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軍校老師並不都是常乃超,羅瑞卿肖勁光宋時輪都曾在軍校任教

軍校裡的老師和在媒體上指點江山的軍事專家能不能在戰時披掛上陣,親自率領一個單位的部隊去作戰,並且戰而勝之呢?

當然有很多類似紙上談兵的失敗案例。比如《亮劍》中的常乃超,就是留洋歸來後又長期在軍校任教的教員,解放戰爭後期才得到出任師長的機會,因為在戰場上的應變能力比較差,打法機械代辦,結果部隊被李雲龍的部隊全殲,他本人也成了李雲龍的手下敗將,並且當了俘虜。而當解放戰爭結束後,李雲龍丁偉和孔捷奉命去軍事學院學習的時候,昔日的手下敗將和俘虜卻成了李雲龍他們的老師,導致李雲龍等人非常不服氣,在課堂上大鬧一場。

但並不是所有的軍校老師都是如此機械呆板,只會紙上談兵,一到戰場上就打敗仗,也有些人表現是很不錯的,而且每個時期都有。比如北洋軍初建時,袁世凱聘請的教官就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並且由他們起草編寫了北洋軍的操典,也就是訓練和作戰的條例。而在北洋軍形成戰鬥力之後,他們這些人也都是能夠帶兵打仗的,北洋系不少後起的軍閥就都是他們的學生,比如吳佩孚就是段祺瑞的學生輩。

黃埔軍校更是如此,黃埔軍校當時網絡了不少各種人才擔任教官,其中一些人後來就成了黃埔系軍隊的將領。比如國軍中所謂的八大金剛,除了張治中到黃埔三期才擔任軍事教官之外,其他的何應欽、陳誠、顧祝同、錢大鈞、劉峙、陳繼承、蔣鼎文這些人,都是從黃埔一期就開始擔任黃埔軍校的軍事教官了,所以輩分高,資歷老,後來的地位也很高。劉峙雖然戰績不行,但在中央軍中其他黃埔系的將領至少面子上還是要尊重的。

"
軍校老師並不都是常乃超,羅瑞卿肖勁光宋時輪都曾在軍校任教

軍校裡的老師和在媒體上指點江山的軍事專家能不能在戰時披掛上陣,親自率領一個單位的部隊去作戰,並且戰而勝之呢?

當然有很多類似紙上談兵的失敗案例。比如《亮劍》中的常乃超,就是留洋歸來後又長期在軍校任教的教員,解放戰爭後期才得到出任師長的機會,因為在戰場上的應變能力比較差,打法機械代辦,結果部隊被李雲龍的部隊全殲,他本人也成了李雲龍的手下敗將,並且當了俘虜。而當解放戰爭結束後,李雲龍丁偉和孔捷奉命去軍事學院學習的時候,昔日的手下敗將和俘虜卻成了李雲龍他們的老師,導致李雲龍等人非常不服氣,在課堂上大鬧一場。

但並不是所有的軍校老師都是如此機械呆板,只會紙上談兵,一到戰場上就打敗仗,也有些人表現是很不錯的,而且每個時期都有。比如北洋軍初建時,袁世凱聘請的教官就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並且由他們起草編寫了北洋軍的操典,也就是訓練和作戰的條例。而在北洋軍形成戰鬥力之後,他們這些人也都是能夠帶兵打仗的,北洋系不少後起的軍閥就都是他們的學生,比如吳佩孚就是段祺瑞的學生輩。

黃埔軍校更是如此,黃埔軍校當時網絡了不少各種人才擔任教官,其中一些人後來就成了黃埔系軍隊的將領。比如國軍中所謂的八大金剛,除了張治中到黃埔三期才擔任軍事教官之外,其他的何應欽、陳誠、顧祝同、錢大鈞、劉峙、陳繼承、蔣鼎文這些人,都是從黃埔一期就開始擔任黃埔軍校的軍事教官了,所以輩分高,資歷老,後來的地位也很高。劉峙雖然戰績不行,但在中央軍中其他黃埔系的將領至少面子上還是要尊重的。

