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個崗位很安全,只要不犯下刑事罪行,哪怕跟皇帝作對也沒事'

"

公元959年,雄才大略的後周皇帝柴榮帶著滿腹遺憾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這位被譽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除了未能完成統一華夏的夙願外,還要擔心自己的身後事—39歲的他只有一個六歲的小兒子,他面臨著許多皇帝不願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狀況,他只能委任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顧命輔佐幼帝。

按道理說,這三位最可能成為丟了性命的倒黴蛋,因為歷史跟他們開了一個大玩笑:新帝登基不久,“陳橋兵變”就發生了,趙匡胤在出征途中被眾將擁立為帝,大部隊奔回首都,逼小皇帝禪讓。後周的孤臣孽子,安有命焉?所幸趙宋取代後周,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前朝舊臣與皇室都得到了新朝的優待與禮遇,範質等三人繼續被任命為宰相。

"

公元959年,雄才大略的後周皇帝柴榮帶著滿腹遺憾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這位被譽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除了未能完成統一華夏的夙願外,還要擔心自己的身後事—39歲的他只有一個六歲的小兒子,他面臨著許多皇帝不願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狀況,他只能委任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顧命輔佐幼帝。

按道理說,這三位最可能成為丟了性命的倒黴蛋,因為歷史跟他們開了一個大玩笑:新帝登基不久,“陳橋兵變”就發生了,趙匡胤在出征途中被眾將擁立為帝,大部隊奔回首都,逼小皇帝禪讓。後周的孤臣孽子,安有命焉?所幸趙宋取代後周,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前朝舊臣與皇室都得到了新朝的優待與禮遇,範質等三人繼續被任命為宰相。

宋朝有個崗位很安全,只要不犯下刑事罪行,哪怕跟皇帝作對也沒事

​宋乾德二年(964年)九月,範質病逝,太祖聞訊,罷朝三日,以示哀悼。其他兩位也都以宰相高位退休,得以善終。在這裡,宋王朝從一開始,就展現出了跟前面五個短命王朝不一樣的氣質—以寬仁之精神立國。

兩宋三百餘年,也曾出現過幾個未成年便繼位的小皇帝,如宋仁宗繼位時只有12歲;宋哲宗繼位時只有九歲;宋恭帝繼位時只有四歲。但宋仁宗與宋哲宗親政後,都沒有對輔弼他的老臣大開殺戒。由此來看:若要當顧命大臣,還是待在宋朝最安全。那麼,宋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首先是一項憲章性的約束。趙匡胤取得帝位後,在太廟寢殿的夾室中立了一塊石碑,平日用黃幔遮著,夾室的門緊鎖。此後,凡有新君繼位,到太廟拜謁完畢,都要入夾室恭讀誓碑上的誓詞。靖康年間,金人攻陷汴京,太廟大門洞開,人們才看到石碑上的三行誓詞,其中有:“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一誓約基本上得到趙氏子孫的遵守。

宋神宗曾因用兵失利,欲斬殺一名轉運使,卻受到大臣的堅決抵制。宋神宗最後只好發了一句牢騷:“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宋哲宗朝,保守派陣營的元祐黨人被逐,新黨重新得勢,宰相欲嚴辦元祐黨人,但宋哲宗反對,章惇也只能罷手。

趙匡胤立下的誓約以及由此形成的慣例,顯然束縛了君主誅殺士大夫的權力。一個生活在宋代的大臣,只要不是犯下罪大惡極的刑事罪行,一般是用不著擔心有一天會被皇帝殺頭的,即使他處處跟皇帝作對。

"

公元959年,雄才大略的後周皇帝柴榮帶著滿腹遺憾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這位被譽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除了未能完成統一華夏的夙願外,還要擔心自己的身後事—39歲的他只有一個六歲的小兒子,他面臨著許多皇帝不願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狀況,他只能委任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顧命輔佐幼帝。

按道理說,這三位最可能成為丟了性命的倒黴蛋,因為歷史跟他們開了一個大玩笑:新帝登基不久,“陳橋兵變”就發生了,趙匡胤在出征途中被眾將擁立為帝,大部隊奔回首都,逼小皇帝禪讓。後周的孤臣孽子,安有命焉?所幸趙宋取代後周,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前朝舊臣與皇室都得到了新朝的優待與禮遇,範質等三人繼續被任命為宰相。

