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抗戰解放故事|山東菏澤開國中將孫繼先'

"

請將我的骨灰一半埋在大西北戈壁灘,一半灑在大渡河

孫繼先(1911—1990),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孫繼先先後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新中國成立和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他革命奮鬥的一生中,有兩次“臨危受命”尤其令人敬佩:一是長征中率部強渡天險大渡河,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歌;二是建國後奉命組建我國第一個導彈試驗基地,發射第一枚國產地對地導彈。

《中國檔案報》這樣記述了“強渡大渡河”的歷史情景: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蔣介石急令第二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嶽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二十四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以第二十軍主力及第二十一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國民黨軍企圖憑藉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能否勝利渡過大渡河,關係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關聯著萬里長征的進展,關乎中國革命的未來。紅一軍團一師一團臨危受命,擔負了強渡大渡河的先遣任務。軍委為了加強領導,充實力量,確保渡河成功,特派劉伯承、聶榮臻兩位同志分別擔任先遣司令和政委,並把軍團的工兵連、炮兵連配屬一團指揮。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經過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安順場一帶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此地由川軍兩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二十四軍第五旅第七團一個營築碉堡防守。我先頭部隊指揮部研究後決定,黎林政委帶領二營至安順場渡口下游佯攻,以便吸引駐守敵軍的主力;團長楊得志帶一營先奪取安順場,然後強渡;三營擔任後衛,留在原地掩護指揮機關。當晚,按原定計劃,黎林政委率第二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一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鐘的激烈戰鬥,擊潰敵軍兩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一隻木船。

5月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戰前,先遣部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研究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關係全軍成敗,一定要戰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為全軍打開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這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從第二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每名隊員佩帶一把大刀,背一挺花機關槍(衝鋒槍)、一支短槍,帶五六顆手榴彈,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船工擺渡。因為渡船小、地險水急,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臨時決定分兩批渡河。7時,強渡開始,岸上紅軍的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在連長熊尚林帶領下,一班的8名同志上了船,當船快接近對岸時,敵軍向渡口反衝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好擊中川軍,渡船在槍林彈雨中成功到達了對岸。渡船回來後,營長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登上了渡船。18名勇士冒著敵軍密集的槍彈和炮火,戰勝了驚濤駭浪,衝過了重重火網,終於登上了對岸。敵人見紅軍衝上岸灘,便往下扔手榴彈。智勇雙全的紅軍戰士們,利用又高又陡的臺階死角當掩護,沿臺階向上猛烈衝殺。18名勇士一起衝上去,18顆手榴彈一齊扔出去,18挺花機關槍一齊打過去,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敵軍的反撲,並控制了大渡河北岸。我軍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敵軍一個營,佔領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紅軍部隊成功地強渡大渡河,為隨後紅軍飛奪瀘定橋進行了準備,為兩萬五千里長徵的勝利立了新功,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對這一註定會被載於史冊的勝利,孫繼先將軍不居功、不爭名。1935年5月,當時的紅一軍團政治部出版的《戰士報》發表通訊《十七個強渡的英雄》,從此“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廣為人知。而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孫繼先——他沒有把自己列為強渡英雄。歷史自有公論。1990年,孫繼先將軍去世,新華社播放的電稿中這樣描述:“二萬五千里長徵中,他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長征做出了突出貢獻。”2016年9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展》,一改70週年17勇士展板,不但列明瞭18勇士,而且把孫繼先放在了首位。

孫繼先將軍另一個光輝的身份是“新中國第一個導彈基地司令”。新中國成立後,孫繼先將軍奉命組建我國第一個導彈試驗基地。他到處要人、要錢、要設備,甚至連建人民大會堂剩下建築邊角料都要。他曾經和人們說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訓練基地(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前身)初創時的情況,他說:“我那時是一個光桿司令,既沒有政委,也沒有副司令,那叫‘伸手派’:要人,要錢,要設備。為要人,我幾乎踏破了總幹部部的門檻。要了政委,要副司令,要各部的部長……”正是他嘔心瀝血地付出,才在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硬生生建成我國規模最大的導彈、衛星發射中心——酒泉發射基地!

2017年,鄭學富在《光華時報》發表《從大渡河畔走來的導彈基地首任司令》一文,介紹了這段歷史:

1957年深秋的一天,身為志願軍第二十兵團代司令的孫繼先突然接到了志願軍司令楊勇的電話,要他明天一早坐火車回國,接受新任務。孫繼先帶著疑惑回國後,到總政治部副主任肖華辦公室報道。肖華開門見山地對他說:“軍委決定讓你回來,是毛主席親自批准的,給你一個新任務,籌建一個導彈試驗靶場。”於是,孫繼先受命承擔了對國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任務——籌建第一個導彈試驗基地。

1958年3月,孫繼先按照中央軍委的號令,率部進駐地處戈壁灘的場址,開始了中國導彈基地建設。就在火箭發射場剛剛建成,設備和儀器正在安裝之際,1960年8月,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斷絕援助,導彈試驗部隊面臨最艱難、最嚴峻的時刻。

孫繼先帶領導彈基地的創業者們,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好導彈發射試驗任務。1960年9月10日清晨7時42分,伴隨著一陣震撼大地的轟鳴,導彈騰空而起,7分鐘後準確地擊中了彈著點的目標。在蘇聯專家撤走後的17天,導彈基地用自己的液氧,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地對地導彈。

第一枚使用國產燃料發射的地對地導彈試驗成功後,導彈基地又立即投入了第一枚國產地對地導彈發射試驗的緊張準備工作。1960年11月5日晨,孫繼先司令員陪同聶榮臻元帥和錢學森等進入了敖包山指揮所。中國自己生產的導彈“東風1號”在滾滾氣浪中騰空而起,飛向大漠深處。幾分鐘後,導彈在預定彈著區爆炸,騰起沖天煙柱。成功的喜悅使基地沉浸在一片歡呼聲中。聶帥緊緊握著孫繼先的手,激動地說:“我們成功了,你們為祖國爭了光!”

這是解放軍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以後我們有了自己的導彈。

1990年4月13日,孫繼先將軍在濟南病逝。他的親人遵照遺囑,將他的骨灰一半埋在了大西北戈壁灘,一半灑在了大渡河!

來源:學習強國-菏澤學習平臺

責任編輯:馬海平 徐坤傑

原文連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14679981362205226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x_feed&from=timeline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