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最討厭的下屬行為,有一點,不被重用,有五點,必定開除!'

"

領導討厭一個人,不全是他做錯了什麼,而是他觸動了權力敏感點,讓他感覺到了權力受到威脅,做事錯了,尚可以接受,觸動了權力敏感點,領導心理會有一根刺。司馬休之就是全部觸動了劉裕的權力忌諱:

【出處】《資治通鑑》第116卷 晉紀38

【原文】司馬休之在江陵,頗得江、漢民心。子譙王文思在建康,性凶暴,好通輕俠;太尉裕惡之。三月,有司奏文思擅捶殺國吏,詔誅其黨而宥文思。休之上疏謝罪,請解所任,不許。裕執文思送休之,令自訓厲,意欲休之殺之;休之但表廢文思,並與裕書陳謝。裕由是不悅,以江州刺史孟懷玉兼督豫州六郡以備之。

【譯文】東晉司馬休之江陵任職,很得江漢一帶百姓的民心。他的兒子譙王司馬文思留在建康,性情凶狠殘暴,喜歡結交江湖俠士。太尉劉裕非常討厭他。三月,有關部門報告司馬文思擅自打死封國的官吏,朝廷下詔殺了他的手下差役,卻獨獨赦免了司馬文思。司馬休之呈上疏奏請求處罰,承認罪過,並要求解除他現在的職務,朝廷不許。劉裕把司馬文思抓住,送給司馬休之,讓他自己訓戒懲罰,意思是讓司馬休之自己把兒子殺了。司馬休之只上表請求廢黜司馬文思的爵位,並寫信給劉裕陳說謝罪。劉裕因此非常不高興,任命江州刺史孟懷玉兼任督豫州六郡,用來戒備司馬休之。

【解析】

1、有民心

權力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上級的賦予,第二是下面的民心。而作為領導的最為討厭的就是下屬的權力來源不是來自自己的任命,因為擁有民心的權力,可以說具備了和上級叫板對抗的能力,這是任何領導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一個有民心的司馬休之,讓劉裕十分不舒服。

權謀型政治家在用人的時候,都喜歡讓壞人做中層,這樣的人和群眾的關係很差,一個沒有民心的人,非常便於上級的控制,讓授權能夠隨時收回。中國歷史上,很多授權之所以收不回來,就是因為下屬利用手裡的權力轉化為民心。讓領導有所忌憚而無法收回權力。

2、有死士

一般人認為司馬文思,就是個喜歡打架鬥毆的官二代混混,其實不然,這樣的人,其實有極強的政治目的,他喜歡和江湖人士交往,能夠聚集一批不要命的死士。這些人任何時候調動起來,都是可怕的暴力團體。都能強有力的對權力產生威脅。這不是混混,這是公然聚集暴力資源。

暴力是政治權力的元規則。一切的權力都是建立在暴力之上。尤其是現代職場,一旦那些不服從規則的人,或是和領導有矛盾的人聚集在一起,這樣的反對情緒很容易點燃,一旦底層的這些人情緒被利用,很大層面成為陰謀家手裡的槍。社會上殺害綁架老闆的刑事案件不是少數。

3、有勢力

司馬文思公然打死手下的官吏,這不是個一般的刑事案件,這是一個清理異己的過程,任何領導想集權,都會走到排除異己的這一步,但是,在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朝廷只處理了參與的人,卻沒有處理領頭的司馬文思。很顯然,這個表明了,司馬文思已經構建了極強的政治勢力。

獨木難成林,一個人能力強並不是最難搞定的,最難得是,形成政治派系,一個人的行為,一旦被政治派系所庇護,這讓領導在處理這樣的人就會有所忌憚。唯恐投鼠忌器。因為一個人,集體撂挑子,搞逼宮,哪個領導也受不了。所以歷來,領導對下屬的派系行為都極度打擊的。

"

領導討厭一個人,不全是他做錯了什麼,而是他觸動了權力敏感點,讓他感覺到了權力受到威脅,做事錯了,尚可以接受,觸動了權力敏感點,領導心理會有一根刺。司馬休之就是全部觸動了劉裕的權力忌諱:

【出處】《資治通鑑》第116卷 晉紀38

【原文】司馬休之在江陵,頗得江、漢民心。子譙王文思在建康,性凶暴,好通輕俠;太尉裕惡之。三月,有司奏文思擅捶殺國吏,詔誅其黨而宥文思。休之上疏謝罪,請解所任,不許。裕執文思送休之,令自訓厲,意欲休之殺之;休之但表廢文思,並與裕書陳謝。裕由是不悅,以江州刺史孟懷玉兼督豫州六郡以備之。