軍校老師並不都是常乃超,羅瑞卿肖勁光宋時輪都曾在軍校任教

我軍這邊,也有不少人曾經在軍校擔任過軍事教官,有些人還曾經在不同時期擔任過軍校的負責任,比如肖勁光、羅瑞卿、宋時輪,都在不同時期擔任過軍校的幹部,羅瑞卿曾經在抗日軍政大學擔任教育長,紅軍到陝北後,肖勁光和宋時輪曾在慶陽步校工作過,而後來隨著戰爭發展的需要,他們也都奔赴前線,成為重要將領,肖勁光在東北是全軍第一個兵團司令,宋時輪更是在華東戰區打出了“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名聲。

抗戰時期,日軍將領中有些人也曾在中國的軍閥部隊中擔任過顧問,比如關東軍的本莊繁就曾經在東北軍中擔任顧問,岡村寧次曾在孫傳芳的軍隊中擔任顧問。還有些人曾經在中國的一些軍校任教,比如侵華日軍第十三師團師團長荻洲立兵中將,也曾在國軍的陸軍大學任教過,國軍一些高級將領曾經是他的學生,而在武漢會戰中,他所率領的十三師團在大別山地區遭到宋希濂和孫連仲部隊的重創。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黃維是一個失敗的典型,其實也不盡然。黃維從黃埔軍校畢業後,一直是在部隊工作的,而且長期擔任軍事主官,在抗戰中表現突出,只是到了1944年,他受到排擠,才不得不離開前線,到軍校擔任校長,搞軍事教育工作去了。到了淮海戰役之前,國軍整編部隊,將華中主力部隊十八軍、第十軍和第十四軍編組為十二兵團,本應該擔任兵團司令的胡璉因為白崇禧反對,最後經過各方協調,改由資格較老的黃維擔任,結果在淮海戰役中被俘了。

"
軍校老師並不都是常乃超,羅瑞卿肖勁光宋時輪都曾在軍校任教

軍校裡的老師和在媒體上指點江山的軍事專家能不能在戰時披掛上陣,親自率領一個單位的部隊去作戰,並且戰而勝之呢?

當然有很多類似紙上談兵的失敗案例。比如《亮劍》中的常乃超,就是留洋歸來後又長期在軍校任教的教員,解放戰爭後期才得到出任師長的機會,因為在戰場上的應變能力比較差,打法機械代辦,結果部隊被李雲龍的部隊全殲,他本人也成了李雲龍的手下敗將,並且當了俘虜。而當解放戰爭結束後,李雲龍丁偉和孔捷奉命去軍事學院學習的時候,昔日的手下敗將和俘虜卻成了李雲龍他們的老師,導致李雲龍等人非常不服氣,在課堂上大鬧一場。

但並不是所有的軍校老師都是如此機械呆板,只會紙上談兵,一到戰場上就打敗仗,也有些人表現是很不錯的,而且每個時期都有。比如北洋軍初建時,袁世凱聘請的教官就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並且由他們起草編寫了北洋軍的操典,也就是訓練和作戰的條例。而在北洋軍形成戰鬥力之後,他們這些人也都是能夠帶兵打仗的,北洋系不少後起的軍閥就都是他們的學生,比如吳佩孚就是段祺瑞的學生輩。

黃埔軍校更是如此,黃埔軍校當時網絡了不少各種人才擔任教官,其中一些人後來就成了黃埔系軍隊的將領。比如國軍中所謂的八大金剛,除了張治中到黃埔三期才擔任軍事教官之外,其他的何應欽、陳誠、顧祝同、錢大鈞、劉峙、陳繼承、蔣鼎文這些人,都是從黃埔一期就開始擔任黃埔軍校的軍事教官了,所以輩分高,資歷老,後來的地位也很高。劉峙雖然戰績不行,但在中央軍中其他黃埔系的將領至少面子上還是要尊重的。

