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蘇東坡的一生,我決定一塊錢給1000個人做一次心理諮詢

蘇軾 東坡肉 儒家 政治 西湖 春節家書 書法 農民 詩歌 心理諮詢師小鹿 2019-06-26

最近看了蘇東坡傳,突然像是明白了很多事情似的。也決定了一件小事。

也明白了我和蘇東坡一樣,都做不到,真正的“佛系青年”

有人說佛系青年太喪毫無鬥志,有人說,佛系正好,雲淡風輕。

但我覺得其實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中既有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有佛家道家的無慾無求。這其實是可以在一個人身上並行的兩套價值觀的。

“你既可以追求風花雪月的詩意生活,也可以以天下為己任”

其實我覺得這種佛系的流行,更多的是因為我們這個世界進入了一箇中產化的階段,年輕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衣食無憂,於是難免生產力不足,現世安穩。二是因為儘管日趨富裕,但社會競爭卻是日益激烈。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壓力。我們一畢業就知道,靠工作努努力,買房都還是很艱難,要往上走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的。

向上走無望又無力,努力奮鬥好像又沒有多大的回報和成就感。而自身的價值感又不能完全說服自己說,哦我努力工作就是我的全部價值。

嗯於是,就出現了假裝佛系唄,假裝不關心不在乎,不介意。

可,年輕人啊,你真的能騙過自己麼?

反正我是騙不過自己了,扎心,我連佛系都做不到。

於是我開始去看一些歷史人物的傳記。這一看,我發現了,蘇軾曾經也想做個佛系青年然後過上了一種超佛系的生活。

嗯,這讓我很嚮往。

就像當年看悟空變身成超級賽亞人一樣,有一種昇華的感覺。順便也明白了,無論哪個年代,哪種人物,哪個年紀都是一邊迷茫著一邊上下求索找到自己的解藥的。

現在我來說說蘇東坡。

蘇軾一開始不是蘇東坡的,東坡的由來是他43歲的時候因為“烏臺詩案”的牽連而被貶到黃州,生活困頓時受朋友救濟得了一塊在東面的坡地,而得來的稱呼。

而那段黑暗痛苦的時光裡,他的心境開始發生了很多轉變。

蘇軾一開始是走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的。他求學,考學,中進士,做官,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報復。

但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排擠被貶謫。

甚至被關了100天的牢獄。

試想一下,一個天下聞名的大詩人,大文豪。只是發出了一點自己獨立思考的聲音,就導致這樣的結局。且宋朝,是一個知識分子有著巨大政治舞臺的時代。

他在牢中甚至想好了,如果不能有尊嚴的死去就自殺。而後雖然被救出來,也因此遠離朝廷。被貶至黃州。

那時的黃州啥都沒有,他借住在寺廟。從天牢裡出來的蘇軾陷入了痛苦的泥沼中,他的理想得不到實現,他的話傳不到皇帝耳朵,他的親朋不敢來找他,他寫了很多封信,但沒有一個親朋敢回一封信。他在黃州被監視著,而那些市民又無人知道他的才華。

他把自己關了三個多月,沒有走出過房間一步。

那時他寫下“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歲月,睡不著,找不到答案,孤獨,困苦,迷茫。還無人陪伴,無人懂得。

一生才華,報國無門就算了,還不知道前路如何。

就如同很多人的選擇一樣,他不知到如何成了這樣的地步。開始尋求佛法道法的解脫。這也就是後來他留下了很多和佛印的故事以及留下了許多蘊含佛法的詩詞和文章。

可是對於他而言,他做不到,真正的放下,立地成佛,無悲無喜。

他還是有很多牽念,眷念,擔憂。不僅擔心自己個人的生活,也擔心勞苦大眾的生活,還擔心君主是否走錯了方向。

在把自己封鎖了一年後,他開始走出家門,開始寫下“一蓑煙雨任平生”

開始告訴自己“此心安處是吾鄉”

開始製作東坡肉,畫竹。改變了傳統的繪畫模式,倡導了文人畫。於書法也寫下了著名的《黃州寒食帖》

甚至縱情山水,懷古論今。寫下了大江東去氣勢磅礴的《赤壁懷古》。以及面對友人憂傷於個人面對自然的渺小,人生的短暫時,他寫下了前後《赤壁賦》。

表達的人應該接受面對作為人的生命的短暫和有限。我們都要接受改變。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

