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怎麼進行廉政教育的:《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宋朝 呂氏春秋 許由 范仲淹 悅讀圈 2017-03-28

推薦:《本草》植物誌之紫花地丁:你是等待了千年的狐

文/丐丏

先秦怎麼進行廉政教育的:《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作者簡介】張新春,遼寧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大專學歷,市作協會員,編輯職稱,喜愛文史,些有文章見媒獲獎出版,現為國企管理人員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先秦怎麼進行廉政教育的:《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原題《反腐倡廉:<呂氏春秋>中有六句話振聾發聵》

看到貪或貪腐者,你首先會想到什麼?估計是:貪那麼多幹嘛?!然後可能會由近及遠、由淺及深地想到:怎麼貪的?貪了多少?貪自何方?貪後怎樣?為什麼要貪?等等。

看到廉或廉潔者,你同樣也會有些疑問:那樣廉潔是真的嗎?怎麼會有權不用?清廉有那麼重要嗎?等等。

《呂氏春秋》中有6句誡貪勵廉的話振聾發聵地根本地回答了上述至少是後一類疑問。

先秦怎麼進行廉政教育的:《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第一句:“廉,故不以貴富而忘其辱。”

這是《仲冬紀·忠廉》中給廉下的定義。所謂廉,就是不要為了富貴而不顧恥辱——鮮恥必寡廉。顧恥辱與致富貴永遠是矛盾的。取辱而致富貴,廉潔者不為,“迫(屈辱)生不若死”(《仲春紀·貴生》),“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根本不考慮富貴或根本不求富貴——無論辱否,那是聖賢。富貴或貴富就那樣了,而恥辱有多種,比如“知公卿之心而公卿不知我之心,三辱也”(孫齊《至正直記·鮮于伯機》)。

這句話或還有一層含義:富貴逼人,但不要忘了曾經的恥辱——這也是一種廉。“世之貴富者,其於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放縱)焉;遁焉,性惡得不傷?”(《孟春紀·本生》)這是傷己。“且夫嗜慾無窮,則必有貪鄙悖亂之心、淫佚奸詐之事矣;故強者劫弱,眾者暴寡,勇者凌怯,壯者慠(音義同傲)幼,從此生矣。”(《仲夏紀·侈樂》)這是害人。傷己害人,不過三代,富貴者終必取辱破家——“賢聖之後,反而孽(害)民,是以賊(害)其身”(《孝行覽·遇合》),“賢二代”、“聖二代”尚且如此,“貴二代”、“富二代”就不用指望了。

先秦怎麼進行廉政教育的:《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第二句:“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

宋國一農夫耕地時揀到一塊玉,準備獻給執政大臣子罕,子罕力卻,農夫懇請子罕賞臉收下,子罕說:“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見《孟冬紀·異寶》。好一個“以不受為寶”!非精神之大富有者、信念之大篤定者何能出此言!多麼強大的自制力和自潔力啊!這子罕,做得好,說得更好。“以不受為寶”,斬釘截鐵,一寶抵萬寶。總有比財物更重要更值得珍惜的東西。

子罕此事大概引自《左傳·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這裡用的是更具體也更能反映人之本質的“不貪”。

推薦:三國謀士陳宮:跟錯了領導,丟了性命

北宋時,有朝士欲獻家藏古鑑於宰相呂蒙正,以求見知,請託呂弟並介紹說此鏡可照二百里,呂相說:“吾面不過楪(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見歐陽修《歸田錄》。據劉聲木《萇楚齋四筆·宋呂□□等嘉話》引南宋吳坰《五總志》記,這人後來又獻鏡於王安石,並介紹說“呵之得水”,王安石笑謂:“縱得一擔,能直(值)幾何?”南宋書法家孫之翰曾遇呵硯得水事,與此極似,前後不知何為(後人)演繹,或都實存。有人想賣一硯於孫之翰,索價“三十千”,並謂其硯“石潤,呵之水流”,孫說:“一日呵得一擔水才直三錢,買此何用?”(沈括《夢溪筆談·孫之翰卻硯》)

范仲淹被貶為杭州知州時,其子弟想為其修建宅園以供養老,他回絕說:“年逾六十,來日有幾,乃謀第圃,何時而居乎?吾患位高難退,不患退無居也。西都士大夫園林相望,為主人者,莫得常遊。”見法式善《陶廬雜錄》。君不見,多少高牆深院久曠而為鬼狐所居,更有多少華府豪宅被查封抄沒。

