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爭霸時代最關鍵的戰爭,打了整整10年,5萬蘇聯官兵非死即傷

1979年12月到1988年5月,蘇聯為了控制歐亞戰略樞紐地區,對阿富汗發動了侵略戰爭。蘇聯軍隊兵分兩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對阿富汗實行了武裝入侵。7天之內,攻佔了阿富汗所有的重要城市,完成了對阿富汗的軍事戰略,並且建立了卡爾邁勒政權。接著,蘇軍又在阿富汗境內開展了持續的反游擊戰,直到1989年,才被迫結束戰爭。整個戰爭持續10年之久,給蘇聯和阿富汗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據統計,蘇軍為此戰耗費40億盧布,先後有150萬年輕的俄國士兵進入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人。阿富汗130多萬人在戰爭中逝去,500多萬人淪為了難民。蘇聯發動的這場戰爭,沒有消滅阿富汗的游擊隊,蘇聯當局控制阿富汗政局的企圖也隨著蘇軍的撤出和阿富汗政局的進一步動盪而宣告了失敗。這場戰爭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爭霸的一場關鍵戰爭。

美蘇爭霸時代最關鍵的戰爭,打了整整10年,5萬蘇聯官兵非死即傷

1979年12月24日晚上到27日,蘇聯假借運送援阿軍事裝備以及遂行警衛人員的名義,開始向阿富汗大規模空運部隊。幾天之內,蘇軍出動了安-12、安-22等中、重型運輸機約350架次,從奇姆肯特、巴爾喀什、莫斯科等縱深地區,把3個空降師的部分兵力運抵阿富汗境內。第105空降師在喀布爾國際機場著陸,隨即佔領了機場及周圍要點地區,第103、104空降師各一部則在巴格蘭姆基地著陸,協同遠在該地的蘇軍地面部隊控制了捷爾梅茲到喀布爾戰略公路上的咽喉薩蘭山口。

美蘇爭霸時代最關鍵的戰爭,打了整整10年,5萬蘇聯官兵非死即傷

12月27日晚上19時30分,第105空降師的部隊在蘇聯克格勃人員的配合下,首先多佔了喀布爾電報大樓,切斷該市和外界的聯繫,同時迅速包圍和奪佔了阿明官邸、總統府、廣播電臺和阿政府各部等要害部門。除了在電報大樓和阿明住處發生短暫戰鬥外,整個行動進行的比較順利。蘇軍經過和阿總統衛隊和首都部分駐軍激戰約4個小時,擊斃了阿明總統,逮捕了重要官員,接觸了喀布爾阿軍武裝,於當晚23時佔領了阿首都。次日凌晨,設在蘇聯重壓某地的祕密電臺,使用喀布爾電臺的頻率,播發了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頭目巴布格克、卡爾邁勒宣告成立新的政權的聲明。

28日晨,蘇聯地面部隊開始越過阿富汗邊境,沿著東西2條戰略公路向阿富汗境內縱深開進。東部突擊群,第201摩步師由希爾港進入阿富汗境內,經昆都士沿公路到達了巴格蘭,接觸了阿步兵第20師的武裝,爾後一部向東進佔法扎巴德,主力經多希、薩蘭山口,進入喀布爾;第360摩步師由捷爾梅茲出發,進佔馬查裡沙里夫,接觸阿步兵第18師武裝,沿公路經多希、薩蘭山口進入喀布爾,與第201摩步師和先期到達的空降師匯合。西部突擊群,第357、66摩步師越過蘇阿邊境後,分別從北和西兩個方向對赫拉特進攻。

美蘇爭霸時代最關鍵的戰爭,打了整整10年,5萬蘇聯官兵非死即傷

30日,東部的201摩步師一部沿公路南下,在加茲尼解除阿軍1個師武裝後,繼續向坎大哈進發,第201摩步師一部佔領賈拉拉巴德,控制了開伯爾山口,第360摩步師一部佔領了加德茲。第16摩步師在360摩步師後跟進,達到了馬查裡沙里夫、昆都士、巴格蘭地域,即按計劃留駐原地,控制要點,保障蘇軍後方交通運輸;該師坦克團進佔薩蘭山口,控制隧道。西突擊群第357、66摩步師佔領赫拉特後,以一部兵力向西封鎖阿伊邊境,主力繼續沿公路南下,第66摩步師進佔興丹、法拉,第357摩步師向坎大哈進發,第54摩步師在第357摩步師後跟進,由庫什卡進入到赫拉特以北地域後,即駐守在該地。

在地面部隊推進中,空降部隊由喀布爾、巴格蘭姆機場起飛,以機降方式先期佔領了赫拉特、興丹、坎大哈的機場,策應地面部隊推進。蘇軍還動用了4個前線航空兵團,出動米格-21、米格-23、蘇-17等殲擊機、殲擊轟炸機數百架和米-24戰鬥直升機100餘架,進行了空中支援。