在那個時候他嚮往著寄託於江湖明月,但這只是他的嚮往,他一輩子都沒有去真正的退隱。

他走了另外一條路。活在當下。

有煩惱了,就寫詞寫歌,發洩自己的情緒。縱情山水,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詩和遠方。

於是他開始發現生活,種地,當農夫,和農民交談,和商販交談。

慢慢的走出了自己的困苦。

在此期間還改善了當時黃州的飲食,發明了東坡肉,讓當地人民喜歡上了此前一直不喜歡吃的肥肉。

就在他想安心做個農民的時候,他有被調走了。來到了杭州。他稱讚西子湖“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同時也看到了這個城市的憂傷。

當時他作為通判,也就是管獄卒,那時監獄裡關了很多隻是為了活命販賣私鹽的人有將近25000人,除夕夜他很希望有人能讓他們回家過年,但是沒有,他自己也怕沒了工資,也不敢做,只能選擇閉嘴沉默,但是呢又覺得慚愧痛心,矛盾和痛苦中他選擇了晚下班,陪陪那些犯人。

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天真又懷有仁心,這點其實很難想象他又當一個政治家。所以自然有衝突和矛盾。

然後他繼續修禪,有一天他覺得自己修禪取得了進步,於是提筆賦詩一首,派遣書童送到好朋友佛印那裡。他寫了一首體現自己內心的短詩,說自己意志堅定,八方風吹來吹,都不會動搖我的內心。所以我端坐在蓮花上。結果佛印說:放屁放屁。

蘇東坡氣壞了,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沒想到佛印早就在對岸等待了。他哈哈大笑“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立刻意識到,他的內心並不像詩中所說的那般篤定。

他意識到自己不是端坐不動的那種姿態,他悟了道,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

回到人間來。

這就是禪宗。

此後,他的精神世界既然與現實世界相糾纏,又不失宗教的寧靜和超脫。他的內心可豪邁可深情,可喜氣,可憂傷,但那底色終究還是儒家的。是救世濟民。

每個人都不一樣,你看陶淵明說:我和政府不和,我不幹了。

李太白也可以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可是蘇東坡這個人,他有能從煩惱悲哀之中,跳出來的一面。但是他不是說,我跳出來了,就真的遠離朝廷了,他在朝廷裡邊則憂其民,在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一直是願意為朝廷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的。

黃州赤壁之後,他看到了功名的虛無,於是他開始在政治上更加務實,他治理西湖(那時候的西湖沒人整修,長了大量水草,而且淤泥很多)他自己籌錢治理喜歡,空缺的部分申請國家的幫助,挖出來的淤泥,重新利用,就變成了現在的“蘇堤”

為了防止水草再長,於是讓農民開始種菱角。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一舉多得。

很多事情和蘇東坡發生了關係就開始變得美好起來了。

豬肉遇上了蘇東坡就變成了東坡肉,變成了美味。

西湖遇上了蘇東坡就變成了西子湖。

淤泥遇上了蘇東坡就變成了蘇堤春曉。

三個標誌遇上了蘇東坡就變成了三潭印月。

蘇東坡熱愛著自己締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佑了民眾,他溫情的注視著人世間,把自視甚高的理想主義置換為溫暖的人間情懷。

人生在世,得也好,失也好,其實過百年,一切都會化作塵與土。但蘇東坡保持了他內心的真與善,活的特別像個人。

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無論在怎樣的現實中。都能看到美,感受到美。

他從40多歲開始,一直被貶,黃州惠州儋州最後死於常州。

他交代後事和兒子說:我這一輩子沒做過虧心事,死後不會下地獄,你們別為我憂心。

更7日後,他的好友維琳方丈在他彌留之際湊近他耳邊說:“端明宜勿忘西方”

意思是說,你信佛,苦了這麼一輩子了。現在你要走了,你嘴裡唸叨唸叨西方極樂世界,你就真的能去了。

蘇軾說,西方極樂世界和我的現在,不是分離的。如果我曾經用心的過了每一天,那西方極樂世界就存在於我生命的每一天,不存在於我要去一個獨立的西方世界。

他給自己的一生寫了一首詩總結【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茹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是他遇難的地方,惠州是他生活更不好的地方,儋州就更不用說的,蠻荒的幾乎會死人的地方。結果他說,他的功業在這些地方。

