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按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邏輯,從這時候起孫堅就藏匿了傳國玉璽,也就代表著他有了君臨天下的野心。後來孫堅去世,玉璽自然就落入到孫策的手裡。再後來孫策為了能夠從袁術手裡借兵去平定江東,就將傳國玉璽質押給了袁術。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的確是可以成立,也解決了袁術草率的借兵給孫策去平定江東的原因。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按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邏輯,從這時候起孫堅就藏匿了傳國玉璽,也就代表著他有了君臨天下的野心。後來孫堅去世,玉璽自然就落入到孫策的手裡。再後來孫策為了能夠從袁術手裡借兵去平定江東,就將傳國玉璽質押給了袁術。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的確是可以成立,也解決了袁術草率的借兵給孫策去平定江東的原因。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討伐董卓時期的孫堅始終是屬於袁術的藩屬部隊,雖然他的狀態是有一些僱傭兵的性質,可是作為僱主袁術來說一定還是可以掌握孫堅的一切動向的。更何況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件事是屬於公開的事實,無論如何都是隱瞞不了的。孫堅從洛陽撤兵返回南陽見到袁術的時候,這件事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假如當時孫堅藏匿了傳國玉璽,那也就等於是直接要與袁術翻臉反目成仇了,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陽城爭奪戰以及孫堅攻打荊州之戰了。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按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邏輯,從這時候起孫堅就藏匿了傳國玉璽,也就代表著他有了君臨天下的野心。後來孫堅去世,玉璽自然就落入到孫策的手裡。再後來孫策為了能夠從袁術手裡借兵去平定江東,就將傳國玉璽質押給了袁術。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的確是可以成立,也解決了袁術草率的借兵給孫策去平定江東的原因。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討伐董卓時期的孫堅始終是屬於袁術的藩屬部隊,雖然他的狀態是有一些僱傭兵的性質,可是作為僱主袁術來說一定還是可以掌握孫堅的一切動向的。更何況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件事是屬於公開的事實,無論如何都是隱瞞不了的。孫堅從洛陽撤兵返回南陽見到袁術的時候,這件事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假如當時孫堅藏匿了傳國玉璽,那也就等於是直接要與袁術翻臉反目成仇了,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陽城爭奪戰以及孫堅攻打荊州之戰了。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以可以肯定,如果孫堅在洛陽真的得到了傳國玉璽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在見到袁術的第一時間獻給袁術。而且在一本叫做《山陽公載記》的書中也給出了確切的記載。

據記載

《山陽公載記》是晉朝著作郎樂資編撰的一部記錄漢靈帝、漢獻帝兩朝逸聞趣事的書籍。雖然這本書並不能被準確的定性為史書,不過其中關於袁術奪得傳國玉璽的記載卻被後世所接受,尤其是在范曄的《後漢書》中,完全接受了《山陽公載記》中的這種觀點。我們先來看一下《山陽公載記》和《後漢書》中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

《山陽公載記》:“袁術將僣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後漢書袁術傳》:“又聞孫堅得傳國璽,遂拘堅妻奪之”。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後漢書袁術傳》和《山陽公載記》中的這段記載基本相同。大概就是說,袁術聽說了孫堅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後,就派人將孫堅的夫人吳氏抓了起來,以此來要挾孫堅,好讓他交出傳國玉璽。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按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邏輯,從這時候起孫堅就藏匿了傳國玉璽,也就代表著他有了君臨天下的野心。後來孫堅去世,玉璽自然就落入到孫策的手裡。再後來孫策為了能夠從袁術手裡借兵去平定江東,就將傳國玉璽質押給了袁術。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的確是可以成立,也解決了袁術草率的借兵給孫策去平定江東的原因。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討伐董卓時期的孫堅始終是屬於袁術的藩屬部隊,雖然他的狀態是有一些僱傭兵的性質,可是作為僱主袁術來說一定還是可以掌握孫堅的一切動向的。更何況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件事是屬於公開的事實,無論如何都是隱瞞不了的。孫堅從洛陽撤兵返回南陽見到袁術的時候,這件事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假如當時孫堅藏匿了傳國玉璽,那也就等於是直接要與袁術翻臉反目成仇了,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陽城爭奪戰以及孫堅攻打荊州之戰了。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以可以肯定,如果孫堅在洛陽真的得到了傳國玉璽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在見到袁術的第一時間獻給袁術。而且在一本叫做《山陽公載記》的書中也給出了確切的記載。

