖銳,甚至到了“樂少華和尋淮洲一開會就吵架,天天如此,幾乎造成指揮上的癱瘓。”

"

兩人同在井岡山時期嶄露頭角,紅七軍團搭班子共事後,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尋淮洲和粟裕,兩人都是生於“唯楚有才,於斯唯盛”的湖南。尋淮洲參加的是秋收起義,粟裕參加的是南昌起義。兩人都上了井岡山,都跟隨毛澤東、朱德學習打仗,都是毛、朱手下的愛將。尋淮洲和粟裕在軍事上都是悟性極高之人,甚至可以說是軍事上的天才。

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尋淮洲在幾次反圍剿中,屢立奇功,曾創造過1個團的兵力在運動中全殲敵人1個精銳團、潰敵兩個營的記錄。1933年11月,21歲的尋淮洲即被任命為紅七軍團軍團長,他也是紅軍當中最年輕的軍團長,甚至比號稱“紅軍之鷹”的林彪還要年輕。

粟裕在幾次反圍剿中,也是累立戰功。特別是七溪嶺戰鬥,粟裕曾創造過9個人俘敵上百人的奇蹟,被譽為“青年戰術家”。粟裕曾給林彪當過短時間的參謀長。成立紅七軍團後,任參謀長,與軍團長尋淮洲搭班子共事,先後約1年時間。

尋淮洲與粟裕可以說是英雄相惜。粟裕認為:“尋淮洲是在革命鬥爭中鍛鍊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軍事指揮員。他參加過秋收起義,作戰勇敢,聯繫群眾,有膽有識,機智靈活”。粟裕後來在他的戰爭回憶錄中還多次提及尋淮洲,並表達了對尋淮洲的高度認可與敬佩。

尋淮洲對粟裕這個參謀長也是信任有加。北上抗日先遣隊剛出徵不久,在橫渡閩江時,“尋淮洲墜馬負傷”。尋淮洲便將軍事指揮重任委託給參謀長粟裕。攻克羅源縣城之戰,尋淮洲更是把攻城任務全權交給粟裕具體實施。粟裕不負期望,用兵得法,僅兩個多小時,就攻克了羅源縣城,殲敵1000多名,活捉敵縣長。

兩人在北上抗日先遣隊征戰途中,同遭排擠打壓,軍事天份才能都受到了限制。

中革軍委會《關於組織北上抗日先遣隊給七軍團作戰任務的訓令》中,關於領導核心問題作了明確具體規定:

“黨中央派中央代表曾洪易及工作團隨軍行動。如聯繫中斷時,則由中央代表、軍團長、軍團政委3人組成七軍團的軍委,中央代表領導黨的工作、反日運動和游擊戰爭,並與地方祕密黨組織取得聯繫”。

紅七軍團自踏上北上抗日先遣隊征程開始,大權一直把持在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樂少華手中。他們“對紅軍中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有實戰經驗和領導水平的幹部,採取排斥和不信任態度”。特別是樂少華“對行軍作戰都要指手畫腳瞎指揮,有時軍團長剛下命令部隊展開,樂少華則要部隊撤下來,使下級指揮員無所適從”。而作為軍團長、軍事一把手的尋淮洲,“卻無法行使軍事指揮權”。這種矛盾日趨尖銳,甚至到了“樂少華和尋淮洲一開會就吵架,天天如此,幾乎造成指揮上的癱瘓。”

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而此時的粟裕,因他不是軍團軍事委員會成員,儘管他的許多正確主張得到中下層幹部擁護,卻根本得不到曾洪易、樂少華重視。粟裕“出於公心,維護軍團長尋淮洲的權威”。樂少華對此大為光火,訓斥粟裕是“反對政治委員制度的危險分子”,甚至一度“揚言要撤粟裕的職”。對此,一向平和的粟裕都忍不住抗議說:“你還沒有資格撤我的職”。粟裕顧全大局,盡職盡責,每次提出建議和方案後,“送給曾洪易、尋淮洲、樂少華,等三個人簽名蓋章都同意後再去組織實施”。

