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裡的國軍少將常乃超被李雲龍打敗,不是因為讀書太多

《亮劍》裡的國軍少將常乃超被李雲龍打敗,不是因為讀書太多

《亮劍》裡被俘的國軍暫編第七師師長常乃超的原型很顯然是黃維,只是職務大幅下降了而已。包括人物性格的設定和基本經歷,都是改編自黃維的性格和經歷,連被俘之後說的話都是改編的黃維的話。

黃維兵團也是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的。黃維本人是陳誠的土木系骨幹,黃埔系出身,曾經留學德國,回國後在抗戰期間一路升遷,戰績也還不錯。但是1944年,因為人事鬥爭失敗,他離開一線作戰部隊,到淮海戰役之前,一直都在軍校。

淮海戰役之前,國軍開始組建兵團,本來應該是胡璉順理成章的出任兵團司令,但是因為白崇禧和何應欽、顧祝同之間的鬥爭,胡璉被否決了,後來改為黃維出任兵團司令官,主要是平衡派系鬥爭的結果。

黃維一直被認為是書呆子,應變能力不足。但黃維兵團組建的時候,下屬的部隊中包括陳誠起家的第十八軍,是國軍精銳編成的部隊,堪稱嫡系中的嫡系。之前陳誠任參謀總長的時候,美援裝備都是優先裝備第十八軍,所以十八軍的裝備很好,戰鬥力也比較強。

《亮劍》裡的國軍少將常乃超被李雲龍打敗,不是因為讀書太多

兵團組建完畢後,仍然隸屬於華中戰區,受白崇禧只會,本來在豫東一帶活動,主要是掩護武漢。淮海戰役開始後,奉命東調,主要任務是救援黃百韜兵團。在進入蒙城地區之後,受到中原野戰軍的層層阻擊,逐步掉進了中原野戰軍的袋形陣地,陷入包圍。

黃維兵團本來是有能力突圍的,他在前進遇阻之後,曾向國軍統帥部提出,向南靠近鐵路線,和友軍取得聯繫,繞過中野的阻擊陣地,但統帥部急於解救黃百韜兵團,認為黃維遇到的阻擊不是解放軍主力,堅持要求黃維兵團以裝備和火力優勢正面突破解放軍陣地。

被包圍之後,黃維如果果斷一些,其實也有機會突圍,因為當時中野的實力有限,無論裝備還是兵力,實際上都還不足,所以只能圍困,並沒有能力殲滅黃維兵團。黃維如果此時決心突圍離開戰場,也還是有機會的。但他選擇了服從命令,繼續死戰。

黃維的回憶中說,他從奉命東調一直到被包圍,都不清楚友軍的情況,對戰場形勢的變化也不瞭解。實際上,到黃百韜兵團被殲滅之後,他東調的意義就已經失去了,如果此時選擇向後撤退,並由華中方面派部隊接應,也還是有機會撤出去的。

《亮劍》裡的國軍少將常乃超被李雲龍打敗,不是因為讀書太多

但國軍統帥部仍然要求黃維繼續東進,不允許後退。為什麼呢?統帥部蔣委員長打的算盤其實也不難看懂,黃百韜兵團被殲滅之後,形勢已經完全逆轉,他知道白崇禧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要把黃維兵團從華中戰區調出來,加入到華東戰場上來。

一直到杜聿明率徐州的三個兵團三十多萬人離開撤離徐州,國軍統帥部才開始向黃維通報情況,但這很顯然是為了安定人心,告訴黃維繼續堅守待援,以防軍心動搖,提前突圍或者向解放軍投降。這也是之後委員長堅持要杜聿明集團去解救黃維兵團的原因。

委員長這時候讓杜聿明集團救援黃維兵團,但杜聿明無心戀戰,一心想著趕緊撤退到蚌埠地區,脫離危險,再背靠黃河重新佈置。這背後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黃維是陳誠的土木系,而杜聿明的靠山是何應欽,陳誠和何應欽的鬥爭也持續很久了。讓杜聿明去解救黃維,怎麼可能?

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後,粟裕不顧部隊疲勞,抽調華野部隊馳援中野,圍殲黃維兵團,同時以優勢並不算太大的兵力阻擊和包圍杜聿明集團。結果是黃維兵團沒救出來,全軍覆沒,杜聿明集團也沒能跑出來,同樣全軍覆沒了。

《亮劍》裡的國軍少將常乃超被李雲龍打敗,不是因為讀書太多

黃維確實有書呆子氣,但還沒有書呆子到《亮劍》裡常乃超的程度,更不可能在被俘後指責解放軍不等他的部隊展開就發動攻擊。戰場上瞬息萬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無論哪一方都想不等對方擺開陣勢就開始攻擊,問題只在於能不能做到。

其實並不是說上軍校沒用,對現代化的軍隊來說,沒有文化肯定是不行的。解放戰爭雖然看上去是一大群土包子李雲龍戰勝了一大群喝過洋墨水的常乃超們,但並不是因為李雲龍沒上軍校才能打贏。戰爭結束後進行軍事現代化建設,常乃超們就變成了李雲龍們的老師。

如果李雲龍們也喝過洋墨水,接受過現代化軍事教育,朝鮮戰爭也許會傷亡少很多,因為在朝鮮面對的是完全現代化的軍隊,士氣也不低,很多原來的土辦法都不靈了。這也是朝鮮戰爭結束後就大辦軍校,搞現代化軍事教育的原因。這一點在《亮劍》裡也有,孔捷就對美軍打仗印象非常深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