據記載

《山陽公載記》是晉朝著作郎樂資編撰的一部記錄漢靈帝、漢獻帝兩朝逸聞趣事的書籍。雖然這本書並不能被準確的定性為史書,不過其中關於袁術奪得傳國玉璽的記載卻被後世所接受,尤其是在范曄的《後漢書》中,完全接受了《山陽公載記》中的這種觀點。我們先來看一下《山陽公載記》和《後漢書》中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

《山陽公載記》:“袁術將僣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後漢書袁術傳》:“又聞孫堅得傳國璽,遂拘堅妻奪之”。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後漢書袁術傳》和《山陽公載記》中的這段記載基本相同。大概就是說,袁術聽說了孫堅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後,就派人將孫堅的夫人吳氏抓了起來,以此來要挾孫堅,好讓他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按著《三國志》中孫堅傳和周瑜傳中的說法,孫堅興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孫策和母親以及家人為了躲避戰亂,已經搬家到了舒縣。袁術應該並沒有機會抓住孫堅的妻子、孫策的母親吳氏。所以個人猜想,袁術的這種“遂拘堅妻”的行為,應該是屬於一種還在計劃中的行為並沒有具體實施,或者是恐嚇般的行為,並不是真的就將孫堅的妻子抓了起來。袁術只不過是有這種想法,並進行了輿論上的宣揚,以此來威懾孫堅,促使其交出傳國玉璽。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按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邏輯,從這時候起孫堅就藏匿了傳國玉璽,也就代表著他有了君臨天下的野心。後來孫堅去世,玉璽自然就落入到孫策的手裡。再後來孫策為了能夠從袁術手裡借兵去平定江東,就將傳國玉璽質押給了袁術。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的確是可以成立,也解決了袁術草率的借兵給孫策去平定江東的原因。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討伐董卓時期的孫堅始終是屬於袁術的藩屬部隊,雖然他的狀態是有一些僱傭兵的性質,可是作為僱主袁術來說一定還是可以掌握孫堅的一切動向的。更何況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件事是屬於公開的事實,無論如何都是隱瞞不了的。孫堅從洛陽撤兵返回南陽見到袁術的時候,這件事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假如當時孫堅藏匿了傳國玉璽,那也就等於是直接要與袁術翻臉反目成仇了,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陽城爭奪戰以及孫堅攻打荊州之戰了。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以可以肯定,如果孫堅在洛陽真的得到了傳國玉璽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在見到袁術的第一時間獻給袁術。而且在一本叫做《山陽公載記》的書中也給出了確切的記載。

據記載

《山陽公載記》是晉朝著作郎樂資編撰的一部記錄漢靈帝、漢獻帝兩朝逸聞趣事的書籍。雖然這本書並不能被準確的定性為史書,不過其中關於袁術奪得傳國玉璽的記載卻被後世所接受,尤其是在范曄的《後漢書》中,完全接受了《山陽公載記》中的這種觀點。我們先來看一下《山陽公載記》和《後漢書》中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

《山陽公載記》:“袁術將僣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後漢書袁術傳》:“又聞孫堅得傳國璽,遂拘堅妻奪之”。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後漢書袁術傳》和《山陽公載記》中的這段記載基本相同。大概就是說,袁術聽說了孫堅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後,就派人將孫堅的夫人吳氏抓了起來,以此來要挾孫堅,好讓他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按著《三國志》中孫堅傳和周瑜傳中的說法,孫堅興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孫策和母親以及家人為了躲避戰亂,已經搬家到了舒縣。袁術應該並沒有機會抓住孫堅的妻子、孫策的母親吳氏。所以個人猜想,袁術的這種“遂拘堅妻”的行為,應該是屬於一種還在計劃中的行為並沒有具體實施,或者是恐嚇般的行為,並不是真的就將孫堅的妻子抓了起來。袁術只不過是有這種想法,並進行了輿論上的宣揚,以此來威懾孫堅,促使其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不過,不管袁術抓沒抓孫堅的妻子吳氏,孫堅應該都會講傳國玉璽交給袁術,最終孫堅也的確是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對於當時的孫堅來說,傳國玉璽不具有任何的意義,留在身邊只能是禍患無窮。

所以,既然孫堅早在去世以前就已經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那麼當孫策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時候,也就不可能存在以傳國玉璽為質當的這種做法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玉璽。

