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聆聽電影《大河唱》快手資助無障礙版院線同日上映

蘇陽 音樂 新聞 黃河 交通 藝術 門頭溝 中國新聞網 2019-06-20

中新網6月19日電 對擁有72年曆史的首都電影院來說,6月18日接待的可能是最“特別”的一群觀眾和一部電影。爆米花加可樂的“標配”不見蹤影,也沒有往常不時冒出的智能手機提示音和光亮,臺下的觀眾有的側著頭,有人把耳朵抻向屏幕,連帶著身子也離開了座位。還有人仰著頭,閉目聆聽。

與任何一部院線片相比,這部電影都顯得“話”太多了,旁白解說幾乎貫穿了全部時長。事實上,它有一個更準確的名字:無障礙觀影版本,或者用片方的話說,“光明版”。6月18日,音樂記錄電影《大河唱》全國首映,這部電影專為盲人打造的無障礙觀影版本也於同日上映,這也是國內首個與院線同步上映的無障礙電影。由中國盲協號召、快手科技資助,北京市盲協組織了上百位視障朋友及其陪同人員來到首都電影院,觀看了《大河唱》的無障礙版本。

“霧霾嚴重的夜晚,地鐵的燈光掃過,公交車廂裡擁擠著一個個疲憊的臉孔,蘇陽感受著城市的喧囂。夜晚的街道車水馬龍,紅綠燈像水閘一般控制著車輛的流動……”背景音樂響起,旁白男聲輕聲描述著畫面裡的一切。

西北無垠的黃土地、滿山牛羊的草場、晚霞裡如銀項鍊般的黃河、掩映在黃河蘆葦蕩裡的抽油機……詼諧的說書人、漂泊的秦腔劇團、翻山越嶺的皮影戲班、邊走邊唱的花兒歌手、搖滾歌手蘇陽,鏡頭不斷轉變,主人公伴隨著幾乎無間歇的旁白依次登場,時間在影院靜靜流淌。

97分鐘後,現場響起好幾波無法被主持人打斷的掌聲。

盲人朋友陳國月直呼“上癮”,他說自己過去聽不懂陝北民歌,但通過電影的講述,理解了這些在黃河邊唱歌的人,也聽到了華夏民族一路走來的聲音,“渾厚的,有氣魄,也讓人覺得親切”。原中國盲協副主席滕偉民則被電影裡的歌和故事勾起了遙遠的記憶,那是對似水年華的追憶。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樑君健副教授在現場表示,這個屬於視力障礙者的《大河唱》有著特別的意義,音樂是一種有形象力量的藝術,能把人帶到它們被創作和演奏的土壤,無障礙版本的《大河唱》渴望民間藝人的歌聲能夠給盲人傳遞一些不同的聲音,也帶來一些感觸。

可要實現這個樸素的願景,需要撬動的力量遠遠超出了這塊屏幕。事實上,大多數電影都沒有“收入與付出難成正比”的無障礙版本,在光影藝術展示的影院,盲人觀影也總是意味著麻煩。

“為什麼我們盲人不能看電影,為什麼我們盲人要比普通觀眾低一等?”這是許多視力障礙者的心聲,也是北京市盲協主席何川渴望去改變的現象。

沒人比他更知道眼下這部特殊電影和這個特殊“包場放映”的可貴了。在過去,盲人只能去極個別特殊的影院觀看極個別特殊的影片,對家住大城市郊區和小城市的盲人來說,無障礙版本的電影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但這次,受益於快手科技的資助,經全國盲協統計組織,最終落地一百多場放映,有望惠及數萬名視障人士。

這其中,既有延慶、門頭溝這樣的郊區,也有重慶墊江、甘肅張掖、內蒙古海拉爾等等“小城”,盲人可以就近方便地觀看這部音樂記錄電影,免受交通煩擾。同時,還和社會大眾同步觀賞。

“遠遠不是盲人看了一場電影這麼簡單。”何川說,他看到了這件事背後對公共場所的促進作用,比如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西城,首都電影院難得地接待了這群特殊觀眾,工作人員不僅全程引領服務,還注意到在放映廳坡道比臺階更為“便民”;而快手和片方的努力,則是一種對盲人文化權益的尊重。這是沒有被社會拋棄的尊重,也是被社會接納的溫柔。

快手品牌部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負責人說,秉持著普惠價值觀,快手想讓每一種生活都被看見,請盲人朋友們在院線看無障礙版的電影就是出於這種初衷。“其實快手上也有非常多的盲人用戶,在社區內找到了歸屬,我們也將持續資助全國100多場乃至更多盲人影院放映需求的落地,讓盲人朋友們都能與普通人同時間感受這部電影的魅力。”

一個不容被忽視的數字是,視力障礙者這個隱祕而龐大的群體,已悄然超過了1700萬人,相當於全國每80人中就有一位視障人士。也許比起1700萬這個數字,100場輻射上萬人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個分子,但何川很堅定地說,自己看到了天平開始晃動的跡象,“這是在撬動全社會的無障礙意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