宋朝有個崗位很安全,只要不犯下刑事罪行,哪怕跟皇帝作對也沒事

​宋乾德二年(964年)九月,範質病逝,太祖聞訊,罷朝三日,以示哀悼。其他兩位也都以宰相高位退休,得以善終。在這裡,宋王朝從一開始,就展現出了跟前面五個短命王朝不一樣的氣質—以寬仁之精神立國。

兩宋三百餘年,也曾出現過幾個未成年便繼位的小皇帝,如宋仁宗繼位時只有12歲;宋哲宗繼位時只有九歲;宋恭帝繼位時只有四歲。但宋仁宗與宋哲宗親政後,都沒有對輔弼他的老臣大開殺戒。由此來看:若要當顧命大臣,還是待在宋朝最安全。那麼,宋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首先是一項憲章性的約束。趙匡胤取得帝位後,在太廟寢殿的夾室中立了一塊石碑,平日用黃幔遮著,夾室的門緊鎖。此後,凡有新君繼位,到太廟拜謁完畢,都要入夾室恭讀誓碑上的誓詞。靖康年間,金人攻陷汴京,太廟大門洞開,人們才看到石碑上的三行誓詞,其中有:“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一誓約基本上得到趙氏子孫的遵守。

宋神宗曾因用兵失利,欲斬殺一名轉運使,卻受到大臣的堅決抵制。宋神宗最後只好發了一句牢騷:“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宋哲宗朝,保守派陣營的元祐黨人被逐,新黨重新得勢,宰相欲嚴辦元祐黨人,但宋哲宗反對,章惇也只能罷手。

趙匡胤立下的誓約以及由此形成的慣例,顯然束縛了君主誅殺士大夫的權力。一個生活在宋代的大臣,只要不是犯下罪大惡極的刑事罪行,一般是用不著擔心有一天會被皇帝殺頭的,即使他處處跟皇帝作對。

宋朝有個崗位很安全,只要不犯下刑事罪行,哪怕跟皇帝作對也沒事

​其次,權力結構的穩定,使宋代沒有真正名分上的顧命大臣。

宋朝未設“顧命”制度,老皇帝在臨終前,並沒有特別指定若干重臣為託孤大臣。儘管如此,那些先帝時代的朝中大臣,在政權交接過程及新朝開局中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留下遺命:12歲的趙禎繼皇帝位,“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根據遺命,輔臣商議如何起草遺詔,宰相丁謂欲討好劉後,提出將“權”字刪掉。參知政事王曾堅決不肯讓步,說:“女主臨朝,已是非正常情況,稱‘權’已屬無奈,你還想將‘權’字刪去,是什麼意思?”丁謂不敢再堅持己見。

宋神宗病重之時,宰相蔡確曾有意擁立神宗之弟雍王或曹王為皇儲,為此他試探過另一位宰相王珪的意見,但王珪說:“皇上有子。”他認為皇位應該由神宗的兒子繼承。

王曾、王珪等名相雖然沒有被叫到皇帝床前託付幼君,但他們卻在立嗣、太后臨朝等重大事件中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可以說,這些宰相雖無顧命大臣名分,卻盡到顧命之責,輔佐幼主,穩定朝綱。

宋朝出現過太后(或太皇太后)垂簾,但從未產生過“女主禍政”的亂象,這又是為什麼?

"

公元959年,雄才大略的後周皇帝柴榮帶著滿腹遺憾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這位被譽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除了未能完成統一華夏的夙願外,還要擔心自己的身後事—39歲的他只有一個六歲的小兒子,他面臨著許多皇帝不願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狀況,他只能委任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顧命輔佐幼帝。

按道理說,這三位最可能成為丟了性命的倒黴蛋,因為歷史跟他們開了一個大玩笑:新帝登基不久,“陳橋兵變”就發生了,趙匡胤在出征途中被眾將擁立為帝,大部隊奔回首都,逼小皇帝禪讓。後周的孤臣孽子,安有命焉?所幸趙宋取代後周,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前朝舊臣與皇室都得到了新朝的優待與禮遇,範質等三人繼續被任命為宰相。

宋朝有個崗位很安全,只要不犯下刑事罪行,哪怕跟皇帝作對也沒事

​宋乾德二年(964年)九月,範質病逝,太祖聞訊,罷朝三日,以示哀悼。其他兩位也都以宰相高位退休,得以善終。在這裡,宋王朝從一開始,就展現出了跟前面五個短命王朝不一樣的氣質—以寬仁之精神立國。