阿富汗政府軍在沒有進行有組織抵抗的情況下,即被蘇軍擊潰,所以沒有影響到蘇軍進攻速度,蘇軍地面部隊進展極快。在佔領了阿富汗全境後,蘇軍指揮部由貼爾梅茲地區轉移到了喀布爾,前線航空兵指揮所轉移到巴格蘭姆。蘇軍在7天內,在山地地形中,推進了900公里,體現了現代條件下蘇軍高速度、大縱深進攻戰役的特點。

美蘇爭霸時代最關鍵的戰爭,打了整整10年,5萬蘇聯官兵非死即傷

我們都知道,蘇軍在二戰時期開創了大縱深戰役學理論,該理論強調將戰術上的突破,運用機械化手段,發展為戰役上的縱深突破,強調全縱深交戰,在突破正面後,馬上投入發展勝利軍團,在敵人的縱深地區快速推進包抄,實現戰役上對敵人縱深和兩翼的破壞,導致其正面土崩瓦解。當然,阿富汗戰爭雖然還有大縱深戰役學的影子,但是也體現出冷戰時期蘇聯新型軍事力量的威力---垂直打擊的空降部隊。蘇聯成功的將空降部隊和地面的大縱深戰役結合起來,是在阿富汗戰爭最初的幾天裡,創造神奇戰果的原因。

但是隨著蘇軍的進入,阿富汗各武裝抵抗力量日益壯大,艱難的山地游擊戰才剛剛開始,這一戰一打就是10年。阿富汗各抵抗武裝,在政府軍未進行有效抵抗下,不斷壯大,由最初的4萬多人發展到了10萬多人,擁有2000多個組織,控制了全國80%的農村和山區,蘇軍進入之後,始終未能實現對山區的有效控制,深深陷入了阿富汗戰爭的泥潭之中,直至最終草草收場撤軍。

我們回顧一下,在正面戰場上以傲視全球的速度推進的蘇軍,在山區是什麼樣的表現。在蘇軍完成了對阿富汗軍事佔領後,經過了短暫的調整,除了留下少數兵力守衛重點城市和交通要道外,主力部隊於1980年1月開始對阿富汗的抵抗力量發起了全面的清剿,即“春季攻勢”。在此期間,蘇軍集中優勢兵力,多路初級,先後攻佔了坎大哈、法扎巴德、巴米安、加德茲、赫拉特等城市的周圍地區高地以及庫納爾谷地和潘傑希兒谷地。

但是蘇軍的清剿完全沒有實現預期目的。阿抵抗力量在戰爭中掌握了化整為零、打了就跑的游擊戰法,避免和蘇軍正面作戰,使得蘇軍的大部隊圍剿成了拳頭打跳蚤,不僅未能大量消滅抵抗力量,反而經常遭遇其全時段的襲擊。因此,到了5月下旬,蘇軍就停止了全面清剿,轉而固守主要城鎮和交通要道,準備下一步行動。

蘇軍全面清剿失敗後,隨即調整部署,改變戰術,從1980年下半年起,開始了確保控制阿北部地區為重點的搜索與殲滅式的清剿。在此階段,蘇軍為了保證和蘇聯境內相連的2條戰略公路的暢通,特別注意清剿在阿北部數省,尤其是東北數省的阿游擊隊。阿北部地區的游擊隊在蘇軍的不斷打擊下,損失較大。在確保北部的控制同時,蘇軍在阿南部,特別是東南各省逐步展開了爭奪。

美蘇爭霸時代最關鍵的戰爭,打了整整10年,5萬蘇聯官兵非死即傷

此後,就這樣經過連續2年的戰爭,蘇聯基本控制住了阿北部各省,但是在南部和中部的山區中,阿富汗抗蘇游擊隊更加發展壯大,並且藉助外部援助,形成了一些相對穩定的游擊隊基地,甚至具備了發動戰役級行動的能力。蘇軍反游擊戰的重點也隨之轉向了對游擊隊基地的重點戰役進攻。這一階段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包括了若干次接近戰役規模的軍事行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對潘傑希兒谷地的第5到第8次圍剿,1982年到1983年對坎大哈地區和庫納爾谷地的數次圍剿,1985年對霍斯特區的圍剿,1986年4月對扎瓦爾地區的圍剿等。在這些軍事行動中,蘇軍和阿富汗新政府軍出動了大批兵力、坦克和戰車,並且廣泛使用了空中支援,進行了飽和轟炸。但是,這種重點圍剿只能趕跑高度分散的游擊隊,圍剿結束後,游擊隊多數又回到原地,繼續作戰。

重點圍剿也並未湊效,阿富汗游擊隊的活動已經頻繁到全民皆兵的地步,由4萬人發展到了10萬人,為了體面的擺脫阿富汗困境,結束戰爭,1988年4月16日,在日內瓦萬國宮,蘇聯和巴基斯坦、阿富汗、美國簽署了撤軍協議,從5月15日起,到1989年2月15日,侵阿蘇軍11.5萬人全部撤出阿富汗境內,至此,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結束了。