顯然,在這種大環境下,尋淮洲和粟裕這兩個青年軍事才俊,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兩人都為革命建立了殊勳,尋淮洲用他年輕生命詮釋了革命信仰,粟裕用他赫赫戰功奠定了一代戰神美名。

1934年11月4日,中革軍委發佈命令,紅七軍團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合編,成立了紅十軍團。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任軍團長,原紅七軍團政委樂少華仍任政委。原紅七軍團被整編為第十九師,原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被降任第十九師師長,支持尋淮洲的原紅七軍團參謀長粟裕被調離主力部隊,擔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

被降職的尋淮洲忍辱負重,革命意志絲毫不減,馬上投入了紅十軍團組織的外線作戰。譚家橋一戰,尋淮洲親自率隊衝鋒,勇奪戰場制高點。但他卻負了重傷,轉移途中英勇犧牲,用他年僅22歲的生命詮釋了革命信仰,譜寫了英雄讚歌。

"

兩人同在井岡山時期嶄露頭角,紅七軍團搭班子共事後,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尋淮洲和粟裕,兩人都是生於“唯楚有才,於斯唯盛”的湖南。尋淮洲參加的是秋收起義,粟裕參加的是南昌起義。兩人都上了井岡山,都跟隨毛澤東、朱德學習打仗,都是毛、朱手下的愛將。尋淮洲和粟裕在軍事上都是悟性極高之人,甚至可以說是軍事上的天才。

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尋淮洲在幾次反圍剿中,屢立奇功,曾創造過1個團的兵力在運動中全殲敵人1個精銳團、潰敵兩個營的記錄。1933年11月,21歲的尋淮洲即被任命為紅七軍團軍團長,他也是紅軍當中最年輕的軍團長,甚至比號稱“紅軍之鷹”的林彪還要年輕。

粟裕在幾次反圍剿中,也是累立戰功。特別是七溪嶺戰鬥,粟裕曾創造過9個人俘敵上百人的奇蹟,被譽為“青年戰術家”。粟裕曾給林彪當過短時間的參謀長。成立紅七軍團後,任參謀長,與軍團長尋淮洲搭班子共事,先後約1年時間。

尋淮洲與粟裕可以說是英雄相惜。粟裕認為:“尋淮洲是在革命鬥爭中鍛鍊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軍事指揮員。他參加過秋收起義,作戰勇敢,聯繫群眾,有膽有識,機智靈活”。粟裕後來在他的戰爭回憶錄中還多次提及尋淮洲,並表達了對尋淮洲的高度認可與敬佩。

尋淮洲對粟裕這個參謀長也是信任有加。北上抗日先遣隊剛出徵不久,在橫渡閩江時,“尋淮洲墜馬負傷”。尋淮洲便將軍事指揮重任委託給參謀長粟裕。攻克羅源縣城之戰,尋淮洲更是把攻城任務全權交給粟裕具體實施。粟裕不負期望,用兵得法,僅兩個多小時,就攻克了羅源縣城,殲敵1000多名,活捉敵縣長。

兩人在北上抗日先遣隊征戰途中,同遭排擠打壓,軍事天份才能都受到了限制。

中革軍委會《關於組織北上抗日先遣隊給七軍團作戰任務的訓令》中,關於領導核心問題作了明確具體規定:

“黨中央派中央代表曾洪易及工作團隨軍行動。如聯繫中斷時,則由中央代表、軍團長、軍團政委3人組成七軍團的軍委,中央代表領導黨的工作、反日運動和游擊戰爭,並與地方祕密黨組織取得聯繫”。

紅七軍團自踏上北上抗日先遣隊征程開始,大權一直把持在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樂少華手中。他們“對紅軍中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有實戰經驗和領導水平的幹部,採取排斥和不信任態度”。特別是樂少華“對行軍作戰都要指手畫腳瞎指揮,有時軍團長剛下命令部隊展開,樂少華則要部隊撤下來,使下級指揮員無所適從”。而作為軍團長、軍事一把手的尋淮洲,“卻無法行使軍事指揮權”。這種矛盾日趨尖銳,甚至到了“樂少華和尋淮洲一開會就吵架,天天如此,幾乎造成指揮上的癱瘓。”