可是,既然孫策手上沒有傳國玉璽,也就不可能出現以傳國玉璽為質的事情,那麼孫策又是如何說服袁術借給自己兵馬的呢?自詡精明的袁術這一次為什麼偏偏就做出了縱虎歸山的事情來呢?他當時的腦回路究竟是怎樣的呢?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按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邏輯,從這時候起孫堅就藏匿了傳國玉璽,也就代表著他有了君臨天下的野心。後來孫堅去世,玉璽自然就落入到孫策的手裡。再後來孫策為了能夠從袁術手裡借兵去平定江東,就將傳國玉璽質押給了袁術。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的確是可以成立,也解決了袁術草率的借兵給孫策去平定江東的原因。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討伐董卓時期的孫堅始終是屬於袁術的藩屬部隊,雖然他的狀態是有一些僱傭兵的性質,可是作為僱主袁術來說一定還是可以掌握孫堅的一切動向的。更何況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件事是屬於公開的事實,無論如何都是隱瞞不了的。孫堅從洛陽撤兵返回南陽見到袁術的時候,這件事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假如當時孫堅藏匿了傳國玉璽,那也就等於是直接要與袁術翻臉反目成仇了,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陽城爭奪戰以及孫堅攻打荊州之戰了。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以可以肯定,如果孫堅在洛陽真的得到了傳國玉璽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在見到袁術的第一時間獻給袁術。而且在一本叫做《山陽公載記》的書中也給出了確切的記載。

據記載

《山陽公載記》是晉朝著作郎樂資編撰的一部記錄漢靈帝、漢獻帝兩朝逸聞趣事的書籍。雖然這本書並不能被準確的定性為史書,不過其中關於袁術奪得傳國玉璽的記載卻被後世所接受,尤其是在范曄的《後漢書》中,完全接受了《山陽公載記》中的這種觀點。我們先來看一下《山陽公載記》和《後漢書》中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

《山陽公載記》:“袁術將僣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後漢書袁術傳》:“又聞孫堅得傳國璽,遂拘堅妻奪之”。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後漢書袁術傳》和《山陽公載記》中的這段記載基本相同。大概就是說,袁術聽說了孫堅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後,就派人將孫堅的夫人吳氏抓了起來,以此來要挾孫堅,好讓他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按著《三國志》中孫堅傳和周瑜傳中的說法,孫堅興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孫策和母親以及家人為了躲避戰亂,已經搬家到了舒縣。袁術應該並沒有機會抓住孫堅的妻子、孫策的母親吳氏。所以個人猜想,袁術的這種“遂拘堅妻”的行為,應該是屬於一種還在計劃中的行為並沒有具體實施,或者是恐嚇般的行為,並不是真的就將孫堅的妻子抓了起來。袁術只不過是有這種想法,並進行了輿論上的宣揚,以此來威懾孫堅,促使其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不過,不管袁術抓沒抓孫堅的妻子吳氏,孫堅應該都會講傳國玉璽交給袁術,最終孫堅也的確是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對於當時的孫堅來說,傳國玉璽不具有任何的意義,留在身邊只能是禍患無窮。

所以,既然孫堅早在去世以前就已經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那麼當孫策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時候,也就不可能存在以傳國玉璽為質當的這種做法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玉璽。

可是,既然孫策手上沒有傳國玉璽,也就不可能出現以傳國玉璽為質的事情,那麼孫策又是如何說服袁術借給自己兵馬的呢?自詡精明的袁術這一次為什麼偏偏就做出了縱虎歸山的事情來呢?他當時的腦回路究竟是怎樣的呢?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關於這個問題,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均沒有任何的記載。不過,在裴松之註釋《三國志孫策傳》的時候,所引用的《江表傳》中的記載或許可以算是具有可能性的標準答案。