這等於說,他的每段經歷,歷練他都覺得是值得的。

回首一生,蘇東坡最想誇耀的不是高居廟堂的輝煌,而是他受貶黃州惠州儋州的流離歲月。

不是讓自己屈從於時代,而是從這個時代裡超越,他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走了一生。

但他卻一直活著,活在每一個喜愛他的人心裡。

雖然對於個人來說,百年時光轉瞬即逝,但有些美好卻是“逆生長”的。

對於個人來說,這一生要面對四個命題“死亡,孤獨,獲得自由和無意義"

對於一個學心理學的人來說,我會看到很多人的痛苦和悲傷,以及孤獨。

雖然外在表現大多是焦慮和恐懼。但內裡的要面對的問題其實還是有些相似的。

對於我來說,所謂正常和病態之間的差異在於量的程度,而非質的不同。

我們要相信,我們都是人,只要是人,雖然有觀念,慾念的不同,但共性的東西也要記住,比如感動,比如快樂,比如感受。

基於我一直以來的一些對於痛苦的思考,我的幾點關於對死亡,無意義,獲得自由,孤獨的體會。

1.沒有完全參與到生活中的人,面對死亡時的焦慮會更巨大。

2.沒有滿足目標或理想的生命並不一定就是悲劇。

3.無論是什麼帶來了無意義感,治療的答案就是參與。

4.沒有一種關係可以消除孤獨感。

5.而自己是自身痛苦的締造者。

6.自己也同時是超脫自身痛苦的開導者。

7,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的自由,而獲得自由的前提是你得學會為你的每份選擇承擔責任

基於這些思考,我開始在尋找我的路,我想用心活在當下是唯一的解脫方式。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我雖然力量很渺小,但做好我喜歡的我擅長的對他人有些益處的事情就行。

盡我所能我做我能做的就行。這一生我也只求對的起自己的內心了。

我其實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再過幾十年也會是一個普通人。估計無法在歷史上留下些印記。但我希望能在家人心裡,朋友心裡,某些我能遇到的人的心裡,留下些彼此的溫暖的記憶。

我最近發起了一個活動,一塊錢給1000個人做一次心理諮詢。目前已經陸陸續續來了100位來訪者,我知道一次諮詢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只是想讓一些對心理諮詢覺得害怕又想要體驗的人親身體驗一下,然後自行判斷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能幫到自己擺脫痛苦。

這樣等到某天,他遇到挫折,遇到過不去的坎,知道還有一種求助的方式叫做心理諮詢。

其實有時候我覺得大眾對心理諮詢的態度還是太奇怪了些,有些人把心理諮詢當作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覺得心理諮詢師就是自己的奧特曼,能幫自己打敗自己內心的小怪獸。有些人把心理諮詢當作唯恐接觸的怪物,覺得一沾染上自己就有病了一樣。

要麼過度理想化,要麼過度貶低,於是讓心理學失去了原本的模樣。

對於我來說,心理學只是一個求助的方式,和你覺得難受了想和人聊天減輕一下自己心裡壓力一樣,和你覺得焦慮了去跑步去旅遊去健身,是一樣的存在。

唯一的不同,在於,諮詢師不會評價你,始終保持中立,不會在不瞭解你的情況下開口提供建議,告訴你要怎麼做。不會傳播你的痛苦和隱私,不會和你發生超過諮詢聯盟的關心。

他只會作為一個真實的人,去尊重接納你的體驗,感受,哪怕是直面孤獨,痛苦,焦慮,恐懼,無力,無助,悲傷,失去,死亡。

而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你,他雖然無法把這些痛苦給變沒,無法承諾你這樣做你就能過好自己的一生,就能不痛苦。他做不到,甚至他有時候只能讓你開始清醒的面對那些傷痛,清醒的感受自己無力與無助。而他也一樣。

但是他會一直嘗試去理解你,去試圖建立一種積極的有建設性的關心,讓你在關係裡,自我恢復,而後等你準備好面對人生的七七八八左左右右之後。

他便退場了。

這樣說來,其實心理諮詢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次目的是分離的旅程,只不過在分離之前,你意識到,有這麼一個人陪伴你走過那麼一段可能於你而言是比較痛苦,難受的時光。

就像陪伴你走過長長的黑暗的隧道,而後在光亮處,握手道聲珍重,各自遠揚前行。

希望,這一年過後,這個活動就能完滿結束。哈哈,到時我再聊聊我的體會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