呂蒙正、王安石、范仲淹也是“以不受為寶”啊!玉、古鏡、園圃,不論貴重多少、價值幾何,就是“不受”,這是基於對自己的“零容忍”。

先秦怎麼進行廉政教育的:《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第三句:“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

堯欲把天下讓於許由,許由堅辭說:“……啁噍(音周焦,即鷦鷯,桃雀)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鼴)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回去吧,君王!)惡(豈)用天下?”見《慎行論·求人》。狹隘以為,前述子罕、呂蒙正、王安石、范仲淹的“不受”可能也有此考慮——我哪裡用得著那東西,或我哪裡用得了那麼多(大)。“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孟春紀·本生》)養性維生之物用不了太多,多了就是累贅、就是掛礙——損性害生。“太王亶父曰:‘……不以所以養害所養。’……能尊生,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開春論·審為》)所養者,身家性命也;所以養者,衣食溫飽也。李贄《初潭集·才識》:“結駟連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於前,所甘不過一肉。”

堯讓許由事亦見於《莊子·逍遙遊》,其所記許由之言與此許由之言表意同而詞句略異:“……鷦鷯(音焦遼)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晏子辭齊景公“千家之縣”之贈時說:“……八升之布、一豆之食足矣。”(劉向《說苑·臣術》)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求志》中引黃庭堅語:“人生歲衣十匹縑,日飯兩杯……”莊子則有言:“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莊子·外物》)這3段話可注(助)解許由的啁噍偃鼠之喻。今亦有謂:“家財萬貫,日不過三餐;廣廈萬間,眠不過三尺。”只是,人“雖知之,猶不能自勝也”(《開春論·審為》),特別是“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孟春紀·本生》)——戰勝自己的慾望很難!

先秦怎麼進行廉政教育的:《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第四句:“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

句見《離俗覽·離俗》:“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規則),愈窮愈榮;雖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因為“不足”(缺少),所以高看、尊崇之——稀為貴;這有點兒貶低、小看了“廉潔”。要求“布衣、人臣”皆能做到以窮為榮、安窮樂貧是不可能的。“潔白清廉”而“愈窮愈榮”,就算這是當事者的一廂情願、自我感覺,那也是良好而有價值的。

——“潔白清廉”,不足是真不足,“天下愈高之”則恐未必;“潔白清廉”歷來難以大行其道,在己多自卑,在人多不屑,何榮之有!“廉則剉”(《孝行覽·必己》,意:鋒利的容易缺損)啊!

先秦怎麼進行廉政教育的:《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第五句:“節己,雖貪汙之心猶若止。”

句見《似順論·有度》。如何戒貪?倆字:節己。儉以養德,節己養德,以德戒貪,非德無以戒貪。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汪輝祖《佐治藥言·儉用》:“儉以養廉。欲葆吾真,先宜崇儉。欲潔而必先儉用。”

節儉非吝嗇,吝嗇養不出德,當然也去不了貪,相反倒可能致貪——“葛朗臺式”貪官頻現於法庭媒體;更有示儉似儉、示廉似廉而實貪的。

貪,是許多人的困惑,許多人是坐而論之則頭頭是道,起而行之則蠢蠢“欲”動。比如死亡,有力氣說之時,似不關己,遙不可及,豈不知其一直在不遠處虎視眈眈;人為財死,人皆不願死,卻又皆易在“財”面前忘乎“所以”。

先秦怎麼進行廉政教育的:《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第六句:“欲不正,以治身則夭,以治國則亡。”

句見《離俗覽·為欲》。夭,早逝也。既為欲,則正者少、邪者多。權欲當在不正之列;此欲不正,則治不正、政不正。“政者,正也。”(《論語·顏淵》)身、國之悲之危,正在於有人挾不正之慾而治之。

“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仲春紀·情慾》)這符合“啁噍偃鼠”思想。過行即邪行,邪行豈能不為害。

反腐倡廉,誡貪勵廉,僅有6句話是不夠的,600句、6萬句恐怕也不夠;但對於正起步貪路者,這6句話還是足以醍醐灌頂的。

先秦怎麼進行廉政教育的:《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呂氏春秋》有六句振聾發聵的話)

推薦:

圖說丨泰安寨:始於清朝嘉慶年間,是白蓮教起義的據點

辛棄疾的抗金人生:臨死前還大叫殺賊

歡迎訪問頭條號《悅讀圈》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