據《江表傳》記載“策說術雲:‘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

這段記載的中心很明顯就是孫策說服袁術的話和袁術當時允許孫策渡江的真實想法。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按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邏輯,從這時候起孫堅就藏匿了傳國玉璽,也就代表著他有了君臨天下的野心。後來孫堅去世,玉璽自然就落入到孫策的手裡。再後來孫策為了能夠從袁術手裡借兵去平定江東,就將傳國玉璽質押給了袁術。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的確是可以成立,也解決了袁術草率的借兵給孫策去平定江東的原因。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討伐董卓時期的孫堅始終是屬於袁術的藩屬部隊,雖然他的狀態是有一些僱傭兵的性質,可是作為僱主袁術來說一定還是可以掌握孫堅的一切動向的。更何況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件事是屬於公開的事實,無論如何都是隱瞞不了的。孫堅從洛陽撤兵返回南陽見到袁術的時候,這件事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假如當時孫堅藏匿了傳國玉璽,那也就等於是直接要與袁術翻臉反目成仇了,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陽城爭奪戰以及孫堅攻打荊州之戰了。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以可以肯定,如果孫堅在洛陽真的得到了傳國玉璽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在見到袁術的第一時間獻給袁術。而且在一本叫做《山陽公載記》的書中也給出了確切的記載。

據記載

《山陽公載記》是晉朝著作郎樂資編撰的一部記錄漢靈帝、漢獻帝兩朝逸聞趣事的書籍。雖然這本書並不能被準確的定性為史書,不過其中關於袁術奪得傳國玉璽的記載卻被後世所接受,尤其是在范曄的《後漢書》中,完全接受了《山陽公載記》中的這種觀點。我們先來看一下《山陽公載記》和《後漢書》中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

《山陽公載記》:“袁術將僣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後漢書袁術傳》:“又聞孫堅得傳國璽,遂拘堅妻奪之”。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後漢書袁術傳》和《山陽公載記》中的這段記載基本相同。大概就是說,袁術聽說了孫堅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後,就派人將孫堅的夫人吳氏抓了起來,以此來要挾孫堅,好讓他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按著《三國志》中孫堅傳和周瑜傳中的說法,孫堅興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孫策和母親以及家人為了躲避戰亂,已經搬家到了舒縣。袁術應該並沒有機會抓住孫堅的妻子、孫策的母親吳氏。所以個人猜想,袁術的這種“遂拘堅妻”的行為,應該是屬於一種還在計劃中的行為並沒有具體實施,或者是恐嚇般的行為,並不是真的就將孫堅的妻子抓了起來。袁術只不過是有這種想法,並進行了輿論上的宣揚,以此來威懾孫堅,促使其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不過,不管袁術抓沒抓孫堅的妻子吳氏,孫堅應該都會講傳國玉璽交給袁術,最終孫堅也的確是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對於當時的孫堅來說,傳國玉璽不具有任何的意義,留在身邊只能是禍患無窮。

所以,既然孫堅早在去世以前就已經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那麼當孫策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時候,也就不可能存在以傳國玉璽為質當的這種做法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玉璽。

可是,既然孫策手上沒有傳國玉璽,也就不可能出現以傳國玉璽為質的事情,那麼孫策又是如何說服袁術借給自己兵馬的呢?自詡精明的袁術這一次為什麼偏偏就做出了縱虎歸山的事情來呢?他當時的腦回路究竟是怎樣的呢?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關於這個問題,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均沒有任何的記載。不過,在裴松之註釋《三國志孫策傳》的時候,所引用的《江表傳》中的記載或許可以算是具有可能性的標準答案。

據《江表傳》記載“策說術雲:‘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

這段記載的中心很明顯就是孫策說服袁術的話和袁術當時允許孫策渡江的真實想法。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孫策是從兩個方面展開說服袁術的語言策略的。一個就是擺出自己舅舅吳景被劉繇迫逐的事實,另一個就是能夠為袁術招募來三萬兵馬的誘餌。當時的袁術四處用兵,的確是非常的需要兵源。不過只憑這些還不足以讓袁術動心。

真正讓袁術動心的應該是可以藉此擺脫自己所處的兩難境地。

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在曲阿和丹陽郡的軍事存在,等於是在自己與江東之間建立了一道屏障,基本算是切斷了自己與江東的聯繫。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按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邏輯,從這時候起孫堅就藏匿了傳國玉璽,也就代表著他有了君臨天下的野心。後來孫堅去世,玉璽自然就落入到孫策的手裡。再後來孫策為了能夠從袁術手裡借兵去平定江東,就將傳國玉璽質押給了袁術。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的確是可以成立,也解決了袁術草率的借兵給孫策去平定江東的原因。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討伐董卓時期的孫堅始終是屬於袁術的藩屬部隊,雖然他的狀態是有一些僱傭兵的性質,可是作為僱主袁術來說一定還是可以掌握孫堅的一切動向的。更何況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件事是屬於公開的事實,無論如何都是隱瞞不了的。孫堅從洛陽撤兵返回南陽見到袁術的時候,這件事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假如當時孫堅藏匿了傳國玉璽,那也就等於是直接要與袁術翻臉反目成仇了,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陽城爭奪戰以及孫堅攻打荊州之戰了。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以可以肯定,如果孫堅在洛陽真的得到了傳國玉璽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在見到袁術的第一時間獻給袁術。而且在一本叫做《山陽公載記》的書中也給出了確切的記載。

