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宗:這個老請病假的皇帝,到底得了什麼病?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宋光宗:這個老請病假的皇帝,到底得了什麼病?

南宋的第三任皇帝——宋光宗趙惇是個可憐的皇帝。

說他可憐,不僅因為他娶了一個臭名昭著的悍婦李鳳娘,還因為他的一生都被焦慮所支配。當太子時,他擔心太子之位被惦記;當皇帝后,他又擔心皇帝之位被掠奪;他只當了五年皇帝,卻有一大半時間在養病……這個皇帝的一生,實在活得太焦慮!

被“不安”籠罩的青春

趙惇的焦慮,很早就有了。甚至他的整個青春,都被一種“不安”的情緒所籠罩。

1167年,趙惇二十一歲。那年,他的大哥,也就是太子趙愭(qí)病逝。太子之位空出。按長次順序,太子之位應由二哥趙愷接替。但父親孝宗卻覺得,老三趙惇“英武類己”,所以更想讓他來接替太子之位。

儘管想是這麼想的,可孝宗卻遲遲不肯拍板。當宰相來催促時,老父親道出了心中的顧慮——他擔心一旦確立下來,皇子會放鬆自我要求,變得鬆懈驕橫,所以打算再考驗和鍛鍊他們幾年。

這一拖就是四年,直到1171年,宋孝宗才正式立趙惇為皇太子。父親跨過二哥,直接立了自己為太子,欣喜之餘,恐怕又有幾分不安——生怕未來有變,自己不能順利接班。於是當上皇太子之後,趙惇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他勤勉上進、謙恭孝順,不敢有絲毫懈怠。可是一晃十多年,孝宗還沒有退位的意思,趙惇急躁了,一天,他向孝宗試探性地問道:“我的鬍鬚已經開始白了,這不,有人送來染鬍鬚的藥膏,我都沒敢用。”孝宗聽出了兒子的弦外之音,答道:“有白鬍須好,正好向天下顯示你的老成,要染須藥有什麼用!


宋光宗:這個老請病假的皇帝,到底得了什麼病?


就這樣,趙惇在太子之位上苦等了18年。直到1189年他才受孝宗禪位,登基為帝,是為宋光宗

從二十一歲起,他就是眾人眼中的皇位繼承人了。可直到四十三歲,他才真正坐上那個位置。舉行內禪禮那天,百官前來慶賀,光宗一直站著。左右扶持他七八次,他總是微微坐下又起身。為了這個位置,他準備了太久,壓抑了太久,當這一天真正到來時,他的“不安”似乎依然沒有散去。

被“恐懼”擊垮的身體

登上皇位沒多久,趙惇就病了,且神志時好時壞。根據症狀來看,應該就是人們說的“神經病”,宮裡人私下稱他為“瘋皇”。

關於發病原因,最直接的刺激性事件是——某次趙惇離宮祭天,皇后李鳳娘把他最寵愛的妃子殺了(相關文章鏈接)。隨後祭天之時,又怪象頻現,一會火災一會風雨,讓他內心受了刺激,結果回來就瘋了。


宋光宗:這個老請病假的皇帝,到底得了什麼病?


但事實上,心病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趙惇已經在這種恐懼和焦慮的情緒中浸泡了太久。而且,比起惡毒的皇后,更令趙惇感到恐懼的似乎是他的父親——宋孝宗。

趙惇即位後,想立自己和李皇后生的兒子趙擴為太子,但孝宗卻不同意。可能因為趙擴天性懦弱,孝宗認為其不適宜繼承皇位,相比之下,趙愷的兒子嘉國公趙抦生性聰慧,深得孝宗喜愛。

當初,趙惇取代二哥趙愷成為太子,如今孝宗卻寵愛趙愷之子,無形中讓趙惇對父親產生了猜忌。在他看來,父親不僅對兒子的太子之位構成威脅,甚至對自己的皇位也構成了潛在威脅。在別有用心的皇后和宦官的挑撥離間下,這種恐懼感逐漸成為光宗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他的病情也愈發嚴重,已經無法正常處理朝政,從此“政事多決於後”。


宋光宗:這個老請病假的皇帝,到底得了什麼病?