軍校老師並不都是常乃超,羅瑞卿肖勁光宋時輪都曾在軍校任教

我軍這邊,也有不少人曾經在軍校擔任過軍事教官,有些人還曾經在不同時期擔任過軍校的負責任,比如肖勁光、羅瑞卿、宋時輪,都在不同時期擔任過軍校的幹部,羅瑞卿曾經在抗日軍政大學擔任教育長,紅軍到陝北後,肖勁光和宋時輪曾在慶陽步校工作過,而後來隨著戰爭發展的需要,他們也都奔赴前線,成為重要將領,肖勁光在東北是全軍第一個兵團司令,宋時輪更是在華東戰區打出了“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名聲。

抗戰時期,日軍將領中有些人也曾在中國的軍閥部隊中擔任過顧問,比如關東軍的本莊繁就曾經在東北軍中擔任顧問,岡村寧次曾在孫傳芳的軍隊中擔任顧問。還有些人曾經在中國的一些軍校任教,比如侵華日軍第十三師團師團長荻洲立兵中將,也曾在國軍的陸軍大學任教過,國軍一些高級將領曾經是他的學生,而在武漢會戰中,他所率領的十三師團在大別山地區遭到宋希濂和孫連仲部隊的重創。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黃維是一個失敗的典型,其實也不盡然。黃維從黃埔軍校畢業後,一直是在部隊工作的,而且長期擔任軍事主官,在抗戰中表現突出,只是到了1944年,他受到排擠,才不得不離開前線,到軍校擔任校長,搞軍事教育工作去了。到了淮海戰役之前,國軍整編部隊,將華中主力部隊十八軍、第十軍和第十四軍編組為十二兵團,本應該擔任兵團司令的胡璉因為白崇禧反對,最後經過各方協調,改由資格較老的黃維擔任,結果在淮海戰役中被俘了。

軍校老師並不都是常乃超,羅瑞卿肖勁光宋時輪都曾在軍校任教

而黃維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被俘,也並不完全是因為他的戰術打法比較代辦所導致的,而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結果。其中尤其不能不提的是,在他發現有掉進中野袋形陣地被包圍的趨勢的時候,曾經主動向國軍統帥部提出,要求改變前進方向,不再繼續向宿縣方向前進,改為向尚在國軍控制下的固鎮方向轉進,以擺脫解放軍的包圍圈,但這個想法被國軍統帥部否定了。因為國軍統帥部認為,黃維遭遇的是解放軍地方部隊,並非主力,黃維應該抓緊擊潰解放軍,繼續向宿縣前進,增援徐州。

至於盛傳的所謂的黃維的呆氣,也並不是今天我們所謂的呆板的意思,而是曾國藩所謂的“結硬寨、打呆仗”的意思,用四野的戰術的講法,就是經常打死打硬拼仗。曾國藩初起兵時,清軍士氣很低,遇敵輒潰,以自保為主,所以曾國藩強調要結硬寨、打呆仗,就是要在一些關鍵時刻能守得住,需要強攻的時候又能打呆仗,能攻得上去。黃維的呆也是在抗戰中多次這樣打呆仗得來的名聲,因為當時很多部隊都不願意和敵人死打硬拼,而黃維卻經常不顧傷亡的硬打硬衝。

也就是說,那些後來為人所知的所謂書呆子型的將領,雖然確實在軍校工作過,但他們能夠調任部隊主官,或者是到前線工作,往往並不是因為他們在學校工作中表現優秀,精通理論,而是因為他們之前就在部隊工作過,而且表現也很好,所以才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如果只是純粹的軍校擔任普通的教官,沒有在前線部隊的實戰經驗,一般是非常難得到這種機會的。畢竟戰場形勢千變萬化,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可能千篇一律的按照教科書來。

今天的情況也同樣如此,雖然很多專家在媒體上或者在軍校的課堂上侃侃而談,頭頭是道,但如果他們本身沒有在部隊工作的經驗,也是很難得到直接在部隊或者戰爭中得到太多機會,尤其是比較高級的職務。當然,這並不排除有些軍事專傢俱備一定的圖上作業能力,可以在戰時充當參謀的可能。比如在延安時期,毛主席曾經組織過一個讀書會,堵了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之後,他就說,克勞塞維茨不一定是個好將軍,但是當個參謀還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