據記載

《山陽公載記》是晉朝著作郎樂資編撰的一部記錄漢靈帝、漢獻帝兩朝逸聞趣事的書籍。雖然這本書並不能被準確的定性為史書,不過其中關於袁術奪得傳國玉璽的記載卻被後世所接受,尤其是在范曄的《後漢書》中,完全接受了《山陽公載記》中的這種觀點。我們先來看一下《山陽公載記》和《後漢書》中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

《山陽公載記》:“袁術將僣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後漢書袁術傳》:“又聞孫堅得傳國璽,遂拘堅妻奪之”。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後漢書袁術傳》和《山陽公載記》中的這段記載基本相同。大概就是說,袁術聽說了孫堅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後,就派人將孫堅的夫人吳氏抓了起來,以此來要挾孫堅,好讓他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按著《三國志》中孫堅傳和周瑜傳中的說法,孫堅興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孫策和母親以及家人為了躲避戰亂,已經搬家到了舒縣。袁術應該並沒有機會抓住孫堅的妻子、孫策的母親吳氏。所以個人猜想,袁術的這種“遂拘堅妻”的行為,應該是屬於一種還在計劃中的行為並沒有具體實施,或者是恐嚇般的行為,並不是真的就將孫堅的妻子抓了起來。袁術只不過是有這種想法,並進行了輿論上的宣揚,以此來威懾孫堅,促使其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不過,不管袁術抓沒抓孫堅的妻子吳氏,孫堅應該都會講傳國玉璽交給袁術,最終孫堅也的確是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對於當時的孫堅來說,傳國玉璽不具有任何的意義,留在身邊只能是禍患無窮。

所以,既然孫堅早在去世以前就已經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那麼當孫策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時候,也就不可能存在以傳國玉璽為質當的這種做法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玉璽。

可是,既然孫策手上沒有傳國玉璽,也就不可能出現以傳國玉璽為質的事情,那麼孫策又是如何說服袁術借給自己兵馬的呢?自詡精明的袁術這一次為什麼偏偏就做出了縱虎歸山的事情來呢?他當時的腦回路究竟是怎樣的呢?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關於這個問題,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均沒有任何的記載。不過,在裴松之註釋《三國志孫策傳》的時候,所引用的《江表傳》中的記載或許可以算是具有可能性的標準答案。

據《江表傳》記載“策說術雲:‘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

這段記載的中心很明顯就是孫策說服袁術的話和袁術當時允許孫策渡江的真實想法。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孫策是從兩個方面展開說服袁術的語言策略的。一個就是擺出自己舅舅吳景被劉繇迫逐的事實,另一個就是能夠為袁術招募來三萬兵馬的誘餌。當時的袁術四處用兵,的確是非常的需要兵源。不過只憑這些還不足以讓袁術動心。

真正讓袁術動心的應該是可以藉此擺脫自己所處的兩難境地。

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在曲阿和丹陽郡的軍事存在,等於是在自己與江東之間建立了一道屏障,基本算是切斷了自己與江東的聯繫。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顯然是威脅到了自己的後方。可是當時袁術正在徐州的東南部與劉備相持,很難抽出過多的兵力去支援惠衢和吳景、孫賁。所以當時孫策的這種提議其實是正中了袁術的下懷,他正在苦於沒有人手去支援江東戰場。不過,當然,袁術並不是希望孫策能夠順利的平定江東,因為這樣會增加孫策脫離自己的風險。他所希望的,應該是孫策能夠在江東與劉繇、王朗繼續相持不下甚至是繼續陷入鏖戰,等自己搞定了徐州劉備,再回過頭來親自處理江東的問題。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按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邏輯,從這時候起孫堅就藏匿了傳國玉璽,也就代表著他有了君臨天下的野心。後來孫堅去世,玉璽自然就落入到孫策的手裡。再後來孫策為了能夠從袁術手裡借兵去平定江東,就將傳國玉璽質押給了袁術。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的確是可以成立,也解決了袁術草率的借兵給孫策去平定江東的原因。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討伐董卓時期的孫堅始終是屬於袁術的藩屬部隊,雖然他的狀態是有一些僱傭兵的性質,可是作為僱主袁術來說一定還是可以掌握孫堅的一切動向的。更何況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件事是屬於公開的事實,無論如何都是隱瞞不了的。孫堅從洛陽撤兵返回南陽見到袁術的時候,這件事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假如當時孫堅藏匿了傳國玉璽,那也就等於是直接要與袁術翻臉反目成仇了,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陽城爭奪戰以及孫堅攻打荊州之戰了。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以可以肯定,如果孫堅在洛陽真的得到了傳國玉璽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在見到袁術的第一時間獻給袁術。而且在一本叫做《山陽公載記》的書中也給出了確切的記載。