有人這樣形容愛焦慮的人:總會為已經發生的事痛苦、悔恨;為尚未解決的問題恐慌、緊張;為無法預測的未來迷茫、擔憂。醫學上認為,過度焦慮很容易誘發怨恨、恐懼、悲傷、憤怒等消極情緒,而這些消極的心態和情緒,往往會成為疾病的誘因。

被“猜忌”吞噬的親情

自從趙惇對父親產生猜忌後,就與父親的關係疏遠起來。孝宗居住重華宮,趙惇便避而遠行,不再前去問安。哪怕在重陽節這樣的大日子,任憑大臣如何邀請,趙惇都拒絕與父親相見。


宋光宗:這個老請病假的皇帝,到底得了什麼病?


久而久之,趙惇的不孝之舉,傳遍了朝廷內外。上自官員紳士,下至販夫走卒,都議論紛紛;太學生也鬧起了學潮,幾百人集體請願;許多官員上書不見採納,紛紛辭職……皇帝的盡孝問題,漸漸演化成全國性的政治危機。

紹熙五年(1194)五月,宋孝宗病重。六月,宋孝宗病逝。而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光宗居然一次都沒去重華宮問疾,而且也不主持喪禮。

宋孝宗以孝行天下,可臨終前親生兒子不僅不露面,甚至喪禮都不主持,這不成了天下笑談了嗎?於是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祕密聯絡知閣門事韓侂冑,請求太皇太后出面,讓光宗禪位給皇子趙擴,太皇太后應允。七月五日,就在百官祭悼孝宗的公開場合下,趙汝愚宣旨嘉王趙擴即位,皇子起初堅決推辭,後來被強行披上黃袍,登基稱帝,是為宋寧宗。可笑的是,此時的宋光宗,居然還矇在鼓裡。


宋光宗:這個老請病假的皇帝,到底得了什麼病?

宋光宗就這樣“被禪位”了。是的,他這一生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可他有沒有想過——這一切其實都是“擔心”本身帶來的。之後,他的病情愈發嚴重,宮中內侍、宮女都不敢當著他的面提起“太上皇”、“內禪”等敏感字眼。

趙惇潛心蟄伏二十多年,卻只在皇位上只坐了短短五年。而這五年當中,有一大半時間都在養病,最後還是以這樣一種荒誕的方式退出歷史舞臺……他這一生,實在是可憐、可悲,又可笑。

擺脫被“焦慮”支配的人生


其實,焦慮人人都有。正如作家羅諾•梅所說:“焦慮是人類的基本處境”。


宋光宗:這個老請病假的皇帝,到底得了什麼病?

蒙克的"人生焦慮三部曲":《不安》、《絕望》、《吶喊》


很多時候,焦慮的產生,並不來自外界具體的事物或情境,而是源自想象中的危險,哪怕它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當然,適當的焦慮可以推人前進,但過度的焦慮,則是一種病態。

作家馮唐曾坦言,自己是一個極度焦慮的人。他長期睡眠不足,睡個懶覺就會做夢,“十次做夢兩次夢見臨深淵、兩次夢見履薄冰、五次夢見畫了一棵巨大的議題樹幫著客戶釐清問題的核心所在,剩下一次是夢見高考,一路趕到考場,沒帶准考證……”總之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膽,後來他送給自己九字真言:“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


宋光宗:這個老請病假的皇帝,到底得了什麼病?

馮唐


“不著急”說的是對時間的態度。一個人做完該做的努力之後,就該放下,手裡放下,心裡放下。有耐心,有定力,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給周圍人足夠的時間,給事物的發生和發展足夠的時間。

“不害怕”說的是對結果的態度。充分努力之後,足夠耐心之後,結果往往是好的。在好消息來臨之前,擔心結果好不好一定是無用功。即使結果不好,那也並不意味著就到了窮途末路,人生可以依舊豪邁,只要人在,我們就可以從頭再來。

“不要臉”說的是對他人評價的態度。馮唐安慰自己的話術是:“我已經盡力了,還要我怎樣?我還能怎樣?咬我啊,咬我啊。”一個結果是由太多因素決定的,好些因素是你不知道的,更是你控制不了的。所以,就由他去吧。

這九字真言,也送給每一個容易焦慮的你。

白巖鬆有句話說得好,“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較什麼勁呢?未來的還沒有來,你焦慮什麼呢?”努力活在當下的時光裡吧,生命會找到它自己的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