在山地作戰中,技術兵器的使用是受到限制的,這也是山地戰容易發生以弱勝強戰例的原因,畢竟不是所有的技術兵器都能得到運用,軍事強國也得服從山地地形的限制。以侵阿蘇軍為例,在入侵阿富汗的行動中,蘇聯生產的高科技武器和技術裝備在這個多山地的國家中,顯示出了很高的作戰性能和適應性。尤其是射擊武器、BMP-2型步兵戰車、BTR-80型裝甲運兵車、“颶風”和“冰雹”型火箭發射裝置、火焰噴射器、武裝直升機和不同類型的彈藥。

但是,部分現代化重型武器在山地戰中暴露出嚴重缺陷。在當地條件下,火炮炮身的仰角和傾角不夠,最主要的弱點是離不開公路。坦克和BMP-1型步兵戰車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戰空間,總是處於公路幹線上對兩側射擊,無法對山頂設計,陷入了戰爭泥沼,作戰中時常處於無力可用的狀態。蘇聯製造的某些型號的地雷和探雷器也顯得效力不太夠用,作用不大。

所以不得不採取針對性措施增強機械化步兵和空降兵部隊武器的火力,為他們裝備17型反步兵自動擲彈筒、“丸花蜂”火焰噴射器、可裝卸15型反步兵擲彈筒和6型手提反坦克擲彈筒的74型新式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並且在戰鬥中廣泛使用“颶風”和“冰雹”火箭炮。

美蘇爭霸時代最關鍵的戰爭,打了整整10年,5萬蘇聯官兵非死即傷

蘇軍還發現了裝甲車和汽車機械化動力傳送和行駛系統一些部件的安全可靠性不高,動力裝置的防塵性不夠,在高溫條件下,反坦克武器裝置填料箱密封性能失靈,炮兵偵察的無線電定位手段和紅外線測距儀的可靠性也不夠。BMP-1型步兵戰車和BMD-1型空降兵戰車如果遇到了反坦克地雷,通常是車毀人亡。BTR-60和BTR-70型裝甲運兵車的低功率發動機無法保障他們在山區正常運行。

蘇聯軍隊不得不在戰爭中去改善或者彌補其兵器的許多缺陷。先是對高射炮進行了改裝,使其能對山頂進行射擊,在步兵作戰車上安裝17型反步兵自動擲彈筒以替代反坦克導彈,在自動步槍上安裝了光學瞄準器,這樣可以消滅裸眼視力外的敵人。1980年5月,一批蘇聯武器設計師來到了喀布爾,聽取了對武器改進的全部要求,其中涉及直升機發動機功率不夠、探雷器失靈等問題,這樣的實踐起到了作用。後來,他們經常飛到喀布爾,對改進件進行檢驗,並試驗新的武器。

美蘇爭霸時代最關鍵的戰爭,打了整整10年,5萬蘇聯官兵非死即傷

士兵們則不斷的尋找途經更有效地使用技術裝備和武器。1981年7月,第40集團軍司令員特卡契中將在一次發言中有這樣的分析:“在山區作戰時,某些類型的武器和技術裝備暴露出許多缺陷,例如,安裝在步兵戰車和空降兵戰車上的D-44型88毫米火炮因為仰角不夠而無法使用;120毫米迫擊炮由於難於在山區安裝而極大程度降低了其威力;D30型122毫米榴彈炮也難以使用,因為它需要面積較大的發射陣地;17型反步兵自動擲彈筒的制動鋤裝置不能保證在硬質的土上牢靠的固定。在冬季開始裝備部隊的BMP-2型步兵戰車和82毫米迫擊炮則性能良好,廣受好評。”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型號的飛機和直升機在山區顯得靈活性和裝載力不夠,瞄準系統性能不高。現代化高速戰鬥機的使用在山區受到限制,後來改用蘇-25強擊機,則使許多人感到非常合適,親切的稱其為“白嘴鴉”。

在對付反對派武裝力量的戰鬥中,武裝直升機越來越具有威脅作用。起初,他們獨霸天空,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米-8直升機駕駛艙必須安裝裝甲層來抵禦炮火襲擊。隨著叛亂武裝力量裝備了“毒刺”式便攜式對空導彈系統,米-8直升機的損失也不斷加大。這迫使蘇軍開始尋求新的方法來使用武裝直升機,要求建立新的系統來防範“毒刺”導彈。蘇軍後來只在超低空和夜間作戰中使用武裝直升機,雖然降低了飛機的效力,但是同時延長了壽命,增強了安全性。

此後,作戰研討會和裝備改進會反覆召開,討論作戰經驗,並加以概括和總結,在阿富汗蘇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作戰行動體系。新的作戰手段和方法傳達到部隊的每一級編制中,引發了各式各樣的手冊、條例和教科書,創建了一整套備戰體系,使得戰時能得到真正的鍛鍊,培養了他們的勇氣、體力上的耐力和作戰積極性,以及在荒原和山地作戰的能力,從而避免了重複性錯誤,減少了人員損失。

在這次戰爭中,蘇軍初期推進神速,後期深陷山地戰泥潭,戰爭的形勢轉變天壤之別,充分的體現出了山地戰役的特殊性,可謂是對後來者借鑑良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