據記載

《山陽公載記》是晉朝著作郎樂資編撰的一部記錄漢靈帝、漢獻帝兩朝逸聞趣事的書籍。雖然這本書並不能被準確的定性為史書,不過其中關於袁術奪得傳國玉璽的記載卻被後世所接受,尤其是在范曄的《後漢書》中,完全接受了《山陽公載記》中的這種觀點。我們先來看一下《山陽公載記》和《後漢書》中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

《山陽公載記》:“袁術將僣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後漢書袁術傳》:“又聞孫堅得傳國璽,遂拘堅妻奪之”。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後漢書袁術傳》和《山陽公載記》中的這段記載基本相同。大概就是說,袁術聽說了孫堅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後,就派人將孫堅的夫人吳氏抓了起來,以此來要挾孫堅,好讓他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按著《三國志》中孫堅傳和周瑜傳中的說法,孫堅興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孫策和母親以及家人為了躲避戰亂,已經搬家到了舒縣。袁術應該並沒有機會抓住孫堅的妻子、孫策的母親吳氏。所以個人猜想,袁術的這種“遂拘堅妻”的行為,應該是屬於一種還在計劃中的行為並沒有具體實施,或者是恐嚇般的行為,並不是真的就將孫堅的妻子抓了起來。袁術只不過是有這種想法,並進行了輿論上的宣揚,以此來威懾孫堅,促使其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不過,不管袁術抓沒抓孫堅的妻子吳氏,孫堅應該都會講傳國玉璽交給袁術,最終孫堅也的確是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對於當時的孫堅來說,傳國玉璽不具有任何的意義,留在身邊只能是禍患無窮。

所以,既然孫堅早在去世以前就已經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那麼當孫策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時候,也就不可能存在以傳國玉璽為質當的這種做法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玉璽。

可是,既然孫策手上沒有傳國玉璽,也就不可能出現以傳國玉璽為質的事情,那麼孫策又是如何說服袁術借給自己兵馬的呢?自詡精明的袁術這一次為什麼偏偏就做出了縱虎歸山的事情來呢?他當時的腦回路究竟是怎樣的呢?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關於這個問題,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均沒有任何的記載。不過,在裴松之註釋《三國志孫策傳》的時候,所引用的《江表傳》中的記載或許可以算是具有可能性的標準答案。

據《江表傳》記載“策說術雲:‘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

這段記載的中心很明顯就是孫策說服袁術的話和袁術當時允許孫策渡江的真實想法。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孫策是從兩個方面展開說服袁術的語言策略的。一個就是擺出自己舅舅吳景被劉繇迫逐的事實,另一個就是能夠為袁術招募來三萬兵馬的誘餌。當時的袁術四處用兵,的確是非常的需要兵源。不過只憑這些還不足以讓袁術動心。

真正讓袁術動心的應該是可以藉此擺脫自己所處的兩難境地。

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在曲阿和丹陽郡的軍事存在,等於是在自己與江東之間建立了一道屏障,基本算是切斷了自己與江東的聯繫。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顯然是威脅到了自己的後方。可是當時袁術正在徐州的東南部與劉備相持,很難抽出過多的兵力去支援惠衢和吳景、孫賁。所以當時孫策的這種提議其實是正中了袁術的下懷,他正在苦於沒有人手去支援江東戰場。不過,當然,袁術並不是希望孫策能夠順利的平定江東,因為這樣會增加孫策脫離自己的風險。他所希望的,應該是孫策能夠在江東與劉繇、王朗繼續相持不下甚至是繼續陷入鏖戰,等自己搞定了徐州劉備,再回過頭來親自處理江東的問題。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而且,從這段《江表傳》中“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的記載來看,袁術也的確並不認為孫策會是劉繇和王朗的對手。所以也就答應了孫策東渡的請求。

那麼,孫策東渡以後,江東的局勢是否如袁術所料想的那樣去發展了呢?