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而此時的粟裕,因他不是軍團軍事委員會成員,儘管他的許多正確主張得到中下層幹部擁護,卻根本得不到曾洪易、樂少華重視。粟裕“出於公心,維護軍團長尋淮洲的權威”。樂少華對此大為光火,訓斥粟裕是“反對政治委員制度的危險分子”,甚至一度“揚言要撤粟裕的職”。對此,一向平和的粟裕都忍不住抗議說:“你還沒有資格撤我的職”。粟裕顧全大局,盡職盡責,每次提出建議和方案後,“送給曾洪易、尋淮洲、樂少華,等三個人簽名蓋章都同意後再去組織實施”。

顯然,在這種大環境下,尋淮洲和粟裕這兩個青年軍事才俊,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兩人都為革命建立了殊勳,尋淮洲用他年輕生命詮釋了革命信仰,粟裕用他赫赫戰功奠定了一代戰神美名。

1934年11月4日,中革軍委發佈命令,紅七軍團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合編,成立了紅十軍團。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任軍團長,原紅七軍團政委樂少華仍任政委。原紅七軍團被整編為第十九師,原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被降任第十九師師長,支持尋淮洲的原紅七軍團參謀長粟裕被調離主力部隊,擔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

被降職的尋淮洲忍辱負重,革命意志絲毫不減,馬上投入了紅十軍團組織的外線作戰。譚家橋一戰,尋淮洲親自率隊衝鋒,勇奪戰場制高點。但他卻負了重傷,轉移途中英勇犧牲,用他年僅22歲的生命詮釋了革命信仰,譜寫了英雄讚歌。

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被排擠出主力部隊的粟裕,很快又被方誌敏點將,重新擔任紅十軍團參謀長。懷玉山紅十軍團主力全軍覆沒後,粟裕率先頭部隊800人衝出敵人包圍,保留了革命火種。後來,這800人組成了紅軍挺進師,粟裕任師長,開展浙南三年游擊戰爭”。

再後來,粟裕投身於抗日戰爭,投身於解放戰爭。他的名字是和黃橋決戰、天目山戰役、七戰七捷、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士集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郎廣戰役、上海戰役等這些著名的戰役和決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粟裕用他的赫赫戰功奠定了一代戰神的美名。

"

兩人同在井岡山時期嶄露頭角,紅七軍團搭班子共事後,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尋淮洲和粟裕,兩人都是生於“唯楚有才,於斯唯盛”的湖南。尋淮洲參加的是秋收起義,粟裕參加的是南昌起義。兩人都上了井岡山,都跟隨毛澤東、朱德學習打仗,都是毛、朱手下的愛將。尋淮洲和粟裕在軍事上都是悟性極高之人,甚至可以說是軍事上的天才。

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尋淮洲在幾次反圍剿中,屢立奇功,曾創造過1個團的兵力在運動中全殲敵人1個精銳團、潰敵兩個營的記錄。1933年11月,21歲的尋淮洲即被任命為紅七軍團軍團長,他也是紅軍當中最年輕的軍團長,甚至比號稱“紅軍之鷹”的林彪還要年輕。

粟裕在幾次反圍剿中,也是累立戰功。特別是七溪嶺戰鬥,粟裕曾創造過9個人俘敵上百人的奇蹟,被譽為“青年戰術家”。粟裕曾給林彪當過短時間的參謀長。成立紅七軍團後,任參謀長,與軍團長尋淮洲搭班子共事,先後約1年時間。

尋淮洲與粟裕可以說是英雄相惜。粟裕認為:“尋淮洲是在革命鬥爭中鍛鍊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軍事指揮員。他參加過秋收起義,作戰勇敢,聯繫群眾,有膽有識,機智靈活”。粟裕後來在他的戰爭回憶錄中還多次提及尋淮洲,並表達了對尋淮洲的高度認可與敬佩。