【譯文】東晉司馬休之江陵任職,很得江漢一帶百姓的民心。他的兒子譙王司馬文思留在建康,性情凶狠殘暴,喜歡結交江湖俠士。太尉劉裕非常討厭他。三月,有關部門報告司馬文思擅自打死封國的官吏,朝廷下詔殺了他的手下差役,卻獨獨赦免了司馬文思。司馬休之呈上疏奏請求處罰,承認罪過,並要求解除他現在的職務,朝廷不許。劉裕把司馬文思抓住,送給司馬休之,讓他自己訓戒懲罰,意思是讓司馬休之自己把兒子殺了。司馬休之只上表請求廢黜司馬文思的爵位,並寫信給劉裕陳說謝罪。劉裕因此非常不高興,任命江州刺史孟懷玉兼任督豫州六郡,用來戒備司馬休之。

【解析】

1、有民心

權力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上級的賦予,第二是下面的民心。而作為領導的最為討厭的就是下屬的權力來源不是來自自己的任命,因為擁有民心的權力,可以說具備了和上級叫板對抗的能力,這是任何領導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一個有民心的司馬休之,讓劉裕十分不舒服。

權謀型政治家在用人的時候,都喜歡讓壞人做中層,這樣的人和群眾的關係很差,一個沒有民心的人,非常便於上級的控制,讓授權能夠隨時收回。中國歷史上,很多授權之所以收不回來,就是因為下屬利用手裡的權力轉化為民心。讓領導有所忌憚而無法收回權力。

2、有死士

一般人認為司馬文思,就是個喜歡打架鬥毆的官二代混混,其實不然,這樣的人,其實有極強的政治目的,他喜歡和江湖人士交往,能夠聚集一批不要命的死士。這些人任何時候調動起來,都是可怕的暴力團體。都能強有力的對權力產生威脅。這不是混混,這是公然聚集暴力資源。

暴力是政治權力的元規則。一切的權力都是建立在暴力之上。尤其是現代職場,一旦那些不服從規則的人,或是和領導有矛盾的人聚集在一起,這樣的反對情緒很容易點燃,一旦底層的這些人情緒被利用,很大層面成為陰謀家手裡的槍。社會上殺害綁架老闆的刑事案件不是少數。

3、有勢力

司馬文思公然打死手下的官吏,這不是個一般的刑事案件,這是一個清理異己的過程,任何領導想集權,都會走到排除異己的這一步,但是,在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朝廷只處理了參與的人,卻沒有處理領頭的司馬文思。很顯然,這個表明了,司馬文思已經構建了極強的政治勢力。

獨木難成林,一個人能力強並不是最難搞定的,最難得是,形成政治派系,一個人的行為,一旦被政治派系所庇護,這讓領導在處理這樣的人就會有所忌憚。唯恐投鼠忌器。因為一個人,集體撂挑子,搞逼宮,哪個領導也受不了。所以歷來,領導對下屬的派系行為都極度打擊的。

領導最討厭的下屬行為,有一點,不被重用,有五點,必定開除!

4、有身份

司馬休之,可以說是東晉王室最有才華和本事的人,這對於劉裕而言,一個這樣的身份,優秀的人,這本身就是劉裕問鼎權力巔峰必然的絆腳石。所以,劉裕必須把這個絆腳石給清除掉。司馬休之的任何的舉動都會被劉裕過度解讀,從而引發權力猜忌。

在學校大家都喜歡和優秀的學生交朋友,但是職場卻不是,優秀的人才,尤其是有關係背景的人才,可以說,會成為別人的絆腳石。這樣的優秀人才如果不懂得韜晦,很快就會被各種人暗害,因為,你的存在本身就會壓抑別人的進步,所以,大家都會提前解決障礙。

5、有對抗

劉裕把司馬文思交給司馬休之來處理,並且暗示司馬休之自己殺了兒子,向劉裕表達順從的態度。但是司馬休之,故意裝糊塗,上表致謝,劉裕的不殺之恩,這樣的舉動,就是讓劉裕碰了軟釘子,權力執行被暗中化解。這樣的對抗,讓劉裕非常的不高興。

權力最講究的就是執行命令的暢通性,一旦發生阻礙,不管任何的理由,都會引發權力的不悅。領導通常不會有大的拒絕,才痛下殺手,而是有一絲的對抗,就會被掐滅在萌芽狀態。有時候,你拒絕了給領導倒杯水這個小事,可能立即就失去了權力的信任,而失去了所有機會。

司馬休之、司馬文思父子,可以說,完全觸動了劉裕的權力禁忌點,讓劉裕從“惡之”,“不悅”,進一步到了“備之”,一步步的升級不滿。他們的命運其實接下來註定要被劉裕收拾。我們如果是做屬下,明白這五點就要極力的避免,有的話也不要被領導發現。而作為上級,一定對這五點保持警覺,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權力,永遠處在安全的狀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