"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五)玉璽遺案

文:小A斯蒂芬

次日,策入見袁術,哭拜曰:‘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術聞有玉璽,取而視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後,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剋日領兵便行。’策拜謝,遂引軍馬,帶領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擇日起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這是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的一段,說的是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故事。

孫策東渡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般認為正是孫策東渡的正確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吳的基礎。但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和小說中的起因過程卻大相徑庭,主要其實是集中在孫策有沒有以傳國玉璽為質這件事情上。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於麋東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這是在史書中孫策東渡起因的一段記載,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並沒有將玉璽獻給袁術為質的行為,而只是簡單的對袁術說想要去協助吳景平定江東,袁術就答應了。袁術不但答應了孫策讓他去平定江東,還給孫堅加了官職和軍銜,並且又給了孫堅一千多人馬以及軍資財物。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以我們現在人的想法,袁術這樣輕易的就派遣已經擁有兵權的孫策去江東,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其實是增加了孫策崛起的風險。而且在之前袁術一直是有防備孫策崛起的這種心態的,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給孫策任何實質性的官職。可是這一次袁術為什麼如此的草率呢?難道是發生了什麼讓袁術改變對孫策看法的事件嗎?

按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袁術是因為得到了孫策“權為質當”的傳國玉璽才改變對孫策的態度的。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是這樣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孫策的手裡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到底又是什麼?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謂傳國玉璽,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出自班固的《漢書》中。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這裡的“元后”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后,親歷兩朝(西漢和新)五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新帝王莽),一路從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共領後宮在位六十一年,活了八十四歲。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曾經讓王舜去向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漢傳國璽,結果遭到王政君的一頓大罵。不過時事已然如此,再加上王政君年事已高,不願意憑生事端,於是就取出傳國璽摔在地上,算是交給了王舜。在後世傳說中傳國玉璽在王政君的這一摔中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王莽以金鑲上了這一角。王舜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當然是要呈獻給王莽,史書記載“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據《史記正義》引用崔浩的一段話說“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秦始皇下令讓李斯用和氏璧磨製而成的一方玉璽,後來漢高祖劉邦入咸陽城的時候,這方玉璽自然為劉邦所得,後來便成為了漢朝皇帝的世代相傳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那麼,傳國玉璽是如何與孫策發生關係的呢?

原來,據《韋曜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在孫堅討伐董卓並將其逼退入關中之後,孫堅率領軍隊進駐到洛陽,然後他將被董卓盜掘的陵寢,毀壞的宗廟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繕,並且以太牢之禮進行了祭祀。當時孫堅的部隊駐紮在洛陽城南的甄官井旁邊,在早上的時候井中突然冒出了五顏六色的光氣,大家都非常的驚異害怕,誰也不敢去打水。於是孫堅就下令軍士下入井中去一探究竟,結果就打撈上來了傳國玉璽。原來,在當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黃門張讓等人劫持漢少帝劉辨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掌管玉璽的官員就把玉璽投進了井中。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按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邏輯,從這時候起孫堅就藏匿了傳國玉璽,也就代表著他有了君臨天下的野心。後來孫堅去世,玉璽自然就落入到孫策的手裡。再後來孫策為了能夠從袁術手裡借兵去平定江東,就將傳國玉璽質押給了袁術。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的確是可以成立,也解決了袁術草率的借兵給孫策去平定江東的原因。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討伐董卓時期的孫堅始終是屬於袁術的藩屬部隊,雖然他的狀態是有一些僱傭兵的性質,可是作為僱主袁術來說一定還是可以掌握孫堅的一切動向的。更何況孫堅得到傳國玉璽這件事是屬於公開的事實,無論如何都是隱瞞不了的。孫堅從洛陽撤兵返回南陽見到袁術的時候,這件事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假如當時孫堅藏匿了傳國玉璽,那也就等於是直接要與袁術翻臉反目成仇了,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陽城爭奪戰以及孫堅攻打荊州之戰了。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所以可以肯定,如果孫堅在洛陽真的得到了傳國玉璽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在見到袁術的第一時間獻給袁術。而且在一本叫做《山陽公載記》的書中也給出了確切的記載。

