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死的梭子魚

梭子魚 玩具 早期教育 親子成長 智晟教育 2017-04-27

文/好爸媽訓練營(hbmxly)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成功的體驗,哪怕是一點一滴的成功,也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巨大的促進作用。孩子成功的體驗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活動本身就能給孩子以成功的體驗;二是活動後得到爸媽或者同伴的肯定,父母的表揚或肯定能給孩子以成功的體驗。

父母應該創造儘可能多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經常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生活興趣以及來園學習和生活的嚮往心情都是十分有益的。

父母應該佈置給每個孩子與其能力相適應的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讓孩子不斷地在完成有挑戰性的任務中,獲得成就感,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活動任務太容易了,即使完成了,孩子也會有成就感,同時活動興趣會逐漸消失。比如,對“傻瓜式”的電子玩具,孩子的熱情最多能保持一個星期左右,因為它們不具有挑戰性,玩兩三天後孩子對這些玩具就能非常熟練地操作了,因而也就不具有刺激性了。

“笨”死的梭子魚

“笨”死的梭子魚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一個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任何時候梭子魚餓了,只要張張嘴,把小魚吞進去就行了。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梭子魚。開始時,小魚在瓶子外游來游去,梭子魚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魚的衝撞越來越少,終於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的所有努力。這時,科學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備受打擊的梭子魚沉到了池底,一動也不動了。無論有多少條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它都不會再張張嘴。最後,這條可憐的梭子魚就這麼活活餓死了。

梭子魚原來並不笨,捕食小魚是它的拿手好戲,它是一條能夠獨立生活的正常的魚。可是,無數次碰壁後,梭子魚開始懷疑自己捕魚的能力,後來,它徹底絕望了,堅信自己是一條笨魚——這種無能感最終害死了它。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在孩子身上也發現了類似梭子魚的現象,他稱之為“習得性愚蠢”。他說,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而喪失自信心。在他人的眼裡,他們就是“越學越笨”。人都有一種不斷挑戰自我的需要,孩子經過適當的努力,完成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就會具有很強的成就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