兩宋三百餘年,也曾出現過幾個未成年便繼位的小皇帝,如宋仁宗繼位時只有12歲;宋哲宗繼位時只有九歲;宋恭帝繼位時只有四歲。但宋仁宗與宋哲宗親政後,都沒有對輔弼他的老臣大開殺戒。由此來看:若要當顧命大臣,還是待在宋朝最安全。那麼,宋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首先是一項憲章性的約束。趙匡胤取得帝位後,在太廟寢殿的夾室中立了一塊石碑,平日用黃幔遮著,夾室的門緊鎖。此後,凡有新君繼位,到太廟拜謁完畢,都要入夾室恭讀誓碑上的誓詞。靖康年間,金人攻陷汴京,太廟大門洞開,人們才看到石碑上的三行誓詞,其中有:“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一誓約基本上得到趙氏子孫的遵守。

宋神宗曾因用兵失利,欲斬殺一名轉運使,卻受到大臣的堅決抵制。宋神宗最後只好發了一句牢騷:“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宋哲宗朝,保守派陣營的元祐黨人被逐,新黨重新得勢,宰相欲嚴辦元祐黨人,但宋哲宗反對,章惇也只能罷手。

趙匡胤立下的誓約以及由此形成的慣例,顯然束縛了君主誅殺士大夫的權力。一個生活在宋代的大臣,只要不是犯下罪大惡極的刑事罪行,一般是用不著擔心有一天會被皇帝殺頭的,即使他處處跟皇帝作對。

宋朝有個崗位很安全,只要不犯下刑事罪行,哪怕跟皇帝作對也沒事

​其次,權力結構的穩定,使宋代沒有真正名分上的顧命大臣。

宋朝未設“顧命”制度,老皇帝在臨終前,並沒有特別指定若干重臣為託孤大臣。儘管如此,那些先帝時代的朝中大臣,在政權交接過程及新朝開局中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留下遺命:12歲的趙禎繼皇帝位,“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根據遺命,輔臣商議如何起草遺詔,宰相丁謂欲討好劉後,提出將“權”字刪掉。參知政事王曾堅決不肯讓步,說:“女主臨朝,已是非正常情況,稱‘權’已屬無奈,你還想將‘權’字刪去,是什麼意思?”丁謂不敢再堅持己見。

宋神宗病重之時,宰相蔡確曾有意擁立神宗之弟雍王或曹王為皇儲,為此他試探過另一位宰相王珪的意見,但王珪說:“皇上有子。”他認為皇位應該由神宗的兒子繼承。

王曾、王珪等名相雖然沒有被叫到皇帝床前託付幼君,但他們卻在立嗣、太后臨朝等重大事件中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可以說,這些宰相雖無顧命大臣名分,卻盡到顧命之責,輔佐幼主,穩定朝綱。

宋朝出現過太后(或太皇太后)垂簾,但從未產生過“女主禍政”的亂象,這又是為什麼?

宋朝有個崗位很安全,只要不犯下刑事罪行,哪怕跟皇帝作對也沒事

​宋朝君主不親裁政務,雖然一切詔書都以皇帝的名義發出,但基本上都是執政官熟議後草擬出來的意見,皇帝照例同意即可;治理天下的執政權委託給宰相領導的政府;監察、制衡政府的權力則委託給獨立於政府系統的臺諫。君主只要協調好政府與臺諫的關係,使二者達成均衡之勢,便可以做到垂拱而治。在這樣的權力結構中,出現一個未成年的小皇帝,並不會對整個帝國的權力運轉構成巨大的障礙。因此,也沒有必要為小皇帝專門成立一個顧命大臣團隊。

也正是因為皇權象徵化,臨朝聽政的太后不太容易出現權力膨脹。君(由太后代理)臣各有權責,不容相侵,一旦出現女主專權的苗頭,立即就會受到文官集團的抗議和抵制。

顧命大臣之設,通常是因應皇權專制之需的產物;而顧命大臣之被誅,則是其隱權力通過自我繁殖,高度膨脹,進而威脅到皇權專制的緣故。宋朝政體並非皇權專制,君權、相權、臺諫權各有分際,權力的運行自有程序與制度可遵循,自然也就用不著在一個理性化的權力結構中,突兀地設置顧命大臣團隊。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吳 鉤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