據記載

《山陽公載記》是晉朝著作郎樂資編撰的一部記錄漢靈帝、漢獻帝兩朝逸聞趣事的書籍。雖然這本書並不能被準確的定性為史書,不過其中關於袁術奪得傳國玉璽的記載卻被後世所接受,尤其是在范曄的《後漢書》中,完全接受了《山陽公載記》中的這種觀點。我們先來看一下《山陽公載記》和《後漢書》中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

《山陽公載記》:“袁術將僣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後漢書袁術傳》:“又聞孫堅得傳國璽,遂拘堅妻奪之”。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後漢書袁術傳》和《山陽公載記》中的這段記載基本相同。大概就是說,袁術聽說了孫堅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後,就派人將孫堅的夫人吳氏抓了起來,以此來要挾孫堅,好讓他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按著《三國志》中孫堅傳和周瑜傳中的說法,孫堅興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孫策和母親以及家人為了躲避戰亂,已經搬家到了舒縣。袁術應該並沒有機會抓住孫堅的妻子、孫策的母親吳氏。所以個人猜想,袁術的這種“遂拘堅妻”的行為,應該是屬於一種還在計劃中的行為並沒有具體實施,或者是恐嚇般的行為,並不是真的就將孫堅的妻子抓了起來。袁術只不過是有這種想法,並進行了輿論上的宣揚,以此來威懾孫堅,促使其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不過,不管袁術抓沒抓孫堅的妻子吳氏,孫堅應該都會講傳國玉璽交給袁術,最終孫堅也的確是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對於當時的孫堅來說,傳國玉璽不具有任何的意義,留在身邊只能是禍患無窮。

所以,既然孫堅早在去世以前就已經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袁術,那麼當孫策向袁術借兵東渡的時候,也就不可能存在以傳國玉璽為質當的這種做法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玉璽。

可是,既然孫策手上沒有傳國玉璽,也就不可能出現以傳國玉璽為質的事情,那麼孫策又是如何說服袁術借給自己兵馬的呢?自詡精明的袁術這一次為什麼偏偏就做出了縱虎歸山的事情來呢?他當時的腦回路究竟是怎樣的呢?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關於這個問題,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均沒有任何的記載。不過,在裴松之註釋《三國志孫策傳》的時候,所引用的《江表傳》中的記載或許可以算是具有可能性的標準答案。

據《江表傳》記載“策說術雲:‘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

這段記載的中心很明顯就是孫策說服袁術的話和袁術當時允許孫策渡江的真實想法。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也就是說,孫策是從兩個方面展開說服袁術的語言策略的。一個就是擺出自己舅舅吳景被劉繇迫逐的事實,另一個就是能夠為袁術招募來三萬兵馬的誘餌。當時的袁術四處用兵,的確是非常的需要兵源。不過只憑這些還不足以讓袁術動心。

真正讓袁術動心的應該是可以藉此擺脫自己所處的兩難境地。

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在曲阿和丹陽郡的軍事存在,等於是在自己與江東之間建立了一道屏障,基本算是切斷了自己與江東的聯繫。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顯然是威脅到了自己的後方。可是當時袁術正在徐州的東南部與劉備相持,很難抽出過多的兵力去支援惠衢和吳景、孫賁。所以當時孫策的這種提議其實是正中了袁術的下懷,他正在苦於沒有人手去支援江東戰場。不過,當然,袁術並不是希望孫策能夠順利的平定江東,因為這樣會增加孫策脫離自己的風險。他所希望的,應該是孫策能夠在江東與劉繇、王朗繼續相持不下甚至是繼續陷入鏖戰,等自己搞定了徐州劉備,再回過頭來親自處理江東的問題。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而且,從這段《江表傳》中“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的記載來看,袁術也的確並不認為孫策會是劉繇和王朗的對手。所以也就答應了孫策東渡的請求。

那麼,孫策東渡以後,江東的局勢是否如袁術所料想的那樣去發展了呢?

袁術資助孫策東渡去平定江東的真實原因,其人生最大敗筆不是之一

請看紀傳體三國評傳下一篇《東渡真相》為您繼續解讀。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19年9月4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