尋淮洲對粟裕這個參謀長也是信任有加。北上抗日先遣隊剛出徵不久,在橫渡閩江時,“尋淮洲墜馬負傷”。尋淮洲便將軍事指揮重任委託給參謀長粟裕。攻克羅源縣城之戰,尋淮洲更是把攻城任務全權交給粟裕具體實施。粟裕不負期望,用兵得法,僅兩個多小時,就攻克了羅源縣城,殲敵1000多名,活捉敵縣長。

兩人在北上抗日先遣隊征戰途中,同遭排擠打壓,軍事天份才能都受到了限制。

中革軍委會《關於組織北上抗日先遣隊給七軍團作戰任務的訓令》中,關於領導核心問題作了明確具體規定:

“黨中央派中央代表曾洪易及工作團隨軍行動。如聯繫中斷時,則由中央代表、軍團長、軍團政委3人組成七軍團的軍委,中央代表領導黨的工作、反日運動和游擊戰爭,並與地方祕密黨組織取得聯繫”。

紅七軍團自踏上北上抗日先遣隊征程開始,大權一直把持在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樂少華手中。他們“對紅軍中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有實戰經驗和領導水平的幹部,採取排斥和不信任態度”。特別是樂少華“對行軍作戰都要指手畫腳瞎指揮,有時軍團長剛下命令部隊展開,樂少華則要部隊撤下來,使下級指揮員無所適從”。而作為軍團長、軍事一把手的尋淮洲,“卻無法行使軍事指揮權”。這種矛盾日趨尖銳,甚至到了“樂少華和尋淮洲一開會就吵架,天天如此,幾乎造成指揮上的癱瘓。”

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而此時的粟裕,因他不是軍團軍事委員會成員,儘管他的許多正確主張得到中下層幹部擁護,卻根本得不到曾洪易、樂少華重視。粟裕“出於公心,維護軍團長尋淮洲的權威”。樂少華對此大為光火,訓斥粟裕是“反對政治委員制度的危險分子”,甚至一度“揚言要撤粟裕的職”。對此,一向平和的粟裕都忍不住抗議說:“你還沒有資格撤我的職”。粟裕顧全大局,盡職盡責,每次提出建議和方案後,“送給曾洪易、尋淮洲、樂少華,等三個人簽名蓋章都同意後再去組織實施”。

顯然,在這種大環境下,尋淮洲和粟裕這兩個青年軍事才俊,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兩人都為革命建立了殊勳,尋淮洲用他年輕生命詮釋了革命信仰,粟裕用他赫赫戰功奠定了一代戰神美名。

1934年11月4日,中革軍委發佈命令,紅七軍團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合編,成立了紅十軍團。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任軍團長,原紅七軍團政委樂少華仍任政委。原紅七軍團被整編為第十九師,原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被降任第十九師師長,支持尋淮洲的原紅七軍團參謀長粟裕被調離主力部隊,擔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

被降職的尋淮洲忍辱負重,革命意志絲毫不減,馬上投入了紅十軍團組織的外線作戰。譚家橋一戰,尋淮洲親自率隊衝鋒,勇奪戰場制高點。但他卻負了重傷,轉移途中英勇犧牲,用他年僅22歲的生命詮釋了革命信仰,譜寫了英雄讚歌。

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被排擠出主力部隊的粟裕,很快又被方誌敏點將,重新擔任紅十軍團參謀長。懷玉山紅十軍團主力全軍覆沒後,粟裕率先頭部隊800人衝出敵人包圍,保留了革命火種。後來,這800人組成了紅軍挺進師,粟裕任師長,開展浙南三年游擊戰爭”。

再後來,粟裕投身於抗日戰爭,投身於解放戰爭。他的名字是和黃橋決戰、天目山戰役、七戰七捷、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士集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郎廣戰役、上海戰役等這些著名的戰役和決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粟裕用他的赫赫戰功奠定了一代戰神的美名。

尋淮洲與粟裕:同遭排擠打壓,同撐難局危局,同為革命建立殊勳

(帥克品讀:堅持原創,堅持客觀,堅持公正。點擊關注,看更多精彩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